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一雜志社約稿,需要要點南京的文章。但我寫完這篇就感到這是我自已的感受,作為景點介紹一類的不太合適,有點太沉重了,但說實話,了解歷史的人,不可能太輕松的寫這麼個東西,雜志社的重寫,寫完的這篇就發這大家看看吧。
我因工作關系常去南京,雖經常從中華門旁邊走過,但向來不能留下點時間給她,也許是在南京到處能看見城牆,自然也就淡漠了,四月間,因去下關游輪上開會,抽空去了夫子廟旁的白鷺州公園拍點市民生活,留下了點時間,便去了次中華門。
站在這城牆上,沒由來的突然想哭,有學者稱南京是個悲情城市,我雖不贊同,但那天,我還是想哭。南京中華門為南京城正南門,位於秦淮河北岸,原名聚寶門。南京中華門甕城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堡式甕城,也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被中國國務院列為中國重點保護文物。它的南面有雨花台作為天然屏障,門前後有兩支秦淮河水橫貫東西,地勢險要,為城南交通咽喉所在。城門外壁除箭垛以外,全部用巨型條石砌成。在冷兵器時代,這中華門應是牢不可破,她的結構也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功能,但是,她卻不能擋住滿清的南下,挽救不了大明的江山、也不能擋住江南大營的炮火,讓洪秀全偏安一偶、拒絕不了沿江而上的西方列強船堅利炮,使南京條約成了中華屈辱的開始、更無力阻擋野蠻凶殘的日寇槍炮,徒讓三十萬亡靈哀怨。據記載,城門上下共分三層,上層原有一座三檐歇山頂敵樓。公元1520年,明武宗南幸,於正月迎春日,在此坐觀百藝,可見當年此門形制之宏大。嘉慶年間,敵樓年久失修倒塌,籌款重修,形制已縮小。1937年12月間,重修後的敵樓毀於侵華日軍攻占南京的戰火中。八十年代以前,中華門城堡常年廢棄,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1980年正式開放後,才慢慢地恢復了古城堡的原貌。
看江山風流化塵土,聞六朝遺風存余韻,中華門就如同南京人的性格,帶著六朝的貴族遺風,大氣不張楊,但卻看破天機,只留下看似安謐的無奈。中華門的名是1931年改的,那時的中國已是戰雲密布,這名字寄托了國人的希望,但現在看來有些名副其實,甚至可以說是不當。除了築城方面的偉大構思,今天的中華門能留給人們的不多了。站在遠處看,中華門無異是宏大的,但走近了仔細的看,重修的粉飾後面,是遍體鱗傷,就如同整個南京,一次次的改朝換代,一遍遍的腥風血雨,留下的是無奈,骨子裡全是傷痛。
慢慢地走下那能跑馬的坡道,慢慢地掩飾好眼淚與心情,想著朱洪武與沈萬三鬥法騙得“聚寶門” 故事,我笑著走向有著明媚陽光的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