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閩南旅游日記(2)—從泉州到廈門
2.10(初四) 廈門-泉州,清源山、開元寺、天後宮、清靜寺一大早便趕到松柏車站,坐上8:00開往泉州的大巴(44元/人)。大巴超豪華,高層帶衛生間,駛在路上平平穩穩的,9:30到達距塗門街不遠的舊車站。
大年初四,車站卻一片繁忙。站外小吃攤一大堆,剛好吃早點。看著lp、兒子吃得美美的,只可惜自己沒有一點兒胃口。打車到市政府附近的泉州酒店入住。酒店是伊斯蘭式建築,裝修富麗堂煌,五星級只要390元,感覺超值。
原計劃第一站去九日山,但做功課時發現九日山的資料少之又少,攜程游記中竟也沒有一個人提到去過那。剛在車站買了份旅游地圖看了看,才對九日山有了較為明確的了解。九日山是海上絲綢之中的起點,主要景觀是摩崖石刻,其歷史意義似乎更勝於景觀本身。山應該不高,沒有多少精彩,遂決定改去清源山。
清源山緊鄰市區,打車不一會便來到山腳。從老君岩-弘一法師舍利塔-彌陀岩-紫翠湖-清源天湖-南台岩,這也是景區推薦的線路。通往山頂的路真不算短,用時將近兩小時,確實需要些體力,不過對於我們一家人來說倒也不算什麼。冬天的清源山顯得老氣,樹葉雖綠但都是老葉,天空灰蒙蒙的,沒有什麼美感,只當是鍛煉身體了。春節期間景區對外地民工免費,大概也是為那些因南方雪災不能回家的人們留在泉州過個好年。正因如此,山上游人川流不息,好不熱鬧。
13:00下山打了輛車回市區開元寺。司機聽說我們是從北京來旅游的,便打開了話匣子。他是江西人,曾在北京開過幾年私人中巴(公共汽車),因此北京頗有感情。先談到前些年北京街頭的中巴,讓人想起它們當時在市區橫衝直撞的情景,確實火了好一陣子,不過後來隨著市政府大力發展公交,中巴便逐漸沒了市場;又談到北京人,司機師傅對北京人印像好得很,稱贊北京人講禮貌,不像這邊的人,說話都帶罵街。還奇怪我們為什麼來此地旅游。路途很短但卻聊了很多,臨下車付錢時,習慣性地道了聲“謝謝“,沒想到師傅竟用很欣賞和友善的目光望著我?!一下子明白過來,在他眼中,我們就是那種有禮貌的北京人。哈哈,給北京人爭了回臉。
不知什麼原因,開元寺也不收門票。寺內香客、游人絡繹不絕。開元寺建於唐武則天年間(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大雄寶殿有86根大石柱,因此也稱百柱殿。有網友提到,位於正殿後門出來的石柱外側面上有濕婆像,一直覺得比較奇怪,為什麼佛教寺廟中會出現印度教石刻呢?後來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找到了答案:明代重建開元寺大殿時,因石柱用料缺乏,便使用了部分被毀的、當時被用於城牆基石的印度教寺廟石料,濕婆像石柱應該來源於此。印度教大約是在公元3世紀傳入中國,但未能立足。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寺中的雙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分別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雙塔曾歷經兩次大地震(分別為6級和8級)而不倒,堪稱石構建築史上的奇跡。
15:15離開寺院,坐上門口的14路公交(2元/人)來到塗門街。塗門街上繁華非常,清靜寺、關岳廟,還有頗有名氣的老字號小吃店好成財都在這裡。關岳廟一廟二主,分別祭祀三國的關羽和南宋的岳飛,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而印像最深的是屋頂裝飾華美的琉璃。不知今天是什麼日子,廟內擁護不堪,但像我們這種游客卻很少,幾乎全是祈福的香客。香客們求簽的方式很特別,手握一對月牙形木板,嘴中念念有詞,然後將木板扔到地上,根據著地後的正反面組合求簽。第一次看到這種方式,算是長了見識。
