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日記(1) – 晉中兒子長長的暑假是我們出游的主要時段,7月底剛從雲南回來,還有一個多月才開學,於是決定再出游一次。曾經打算自駕游長白山,還約了兩個朋友,但到時大家都變了卦。兩年間電腦中積累了不少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的各地攻略,於是有了一個想法:今後幾年內的旅游就以這些地方為首選,五台山是其中的第一個目標。曾子曰:‘一個羊也是趕,倆羊也是放’,這是相聲大師馬三立說的。那麼老遠一趟五台山,索性再順路去晉中的幾個地方轉轉。此行景點包括常家莊園-喬家大院-綿山-張壁古堡-平遙古城-閻錫山故居-五台山。2005年去過一次山西,從晉北到晉中,甚至還去了壺口瀑布,但由於時間關系,五台山不在行程中。一晃兩年過去了,其間走了很多地方,旅行經驗也不斷豐富,與那次略顯生澀的山西游相比,這次的感覺想必一定大有不同。8.17 下午,北京-石家莊北京-石家莊 0-308公裡,高速費15+85元
中午從北京出發,天黑之前趕到石家莊。之所以這樣安排,一來是lp公司上午有會脫不開身,二來以石家莊作為中轉去山西,不會連續開車時間太長。5.1剛來過石家莊,一切都沒有變化,除了缺少些節日的氣氛。還是入住國際大廈,還是到對面中和軒吃晚飯(鹵水羊頭、風味大碗菜、蒜香三鮮蒸餅,共35元),也沒忘了買一份中和軒旁邊小店的熏肉大餅,那東西味道還蠻不錯。8.18石家莊—晉中,常家莊園、喬家大院,綿山石家莊-常家莊園 308-544公裡,高速費20+50元,過路費10元常家莊園-喬家大院 544-589公裡,過路費10元喬家大院-綿山 589-695公裡,高速費25元,過路費10元
國際大廈的自助早餐依然豐盛,飽餐後8:10起程,從石清路上石太高速。快到陽泉時因一段路面維修堵車半小時,且之後因車多速度大受影響,到達晉中常家莊園時已經12:35。應了那句老話: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常家莊園(門票60元,導游費40元,停車費10元)之巨大更像是一座城堡,雖然目前的大小只有鼎盛時期的四分之一,但規模仍然堪稱三晉民居建築之首。七丈二尺高的堡門內是一條長達650米的清代街道。街北側是一座座連續的北方庭院,南側因早先的建築已毀,現在以一堵長牆代替。莊園內隨處可見技藝精湛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在常氏宗祠中可看到常氏家族的發展歷程。常氏始祖常仲林於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遷此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活動,贏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並開始有規劃地營造住宅大院,直至後世的規模。穿過常氏宗祠,經過杏林、獅園,進入後花園―靜園。後花園由山湖水系連為一片,同樣規模宏大,也是山西其它大院所望塵莫及的。獅園共有石獅72尊(憑記憶),上圖的石獅與某國領導人有關(可能是贈送的,記不得了)。大小石獅,形態各異,妙趣橫生。後花園除了假山、湖水、綠樹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高的建築“觀稼樓”。登上觀稼樓遠眺,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農田。據說常家老爺建此樓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子孫後代糧食的來之不易。

(常家莊園)
觀稼樓下有許多鴿子,乘涼休息,再喂喂它們也是一種樂趣。這不,兒子那邊正忙乎著呢。
從後園回到長街,又見到那一座接一座的庭院。當年常家子孫每成家立業一人,便在這條街上依次為他建一座院子,其中還包括進士院、舉人院、秀才院,數代下來規模空前。與眾多山西商人不同的是,常家放眼世界,逐利四海,曾開拓了著名的“萬裡茶路”,茶葉生意最遠做到了莫斯科。長街還是《喬家大院》、《狼毒花》、《亮劍》等多部電視劇的拍攝地,因為只有常家大院有這樣的氣派。上圖的雕塑以漫漫的沙漠為背景,一個運茶駝隊由遠及近逐漸走出畫面,由平面化為立體,非常有趣。長街的南牆下有幾家小飯館,招牌上寫著如過油肉之類的山西名菜吊人胃口,但因來時路上耽誤了些時候,並且早上吃得很飽,所以為了節約時間只好把午飯免了。