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日記(2) – 五台山8.20閻錫山故居、五台山平遙-閻錫山故居 1000-767公裡 高速費50元
閻錫山故居--清涼寺 1077-1000公裡清涼寺-龍泉寺 1094-1077公裡龍泉寺-台懷鎮 1099-1094公裡8:57從平遙出發,上大運高速,在忻州出口下,走公路直奔五台山方向。經過祁縣路段因超速被躲在樹林中的交警拍了照,一個月後罰款單居然寄到了家中,只好老老實實地彙去200元。五台山景區地處深山之中,至今尚無高速公路開通,途中會經過定襄縣,所以計劃順便到閻錫山故居參觀。不巧的是,在公路上遭遇了堵車,前後耗去約1小時,直到12:00才到達河邊村的閻錫山故居。正值中午,太陽暴曬,游人稀少。閻老西兒的摳門是出了名的,售票處似乎深得其真傳,門票40元且無兒童半票,極不合理。“閻家大院”規模宏大、庭院深深,在破敗的河邊村中鶴立雞群。故居始建於1913年,前後歷時共24載。各院房屋建於不同年代,風格也各有不同,除了北方四合院式建築、一院的清宮殿式建築外,還有中西風格結合的都督府。閻錫山執政山西前後近四十年,出任過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其青年時代曾赴日留學,1911年太原起義成功後被推舉為山西都督,時年29歲。都督府建於1913年,其中西結合的風格應該緣於閻的年青以及受西方的影響。東、西花園內的清宮式建築於1932年開始修建,此時他年已半百,回歸中式建築則反映了其思想的成熟與變遷。

(閻錫山故居)
都督府與東花園二院間有一個半地下式的通道,名字很有意思,叫做“行得通”。地道之上便是閻府的高層建築得一樓。大院圍牆並非正向,也不是一條直線,更有“之”字型錯位的情況,不知是受地形所限還是另有深義。宅子在設計上同時考慮了軍事用途,不但在院四角建有碉堡,地下還有通向村外的地道。地道目前只開放了一小部分,漆黑一片沒有照明,兩個半大孩子在入口處出租手電筒(5元)發點小財。
13:00離開河邊繼續東行,直到出現佛光寺、豆村的路牌,知道已進入五台山地界。14:40來到清涼寺,這是我們五台之行的第一站。清涼寺(門票5元,停車5元)很小,看得出部分建築已損毀,一進之後便是大雄寶殿。不過清涼寺倒是有一虛一實兩點與眾不同:虛的是此乃傳說中順治出家之地,寺名對於讀過《鹿鼎記》的人來說想必不會陌生,喇嘛攻山、白衣神尼行刺康熙等都與清涼寺不無關系。實的則是後院正中一塊巨大的“清涼石”,在陽光暴曬之下竟不燙手。爬上2米多高的巨石拍照,院裡的和尚也不干涉。寺中豢養了兩條狼狗,吼聲嚇人,十分威猛,不知是不是跟著和尚們一起吃素長大的。

(清涼寺)
15:00離開寺院,不多久到達進山售票處。有導游模樣的女子過來搭車,當即嚴辭拒絕。這些人早已聲名狼藉,一旦搭上車便騙游客進野廟燒香坑錢。更有甚者,在五台東入口石咀,自駕游客的車經常被一輛當地車堵住,要求搭上車主的“妹妹”進山,結果同樣被騙進野廟燒香坑錢。今天是五台山門票調價的臨界日,後天就是第四屆佛教文化節開始,保持多年的90元門票價格自午夜開始調至160元。