與關岳廟形成鮮明對比,百米之外的清靜寺就像其名一樣清靜非常。清靜寺(門票3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阿拉伯風格的伊斯蘭教寺,創建於北宋(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廟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所建。游人沒有幾個,寺門口幾個新疆小販是這裡的常客,可隨意進寺禮拜。

(清靜寺)
街對面就是網上很有名氣的好成財牛排館,老字號牌匾還掛在牆上。盡管胃口實在不爭氣,但來到這怎麼也得嘗嘗。點了牛排、蘿蔔燉牛筋和米飯,僅13元,可謂物美價廉。每樣吃了一點,剩下的留給lp、兒子享受了。
從塗門街到賓館還有些距離,不過我們決定遛達回去,這塑也更貼近這座城市。途經府文廟,想進去看看,但並不開放。文廟廣場前有兒童游樂區,倒讓兒子抓住機會玩了個痛快。沿路幾乎是清一色的閩南特色建築騎樓,也有不少具有濃郁當地特色的小吃,像安海土筍凍、石花膏等,還有一些用各式果蔬制成的飲料,如洋桃水、蘿蔔水,擺在攤上煞是受看。但名怪味兒更怪,甜裡帶鹹,實在喝不習慣。
晚飯就在賓館對面找了家名叫東升的小館子,看樣子是個祖輩傳下來的老店。食品明碼標價,並注明童叟無欺。老板三十幾歲,為人熱情,見我們是外地人,便耐心介紹他的小吃。一道燉牛肉塊卻有個怪名“牛炕塊”,老板解釋了半天其名的由來,但還是沒有聽懂。不過這的牛肉比好成財似乎更有味道,牛肉粳、牛炕塊、肉粽、干拌面,僅21元。
2.11(初五) 崇武古城、洛陽橋、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8:40打車來到泉秀街的新車站,這裡約20分鐘一班發往崇武的班車(10元/人)很是方便。一路順風,經惠安縣城直奔崇武。福建是石材大省,惠安則是主要輸出地之一,界內石材廠無數,公路兩側每隔百米便立有一座石雕,特色非常鮮明。
9:45到達鎮上,車站往前一公裡才是古城。海邊冷風又大又硬,乍一下車頗覺寒冷。經過一家名為意香雞(efc)的快餐店,從裝潢到食品堪稱山寨版的肯德雞(最近幾個月剛流行的詞,當時還不知道)。吃了些快餐早點(29元),頂著大風進入古城。

(崇武古城)
崇武的歷史大致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代。至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侵擾,軍事家周德興率部下就地取村,建成崇武石城,並成為東南沿海的海防重鎮。游古城是不收費的,根據路人指點,在長長的城牆腳下找到西門入口進入古城。這幾年全國各地的古城轉了不少,不過看崇武古城還是很有特色。民居均由堅硬的花崗岩砌成;小胡同形如迷宮,走一會便不知東西南北。古城與石家莊井陘的於家石頭村有幾分相似,但這裡有固若金湯的城牆保護。
在“迷宮”裡很難遇上行人,只好估摸著海濱的方向往前走。好不容易遇到一位老大媽,卻聽不懂普通話。終於來到南門,正對城門的關帝廟,城門外就是美麗的半月沉灣,當然出去參觀是要買門票的。不急,先上城牆逛逛。城牆同樣由堅硬的花崗岩砌成,形狀有點像長城。沿著牆基上的黃土馬道,從南門到走到東門,這裡也有通道通向海邊景區。大門緊鎖,剛好又有幾名游客過來,對著柵欄叫喊開門。沒想到裡面真有檢票員過來開門放行。走在前面的幾個游客出示了門票,檢票員以為我們是一個團隊,於是後面的人便全部放行 —— 就這樣稀裡湖塗地竟逃了門票。

(半月沉灣)
半月沉灣景色秀美,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的中國最美麗的八大海濱中占有一席。雖然天色陰沉,但海灣仍顯得嫵媚迷人。海灘上除了細沙之外,還布滿了大小不等的圓潤礁石。很多大塊礁石被隨形雕成海龜、鯊魚等各種動物,顯得生動有趣。景區深處還惠安女服裝出租,5元/套。lp最近對這尤其感興趣,租上一套背向大海,擺出各種pose狂拍。
