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閩南旅游日記(1)—從廈門到土樓因為初一就要出行,年前把冰箱內的所有食物有計劃地逐一吃光。年三十兒伴隨著春晚的歡聲笑語,最後吃了一頓韭菜餃子。肚子已經飽了,可餃子還剩下十來個,索性一鼓作氣全部干掉,沒想到卻吃壞了胃口。脆弱的胃一直伴隨著我們的閩南之旅。
2.7(初一) 北京-廈門,南普陀寺-五老峰-廈大
天還沒亮便出發了。開車趕到首都機場,8:40的航班准時直飛廈門。機場有班車(中巴,6元/人)到市區,一直到湖濱南路的如家賓館門前下車。入住賓館,剛好12:00。如家離湖濱南路長途車站只有半站的距離,過去買了明早廈門-梅林班車的車票(45元+1元保險),一切順利。
在站外找了趟公交(1元/人)來到南普陀寺。南普陀寺起源於唐代,曾數次被毀,清康熙年間(1684年)重建,因與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濟寺同為主祀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因此得名。本想好好轉轉,不巧今天正趕上寺院舉辦的佛法會,而且初一拜佛似乎也是當地的傳統。排隊買票(3元/人)都要10分鐘,寺內更是擁護不堪。南普陀寺依山而建,從寺院後門出去就有通向五老峰的小路。山並不高,慢悠悠邊走邊逛上到山頂也只用了半個小時。陰涼的天氣非常適於爬山,只是薄霧影響了視線,遠處的海面灰蒙蒙的,對岸的鼓浪嶼幾乎淹沒在霧色中。
15:10出寺,肚子還空著。街上的小店擺滿了網上推薦的南普陀素餡餅,樣子有點像北京“京八件”的白皮,味道還算可以。貢丸、海蠣煎也都嘗了嘗,都還過得去;最受我們青睞的隨處可見的鮮榨甘蔗汁,冰爽甘甜、舒適可口。
從南普陀步行到廈門大學沒多一會兒。其實對大學校園沒有太大興趣,衝著全國最美校園的稱號和易中天的名氣過來看看。校園的環境確實不錯,據介紹校內舊建築多為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牆、琉璃頂,極富特色,被喻為“穿西裝,戴鬥笠”(比喻中西建築風格結合)。似曾相識的氛圍不禁令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學時代。

(廈門大學)
晚飯原計劃去著名的“小眼鏡大排檔”吃海鮮,到了飯館門前卻看到貼出的通知:春節期間歇業七天 —— 不折不扣地吃了閉門羹。但這只是開始,繁華的廈禾路上飯館不少,但幾乎家家關門,實在令人沮喪。最後還是在湖濱南路上找到初一照常營業的鮮蠔館(閩南大酒店旁),晚飯總算有了著落,何況平常吃鮮蠔的機會並不多。
服務員是一位帥氣的小伙,典型的福建人長相,很像大學同宿舍的一位福建同學,服務熱情,給我們“漂泊”多時的焦躁心情帶來一些安慰。點餐鯊魚粥、烤茄子、烤秋刀魚,鮮蠔做法還真不少:原味、蒜味、黑椒、鮮炸、奶酪,共計145元。一天沒怎麼吃東西,又是新鮮口味,於是放開肚子飽餐一頓,全然忘了昨天被幾個韭菜餃子搞壞了的胃口。lp的消化系統出了大麻煩,以至於後面兩天都不太吃東西。
2.8(初二) 廈門-南靖,土樓之旅
早上來不及吃早餐便趕到湖濱南路車站。7:00開往梅林的班車幾乎滿員。按照北方的習俗,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不知當地是怎樣的情況,不過大多數乘客都是書洋和梅林的當地人。
大概是因為滿員吧,大巴並沒有像網上描寫的那樣不走高速、中途拉客而造成過分延誤。到達漳州下高速後轉南靖-書洋方向,由於多山的南靖-書洋之間07年底剛剛開通(甘芳)隧道,使得這一段車程一下縮短了1個多小時。
