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九咆界

作者: 青清情晴

導讀“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許是與九咆有緣,在四月連綿不斷地煙雨中,我們輾轉兩輛長途汽車,終於踏上了位於淳安縣千島湖外圍的九咆界風景區,她因擁有九處形態各異、聲若咆哮的瀑布群而聞名。“九咆界風景區”因坐落於屏門鄉上西村的群山之中,故又稱上西村風景區。上西村風景區有石苑峽谷、上西古風和甘草灣瀑布群三個游覽區。其中石苑峽谷以峽谷風光見 ...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許是與九咆有緣,在四月連綿不斷地煙雨中,我們輾轉兩輛長途汽車,終於踏上了位於淳安縣千島湖外圍的九咆界風景區,她因擁有九處形態各異、聲若咆哮的瀑布群而聞名。“九咆界風景區”因坐落於屏門鄉上西村的群山之中,故又稱上西村風景區。上西村風景區有石苑峽谷、上西古風和甘草灣瀑布群三個游覽區。其中石苑峽谷以峽谷風光見長,長約2華裡,蜿蜒曲折,飛流直泄,景色宜人。游人可從這裡乘舟溯溪而上,觀飛瀑、闖深潭、走棧道、登山石,體驗驚險時空;上西古風則以上西村為中心,該村舊時又稱西村,且居山嶺之上而得名;甘草灣瀑布群位於上西村西隅的大山谷,谷長逾十華裡,谷內植被豐茂,水源充沛,奇峰異石,水流成瀑。該處擁有大小瀑布八處,各瀑之間相距三、五百米,形態各異,景色紛呈,令人嘆為觀止。從九咆界風景區售票點車行至上西村村口,然後沿山道徒步上行至甘草灣瀑布群,整個游程約3小時。九咆界旅游業開發不久,還算“原汁原味”。山谷內水資源豐富,終年溪水汩汩,順山勢奔瀉而下,形成了著名的九條瀑布群。春雨中的九咆界水煙輕籠、雨霧迷離,空氣潔淨清明。“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雨似乎是春的像征,密密長長的,在春風中斜織成簾,輕盈若燕,纖細的雨腳落在樹葉、山道和房檐上,旋轉出一幕幕水霧。溪水,張開著臂膀迎接著大自然的饋贈,把千萬條雨絲當成絲線一股腦地揉進自己的身體,漸漸地溪水豐滿起來,在一個又一個旋轉的漣漪中開出了朵朵水花。伴著汩汩的水聲,我們沿溪蜿蜒而上,山道邊綠樹蔥蔥,水草豐盈。煙雨漫游的薄雲在山巒間緩緩升起,又不經意地從這巒飛到那巒,漸漸地,原先清晰的山峰都沉醉在或濃或淺、忽明忽暗的煙雨之中,遠處青山如幻,極目都是柔柔的光,我想九天雲海也不過如此,上西人不愧為書聖王羲之的後裔,即使為避戰亂,還能有閑情逸致去選如此之境做其棲身之所。甘草灣瀑布群“雨霧山間籠,清泉石上流”。甘草灣山色青翠,岩重溪清,山環水抱,奇峰異石隨處可見。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景區內的“一線瀑”、“龍喉瀑”“夫妻瀑”、“小黃果樹瀑”和“龍頂瀑”如上西明珠交響輝映,錯落有致地鑲嵌在浙西的青山秀水之中。人在谷中游,心在九咆醉。甘草灣幽靜清逸,游客很少,來回途中我們只遇到過二撥三三二二的游客,春雨連綿不絕,我們的褲管早已濕透,不過這絲毫沒有減弱我們游興。沿石階執傘而上,甘草灣瀑布群在我們眼前逐漸清晰,她時而激昂磅礡,時而溫婉綿長,如一不知疲倦的頑童在山野、巨石和深潭之間嬉戲休酣;她時而奔流直下,時而百折千轉,如一獨具靈氣的水精在談笑風聲間施展魔法指點山巒;她又時而咆聲轟隆,時而輕吟叮咚,如一技巧嫻熟的民歌手正在高歌低誦,一展歌喉。“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甘草灣沒有濃重斑斕的色彩,青色和褐色是她的主色調,除此外,最多見的是沿溪山道邊一叢叢、一處處密密匝匝的金色小山菊,她們有的已耷拉著腦袋,顯然已過了最旺盛的生命期;有的還含苞著,在細密的雨中羞澀地搖曳著風姿,唯恐錯過春的眷顧。