提起惠安女,對大多數人來說很有些神秘感。惠安女特指那些穿著奇特服飾的惠安婦女,主要分布在崇武半島,是漢族中唯一穿著獨特的群體。她們包頭巾,上身穿著很短露出肚臍,下褲卻長而寬松,故有“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的戲稱。惠安女還有不落夫家的習俗,即出嫁後仍回娘家住,必須到生子女後才住進夫家。
沙灘上立有一座數米高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塑像,面向大海,神色莊重,似在守衛海疆。崇武地處海防要塞,歷史上曾多次遭倭寇侵擾。直到抗戰時期,還受到過日本軍艦的炮擊。在城牆上可見到一處被日寇炮擊後留下的彈坑,但也足見城牆的堅固。
駐足良久,從南門再次進城。在“迷宮”中穿行,原路出得古城已是12:30。鎮上飯館多得是,不過大部分還在歇業過年。找到一家飯館名曰“瑞芳魚卷”,大紅門面透著喜慶。魚卷是崇武的本地特產,來到此地自然不能錯過。
飯菜很簡單,魚卷煮面,佐以胡蘿蔔絲加雞蛋。熱騰騰、香噴噴,紅黃相間,令人垂涎。今天胃口大約好了六七成,吃面條尤其適合。外面寒風陣陣,蜷在屋裡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魚卷面,真的是一種享受。
返程也很順利,回到鎮上剛好有一輛班車(9.5元/人)即將發車,約40分鐘進入市區辦。14:00經過洛陽江大橋下車,幾百米之外就是洛陽古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始建於1503年北宋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距公路大約300米,如一條長龍臥於江面。其創建性的筏形橋基充滿了智慧: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然後在上面建橋墩。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其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將生物學應用於橋梁工程。橋頭一座高大石像,乃古橋的建造者宋代泉州太守蔡襄是也。景區可能也是免費的,既沒有售票處,也沒看到檢票人員。
橋對岸看起來很富裕,一座座閩南風格的二層小樓嶄新,幾個村民悠閑地坐在自家門前邊聊天邊剝著牡蠣。這東西在北京一個能賣到10元,但在當地則是唾手可得的家常便飯,難怪當年造橋時能派上用場。走過一條街,找到了回市區的19 路公交,兒子更找到了自打踏上福建土地便一直惦記的小攤玩具。花不了幾個錢,卻使這家伙高興得什麼似的,覺得這個景點來得很值。
中途下車,參觀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博物館同樣免票,看來泉州真是福地,玩了兩天,除清源山外,門票干脆就沒花一分錢。泉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館內除了海上交通歷史展之外,重頭便是宗教碑刻,包括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和摩尼教四部分數不清的碑刻。雖不能說宗教大全,但在全國範圍內也是絕無僅有的。泉州作為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外來文化交彙之地。宗教派別之多似乎為全國之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摩尼教。摩尼教大約起源於3世紀的波斯,自唐朝傳入中國,至明初達到鼎盛。我國也稱其為“明教”,也就是《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教主所掌控的教派。後被朱元璋定為邪教,遂遭滅頂之災。至現在幾已絕跡,但在宗教博大精深的泉州市郊仍有一處摩尼教院——草庵。2小時的參觀,對我們一家特別希望了解這些歷史的人,無疑是一頓大餐。