過了南靖,沿途便陸續看到各式土樓了。土樓多是以群的方式出現,或圓形或方形,說不上其中蘊含了某些現代的時尚風格。知道它才幾年的時間,但宏大的氣勢和獨特的造型卻足以給人留下深刻印像。1985年的一天,美國總統裡根看到國防部情報局送來這樣一份報告:“我們在這裡使用‘群’並非嘩眾取寵。中國南部有一個核基地群很可能是事實。根據我們每天7次通過中國上空的kh22衛星報告,在中國福建省內有1500余座不明建築物,呈巨型蘑菇狀,與核裝置極相似。新的越頂衛星可穿透高大建築物,但對這1500座建築毫無辦法,可見中國核能研究已登峰造極……因此,查清這些建築的性質十分必要。”
這年12月,一對來自美國紐約攝影學院的夫婦專程來中國觀光拍照。不過,他們此行的真正目標並非風光美景,而是被疑為核基地的客家土樓。這對夫婦帶著相機進入了離漳州50公裡遠的南靖縣……返美後,貝克給美國中情局(cia)寫了份《中國南部調查報告》。他在開頭調侃道:去了趟中國,學了一句中國話——“給個棒槌認作針”。
到達書洋鎮,大部分乘客下了車。繼續駛向梅林,10:10經過長教村(璞山村),我們一家下了車。從高高的路基下去便是村子,走不遠來到和貴樓。和貴樓(門票10元)建於清雍正年間,為長方形五層土樓。巨大樓體圍成的天井中是一座三間的學堂,而最有趣的是學堂兩側的兩口“陰陽”水井。左邊(面向)的井水水清可飲用,右邊的井水卻混濁難當。據介紹土樓是建在一片沼澤地之上,用力突踩鵝卵石地面,會看到有水漾出,當真令人稱奇。樓裡樓外收拾得干干淨淨,門上貼著大紅新春對聯,樓裡的村民們更是人人一身新裝,一派新年氣像。
懷遠樓所在的坎下村距此大約1.5公裡,走路過去也不太遠。沿途看到不少土樓,以方形為主。初進坎下村使人眼前為之一亮,這裡環境整潔、視野開闊,一片綠地廣場對面就是懷遠樓,與之比鄰的是福源樓,兩樓一圓一方,相映成趣。懷遠樓(門票10元)建於清宣統年間,因此第一感覺就是土樓的結構很成熟。雙環形結構,中間一座“斯是室”祠堂,站在樓下俯瞰,非常氣派。
從懷遠樓出來,剛好事先聯系的小面的也到了。車是通過田螺坑方圓賓館的黃雙喜老爺子聯系的,250元不成講到300,一天半時間(實際是是兩個半天。司機黃志明,13695965070)。坐上面的,駛在鄉間的公路上,第一站到達河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由15座不同造型的土樓組成,分布在“丁”字形的小河流兩岸的狹小地帶,“七星八鬥”的美稱。當地在村邊小山包上建立了一個觀景台,登上去大約十分鐘。從觀景台上居高俯視,偌大土樓群星羅棋布於青山秀水之間,給田野平添了一道壯麗景色。

(河坑土樓群)
沒有進村,下了觀景台後直接驅車至塔下村。塔下村乃山中水鄉,有“閩南周莊”之美稱。一條小河穿村而過,村容整潔可與坎下村相媲美。除了通常的土樓外,塔下最有名的應屬張氏宗祠(全村都姓張)“德遠堂”了。祠堂前的廣場上豎立著25根石旗杆,是明清以來為紀念族人事業有成的官員、海外游子和當地壽星而建的。小路曲徑通幽,小橋流水人家,賞心悅目。很多驢友都原在此地住上一晚,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塔下村 旗杆林)
