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元寺,走調的晨鐘暮鼓?

作者: 阿浜

導讀選擇周末陽澄湖半島的地平線,是為了傾聽心靈的聲音。 我站在千年重元寺的山門口。 這是一座已然沒有歷史厚重感的寺廟。樹小牆新,奢華無處不在。相信許許多多的善男信女(當然,還包括當地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曠日持久,才終於把一座千年古剎煥然一新地呈現在眾人面前。可惜,這不是我心中的寺廟。一直固執地以為,寺廟,應該是對你進行當頭棒喝, ...

選擇周末陽澄湖半島的地平線,是為了傾聽心靈的聲音。

我站在千年重元寺的山門口。

這是一座已然沒有歷史厚重感的寺廟。樹小牆新,奢華無處不在。相信許許多多的善男信女(當然,還包括當地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曠日持久,才終於把一座千年古剎煥然一新地呈現在眾人面前。可惜,這不是我心中的寺廟。一直固執地以為,寺廟,應該是對你進行當頭棒喝,醍醐灌頂,尋求心靈寧靜與平衡,找回在物欲橫流社會中經常迷失的自我,並且完成自我反省和救贖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到寺廟來的目的不是為了賞景怡情,而是為了讓自己停下來,想一想,靜下來。

弘揚佛法,並不等於把寺廟修成五星級酒店般富麗堂皇。市場經濟的大浪淹沒了傳統的文化、道德、價值理念,是否也動搖了宗教千百年形成的基礎?寺廟,作為傳播宗教文化的載體和修身養性的場所,在我認為,牢固足矣,何須華麗?屈服於商業的寺廟,迎合於市場的寺廟,恰恰是佛教修行之大忌,所謂形似而神散,寺廟收到善款越多,廟宇修得越漂亮,和尚/尼姑的生活條件越好,離佛法的距離越遠。

我本凡夫俗子,在高樓林立,紙醉金迷的都市中,靜下心來固然不是一件易事。卻不料,在公園般嶄新漂亮、熙熙攘攘的重元寺,仍然冥頑不化,解不開“千千心結”。站在雄偉壯觀的觀音閣三樓,面對浩渺的陽澄湖,“遙想”年年秋風起時,多少大閘蟹滿足了饕餮食客的口腹之欲。此情此景,悲天憫人,是一種自嘲,還是一種無病呻吟?

“無欲則剛”,“無欲”又談何容易。所謂大道理,都是說給別人聽,自己大抵做不到的。

觀音閣下的一池錦鯉,於我,是一個驚喜。撇開池畔商鋪的“無商不奸”不談,席地或蹲或坐,俯身飼魚,魚群蜂擁而至,水面“波濤洶湧”,更有性急者,一躍而起,激起水花四濺。伸手沒入水中,大小魚兒渾不怕生,競相吮吸手指,任由觸摸,也不閃躲,讓人不禁目迷五色,心生歡喜,人魚相悅,大千世界處處和諧。

平靜,許多時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站在大雄寶殿前,仰視弘一法師遺墨“無上清涼”,有一種久違的平靜席卷而來,令人窒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http://***/s/blog_5e041e9c0100e9iz.html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