晚上來到中山路逛街,沿途逢小吃便嘗一嘗,這是旅途中的享受。在東大街上擁擠的東門肉粽店吃了肉粽,又摸黑轉了狀元街(晚上無燈光夜景且行人稀少)後,回到鐘樓前的一片小吃攤前吃夜宵。有推車的老倆口賣面線糊,油條都是現炸,味道很地道。雖在廈門吃過,但正宗的應該還是在泉州。經過兩天的休養,如今基本可以敞開肚子吃了。lp得意忘形,一晚上沒讓嘴閑著,待回到賓館胃口又開始難受。一趟泉州行,我們兩人的胃口調了個,這也成了此行的笑料。
2.12(初六) 泉州-廈門,鼓浪嶼
今天可以有時間睡個懶覺,充分享受這物美價廉的五星級賓館。打車到舊車站,坐上9:30開往廈門的豪華大巴(40元/人)。文靜而又富有古韻的泉州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印像,短短兩天時間很有些意猶未盡。
11:30回到廈門,賓館換到了中山路與新華路交口的華僑賓館。從賓館到海邊的輪渡碼頭大約1公裡,需縱穿中山路步行街,這也方便了我們逛廈門這條最繁華的路段。其實全國各地的步行街都差不多,令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小吃。然而沿街小吃多是全國化的,如奶苶,煮玉米等等。在街口看到了大名鼎鼎的葉氏麻糍推車,馬上買了些嘗嘗,味道還好,倒也不覺得有多新鮮。
來到輪渡碼頭,坐上公交輪渡(8元/人,回程收費),大船載著滿滿一船人駛向鼓浪嶼。鼓浪嶼這個名字印像裡上初中時候就知道了,但只是個名詞而已,現在卻真實地踏上了這塊土地。先到距碼頭不遠的龍頭路上吃了一碗原巷口魚丸,買了張地圖後,便扎進了比崇武古城更加“迷宮”的巷子。按圖索驥,加上邊走邊打聽,終於來到日光岩(寺)腳下。
日光岩景區(80元聯票,日光岩-菽莊花園-皓月園-風琴博物館-百鳥園)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塊塊光滑的巨石,致高點日光岩也是如此。日光岩俗稱“晃岩”,是一塊直徑40多米的巨石,海拔92.68米,為鼓浪嶼的最高峰。據說“日光岩”這個名字還是出自鄭成功。由於岩頂面積有限而游人過多,因此設立了上下單行石階。登上岩頂,可以俯瞰全島。這幾天薄霧一直伴隨著我們,就像在市區看鼓島一樣,對岸仍然看不清楚。鼓浪嶼有萬國建築博覽的美稱,島上遍布著各國風格的建築。俯瞰之下,最顯眼的應該是菽莊花園了。

(鼓浪嶼 日光岩)
從日光岩下來往南便來到菽莊花園。菽莊花園建於1913年,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布局非常巧妙。感覺其設計上吸收了蘇州園林之長,卻又風格獨特。除了四十四橋,園內還有一處十二洞天,看樣子是模仿蘇州獅子林所建,只不過原料是海礁石,少了太湖石那種靈秀,但迷宮一樣的布局還是很好玩,尤其受到兒子的歡迎。鋼琴博物館也位於園中,館內收藏了各式正宗或旁門左道的鋼琴,印像最深的是其中一款直角鋼琴,令我們這些平日遠離樂器的人也覺得非常有趣。
16:00離開花園,按照地圖指引,經過毓園,來到東海岸邊的皓月園。皓月園是為了紀念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的歷史功績而建造的鄭成功紀念園,海邊一塊巨石上巍然屹立著鄭成功的雕像,面向大海,似在守望海島,又似在遠眺台灣。