14:30離開常家莊園,以100公裡的時速在公路上向喬家大院方向狂奔。本想省些時間,但lp的gps誤操作卻使我們誤入歧途。進入一個偏僻的農村小道,感覺不太對頭,便降下車窗玻璃向路邊幾個正在建房的工人問路。一個似醉漢又似智障的中年男子邊含混不清地叨嘮著什麼邊走過來,手探進車內一把抓住了我的胳膊,不知他欲意何為。來不及多想,掛檔踩油門使車衝了出去從而擺脫了對方。開了十年車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心中不免緊張。可是我們還要調頭回去,心下盤算:再次經過對方時,如果他仍然襲擊我們,說不得只好硬衝過去了。還好,經過這家伙身邊時,對方除了嘴裡還在嘮叨倒是沒有其它反應,真是虛驚一場。15:20到達喬家大院(門票40元),這個聲名遠揚的地方。喬家大院共由六個小院組成,是清代著名商業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串串的紅燈籠是大院比較鮮明的特色,主人更是大有來頭,這在電視劇中已有描寫,雖難免有誇張的成份,但總體脈絡還是符合歷史的。然而故事就是故事,僅就參觀價值而言,喬家遠不及常家。院內有幾處看點,包括慈禧所賜匾額、九龍宮燈、門梁上的木雕小火車、房頂上能起到監示器作用的水晶球等等。算上它,我們在山西先後參觀了王家、常家和喬家三個大院。單從規模上講,後者只有王家大院的四分之一,而與常家原有規模相比,更是芝麻與西瓜的區別。不過大院的知名度非常高,先是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再是電視劇《喬家大院》,使它在全國樹立了山西大院老大的形像。同事中曾有一個大同女孩,在聊起山西大院時,只知喬家,竟不知王家和常家的存在,看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喬家大院)
兩個大院的屋頂很是有奇怪(其實一路上很多民居都是如此),側看通常的“人”字形卻只建一半,且斜坡均面向院內。原來這樣做會使下雨時頂上的雨水全部流入院中,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的商人被為晉商,普通的山西人也有“老西兒”之稱,這其中都有些表示山西人擅長精打細算的意思。後面的旅程中與山西人打交道的時候自然少不了,這方面確實有些體會。
大院外盡是售賣旅游小商品的小攤,小吃中最多的是山西特產“石頭餅”(0.5元/個)——在熱鐵鍋內放滿小塊的鵝卵石,薄餅鋪在上面,靠石頭的熱量將餅烤熟。因石子的關系餅面呈波浪形,非常好看。買了幾個權且當作午飯了。16:35離開喬家大院,向西經祁縣上大運高速。出靈石出口向北,18:20到達綿山。游記中有網友說綿山是被一位山西煤老板投資五億元打造包裝為景區,不知搞成什麼樣子。進山門後前見一個丁字路口右轉,沿著蜿蜒的山路爬坡約20分鐘來到景區售票處。這一段盤山公路不太好走,會使駕駛者感到緊張,當然程度與駕駛經驗是成反比的。購票(門票60元+停車費50元) 進入景區,再行幾公裡,經過大羅宮-天橋-一鬥泉-朱家凹,一路直奔後山。公路建在山腰間,上下都是絕壁,隨著向前行進,不時看到頭頂峭壁上一片片廟宇。通往正果寺的絕壁之上架起的“之”字形棧道令人嘆為觀止,再往前便是前後山交界的雲峰寺和雲峰墅苑。雲峰墅苑是一座建在懸崖上的賓館,雖不是景點,但很有觀賞性。賓館主體是建於懸崖上的5層建築,另有一部9層的電梯將其與地面連接。墅苑與雲峰寺遙相呼應,蔚為壯觀。墅苑的這種獨特也是吸引我們決定在此住上一晚的原因。酒店門前的停車場停滿車輛,聚集了不少人氣。入住第四層的觀景間,已是身處距地面13層的樓高之上。看著窗外的懸崖,是一種很獨特感受。酒店有捷徑直通雲峰寺,免去了爬石階的麻煩。雲峰寺是一座建在崖間洞中(名為抱腹岩)的寺廟,有點像恆山懸空寺的樣子,岩頂壁掛彩鈴,令人贊嘆叫絕。寺院始建於三國曹魏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從寺旁鐵鏈防護的崖壁可走到遠處之字形棧道下,進而上到峰頂。來到棧道起點,因天色已晚,拍了兩張照片便返回了。晚飯在賓館對面的小飯館解決,這是我們品嘗山西美食的開始。小店盡管條件簡陋,但飯菜味道還過得去,點了綿山木耳、綿山野菜、豆腐干、過油肉,共計85元。勞累一天,午飯、晚飯並作一頓,吃得很香。旅游這麼多年,走了這麼多山,盤算一下,夜宿山中這還是頭一次。這不但可以避開炎熱的天氣,晚上還可以體會山中特有的漆黑與寂靜。駕車重回前山,沿途幾個景點都有燈光裝飾,花花綠綠,雖談不上美,但至少不會讓空寂的山谷冷清。來到集賢居停車,旁邊的露天餐廳人氣很旺,幾乎找不到座位。一旁的燒烤攤正在大把大把地烤著羊肉串(2元/串)。lp就愛吃這口,買了5串,可一咬全是筋,無奈扔掉了一多半。看著一批批的肉串不斷送上各個餐桌,不知道其它客人吃後是什麼感覺。又在外面晃了一會兒,把車子一直開到大羅宮才折返。看時間已過了21:00,於是回賓館休息……8.19 綿山、張壁古堡,至平遙古城綿山-張壁 723-705公裡(縣道x378) 無收費張壁-平遙 767-723公裡 高速費10元