下阪村位於塔下村到田螺坑的途中。在這停留當然是為了那著名的“東倒西歪樓”。東倒西歪樓本名裕昌樓(門票5元/人),建於1308年,是福建現存最古老的土樓。土樓外形巨大,外觀很普通,但跨進門檻,會被眼前的景像嚇一跳:樓內各層回廊的木柱東歪西斜,似乎隨時會不堪重負而傾倒下來,但它實際上已經受了六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和無數次地震的考驗,至今依然如故!造成東倒西歪的原因據說是因為當年建樓時拖欠木工師傅的工錢而被刁難所致,看來“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古已有之。
樓內老舊的房屋顯得很滄桑,有的樓板都已掉了,需要踩著龍骨走過去。不止一個網友提到過樓主劉聯才,說他賣茶葉以次充好。本想見識一下,不過沒看到其人,可能是過年回娘家了吧。
從下阪村到田螺坑不過十幾分鐘的車程,這裡也是我們今天的最後一站。車子拐過一個山包,遠遠看到寬闊的山腰間坐落著一個土樓群,那便是田螺坑了。這群土樓布局緊湊優美,主要由四圓一方五座土樓組成,被驢友戲稱為“四菜一湯”,它也是南靖乃至福建土樓的代表。從側面看,土樓群與布達拉宮有幾分神似,因此又有“土樓布達拉宮”之美稱。轉眼來到村口,購票(20元/人)進村,司機將我們直接送到方圓賓館。他和老板黃雙喜是遠房親威 —— 其實這一地區都是這樣,一個村就一個姓,彼此多少都會沾親帶故。
方圓賓館算是一個農家院吧。老板是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看樣子60不到,但一問年齡嚇了一跳,已經70多了。客房是一座二層小樓,只有我們一撥客人,冷冷清清的。不一會兒又來了兩個紹興女孩,算是多了點人氣。已經2:00多了,午飯還沒吃,老爺子和老伴忙著下廚准備。問到午飯的價錢,老爺子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你們盡管吃,不會找你們多收錢的。飯端上來了,是最普通的農家菜,老爺子提議讓那兩個紹興女孩一起過來共進午餐,看著老人樸實的樣子,也不好拒絕,“入鄉隨俗”吧!
吃過飯才15:00,沿村邊小路上到山頂的觀景台,從這裡可以俯瞰田螺坑的全景。田螺坑土樓群結構優美,由四圓(1橢圓+3圓)一方五座土樓布局形似梅花。方形的叫步雲樓,處於梅花的中心位置,始建於1796清嘉慶元年。三座圓形的分別叫合昌樓、振昌樓、瑞雲樓,橢圓形的文昌樓。據專家考證,各樓之間都是采用黃金分割比例建造的。據說當時村民們建造土樓時,連設計圖紙都沒有,完全是憑借世代相傳的經驗建造而成,卻創造了一個小小的奇跡。群山之中梅花為梯田環繞,眼前的美景令人叫絕。
拍了些照片,下山回到村中,在“菜和湯”裡細細地轉了轉。今天雖是大年初二,但村裡還是來了不少游客。村裡人氣很旺,這一時期可能是人丁最多的時段,因為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大多回家過年了。步雲樓裡一群村民正圍在一起連喊帶叫好不熱鬧,過去一看,原來大家在賭錢。這好像是村中很普及的一項娛樂活動,男女老少都有。本想拍下這平日難得一見的場面,又一想還是算了吧,搞不好會被人誤會,還是少惹麻煩的好。
將近傍晚時分回到屋裡,坐定後才意識到一個大麻煩:目前的溫度只有4℃,室內幾乎待不住人,一會兒就凍僵了。是啊,今冬南方多個省遭受雪災,雖然福建並未受災,但冷空氣使這裡溫度大大低於往年。老爺子說當地幾十年來也沒有這麼冷過。
又加了床被子,吃過晚飯,只脫了外套便鑽進被窩,腦袋也用衣服包上。在冰窖一般的環境中度過了有生以來最冷的一晚。
2.9(初三) 永定土樓,洪坑-廈門
早晨在冰冷中洗漱完畢,一家人加上兩個紹興女孩再次吃了頓大鍋飯早餐。結帳共140元(70元/人,45元住宿+5元早餐+10元中餐+10元晚餐。早餐稀飯小菜,中晚餐各兩素一葷)。老爺子很厚道,兒子的餐費沒收一分錢,盡管這家伙吃得並不比大人少多少。今天視線比昨天好一些,坐上已在外等候的面的,先上山到昨天的觀景台上又拍了幾張“四菜一湯”後,調頭下山,就此離開田螺坑。