遠遠望去,青色的山脊有幾抹火紅點綴,應該是山茶花吧,如一個平時不施脂粉的村姑,偶輕點朱唇,便鮮亮明艷、秀色可餐起來。春色空明的山間偶有一兩只春鳥飛過,鳴叫著,拖著長長的尾翼,瀟灑地飛翔在山谷群林之中。甘草灣瀑布群之龍喉瀑在甘草灣五條主瀑布中,我最欣賞的是龍喉瀑,可謂巧奪天工,龍喉瀑恰如其名,瀑口狹小,形似口子,如龍喉一般。而上游千萬條張揚跋扈如龍騰虎躍的溪水一瀉千裡,奔流直下,通過跌宕後一起被擠進狹小的龍喉瀑口,似千萬個野獸突然被關入一個狹小黑暗的籠中,他們恐懼不安地相互撕咬著、撞擊著、蜂擁著、咆哮著,爭先恐後地朝著瀑底奔湧而去。瀑口形狀如女子私處,瀑口上恰有一形如男子陽器的山石傲然聳立,如衛士堅守著心儀的女子。山衛士的右邊還有顆不知名的開著一樹粉色小花的樹,許是下雨的關系,好些花瓣已紛紛凋零,憔悴地躺在冷清的石階上。看著此景,我黯然神傷起來,忽然想起席慕容那首《一顆開花的樹》,或許前世她還真是個多情的女子,暗戀著偉岸的衛士,而衛士卻鐘情於英姿颯爽的“梁紅玉”,雖今他們已化魂自然,而她卻依然專情此石,只落得顧盼憐影、淚雨如花。上西古風上西古風以上西村為中心,該村舊時又稱西村,因居山嶺之上而得名。現有村民近三百人,多數姓王,相傳為東漢大書法家王羲之後裔為避戰亂棲身於此,繁衍至今。現在村內還保留著王氏宗祠,有些人家的外牆上還清晰可見王氏著名的“鵝字”書碑。“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一首詩中的一句,用來描寫上西村可謂恰如其分。因為長期以來,上西村受交通阻隔,信息閉塞的影響,至今還保持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和傳統的民俗風情。上西淳樸的民風和優美的鄉間景色,構成了陶淵明筆下另一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桃園意境。值得一提的是,上西村至今還有著文革的痕跡,許多房屋牆上依然保留著文革期間的口號、語錄和忠字牌,如“破私立公”、“將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共產黨的哲學就是鬥爭哲學”等,還有大寨田-梯田、石埂等的遺跡。由於開發了旅游業,現在很多人家都在搞“基本建設”,爭取先富起來,他們造房子蓋旅館建餐廳,建築材料就堆放在自己家的門口。我們乘坐的旅游車就停靠在我們借住的《新農民客棧》附近,這裡是上西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山道兩邊都建有住房,道路並不寬闊。我們在細雨中一邊尋找著上山的道路,一邊打量著四周,眼前的一切和上海差了至少10來年,恍惚間竟有些不太真實的感覺,我轉身回望遠山,此刻群山正沐浴在春雨薄霧之中,山間的雲霧在輕風細雨中悠然自得地舞動著身姿,時濃時淺,時密時稀,而群峰也隨之忽隱忽現、忽近忽遠,哇,好一幅潑墨山水!新農民客棧從甘草灣瀑布群游覽回來,已近黃昏。晚上我們就借宿在上西村村口詹根富夫婦開設的《新農民客棧》,一晚上80元,房間整齊干淨,標房配置,除了沒有毛巾、香皂和洗頭膏之外,基本上一應俱全。客棧是新裝修的,三層樓房,我們住兩樓,兩樓約有6、7個房間,想來九咆界風景區還屬於“養在深閨人未識”,所以當晚借宿的只有我們。詹根富本人,我們是第二天早上准備離開時才見到的,他瘦瘦的,個人不高,勤勞能干的樣子,說他老婆說,他是個油漆工,白天在山下干活。接待我們的是老板娘,也就是詹根富得老婆。他們有兩個女兒,大的16歲,寄宿在上西村山下的學校裡,因忙著高考,所以沒有回家渡周末;小女兒6歲,還在上幼兒園,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子,老是跟在媽媽身後,跟我們相熟了以後,活潑起來,時而笑盈盈地看著我們。