一覺醒來,打開窗子,一股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頓覺神清氣爽。陽光已跨過山頂灑在山谷的另一側山峰上,而谷中仍是清晨的感覺。和lp到賓館的餐廳吃早餐,有10元/人和15元/人兩種,花卷、煮雞蛋、幾樣面點、粥、一杯奶,根本吃不完。跟服務員商量只要一份10元的兩人吃,於是小姐在端上早餐之後又即時添了一套餐具,轉身離開時,lp順口誇了一句:“這個小姐真好!”可能是小姑娘聽到了很高興,不一會又主動送了一碗粥給我們,真是與人為善就是與己方便!這一頓早餐吃得很舒服,但食物之多兩人也吃不完,索性又把還賴在床上的兒子叫過來一起吃,最終10塊錢一家吃飽。這次算是入鄉隨俗,當了回“老西兒”。 辦了退房,開車穿過一個隧洞,9:00來到後山的棲賢谷景區(門票25元)。相比於前山那些人工的宮殿景點,棲賢谷的野山野水更為有趣。景區建在一條溪水叢叢的狹長山谷中,最窄處僅兩三人寬,唯一的通道沿溪逆水而上,除非涉水,否則根本沒有路。在溪流兩側的岩石上搭有簡易的棧道和軟梯,懸在半空,走在上面很有挑戰性。當然挑戰與趣味總是並存的,尤其對於膽小而好動的兒子來說。2公裡長的棧道,覺得那麼漫長。當提心吊膽地走到盡頭時,猶如卸下一付重擔,渾身上下無比輕松。

(綿山棲賢谷)
走過棧道盡頭處的一座小橋後,峰回路轉,再往上便是通往介公嶺的平緩山路。提起綿山,不能不說到春秋時期的一位名人介子推。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而自相殘殺。獻公的二兒子重耳為了避免禍端而流亡國外,其臣子介子舍命相隨,在最危難的時刻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給重耳充飢,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股奉君”。重耳復國後成為晉文公,但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文公身邊阿諛的小人為伍,更為文公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於是帶著老母進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晉文公率眾臣來綿山找尋介子推,費盡周折仍無結果,於是在綿山上放起火來,試圖以此方法逼推出山。大火燒了幾天,待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因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不禁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嚎啕大哭。他命人將介子推母子葬於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後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第二年寒食節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吊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枝。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後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於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要說這晉文公不但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者,而且還夠弱智——漫山的大火燒起來,那介子推恐怕想出也出不來了。路旁一潭泉水邊立有一對銅制的鹿、鶴,此處名為鶴鹿泉。傳說晉文公當年葬了介子推之後,返回途中經過此泉,因過度傷心而分神,不小心落入泉中,幾乎溺水而亡。