回到碼頭坐輪渡返回市區。中山路上此時更加熱鬧,黃則和內更是人滿為患,擠得連門都進不去。本想在這兒解決的晚飯,無奈只好留待明天。在局口街,嘗到了網上力薦的春卷,味道馬馬虎虎;更往裡有一家王師傅炸臭豆腐,曾上過某家報紙,小店也以作此為宣傳的資本。味道倒是很不錯,食客中當地人也是不少。在往回的路上走,看到路邊一家古早扁食,雖不是正宗的廈門小吃,但頗對胃口,於是和兒子每人喝了一大碗燕皮餛飩。就這樣東拼西湊,填飽了肚子。
2.13(初七) 鼓浪嶼,胡裡山炮台
早上再次穿過中山路前往碼頭。與昨天白天相比,街上非常清靜。黃則和也是一樣,大約只有六成的客人,讓我們得以從容享受一頓這兒的早餐。櫃台裡擺滿了五花八門的的小吃,與老北京小吃店那種一進去就眼花僚亂的風格很是相像。花生湯是招牌小吃,花生入口即化,奶白的湯汁超甜,配上花生的清香,絕對是一種美食。這是此次福建之行感覺味道最好的小吃。
來到碼頭,坐輪渡上到鼓浪嶼。今天安排了半天時間在島上閑逛。著名的娜雅客棧離碼頭不遠,這兒的房間貴得沒譜,趕超市區五星級賓館的價錢。進去找那只網上很有名氣的貓咪,卻不知它跑去哪玩了。
對著地圖從漳州路(原日本 博愛醫院)開始,經復興路(復興堂),入毓園參觀,再經漳州路(原英國領事館-林語堂新娘房)-中華路(四落大厝-大夫第)-泉州路(金瓜樓-林屋)-安海路(三一堂-番婆樓)-永春路-筆山路(春草堂-觀彩樓-亦足山莊)-鼓新路(彙豐公館-八卦樓-)-三明路(原美國領事館-船屋),走馬觀花,但島上的主要路段基本遍歷,領略了萬國建築博覽的風情。至於個中歷史,回來對著資料才能詳加了解。印像最深的是船屋,整體像一條大船,“船頭”甲板上鋪滿了紫色的葉子花,別具一格。島上的路真是亂得可以,通常到一個路口後,往前幾個方向的岔路路名全一樣,讓你不知所措,看著地圖也不管用。
從原美國領事館附近的三丘田碼頭登船回市區,坐28路公交(1元/人)來到胡裡山炮台。廈門是清代海防的前沿,曾有數座炮台,其中的胡裡山炮台如今已被辟為公園。整個公園被城牆圍起,園內還保留著清代兵營,後山上擺滿了各種規格的古炮,景致賞心悅目,是休閑的好去處。其中最大的看點當屬克虜伯大炮。這座有“炮王”之稱大炮是清代從德國克虜伯兵工廠購進的,是“世界上現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紀海岸炮”,被列入《2000大世界吉尼斯記錄大全》。炮身長13.米,有效射程竟達16000米。聽一旁的導游介紹說,前些年德國在廈門發現了這門大炮,因屬在世僅存,還曾試圖重金購回。
旁邊一座炮台的地下室現已成為商店,在店裡看到了網友提及的炮彈菜刀。這種刀的原料是炮彈片,精鋼所制,果然不同凡響,刀砍在鐵制的自來水管上竟能毫發無損。花100元買了兩把帶回家,切肉切菜方便順手。

(胡裡山炮台)
15:20離開公園,時間還很充裕。在園門口的自行車出租點租了兩輛自行車,一單一雙(10+15元/小時),從炮台往東一直騎到珍珠灣。上下坡加上頂風,對體力有小小的要求,不過有沿途旖旎的海濱風光作為補償。
還回自行車,我們也順利完成了游歷。在回賓館的路上,經過黃則和時,又在門外(因為人還是如昨天的多)喝了碗花生湯。見很多本地人爭相購買店裡一種名為油蔥粿的小吃(其實就是北方的年糕),不知其有何妙處,於是也湊熱鬧買了一斤帶回家品嘗。又到王師傅臭豆腐店吃了碟炸臭豆腐、古早扁食吃了碗肉燕和扁食,都是對胃口的東西。
2.14(初八) 超市購物,返京
今天的任務就是消磨時間,因為回京的航班是下午4:00。早上徹底睡了個懶覺,退了房,在門口找了輛公交前往嘉禾路的沃爾瑪,逛超市買些特產。中午在超市五層的美食廣場吃了些東西後,坐上“著名的”27路到機場,回京。
在鼓浪嶼曾買了一袋黃金香的肉松,回到北京後正趕上這一段肯德雞新出了一款小餅夾雞蛋的早餐,名字忘了,餅中就夾有肉松。於是在家仿制,沒幾天一袋肉松就報銷了,味道還真不錯。至於那炮彈菜刀,現在做菜還在用它……
寫於 20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