15:30途經龍泉寺,這是另一個值得參觀的寺廟。龍泉寺(門票4元,停車5元)也有兩大看點,華麗的漢白玉牌樓和神奇的龍泉。寺廟依山而建,登上108級台階,盡頭的寺門前玉牌樓赫然屹立。牌樓全部由漢白玉構成,選料考究,雕工精美。百米開外的龍泉更為神奇,盛夏季節仍冰涼徹骨,無絲毫雜質,可直接飲用。泉眼上建了個亭子,一位年青和尚坐在亭邊看護神泉並免費為游客取水。有不少游客都拎著那種十升、二十升的塑料桶來打水,顯然是有備而來,用這泉水泡上等茶葉,味道一定不錯。我們只有兩個空的礦泉水瓶,裝滿兩瓶,拿在手中,感覺如同從冰箱中取出一般。喝了一口,確是冰涼清爽、清純甘甜。16:18離開龍泉寺,此時台懷鎮已近在咫尺,像五峰賓館等一個個曾有耳聞的名字陸續進入視線。台懷鎮 —— 五台山的中心,名字乍聽起來總覺得有些別扭,實際上它是由五台山衍生而來。五台山,顧名思義由五個台(山峰)組成,即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其實當地群山連綿,山峰無數,至於為什麼這五座峰能脫穎而出成為五台,其中的深意不得而知,而“台懷”即為五台懷抱之意。五台山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文殊菩薩演教之地,對於佛教信徒,會遍拜五個台以示虔誠,稱為“大朝台”。也可只登黛羅頂拜五方文殊,此稱為“小朝台”。五台山在高速公路發達的今天看起來交通很不方便,但其軍事地位相當重要。抗戰時期,作為紅色革命根據地,聶帥曾率軍進駐。八路軍在當地積極宣傳,並動員五台僧人參與抗戰,當時有句口號,所謂“出家不出國”,得到廣大僧眾的熱烈響應和支持,其中不少青年僧人甚至還參加了八路軍。說到這兒不免想起了《亮劍》中的魏和尚,雖然他是少林出身。20分鐘後來到鎮南預定的賓館銀苑山莊,此地距鎮中心約3公裡左右。房間(360元)條件很一般,但因佛教節期間房源緊張才只能住一晚——此時此地是賣方市場。入住後開車進鎮“巡視”了一圈,殊像寺、大白塔、黛螺頂一個個從眼前經過,既陌生又熟悉,令人非常興奮。順便到鎮最北端的“五台人家”看了看房間,為明天留一手准備。就這樣,在粗略地熟悉了台懷鎮後回到賓館。賓館周圍有很多飯館,但每家店裡都沒有客人。基於網友的推薦,在“八大碗”吃晚飯,木耳長山藥、家雞台蘑、摩擦河撈,金絲面、油糕,共計63元,老板娘很爽快地給打了九折。飯菜均是山西風味,甚至是五台風味,摩擦河撈、金絲面味道尤其不錯,山西面食的確名不虛傳。暮色降臨,山裡涼快了些。取出後備箱中的折疊自行車,在山莊大院內和車技半熟的兒子圍著花壇撒歡兒、追逐,累了一身汗,回房間洗了個澡,安然入睡……
8.21登東台-北台,寺廟群、茅蓬山莊早早起了床,照例把熟睡的兒子留在房間裡,出去逛逛五台的早晨。在旁邊小店吃了些早點,開車四處尋找今天的安身之所。包括對面的仰佛賓館(據稱是當地最好的賓館)在內,接連找了五六家,皆因佛教節而沒有房間。農行賓館的條件比銀苑還差很多,居然要390元,簡直是趁火打劫。沒想到佛教節把我們搞得如此狼狽。昨天去五台人家看的房,條件比這些地方略好,而且只要150元。索性不再找了,回賓館退房,穿鎮而過,入住五台人家。“五台人家”按二星級賓館設計,沒有任何特色,但非常整潔干淨。這家店在網上很有些名氣,老板名叫張銀良,年紀大約五十開外。本以為到了“驢友之家”,沒想到令我們無比失望。這位張老兄待人接物的態度與網上的描述大相徑庭:與之握手如握枯木,交談待答不理,滿臉一幅新聞聯播的表情,不知是他太深沉還是我們模樣困難對不住他老人家。經常出游的驢友都知道,現今旅游業紅紅火火,各地景區都有一些在網上備受青睞的飯館、客棧。遠的不說,在近一兩年去過的幾個地方中,像新疆布爾津的小白鹿旅館、麗江虎跳峽的tina’s中峽客棧、大理古城的益恆飯店、廈門鼓浪嶼的娜雅客棧等等,哪一個不是“驢友之家”。在我心目中,張銀良的五台人家也算是一方諸候吧,但所見反差之大,實在有些不能接受。