詹太太,娘家姓王,一個樸實的上西村婦女,應該是王羲之的後裔吧。晚餐時她應我們要求,為我們做了三個菜,一大鍋土雞燉湯,新鮮的清炒野蕨菜和當時產的竹筍燒肉,量足味道好,她還善解人意地送我們兩瓶千島湖啤酒,並炒了他們自己曬的南瓜子給我們做小食,才不過收了100元,我們都覺得物有所值。客棧收拾得井然有序,上上下下窗明幾淨,還備有專用的消毒櫃。詹太太告訴我們,最近客人不多,但五一節的三天所有客房都被客人定掉了,聽她這樣一說,我馬上想到了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一首中最後那句:“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是呀,在喧囂的五一假期躲進清閑空靈的九咆界真是不錯的旅游策略。石苑晨曦“空山新雨後,天氣早來晴”。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們便起了床,想一早就趕回千島湖,不想昨晚聯絡好的景區旅游車司機竟跟我們開了玩笑,遲遲不到。萬般無奈下,我們只能聽從詹根富夫婦的建議,步行到山下秋源公路候車,也順道游覽上西村腳下的石苑峽谷。石苑峽谷正如其名,兩山夾一水,峽谷內山石嶙峋,山道修長且蜿蜒曲折。此時,雨後的峽谷晨光微露,遠處的山峰和我們身後粉牆黛瓦的上西村舍還籠罩在一片霧氣蒙蒙的柔光中。我們沿峽谷順勢而下,一邊溪水潺潺,一邊山岩突兀。整個石苑峽谷尚在旅游開發和整修當中,我們走過的山路有段還未鋪好石階,泥土堆積而成的道路高低不平,坑坑窪窪,我們只能前腳高後腳低,相互攙扶著小心翼翼地走著,同時也體會到了鄉間小路的樂趣。走過這段崎嶇但坡度不大的山道後,我們沿懸崖棧道直下,左手邊傳來了轟隆隆的咆哮聲,原來是龍門瀑在呼喚我們。實際上,龍門瀑的“行走”路線和我們基本一致,只是他在懸崖棧道前的彎道處提前順“路”而下了。這條彎道又稱“龍門”,因兩邊各有一塊形如龍門的摩天山石而得名。龍門中間還有一個天造地設的穹窿,上游千卷萬卷的水流在石崖上雀躍而下,“轟隆”一聲湧入狹小的穹窿,剎那間只見穹窿中噴出團團白色的煙霧,眨眼間一條碩大的銀龍衝出龍門,那白色的巨浪一排排一波波,一層連著一層,一卷搶著一卷,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爭相噴湧著,墜落著,他們前僕後繼、奮不顧身,個個憋足了勁,使足了力,不斷地用身軀撞擊著山岩,頓時水花翻卷,散沫似珠,飛波若舞,他們爭恐著,咆哮著,猶如長空“雷鳴”,以不可一世之勢直瀉至碧波萬頃的四鼓潭。“水簾幽谷我來游,拂面飛泉最醒眸。”我們站在龍門瀑下觀賞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清風時不時地夾著水絲飛濺開來,很快我們臉上、身上都沾滿了銀色的“龍鱗”,山風拂過,只覺身上涼絲絲的,有種羽化成仙的感覺。“豪情如瀑飛作雨,奇志為虹寫在天”。有位作家說,我們喜愛瀑布,是因為他帶給我們飛翔的感覺,同時還能激蕩起我們直飛九霄的情懷。如果說,一個人置身於在山裡,就會生出來一種英氣;一個人置身於水中,就能增添了幾分靈氣;一個人置身於花叢裡,就會增添了一味仙氣,那麼我想一個人置身於瀑布之下,那麼也一定能增添幾分豪氣。清晨的峽谷雲淡風輕,雨後的石苑如水洗般清澈明淨,山道邊植被茂盛,郁郁蔥蔥的樹葉子在晨光中悄悄蘇醒,她們周身上下明閃閃、水靈靈、濕潤潤的,我們走近一瞧,原來樹葉上綴滿了顆顆圓如珍珠,亮似鑽石的露珠兒。也許因為還早的關系,山道上行人稀少,在這裡緩行,讓我們有種與世無爭、獨緣九咆,和忘路之遠近的感觸。走不多時,眼前出現了一座橫跨山溪兩岸的秋千橋,大概專給孩子們娛樂的吧,可見景區在整體策劃還是費了一番心思的。蕩過顫顫巍巍的秋千橋,沿石階繼續下行,溪水逐漸平緩起來,淺淺地流淌在山石之間。