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善最樂讀書便佳——福建寺廟之行

作者: jj6328

導讀為善最樂 讀書便佳 -----------福建寺廟之行 11月的福州,溫暖如春。傍晚,置身於福州市中心的鬧區,這幅畫卷如同全國每一條商業街:大商場、小店鋪、快餐店、冷飲店……熙熙攘攘的街頭,紅男綠女的情侶,街頭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喜怒哀樂寫在每個人的臉上,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這裡無愧於鬧區,停車場的摩托車成為最主流的交通工具,防 ...

為善最樂 讀書便佳

-----------福建寺廟之行

11月的福州,溫暖如春。傍晚,置身於福州市中心的鬧區,這幅畫卷如同全國每一條商業街:大商場、小店鋪、快餐店、冷飲店……熙熙攘攘的街頭,紅男綠女的情侶,街頭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故事,喜怒哀樂寫在每個人的臉上,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是,這裡無愧於鬧區,停車場的摩托車成為最主流的交通工具,防盜報警鳴此起彼伏,填滿車場,巨大的人流鮮活而生動,久違了的摩肩接踵再現江湖。我有點不適應,有點頭昏,難道我離群索居過久,亦或我已經厭倦這樣的聒噪。

穿過兩條街,櫥窗裡的人造模特身披彩衣,每一季的時尚流行最先穿在它們身上。

老福州,在這裡可以品嘗福州傳統特色小吃,即便是下午三點,店裡就餐的人依然很多,一家幾口,老少三代。忽然覺得很內疚,想起了父母,即便平日不出差,也很少回父母家看看,偶爾周末回去了,也是吃上一頓飯就走,從來沒問問他們最近在做些什麼,更沒有好好陪他們聊天。在為生存、為事業、為奮鬥的借口下,親情隱退到幕後,最重要的感情支撐都無法啟動,競爭中的人們此刻靠什麼產生安全感。

這幾年,一直在社會中學習生存之道,然而,連最重要的一課都沒有學會。

福州的傍晚,微微有些涼意,很宜人的微寒。

西禪寺

在北京,平日很少特意去拜訪過寺廟,在福州,我卻只想走進佛門淨地,只為燒一炷香,拜一拜佛。這天一早,去西禪寺。

公交車上人很多,又聽不清閩南味道的報站聲音,坐過了一站地,往回走,一路上古老的榕樹盤根錯節,中間夾雜著另外一種大樹,開花的,枝頭怒放著紅色、粉色的花朵,燦爛、招搖、嫵媚,真是漂亮極了的街頭。問坐在樹下的人:這是什麼樹?開的什麼花兒?大嬸搖搖頭,說不知道。也許是人家每天都看著,不覺得多麼奇怪了。這一幕,令我想起多年前在雲南,看到雲南七彩的美麗風景,對身邊人說:“當地人真幸福,生活在這裡,每天看到的都是這麼美麗的風景。”他卻說:“或許幸福,對人家來說另有含義,因為人家覺得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美麗,對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

看到黃色山牆,西禪寺到了。買好20元門票,進得門來。寺內之寬敞厚大、清幽雅致,令人吃驚。郁郁蔥蔥的樹木下,環繞著一潭放生池,大得像個湖面,池中,一尊巨大端莊的漢白玉滴水觀音菩薩聳立在蓮花座上,慈悲莊嚴。岸邊,有供奉的香燭,人們便點燃敬香,跪地而拜。人極少,一對情侶,或許來求白頭偕老;一位母親,一雙兒女,或許來求健康幸福。

寺內,安靜平和,枝頭的鳥叫伴隨著燒香人。

西禪寺建於唐代,歷史悠遠,古樸精巧,廟宇的禪意與園林的靈秀巧妙結合,三道山門各具風采,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等四十多做殿堂,均巍峨莊嚴,展現著佛法無邊的浩渺氣息,關於西禪寺的古老傳說,如寺廟的神聖般令人敬仰:相傳在南北朝時,煉丹士王霸居此,每逢飢歲,便靠賣藥賣金還米來救濟窮苦百姓,後來,王霸“服藥仙蛻”,人們便在他的故居建寺,幾經易名,成為今天的“西禪寺”。