(田螺坑土樓群 四菜一湯)
經過下阪、塔下,走大路直奔永定洪坑方向。大約40分鐘後,首先來到承啟樓。承啟樓(門票30元/人)有“圓樓之王”的美稱,雖沒有河坑、田螺坑土樓群那種壯觀的布局,但樓王勝在八卦式的內部結構,置身其中如進入迷宮一般,不愧王者稱號。據傳樓王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方竣工,歷時半個世紀之久。而“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也正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
樓門洞內有一個書攤,攤主是位退休的老教師 —— 江恩慶。老爺子很面善,為人也很熱情。書攤上擺著一沓他自行印制的承啟樓宣傳紙頁,游客可以免費索取,不難看出這些世代居住土樓的人們對土樓的熱愛之情。在攤上買了一個圓樓模型,是粘土燒制的,重重的一直背回北京。
從承啟樓到洪坑的土樓民俗文化村大約10公裡的路,二十幾分鐘就到了。先到景區對面的班車站買了回廈門的車票,然後與司機結帳告別,進入景區門票50元/人)。洪坑村原本就是一片龐大而集中的土樓群,當地顯然比南靖有遠見得多,很早以前就將此辟為景區。景區(縱深很長,大約有1到2公裡,沿途遍布各式土樓。走不多遠,過了天後宮和游客服務中心後,便看到了文化村的招牌土樓 —— 有“土樓王子”之稱的振成樓。振成樓建於民國時期(1912年),同樣是按照八卦原理設計,無論是結構、材料,各方面明顯富有時代感。
繼續向前,過了水車、大榕樹,來到朝陽樓。這片土樓中有一個半圓土樓,顯得非常獨特。但根據周圍情況判斷,另一半應該是在火災中燒毀。又經過光裕樓、奎聚樓,已接近景區盡頭了。過了一條小河,看到號稱當地最小的土樓 —— 如升樓。所謂最小,應該只是對外宣傳而已。查資料得知最小的土樓應該是南靖新羅村的翠林樓。不過像如升樓這般小巧也是難得一見了。圓樓之內只有上下兩層,共4戶人家。如升樓旁邊的山上建有一座觀景台,登到台上是眺望對岸集福樓的最佳位置。白色方形的集福樓規模龐大,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城堡。

(民俗文化村 集福樓)
民俗村是此次土樓之旅游客最多的地方,頗有人氣。景區也建得很幽雅,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一路上還見到不少客棧、餐館,在文化村內住上一晚想必一定很不錯。12:10結束參觀.,回到車站。班車晚點半小時,直到12:50才坐上車,一路昏睡回到廈門。經過昨晚“冰窖”的洗禮,今天住如家還真有點回家的感覺。
傍晚時分,步行到湖濱南路與湖中路交口的好清香,晚飯就在這裡吃一頓福建小吃大餐。一轉眼已經初三了,街上的大部分店鋪都已開張營業。與略顯冷清的大街上相比,好清香裡可謂顧客盈門,來此就餐的大多是像我們一樣的外地游客。點了海蠣煎、面線糊、肉棕、魚丸兒、沙茶面、土筍凍和炸春卷,一共才40元,全都是福建特色小吃。比較合口味是土筍凍,面線糊也還不錯。中午沒怎麼吃飯,加上兩天來胃口恢復了不少,於是一頓飽餐。沒想到樂極生悲,不知其中哪種食物出了問題,晚上胃口異常難受,幾近嘔吐,輾轉折騰了一夜。
寫於 200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