與店主人的冷漠相比,張嫂倒是蠻熱情,不禁想起範大叔那句名言:我就納了悶了,同樣的兩口子,差距咋就這麼大呢!五台人家離東台和北台較近一些。放下行李,驅車往北出景區檢票口(五台山景區共有三個進山檢票處,第三個在東南方的石咀附近),盤山向前,不久到達鴻門岩石牌樓處。公路兩側各有一個岔口,向右通往東台,向左可達北台。拐到東台的岔路上,一群當地人聚在路口,不知是做游客的生意還是游客。到東台頂的山路全部是碎石路,轎車走在上面還是有些叫人緊張,只有偶爾從迎面駛下的車輛會為我們增加些信心。經過15分鐘左右“漫長”的行駛,9:00終於到達峰頂。東台名為望海峰,海拔2795米。打開車門,刺骨的冷風撲布而來。我們做了件極蠢的事:此行本來帶了足夠多的厚衣服,甚至包括毛衣,准備登台頂時御寒;但幾天來的炎熱使我們完全忘了這個情況,剛才居然把衣服連同行李一起留在了五台人家的房間裡。現在外面的溫度估計不足10度,三口人還是短袖t恤,注定要“美麗凍人”了。東台上的寺廟名為望海寺,與其它四台頂上的寺廟一樣,均是隋文帝下令所建。寺廟規模不是很大,有一座巨大的臥佛立在大雄寶殿前。大雄寶殿形狀是那種佛教建築中常見的八面體,但其上的平頂卻很特別,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損毀待修。院內冷冷清清,寒風中只看到四五個游客。在這裡修行顯然要比鎮中寺廟的條件艱苦得多,不僅食物、用品缺乏,而且終年寒冷。二十多分鐘的參觀過程並不輕松,我們持續保持著原地跑步狀以保持體溫。

(東台望海峰)
早晨的薄霧已漸漸散去,天空一片蔚藍,從東台可以遙望到台懷鎮及北台上如玉帶般的盤山公路。原路下山,同樣的路感覺容易了許多,一群牛兒正在路邊的草地上,或立或臥或吃草,十分悠閑自在,眼前是一幅美麗的鄉村風光。
橫穿公路進入北台岔口,入口處有兩根石柱立在路中,留出一車寬的距離使車子勉強通過,還需交10元買路錢。和東台的砂石土路相比,這條由條石鋪就的公路簡直就是天上地下,交費倒也物有所值。北台海拔3068米,是華北地區的最高峰,有“華北屋脊”之美稱。公路以“之”字型蜿蜒直至山頂,車子一直處於爬坡狀態,越到後來越是角度很大的“胳膊肘”彎。起初路還比較寬,接近山頂逐漸變窄,最後雙向會車時只能一方停車,對方才能小心通過,這時才明白路口那兩根石柱的妙用。10:34上到北台頂,太陽幾乎已升到正空。雖然海拔更高了一些,但這裡沒有東台那麼寒冷。站在巔峰之上,一覽眾山小。望著四周青山起伏連綿,心中豪氣頓生。在此處理論上可遙望到其余四台,但看著遍布的山頭,如果沒人指點,天知道哪幾個是“台”。山坡上眾多三五成群的游客、僧人正在步行上山,他們或是徒步五台的驢友,或是大朝台的信徒,但無論哪一種都令我們敬佩且望塵莫及;更見到三個即將到達台頂的喇嘛,三步一行等身禮緩慢前進,也不知這樣走了多久,其虔誠之心真是無以倫比。台頂靈應寺的規模比望海寺大出許多,寺內盡是僧、游,人氣很旺。山門和院子正在大修,主體已基本完工,不久會以一個全新的面貌亮相。寺外的大片空地上有無數小石塊堆砌的石堆,很像上個月在雲南瀘沽湖見到的藏傳佛教瑪尼堆的“縮微版”,不知何用,但一定是朝台之人所為。11:30離開北台下山。途中遇到幾個女子搭車,為首的是一位40歲上下的北京大姐,其余均是身穿僧袍的居士。座位只夠搭上兩人,余下的繼續在原地攔車。第一次如些近距離接觸信佛之人,一時不知道說些什麼。兩位居士分別來自遼寧和浙江,可能是因為大朝台比較興奮,一路上大談她們去南台、西台的經歷,五台之中現在只剩下東台未拜了。