來到一座座大殿,拜過一尊尊大佛,將我心深處的願望講予佛祖,那些對的、錯的,是與非,都是作為凡人的我的過去,而未來,真心的想安靜的面對。微如沙粒的我,跪在莊嚴高大的菩薩面前,祈求修得一顆尊貴的心。

寺內,有長期在這裡安身的居士,我看到她們在大雄寶殿內,一遍遍跪拜行大禮,或許這就是他們每天必做的功課。

伴隨宏偉佛殿的,是寺內美麗的風景,山石、古樹、池塘、曲橋,生機盎然,寺內最為醒目輝煌的殿堂,是專供五百羅漢之處,為羅漢閣。五百羅漢像神態各異,真害怕他們看到了我曾經做的惡事,更希望他們接受我現在虔誠的悔過。

從羅漢堂出來,便來到報恩塔,現代建成,但頗具滄桑的報恩塔,為福建省內寺宇佛廟最高,承載著人們厚重的報恩報德之心,塔壁上雕刻的佛教故事,是思想的藝術。

西禪寺內,古樹蒼翠,古跡盎然,宋代時期種下的荔枝樹,時至今日仍繁茂碩果,是佛祖的關照,還是生命使然,當年種樹的人、千年養樹的人早已歸去,亦或人的生命雖然短暫脆弱,但美好生命的痕跡卻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延續。

在這一片荔枝樹林中,一座造型俊秀的山水盆景活躍生動,山孔中,幾縷細流潺潺,微型的噴泉發散著晶瑩的水珠,濕潤著空氣,這雖然是一座高大的假山盆景,但又像立體局部的山居圖,純樸自然。

走過池面的曲橋,就是放生池,這裡有上百條金魚、鯉魚在暢游,也有大大小小的烏龜浮來浮去,有兩位老人正在岸邊喂食,掰開大饅頭一塊塊扔到湖中,更引得魚兒龜兒聚眾覓食,場面甚是壯觀,這裡的魚兒多麼快意,多麼安全,不再有被鋪、被殺的危機感,不再有隨時咬到魚鉤的恐懼感。看到一尾半米長的紅色錦鯉,在陽光的照射下,似身披錦衣,玲瓏靈動,流光四溢。

眾生平等,這聽起來如此簡單,世間萬物,本是平等,都有各自的世界與空間,人類又為什麼總是干預其他生靈的地盤,又為什麼不肯傾聽自然的聲音?人有言語、鳥有鳥鳴、獸有獸語,尊重生命、尊重我們共同的生存空間,就是尊重人類自己。其實,我們又何止是傷害自然,在所謂的現實生存法則裡,人們正在互相殘殺,為了錢、為了地位、為了權力,其實,一切源於利益,源於眼前的、短暫的利益,貪婪角逐著人們的心靈。

走出西禪寺,已近五點鐘,坐上公交車返回,經過那條繁華的街區,依舊人聲鼎沸,此時,我仿佛才回到現實,問自己能否保持一笑而過的冷淡。

鼓山湧泉寺

廈門的朋友給我建議說:去爬爬鼓山,到湧泉寺拜拜。不知怎麼,又趕上個周六,來爬鼓山的人真多,鼓山一下子真是熱鬧,沿山而上,賣糖人的、賣蘆葦杆編藝的、吉他演唱的、套圈投梭鏢的……來放松的、來掙錢的,都選擇了鼓山,舉家老小都來爬山,健步如飛的也很多。

走到湧泉寺門口,人,忽然少了很多,便冷清了。購得門票進入,便是“淨地何須掃,山門不用關”,是佛門淨地纖塵不染、“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也是自在行走人間的無牽無掛。

湧泉寺素有“進山不見寺,入寺不見山”之說,整個寺院依山傍勢,以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三大殿堂為主體,沿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寺院建築群,寺院風格保持了明、清的格局和建築風格,古樸、含蓄、莊重。

在湧泉寺門口,一位年輕女孩請我幫她用手機拍照,背景便是棕紅色的“千佛陶塔”,她嫣然的笑容在俊美的千年陶塔前,釋放為佛祖人間的驚鴻一瞥。這對宋代燒制的陶塔,仍完美無瑕地展示著塔身千佛的尊像,72枚陶制塔鈴,風吹聲氣,宛如唱吟著佛經傳至天國。

