5月23日,我乘坐上航航班到達了麗江機場,昆明到麗江的航班上來了一大幫上海某國際學校的學生,結果我走出機場時居然沒有什麼散客坐機場中巴,司機稱要等一個多小時直到下一個航班,我只得坐了出租車,車費和過路費化了100元,知道這樣還不如讓客棧來接,也就是50元。事先預定了高客客棧(地址:五一街中段13號,電話:0888-5120568、13988846961。主人:習阿姨),客棧的小妹到古城派出所的路口來接(古城內部汽車不能進),走了幾分鐘就到了,住進了樓上的一間大床房,80元/晚。住下來覺得這個客棧不錯,位置上離下車的馬路和四方街都不遠,五分鐘皆可以到達,而且五一街上沒有很多的商店和客棧,鬧中取靜。客棧的主人楊先生和習阿姨年近七十,為人和藹,他們的兒媳李姐也很熱心,我要買螺旋藻,她很詳細地告訴我那些牌子的東西比較好,還帶我去了專賣店。而且我後來住過別的客棧,他們的衛生間都不提供毛巾和洗浴用品,也沒有淋浴房。因為客棧的房子大多是木結構的,隔音不是很好,而且盡量住樓上比較好,否則如果樓上的人在房間裡走來走去腳步聲會較響較重。
安頓下來後我就外出逛了,看看天時陰時晴,我就沒有戴帽子,不料高原的陽光就是厲害,幾個小時回來後發現鼻子被曬紅了……
麗江的路七拐八拐,房子也大多相似,走著走著我就沒有目的地瞎逛了,路邊水渠裡的水清澈見底,還有絲絲綠色的水草和紅紅的小魚。不知不覺中就來到了木府,門票45元(後來知道通過客棧買35元就可以),並沒有要求買80元的古城維護費,後來聽客棧的小妹說只有去玉龍雪山才一定要買古城維護費,黑龍潭他們當地人知道從一個沒有看守的進口進去。
木府的房子挺有氣勢,花園中柳樹的枝條倒映在水中,門口有內部的導游帶游客參觀解說,不過我一會兒就脫離了大部隊,自己逛了。後面的山上還有一個三清宮,可以爬上去看看,順便還可以俯瞰城區。
晚上托李姐買了納西古樂的票,120元的票100元可以買到,特地讓她問了那天宣科是否會到場。演出是八點到九點半。開始的半個多小時宣科沒有出現,而是由他的一個學生,一個漂亮的納西族姑娘報幕,英語講得很流利。那些老人中有五六位已逾八十,最長的一位86歲了,看著他們的白須飄飄,讓人感嘆古老的東西在逐漸逝去。後來宣科出現了,穿了件夾克衫,而不是長衫,覺得有點失望,不過他的信口演說還是很精彩,透著幽默。對面的東巴宮可能是在維修,直到5月31日我才看見恢復演出的告知貼在門口,只能下次來看了。演出結束出來附近就是酒吧街,實在是太吵,每個酒吧都在放節奏強烈的音樂,舞池裡有各種民族服裝打扮的人在跳舞,裡面的游客則用木塊拍著桌子。那兒的消費也不菲,據說進去後啤酒半打起賣。
晚上七點到八點半以及早上四方街有當地人跳鍋莊舞,那些老太太都是盛裝打扮,很漂亮的,值得去看看。
5月24日因為是要參加一個俱樂部的雨崩活動,一早住進了他們安排的佳居客棧,主人叫蝸牛,他還組織有一個蝸牛戶外俱樂部,想參加戶外活動的住他那兒比較合適。地址:七一街關門口28號,蝸牛電話:13368881608。