車子到了鴻門岩路口,兩位居士下車,一句“功德無量”,既表示感謝也算道別。半小時後回到台懷鎮,將車停在塔院寺前的停車場,開始了寺廟之旅。那麼多廟轉不過來,只計劃參觀塔院寺-顯通寺-菩薩頂-五爺廟等幾座相距較近且相對更有特色的寺廟。來五台山的游人,進入台懷鎮後可能第一眼看到的醒目建築就是大白塔,它已成為五台山的標志。大白塔坐落在塔院寺內,寺廟也因此而得名。塔院寺(門票5元/人)是台懷的核心所在,它與其腳下的五爺廟和後身的顯通寺原為一體,稱為大華嚴寺,規模宏大曾盛極一時,直到明永樂年間才獨立起寺。 這是一座黃教寺廟,白塔下有128個轉經筒,右手右轉三圈可以祈福。我們毫不例外參與“轉圈”,但其中有趣的成份更多些。從塔院寺外沿西側圍牆向後走就是顯通寺(門票6元/人)。顯通寺最早建於漢代,與洛陽白馬寺屬同一時期,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它也是五台山最大和最為精彩的一座寺廟,即使不拜佛,也非常值得參觀。寺院面南背北,入口卻開在西南角的西院牆上。進院首先看到的與從不同是沒有天王殿,這源於顯通寺原與塔院寺同為一座寺廟,在明代分寺時王殿被劃歸了後者。第二個與眾不同是寺內的無量殿。殿身四周沒有檐柱,由純磚所造,灰白色的牆身在院中顯得頗為醒目。從外表看有七間房屋,進去卻只有三間大殿,殿內二層設有走廊,不過禁止游人攀登。除兩尊佛像之外,還建有一座寶塔,眾多羅漢塑像靜靜端坐殿內,使人肅然。從無量殿再往後便是顯通寺的第三個與眾不同——銅殿。銅殿建於明萬歷年間,相傳為妙峰法師自國內十三省的一萬戶人家中化緣籌集了十萬斤銅鑄造而成。銅殿現內外貼金,在陽光下金光燦燦,四周建築錯落有致,整體給人以震撼的美感。

(顯通寺銅殿)
出顯通寺沿東牆上山,經過羅睺寺、圓照寺、廣宗寺來到靈鷲峰上的菩薩頂。頂上游人很多,好像正是大批旅游團隊聚集的時候。一群來自錦州的居士正在售票窗口前吵吵,原來他們打算進廟燒香,但被看門的喇嘛要求購票,導致雙方僵持。為首的一個中年“帶頭大哥”喋喋不休,大放不滿之詞,並攛掇大家共同抵制,言下之意五台那麼多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情緒非常激動。其實都是一心向佛之人,佛祖在心中,怎麼就不能平和一些呢!哈哈!兩天的五台游,受佛教聖地的熏陶,思想果然有些改變,連我這向來脾氣暴躁之人都會這麼想。其實lp受的影響更深,現在每進一座廟都要拜一拜。
菩薩頂(門票5元/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在清朝達到極盛。寺院初建為青廟,順治年間被改為黃廟(喇嘛廟),是當時清朝對蒙古、西藏懷柔政策的重要體現。清朝皇帝、蒙古諸王公、西藏喇嘛每每朝禮五台,一般都住菩薩頂,從而樹立了菩薩頂在五台黃廟中的統領地位。山腳下有108級台階直通廟門,盡頭是康熙所題“靈峰聖境” 的木牌樓。這裡似乎是旅游團隊的必到之處,院裡十分擁擠。後院屋內有兩口聞名全山的大銅鍋,直徑分別為2.04米和1.68米,是過去每年“六月大會”及腊月初八制齋飯用。菩薩頂上視野開闊,一位導游指著北邊的山頭,告訴眾人那就是“華北屋脊”北台,看似真有些遙不可及。我們很得意,因為不久前還站在那裡。從菩薩頂回到塔院寺腳下,最後一站進“五爺廟”看看。五爺廟原為塔院寺的一座屬廟,因此只有一個不大的院子。寺廟本名萬佛閣,因院中五龍王殿內供奉著相傳專管五台山耕雲布雨的五尊龍王,所以當地人也稱此處為五爺廟。五爺廟不收門票,與前面去過的幾座廟相比也沒有什麼參觀價值,但據說這裡燒香許願最為靈驗,殿裡掛滿了香客還願的匾額。