關鍵時刻幸得山中一對鶴、鹿前來搭救才得以脫險,文公因此將此泉命名為鶴鹿泉。來到介公嶺腳下,這裡有一部電梯直通棲賢谷廣場。如果從山下乘坐電梯上來可以避開剛才那一段驚險的棧道,當然也就失去了行走過程中的樂趣。往前登上1200多級的台階到達山頂,這是介公墓(衣冠塚)所在。此時太陽已完全升到空中,耀眼的陽光遍灑山谷,一派生機盎然。介公祠建在介公嶺旁的一座巨型石窟中,高約20米,豪華氣派。殿內除介公、介母像外,四壁皆是民間流傳的關於介子推故事的泥塑,“割股奉君”自然也在其中。回到電梯處,乘梯(10元/人)直接下到公路。11:10離開棲賢谷,先開車到後山的水滔溝景區門前轉了一圈,景區對面的那面巨幅的萬壽圖使人過目難忘。稍作停留後,就此告別綿山。經過前山,下了盤山公路。還未出山門,在昨日路過的丁字路口處,赫然看到指示直行通往張壁古堡的路牌。原打算去介休繞道張壁,迂回到達目的地,沒想到此處竟有路直達。這條公路是x378縣道,在山谷之中曲折向前,路面平整也夠寬闊,但沿途看不到一輛車,如果車子拋了錨或遇上歹人麻煩就大了!lp最先表達了這種心情,但我還要裝作無所謂的樣子以免動搖“軍心”,腳下暗中加大油門將車速提到安全範圍內的極限。轉過了若干彎道,在通過一個長長的下坡之後終於走出群山,抬眼望去,張壁村已在眼前。此時是11:50,全程只用了25分鐘。從表面上看,張壁村與普通的北方農村沒有什麼不同,但它卻有著與從不同的歷史。據考證,張壁古堡建於公元619年,為隋末劉武周抗擊唐朝軍隊所築。劉武周,河北人,曾任山西地區的一名校尉,後殺了太守並歸降突厥,被封為定揚可汗(音克含)。劉曾經攻下榆次、介休等地,並在此地建立了軍事防御體系。張壁古堡共有三層防御設施,城牆、巷道和地道。其中長達5公裡的地道為立體三層、縱橫交錯、攻防完備,距今已有1380余年的歷史,是國內罕見的古代地下軍事遺址。村口停了幾輛轎車,與略顯破舊的張壁村很不協調,顯然是游客的。購票(門票 40元)並花20元請了個導游,因為下古堡地道時導游的帶路是十分必要的。導游小姑娘按部就班地先帶我們進村口的關帝廟參觀,解說顯然是在背詞,竟忘了廟裡周倉的名字。簡單看了兩眼便進了村,村中一條直直的干路,中心線縱向三排條石,一直延伸到村的另一頭,兩側由橫向石板鋪成,中間低兩頭高,被形像地稱為龍脊街。
走不多遠是一座可汗,廟內立有劉武周的塑像。身為漢人而被封為可汗,也許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地道入口在院內的角落邊,洞內規模龐大,整體分為上、中、下三層,可容納三千人的軍隊,並建有臥室、指揮室、甚至馬廄等空間,結構復雜但合理,充滿了古人的智慧。地面烈日炎炎,地道內卻涼爽宜人,完全沒有憋悶潮濕的感覺,這得益於連接三層的三通結構(通風、通光、通訊);天井的位置也設計得很巧妙,隔不遠就有微光從上面透入,甚至不借助額外的照明設備,人就可以在洞中穿行。不過如果沒有導游的帶領,恐怕也只有迷路的份了。在微弱的光線下,發現洞頂遍布著密密麻麻的亮晶晶的東西,手電光照過去,看清原來是地面植物延伸下來的細根。一根根寸長的嫩根,掛著露珠,令人稱奇。地道有若干出口通向村外的山中,那是精心設計的逃生線路。從其中一個出口走出地道,此時已身處村外,四周是茫茫的黃土高原,確是極易逃遁之地。沿著小路回到村中,才知已來到村子的另一頭,原來在地道中我們已穿越了整個村莊。古堡的地上部分還有城牆和巷道兩層防御工事。注意一下房屋結構就會發現,除一些較新的外,所有院子大門均不臨街,這會使敵軍攻入城內之後猶如進了死胡同,從而遭受來自屋頂的打擊。
村南頭的西方聖境殿是座古老的建築,大殿頂上精美絕倫的琉璃飾物三山聚頂更是堪稱藝術珍品。導游這時把解說詞忘了,我們並不計較。小女孩是太原的學生,暑假出來打工掙點錢也不容易,帶我們走過地道已完成了她的任務。在回去的路上她還跟我們訴苦說導游詞背起來實在太費勁兒。其實歷史不光是背的,尤其死記硬背,否則過後一定會忘。一個身著道袍的人過來要為我們求簽算命,顯然是為了糊弄些錢。沒理他帶著兒子躲到外邊聽另一個導游講解,剩下lp在那兒聽那人白話。這方面對lp很放心,因為幾年的旅游經歷,還沒有人從她那裡騙走錢的。村子的最後一道防御——城牆系統也很完備,甚至還建有甕城。站在城牆之上,居高臨下,感覺此地確是易守難攻。這古堡如果不是因為當年劉武周兵敗而荒廢,現在說不定早已成為一座城市了。

(張壁古堡)
沿著龍脊街往回走,遇到一位抱著小孩的女游客,手裡拿著門票,一臉茫然地問了我們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話:“在村裡轉了半天了,到底應該參觀什麼呀?”唉,來張壁不知有地道,就像來北京不知有天安門,這是哪門子旅游啊!