因為覺得麗江人太多,街道上游客來往不斷,便和一個同伴去了束河。一般到束河20元就夠了,但因為告訴司機我們不從正門進去,以便逃了50元的門票,司機便要求加10元。束河安靜多了,人也相對少了些,我們信步游蕩,可以不時見到當地人把番茄、黃瓜、西瓜、油桃等放在路邊賣。我們在一家叫左岸飄香的店吃了午飯,座椅都放在院子裡,小狗跑來跑去,籬笆外清水潺潺。下午有些餐廳有歌手彈唱,我們循聲而至,點了30元的咖啡和果汁,坐下來聽歌,那些歌都是低沉的男聲,輕輕柔柔的,坐在那裡,擱起雙腳,我閉上了眼睛,處於一種半夢半醒之中。
後來我的另一個同伴住過束河的麗江康年麗水陽光酒店,覺得挺不錯,是按納西民居樣式建造的庭院式賓館,環境好,服務好,房間裡有電腦,免費上網,天氣好時多數房間可以看到玉龍雪山,在攜程上定也就400-470元。
束河還有坐馬車的,一小時40元,比騎馬舒服。離開束河時我們來到了正門口,那兒停著不少出租車和小面包車,回程打表17元。
5月25日早上8點30分從麗江古城出發,路上看到玉龍雪山,上面的雪不多,不覺得很美。半個多小時後到達拉市海,因為是陰天,灰灰的也不廣闊的水面夾著些水草,實在沒有什麼好看的,在我的記憶中只有聖湖納木錯才會在陰雨天還呈現出美麗的綠色。中午到達橋頭鎮用餐後換了景區的車進入虎跳峽,只見兩岸的山壁高高聳立,金沙江在下方流淌,先進入了下虎跳,一般的旅行社就帶游客到這裡來看看那江中心的虎跳石。我們在中虎跳下了車,沿著夾雜著石頭的土路一路往下,我沒有帶上登山杖,平衡掌握不好,只能用雙腿用力保持平衡,腳趾頭在鞋子裡摩擦(晚上發現兩個次小腳趾上的皮磨掉了,出行第一次用上了邦迪),用了一個小時終於下行到了江邊,越過大大小小的亂石,我來到了江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看著那洶湧的江水奔騰而去。遺憾的是這次沒有機會徒步整個峽谷,希望以後能有機會再來親近這雄偉的虎跳峽。上行我們選了另一條路,就是由張老師修的三段天梯,一共168級,兩邊是鐵欄杆,中間是層層木板,角度近乎直線,但由於是在樹林中,並沒有貼在懸崖上,感覺並不可怕,很快就爬上去,再經過一段上坡路,一個小時後我們又回到了公路上。驅車前行,五點多到達了香格裡拉縣城,這裡的海拔有3259米,感覺頭有點刺痛。晚飯後有人到香格裡拉古城四方街,也有人去看附近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我感覺有點累了,哪兒也沒有去。
5月26日早上八點出發,原來是要去松贊林寺的,但我們的藏族導游說那兒要求參加旅行團隊的才能參觀,所以決定放棄,我懷疑是那導游和寺廟的人有什麼矛盾吧。路上經過納帕海,不料卻是沒有什麼水的稀疏草地,這裡的草原不廣闊,比我在青海和甘南看到的差多了。在奔子欄吃了午飯,這個曾經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如今和其他的水泥建築小鎮沒有什麼區別了。午餐後就經過了月亮灣,瀾滄江在這裡轉了個漂亮的Ω彎,這裡的山谷植被稀少,顯得很蒼涼,河谷中偶爾可見一些綠色夾雜著房屋的綠洲,和川藏線上的一些路段的干熱河谷的景色很相像了。