長年沐浴在溪水中的山石光滑無菱,或平躺、或直立、或斜倚在清泉溪流之中,他們有的形如海龜,有的狀如山猴,由於地質的關系,基本都呈褐灰色。在一個地勢平緩的溪水譚裡,有7、8塊大小不一的山石“躺”在譚的四周,最大的一塊好似正在俯首聆聽著什麼,對面溪邊的山石又像依依不舍地在回頭張望著。潭水清晰見底,我忽然想起高僧說法點化頑石的故事,或許幾千年前這些石頭都是生活在九咆界害人的野獸,有天一位高僧來到石苑,脫下袈裟,在溪中隨手一撒,頓時整件袈裟浮起水面,平展如絲,絲毫不濕,高僧以袈裟為席,盤膝水面,講經說法,野獸們聽說後將信將疑結伴前來,有的想見識一下這位高僧的尊容,有時想給高僧來個下馬威,有的甚至還想吃“高僧“肉,而當高僧講到《心經》中:“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時,空中忽然法雨如花,紛繁飛揚,有的化為高聳如雲的綠樹,有的墜為溪中游魚,而那些本性殘暴的野獸也被點化為山石,永遠守候著九咆界的山山水水。我正想著入神,不覺前面走來了7、8個上山築路修道的農民工,他們中有男、有女,邊說邊笑,兩個女的像是做飯的,挑著飯籃子興高采烈地走在中間,看著他們的身影漸漸遠去,忽然想起了豐子愷漫畫中“水藻半浮苔半濕,浣紗人去不多時”的意境來,遠山、村莊,小路,石橋,再加上踏歌而行的築路人,這樣的一幅畫,是不是更具意境深遠且耐人尋思呢?迎客瀑我們是最後才觀賞到的,也許稱他為“送客瀑”更恰當吧。聽說迎客瀑平時很少有水,干枯的時候幾乎沒有水流,也許因為昨天下雨的關系,迎客瀑水勢磅礡,咆哮如雷,蔚為壯觀。過了送客瀑,再穿過500米長的黑漆漆的葫蘆洞,我們的眼前突然一亮,視線也隨之豁然開朗,原來下山的大路終於呈現在了眼前。秋源公路“春晚綠野秀,岩高白雲屯”。站在九咆界半山腳放眼遠眺,霞光萬道中的秋源鎮雲淡風輕、群山連綿、峰巒競秀、林茂翠竹、農田肥沃,我們深深地吸上一口氣,竟然發現空氣中還彌漫著植物生鮮和溪水清新的氣息。山腳下就是九咆界風景區售票處,這是一組具有典型浙西民宅風格的豪華建築,重檐翹角、白牆黑瓦,以及朱紅色的牌樓、長廊等在秋源鎮碧山青田的映襯下,如一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大家閨秀正儀態大方地迎接著四方來客。穿過景區“三迪瀑”、“迎客瀑”和“九瀑迎賓”的宣傳牌,我們來到了公路邊的候車點。道路兩邊是一塊塊井然有序的田埂,田埂裡的油菜花已謝盡了璀璨,正低調地孕育著果實。平時不善言談的小麥終於在春風、春雨、春光和春露的萬喚千呼下粉墨登場,一派今日之星的氣勢。接近中午的春陽開始熾熱起來,我們不得不在陽光下眯縫起眼睛。道路上的行人很少,現在正是采茶時節,山上山下的人們都在忙著收獲,長途車也調整為一小時一班了。整整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們有點焦急起來,不時地朝著長途車開來的方向張望著,但眼前只有拖拉機和輕便摩托車來來回回地行駛著,右手邊小道上一位老婆婆左手牽著孫女、右手牽著孫兒,朝她家自留地的方向走去,她們的後面還跟著一只小狗,調皮地搖動著尾巴,看著他們其樂融融的樣子,我不由得想起了6歲時的那個夏天,想起了我最最親愛的娘娘……15分鐘後長途車終於向我們駛來,在登車的那一刻,我們情不自禁地轉頭回望著秋源鎮,眺望著上西村,回想著九咆界的山山水水,眼睛竟有些濕潤起來。煙雨中的九咆界宛如一個秀外慧中的江南女子——風輕、雨細、煙淡,朦朧婉約,但她又張弛有度、秀而不弱,她總是柔柔地浸潤著你,包容著你,撫慰著你,她以水的溫柔喚醒你內心的萌動,以水的清新來漂洗你內心的純淨,以水的柔韌告訴你內心的堅持,又以水的靈動滋養你一顆堅強的心靈。我想這就是九咆界的魅力所在吧!


精選遊記: 千島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