出五爺廟已經快3:00了,進停車場取車離開。塔院寺東側正在拆迀,到處是大片的碎磚殘瓦,一幅百廢待興的樣子,後來才知道這是五台山正在為“申遺”做准備。也許幾年之後,五台山已經進入世界遺產名錄,那裡又不知門票會漲到什麼程度。肚子還餓著呢!在對面的大自由市場,lp發現了當地特色小吃“台蘑肉夾饃”。與陝西肉夾饃類似,但因為燉肉中加入了五台特產台蘑,味道很是不一般。攻略看了不少,但沒有人提到過這種小吃,應該算是一個有意義的發現吧。回五台人家小睡了一會兒,醒來已近黃昏時分。這裡離茅蓬山莊不遠,便和lp一起過去看看。出門經過前台時,見張老兄依然在那裡“新聞聯播”。 五台人家地處台懷鎮北的邊緣,游人稀少,更無旅游團光顧,因此這裡也沒有鎮上的那種喧囂。往北一個路口轉向西走入一條進山的僻靜小路,看到一個破舊的路牌上寫著“茅蓬山莊”。走了近千米,只見到路基下已經關張大吉的茅蓬賓館,給人感覺山莊旅游似乎已不復存在了。不死心繼續往前,轉了個彎後,終於看到山腰上的一座軍營——茅蓬山莊的所在地。軍營大門前擺了一張小木桌,幾個戰士圍坐桌邊,售票兼檢票(5元/人)。游人門可羅雀,顯得人氣不足,不過這個地方可是大有來頭。山莊原是林彪的行宮,網上介紹信息甚少,使它充滿了神秘的氣氛。軍營縱深有兩個大院,行宮位於後院的盡頭。院的一隅有一間簡陋的小屋,上書“五郞廟遺址”,屋中供奉著楊五郞神像,這與大院整體軍營環境顯得極不協調,但它卻與行宮大有關系。行宮從表面上看去完全是軍營那種簡潔樸素的建築形式,一座大廳,兩側是大型的會議室、作戰指揮室,除了林彪夫婦及子女的幾間幾十平米超大臥室之外,並無特別之處。廳門口一位戴禮帽的貌似管理人員的老者主動過來搭訕,為我們充當起導游。老爺子講解語言簡練到位,所言之事,令我們大開眼界,甚至有些瞠目結舌。從行宮的設計上來說,門廳外的迎賓門廊四周均有門窗封閉,轎車可以直接開進門廊,所有門關上後人再下車,這是為林彪怕風而設計的;過道和臥室光線較暗,即使外邊艷陽高照,裡面也是如此,因為林彪怕光。臥室的地毯是上等駝絨,門窗框材料是清一色上等的水曲柳,曾用藥水浸泡處理,幾十年過來沒有絲毫的變形,就連門窗的插銷也都是全銅材料。

(茅蓬山莊)
再聽歷史,此址原是楊五郞廟,也許因風水好被林彪看中,竟動用了一個營的兵力將廟宇炸毀並修建行宮。行宮建成後,因種種原因,只有林豆豆(林彪的女兒林立衡)來此住過一晚,而林彪夫婦還未來得及享用便叛逃身亡了。在當地人看來,是林彪炸廟的行為觸怒了神靈,因而最終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報應。從這個角度去想那個重建的極不協調的五郞廟也就不奇怪了。不過山莊好像也並非不祥之地,因為住過一晚的林豆豆便躲過了那劫!參觀完畢,老爺子把我們帶到院中一座文殊塔旁,說了一番佛教“行話”之後,建議我們繞塔三周祈福,又送上一個平安符(卡片)後便索要報酬——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給了5元錢作為講解的酬謝,看天色不早,離開山莊回到住處。晚上開著車進鎮吃晚飯,路邊盡是拉客吃飯的吆喝聲,令人反感,一直向南不覺又來到銀苑山莊附近。在八大碗旁的一家小店裡,還是只有我們一桌客人,點了腰割、過油肉、五台山蒸肉、油糕、攤飯、撥爛子,全部山西特色,共計78元。這兩天把聽說過的所有山西美食幾乎吃了個遍!腰割是當地婚宴上的一道傳統菜,是在酒過三循,菜過五味的中途端上,因此稱為腰割,原料只是粉條、豆芽等幾樣素菜,但味道勝過雞鴨魚肉。老板是位帥哥,人很熱情,老板娘則是超級“老西兒”,一塊錢的折扣也不給。