但畢竟是春天了,一路上也曾見到草地上大片的黃色小花和灌木上紫色的小花,以及路邊的杜鵑花,那麼寂寞而熱烈地盛開著。五點多到達了4290米的白馬雪山埡口,又看到了那五彩的經幡在風中飄動,據說每飄動一次就相當於把上面的經文念了一遍,藏族人其實是那麼的浪漫而富有想像力。六點到達了飛來寺(海拔3400米),這一天尤其是下午許多路都是盤山路,有點暈乎,午飯後吃了片暈車藥,下午就不斷地在車上打瞌睡。又感覺有點頭痛,不過躺了一會兒就不痛了。這天覺得兩腿酸痛得厲害,都是由於前一天下虎跳時緊張過度了,不禁擔心後面幾天雨崩的徒步怎麼辦。飛來寺是看梅裡雪山的最佳處,不過我們運氣不好,天陰沉沉的,雪峰全都隱沒在雲層中。飛來寺也就是短短的一條街,全是客棧或飯店,其中有個酒吧叫梅裡往事的,每天晚上9:30-10:30放映當年登梅裡遇難的紀錄片,現在這裡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飛來寺有日本人在,就肯定看不到梅裡雪峰,小日本實在是讓我沒有好感,如果禁止他們來這兒我覺得也並不過分。
5月27日早上6:20到頂層看日出,自然也是沒戲。准備出發前遇見了一位留著大胡子的驢友,他說來看梅裡有七八次了,有時一呆就是十幾天一個月,他說四月份來比較容易看到,他還說從這裡開車一兩天就可以到達川藏線上的芒康,如今的路比多年前好多了,好得都沒有懸念了。聊了幾句我們准備上車走了,我回望了一眼,只見他那執著的身影還矗立在遠處的山峰前,也許一個普通而脆弱的生命正是因著對這永恆雪峰的痴迷而獲得了某種終極的意義。
十點到達了西當溫泉,我們的車就停在這裡,下面的路就靠騎馬或步行了,我們都換了小的包,只帶了必要的衣服。這裡的騎馬(其實大多是騾子)安排是由村長管理的,把當天各家可供使用的馬編號後讓客人抽取,不能挑馬,這也是為了照顧到各家的一種公平性。從西當到那宗拉山埡口,12公裡的路程海拔從2608米上升到3720米,我們都沒有這個勇氣去徒步這12公裡,因此都選擇了騎馬,馬費是155元,如果繼續到下雨崩村的話是225元。騎了近三個小時的馬,山路邊不時可見白色和粉紅色的杜鵑花。途中有三個休息點,那兒能買到水和可樂,填肚子的只有康師傅的碗面,十元一碗,平時我不吃這玩意兒,現在吃起來卻覺得味道還不錯,畢竟比光啃干糧強啊。當然我後來也曾在大本營看到有牛人自己背了野營爐和鍋上來自己煮東西吃,還能喝上咖啡呢。除了馬費,背包在5斤以下的不收費,以上的要收取10-40元的背包費。
12點多到達那宗拉山口,後面的6公裡半是下坡路,就決定自己走了,一個半小時後到了下雨崩村(海拔3050米,雨崩在藏語中是“經書”意思)我們今晚的住宿地血色浪漫客棧,有熱水可以洗臉和衝衝腳,不過上廁所卻要登上幾級木梯翻矮牆而過。放下包帶上水,下午三點出發,四點到達一個牧場,從這裡開始就全是上坡路了,一個小時後終於到達了神瀑(海拔3700米),我站在瀑布下,任神瀑的水灑在我的頭上、臉上、身上,但我不是那些有信仰的藏民,無從體會他們到達神瀑時的狂喜,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7:00我回到了住宿地,這天徒步了20.5公裡,當天上廁所時發現腿酸痛得蹲不下去了。西當到雨崩村的一路上塵土較大,特別是有馬經過時,建議要備上口罩或頭巾。另外讓馬時要站在靠山崖的一側,因為馬基本上都是靠外側走的,我有一次站在外側,被馬撞了一下,吃了一驚。
