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游記之漢城散記

作者: 板鴨

導讀(一) 漢城是韓國的首都,現在得稱為首爾了。這與其他很多方面一樣,都是現代韓國政府“去漢化”的措施之一。 眾所周知,漢字曾經是韓國的官方文字。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韓國的道路,政府文件,還都在韓文之外保留漢字。只可惜現在出了在一些古跡上可以尋見漢字的痕跡,歷史的影響已經消失殆盡了。 (二) 漢城的城市結構與上海極其相似。城市被一條河流穿 ...

(一)

漢城是韓國的首都,現在得稱為首爾了。這與其他很多方面一樣,都是現代韓國政府“去漢化”的措施之一。

眾所周知,漢字曾經是韓國的官方文字。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韓國的道路,政府文件,還都在韓文之外保留漢字。只可惜現在出了在一些古跡上可以尋見漢字的痕跡,歷史的影響已經消失殆盡了。

(二)

漢城的城市結構與上海極其相似。城市被一條河流穿越而過,一邊是建築參差不齊的灰暗古城,彼岸是高樓林立的金融新區。

我們住宿在新區的一座酒店裡面,周圍的風光似曾相識浦東。唯一特色的周邊十幾座高樓的地下空間完全打通,成為一個巨無霸的地下商城,集購物,餐飲,娛樂和休閑於一體,值得國內城市借鑒。但是這是以城市規劃初期的遠見作為前提的。

(三)

漢城有很多舊時宮殿的遺址。但是基本上是小幾號的中國宮殿的拷貝版。沒有太大興趣,只是選擇其一參觀。作為了解韓國歷史的樣板。

宮殿的歷史不過百年有余,而且存在不到半個世紀後隨著日本對韓國的吞並就逐漸失去了意義和日漸零落,分散在城市的角落。

我去的是德壽宮。德壽宮有韓國最早的西洋建築,也是漢城宮殿中唯一一個中西結合的宮殿。此外,在德壽宮的正門前意外看到了王宮門衛的交班儀式,飽了真實版韓劇的眼福。

王宮中關於韓國歷史的介紹也吸引了我。除了弄清楚了正版的明成皇後的來龍去脈外,發現韓國唯一獨立稱帝的短短二十年(之前作為中國的附屬國,統治者只能稱王),正好是韓國借日本之力去中國殖民化的二十年。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等待的是日本的直接吞並和終於亡國的命運。總知道如此,還不如在大清帝國面前虛低半頭,得到的賞賜多過呈現的貢品了。

即使這個正門的名字,“大漢門”,也可以看出韓國對於中國文化又愛又恨的復雜心理。無法否認韓文化出於漢文化,但是又要表現出其更高的發展,是以稱為“大漢”也。

(四)

韓國有幾個老式的市場,是當地居民和旅游者熱愛的流行之地。時間限制,這次沒有機會體驗,只在樂天百貨和樂天免稅店裡面完成了采購任務後匆匆離開了。受經濟危機影響,韓國的商品價格正處於相對低谷,是個購買的好時機,尤其是本國的化妝品和電子商品。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韓國的二線化妝品牌在免稅商場是沒有專櫃的,得去樂天樓下的百貨店購買。另外韓國本土產品,即使免稅購買,也是可以當場提貨,無需機場另取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合適作為禮品的韓國特產,是地道的韓國人參,即傳統上的高麗參。出於對品質的認可,我選擇了韓國人參公社(相當於我們的國家專賣公司)的正官莊品牌。

(五)

除去新區的少數建築,韓國的大多數高層建築老舊灰暗,顯示出較長的建築歷史。猜想應該時上世紀70-80年代韓國經濟騰飛時期的貢獻。現在的韓國經濟日益空洞化,韓國深感被中國經濟趕超的威脅和壓力,卻無能為力的空虛感覺,也導致了韓國政府對中國友好態度的一定倒退。不過一般的民眾對於中國人還是非常熱情友好的,很多年輕人甚至會說一點中文。

(六)

回國前在漢城機場看到一對依依不舍的夫妻。男士是韓國人,女士是中國人,從一邊的女方父母口音來看,最有可能是山東人。這也難怪,膠東半島和大連是韓國投資中國最集中的地區,跨國姻緣也就不足為奇了。

(七)

久聞韓國整容厲害。這次訪問韓國,特別觀察了一下韓國的美女。可惜除了大韓航空的空姐和地勤人員中還有幾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成功案例外,其余的最多只能是入眼入俗的效果,僅拼著年輕和敢打扮,還能夠略微刺激一下眼球。但是臉部千篇一律的整容效果,加上韓式美容的厚厚白粉,讓人覺得表情呆板厚重,遠沒有中國姑娘們的生動和活力。真不明白前幾年的哈韓風是如何起來的?


精選遊記: 首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