8.22 登黛螺頂,返京台懷-望都 1387-1189公裡望都-北京 1571-1387公裡 高速費55+15元今天計劃攀登黛螺頂,完成一次旅游意義上的小朝台,之後將結束山西之行。鎮北不少小店都經營早餐,當街擺著熱鍋,炸些油條什麼的。在通向黛螺頂路口的一家小店幾塊錢飽餐一頓,備足登山及回程的能量。老板提醒說可以把車停在他家對面的路邊,為我們省下了10元的車費。這裡不像北京,車停在路邊不用擔心被貼條(罰款單)。步行到黛螺頂腳下,8:20開始登山。從山腳到山頂,迂回曲折共1080級台階,這對體力是一個小小的考驗。隨著高度不斷增加,對面塔院寺的大白塔、靈鷲峰上的菩薩頂以及台懷鎮全景逐漸凸顯出來,從望遠鏡裡甚至還能看到我們停在鎮上的車子。沿路有眾多信徒一級一叩首向上攀登,他們之中包括十幾歲面色稚嫩的小孩、穿著入時的年輕女孩、身著僧袍的中年喇嘛以及步屢蹣跚長者,其虔誠之心令人欽佩。對於信徒而言,登上黛羅頂可一次性參拜五方文殊,此稱為小朝台。相傳乾隆皇帝曾多次來五台山朝拜菩薩,但每次皆因天氣不好都不能完成大朝台。後來黛羅頂的一個小和尚想出了辦法,即將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合塑於黛羅頂正殿之中。乾隆於1786年來此殿進香,終於朝拜了五方文殊,實現了朝台的心願,非常滿意,從此就有了小朝台之說。但不知如果大朝台後再小朝台,又該稱為什麼呢,是不是叫做超級朝台呢?9:00上到山頂。黛螺頂(門票4元/人)因山峰形似海螺而得名,這裡也是旅游團必到之地,比菩薩頂更為擁擠。受地形限制,山頂的寺院面積不是很大,但香火非常旺盛。寺內最主要的建築自然是供奉著五個台頂文殊菩薩(即東台聰明文殊、北台無垢文殊、中台儒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獅子吼文殊)的五方文殊殿,它使無數信徒實現了朝台的心願。另一精彩之處便是旃(音粘)檀殿中的旃檀佛。據說畫師在為佛畫像時,不敢用目光直視佛祖真身,而是照水中的影子繪制,所以連佛祖身上的水波紋也畫上了,因此旃檀佛又被稱為照佛。9:30離開黛羅頂,下山只用了半小時。穿過自由市場,又買了兩個台蘑肉夾饃,最後一次品嘗這種小吃,權當路上的點心,因為回京還有近6小時的車程。取車向南出鎮,一路上見到一批批的僧人、行者,三五成群正趕往鎮中,鎮南的大路甚至戒了嚴。今天是佛教節開幕日,這場景不禁讓人聯想到金庸筆下的武林大會。出了石咀收費站,與五台山漸行漸遠……回程之路並不輕松。山路漫長,不但要超越無數運煤大貨車,還要躲避被它們軋出的無數大坑。經過阜平,到達唐縣時已是中午13:45。翻越了太行,來到冀中平原,山區的涼爽早已不在,又回到京冀地區的干燥酷熱。在唐縣長途汽車站旁休息打尖,給兒子買了個小攤上的驢肉火燒,肉少又難吃,唬弄小孩吧,反正他吃得津津有味。lp則發現了更好吃的雞蛋餅。繼續向東,14:50到達望都。終於上了京石高速,16:45回到北京。後記:一趟五台山下來,對佛教有了更多的興趣。在山上曾經和lp討論,覺得我們很應該接受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念,打趣地說干脆在這兒出家算了,有廟有庵,一個當和尚,一個當尼姑。那兒子怎麼辦呢,lp說就跟著你當個小和尚吧!結稿於 20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