晚上吃晚飯,這裡實在是沒有什麼菜,以素菜居多,幸虧有個隊友帶了些魚肉和牛肉罐頭,大大改善了伙食。晚上的燈很昏暗,我們不得不用上了頭燈。飯後在我們的納西族司機楊師傅的鼓動下我們輪流唱起了歌,每唱完一首還要吼上“亞索,亞索,亞亞索”造氣氛。一直到九點半,我們准備回去睡覺了,走出來抬頭卻看見漆黑的天空上滿天的繁星,不少星星還在一閃一閃的,讓人忘記身在何處。住處是用木板搭建的一個個小房間,床也就是矮矮的木腿上的木板,被子還算是挺干淨的。躺下去卻好久睡不著,後來睡著後卻隱隱約約聽見有個當地人的男聲在慢悠悠地吟唱,仿佛帶我回到了那古老的部落。
5月28日早上六點多起來,帶著紅色的雪峰稍稍露了點臉就又隱到雲後了。早飯吃了粥和煎蛋,5元。從下雨崩村出發,先下行到河邊,再上陡坡,半小時後到了3150米的上雨崩村,在住宿地徒步者之家放下包。到達3700米的大本營有10公裡路,我決定騎馬(125元)。出了村先是穿過平坦的牧場和樹林,我疑惑這個路也太好走了,然後陡峭的夾雜著石塊的上坡路又出現了,有一段路太陡了,我們不得不下馬自己攀登了十幾分鐘。不知為何馬夫沒有把我們送到大本營,而是在還有一段距離時就放下了我們,我們再下坡,沿著一條河走走看看,來到大本營後一起吃方便面。12點我從大本營出發,路在灌木叢中蜿蜒,沒有遮陽的地方。畢竟是海拔高了,走十幾步就要停下來喘口氣,一個多小時後正在疑惑怎麼還看不到冰湖,一個小山坡出現在眼前,向下望去,看到了倒映著湖邊冰壁的冰湖(海拔4000米)。拍了幾張照片後又下陡陡的山坡,走過布滿石頭的河灘,我來到了冰湖邊。湖不大,有些人還走到了對面的冰面上,但我們的導游警告我們不要過去,一旦雪崩在劫難逃。湖有個瀉出口流出一條河,我在河中的一塊石頭上坐下,對著湖發呆。1:45我們離開冰湖,正常情況下五點可回到住宿地,這天的徒步距離是14公裡。可能是累了,走到一個牧場後就步履緩慢,不過牧場上有蘭花盛開,有馬在吃草,脖子上的鈴叮當作響,很好聽,讓人留連。住宿地附近有個雨崩小學,進去看了看,據說只有十幾個學生,孩子們很有性格,你對著他們拍照,他會說不喜歡拍照,謝謝。給他們零食,也堅決不要,說是老師說的。
晚飯後坐在一個大樹墩上看著天空,前一天還沒有月亮,這天卻出現了一個月牙,想起來是端午節了,當地的藏民是不過這個節日的。天漸漸地暗了下來,月亮顯得越來越亮,星星相對的沒有前一天看起來多了,但還是那麼明亮,我發現了北鬥七星,很清晰。一個西當來的小伙子和我們聊了幾句,說雨崩村看到的雪峰上的雪少了,這裡的路開得多了,沒有以前干淨了,還很自豪地說他過得很好,因為他很自由自在,我也懶得去和他爭論,比起城裡人的良好感覺,他的還是帶了點質樸,讓人不覺得厭惡。期間還碰上了另外幾個驢友,他們當天徒步了30多公裡從西當過來的,並且在以後的幾天也不打算騎馬,雷人啊,佩服!