13:15出張壁村,經龍鳳鎮至介休上大運高速,14:10到達平遙。時隔兩年第二次到此一游,對古城仍然記憶猶新。古城的主要景點,如日升昌票號、縣衙、鏢局、城牆等上一次都看過了,但沒在古城內住上一晚,尤其是沒有感受明清街的清靜,總是有點遺憾,這次正好順路了結心願。車停在古城南門停車場(停車10元),找了輛摩的6元送到西大街上的雲錦成。前年5.1明清街上的人山人海至今印像深刻,當時我們因急於趕行程玩得也很匆忙。現在,心情就像清靜的街道一樣歸於平靜。辦好入住後來到街上,這次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品味古城。又見賣碗托的小攤,便坐下來吃上一碗(3元/碗),今天還沒吃中午飯呢!兩年前在古城西門外曾吃過這東西,現在想起那簡直就不是人吃的味道,覺得這麼有名的平遙小吃不至於此,這次顯然找對了路,這碗托有點像涼粉,潤滑筋道,大熱天裡涼涼的感覺,十分清爽可口。街上還有一種在北京見不到的飲料“沙棘汁”,是用沙棘釀造,沙甜沙甜的,很合口味。一路逛下來,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看看著名的山西剪紙,賞賞平遙漆器,總之盡量補回上次錯過的東西。lp在街邊店鋪買了一袋平遙特產“冠雲牛肉”,不小心被售貨員調了包,換了個極難吃的雜牌,直到打開包裝後才發現。看來她對付騙錢的假和尚、老道沒有問題,但這方面的功力還有待提升。兩年間鏢局的位置迀到了更繁華的南大街上,古城似乎在慢慢地改變,但其獨特的韻味卻依然保留,看看懶散的小攤以及乘涼、打牌的人們就知道了,這裡沒有一個月前在麗江古城感受到的那種浮燥的商業氣氛。回到賓館小憩,這時才有心思將注意力轉向我們的居所。富麗堂皇的雲錦成賓館前身是明清晉商的豪門老宅,庭院深深,雅致幽靜,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房間較小,土炕是其中的一大特色。來之前兒子聽說要住土炕,就特別高興,不知對上了他哪根筋。土炕確實能喚回大人對童年的回憶——記得小時候吃睡都在炕上,每到吃飯的時候,小方桌放在炕中間,飯菜端上來,一家人圍坐四周熱熱鬧鬧地吃飯,那種感覺特別令人懷念。18:30到南大街上的雲錦成吃晚飯。點菜干煸烤栳栳、平遙蒸肉、平遙大燴菜以及面食擦尖、抿尖、貓耳朵,只要69元。因為有住宿,還打折到63元。菜的味道很好,是一頓正宗的山西特色美食。服務小姐倒茶端菜,不但熱情非常,而且話也很多,因為整個飯館內只有我們一桌。聽她說山西的醋好,最好是在清徐,這成為我們今後買醋的標准之一。

(平遙古城)
當地規定18:00以後機動車可以開進古城。天已黑了,早過了18:00,於是到南門停車場把車開進西大街雲錦成為客人提供的免費車位。明清街上燈火通明,這時的古城內幾乎已沒有了游客。路兩側的串串紅燈籠恰到好處地點綴著夜色,不誇張也不曖昧。大店小鋪都沒什麼生意,即將打烊。市樓籠罩在絢麗的景觀燈光之中,散發著古老的氣息。拍了幾張照片後回到賓館,兒子在房間裡也沒閑著,小桌已擺在炕中間,沙棘汁、牛肉片等飲料、小吃堆滿了桌面,美其名曰夜宵。對他來說,這是一種有情調的享受。8.20平遙—五台山把雲錦成送的一份早餐留給兒子,讓這家伙和昨晚入住的一群人高馬大的歐洲老外混在一起去吃自助餐。和lp一起上街遛早,找到古城西門附近的一家早點攤。一頓蔥花大餅+豆腐腦,典型的北方口味,令我們胃口大開。今天是周一,不斷有行人、自行車行色匆匆地從身邊經過出城上班,我們不久也將離開這裡,前往此行的最後一站——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