5月29日早上又要出發,不過這次是要離開雨崩村了。前6.5公裡因是上坡路還是騎馬了,到那宗拉山口105元,如果繼續騎到西當是205元。下行的12公裡決定自己走,還好背的包小,不覺得是個負擔。我的平衡感不是很好,漸漸的就落在了後面,山路上就我一個人在走,偶爾可以聽到幾聲鳥叫,很喜歡這種獨行,似乎可以這樣一直走下去,沒有盡頭。走了半小時後我的登山杖由於下端旋出部分超出了警戒線,連接部分過短而折斷了,不由暗暗叫苦,這下又要多用腿部力量了。下山有個好處就是不會喘,於是就這樣一直不停的走,終於近兩個半小時後回到了西當。再見了雨崩,今生今世多半不會再見到你了。上車先到飛來寺吃了午飯,然後出發經德欽、燕門到茨中村,一路上有段路灰塵很大,山體疏松,很容易塌方,路邊也不時看到塌陷下來的碎石,和川藏線是有的一拼啊。住進了茨中村的張老師家,這個村早在19世紀有法國傳教士前來,老教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換得了年輕教士在此傳教的機會。如今80%的村民信天主教,張老師家附近就是那個教堂,外面是磚頭的好似東方建築,裡面完全是教堂的布置,每天晚上村民會到教堂參加活動,教堂外的房子進行了翻修也可以住宿。晚飯時除了飯菜還有當地人釀的葡萄酒,種子也是當年的傳教士帶來的。葡萄酒度數不高,卻也有好幾個人最後喝醉了,其中的一個女孩失戀了,抱著我們的藏族導游痛哭。我們則跟著我們的領隊唱歌,後來領隊也醉了趴在桌上睡著了。余下的幾個女孩就繼續唱歌,我回到樓上房間,聽著他們的歌聲,迷迷糊糊地睡去,也不知道何時他們的歌聲停止了。
5月30日早上出發時天已經從前一天晚上開始下雨,據說雨崩這天也一定是下雨,想想那塵土飛揚的土路下了雨泥濘起來更加難走,我們慶幸及時的離開,不過我相信那些還在那兒的驢友憑著自己的毅力也能把那些路走下來的,只不過比我們更加艱辛。出發後前三個小時車是沿著瀾滄江邊行走,兩邊的山谷不斷,但植被比來時的那條路茂盛了許多。在一處江邊司機楊師傅停了車,原來這裡有兩條來回的溜索,楊師傅取出攜帶的帶子和滑輪,瀟灑地滑了過去又從另一條滑了回來,又問我們誰想嘗試,有位勇敢的男同胞表示願意試試,在我們敬佩的眼光中他過去又回來,其實溜過去的速度很快,也就七八秒鐘,據他說就是剛滑出去時很緊張,然後還沒有回過神來就到了。不過楊師傅說也有客人到了中心滑不下去了,只能靠自己慢慢地攀著鋼繩爬過去。說起司機楊師傅,他是納西族人,不但能開車,也喜歡徒步,還不時說幾句幽默的話,是個很有特色的人,在此留一下他的電話:13508885521。
一路上包括在麗江的小飯館裡的吃飯大多是用一次性筷子,環保起見建議還是自己帶上筷子。
15:00我們在塔城吃了午飯,然後到了石鼓鎮,這裡有長江第一灣,如果金沙江沒有在這裡掉頭而去,那麼他也會和瀾滄江、怒江一樣流出境外,我們就不會有我們的長江了,可惜在江邊看不清這個大拐彎的整體效果。19:00我們終於又回到了麗江,這裡也在下雨,而且說是已經下了三四天,還要下個三天才會停,這裡一下雨氣溫就會下降,比我們離開時要低了近十度。今晚住的房間外就是水渠,流水聲和雨聲混合在一起,彙成一種安靜的自然之聲。
5月31日還有半天可以在麗江,下雨了街上人顯得稀少了,撐著傘在石板路上走,這才是我所喜愛的麗江啊。當然也免不了要買些東西,個人覺得值得買的東西有螺旋藻,茶,皮制品,銅鈴,東巴紙制品(三眼井附近有家規模最大),喜歡吃零食的朋友可到四方街附近的綠丫頭專賣店,至於銀飾和玉制品因為自己缺乏判斷能力不敢買。當然還有當地的花裙,披肩等,不過這些東西在麗江穿戴很自然,回到大城市卻很難找到合適的場合了。還有大石橋附近的阿秋小吃和七一街八一上段的前生緣吃飯比較實惠,河邊的飯店大多菜次價高,不建議在那兒吃飯,要欣賞水景還不如找家酒吧坐坐。四方街上有家店早餐不錯,不過價格略貴了些,畢竟是在好地段嘛,仔細看看那家店居然也沒有店名,但門口兩邊有副對聯有點意思:城古流水流古城,小橋佳人家橋小。

(中虎跳峽)

(冰湖)

(高原杜鵑)

(瀾滄江河谷)

(瀾滄江上的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