這兩座陶塔是湧泉寺的三寶之一,至今近千年,有歲月的年輪也有永恆的美貌。高8.3米,木構八角九層閣樓形式,塔座上塑蓮瓣、舞獅、侏儒,並刻有銘文,緊湊秀麗,細長勻稱,精致不張揚,可見宋代唯美的造詣標准。

進得大雄寶殿,抬頭仰望釋迦摩尼三世佛,高大莊嚴的聖像如在雲端,我低頭跪拜,求得前生、今世、未來的緣與份,我總是有那麼多不舍,總是有那麼多想盡的心願,我也多麼想脫離六道輪回的苦,可是,我怎麼也擺脫不了人間的掙扎,情怨的糾紛。我是個俗人,世俗的一切糾纏著我孱弱的靈魂,無法舍身而起,人的罪孽、愚昧蒙住了雙眼,我始終徘徊不前,內心充滿矛盾,希望求得菩薩的指點。

殿內佛像前兩旁立著一對銅男孩,身穿紅肚兜,神態栩栩如生,滿面笑容,天真活潑,童稚可愛,他們是福州地區民間吉祥的化身。小男孩的額頭,已被人摸得油亮亮的,閃著銅光,大概是想沾些福氣吧。

湧泉寺有悠久的刻經史,保存明以來佛經雕版萬塊,成為湧泉寺的第二大寶。藏經閣內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龍藏》等,計二萬冊,據《鼓山湧泉寺經板目錄》一書統計,至1932年止,共刻經359種,多為楷書方冊,精妙絕倫。1929年,弘一法師來到湧泉寺,見後大為贊嘆,譽為“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大師倡緣刷印十九部道霈禪師的《華嚴經疏論纂要》贈予扶桑各寺。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經及佛學著述板片、各種佛像、書畫板片等珍貴雕版,堪稱一座佛經的寶庫。

湧泉寺的第三寶,就是用“貝多羅”樹葉制成的巴利文南傳佛經七種和歷代高僧大德刺血書寫的經書,體現了高僧對佛經無比崇尚、身心敬仰的心情。

湧泉寺很大,一路走下來,細細的看,需要很長時間,走過一圈,坐在放生池邊,聽佛經陣陣隨風而來,再煩躁的心也都可以暫時地安靜下來,或許,此刻,人可以放下一切,無欲無求,這樣,又怎麼會有煩惱而生呢?也就不會有什麼邪惡與悲哀了。

開元寺

十幾年前,來過泉州開元寺,那時,開元寺正在修建中,沒能好好地看一看。開元寺大門的“開元寺”牌匾,據說為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所書;兩側紅色立柱上,弘一法師書寫的那副對聯,令人難忘,道骨仙風的,而且,弘一法師圓寂在此,因此,我總是想著要再來一次。

此後,拜讀了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說佛》,感覺是難得的好書,又多買了一些,送給朋友們。幾年來,經常翻閱,感覺是在聽法師高僧的淡淡教誨,受益匪淺,只是,我境界不夠,很多都不能明了。

書中,弘一法師的手跡、豐子愷先生的插圖,亦幻亦真,宜情宜景,花鳥魚蟲,喚之欲出;山水人物,濃情淡意,令人砰然心動,我當寶物般收藏。所以,這次來開元寺,更想朝拜弘一法師。

令人欣慰的是,寺內建有“弘一法師展覽館”,使人能更多的了解李叔同(弘一法師出家前)的死,弘一法師的生。李叔同是一個傳奇,從風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轉而皈依佛門,在風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潛心修行,從此往昔種種仿佛一刀兩段。這是我們常人無法領悟的境界,弘一法師把他的學佛心得整理、修訂,一大才子、大學者、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出佛門的真諦。

弘一法師的認真、謙虛,最令人敬仰。做學問、當老師時,他深受學生的喜愛,他教音樂、教美術、教文學,就是造詣很深的藝術家;皈依佛門後,以弘一法師的身份深入佛理、闡揚佛法,為世人指出了一條生活修養之路。

走在開元寺的古樹下,想起上一次來到這裡,那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時間過得好快,雖然期間發生了很多事,但,這一切都那麼微不足道。

開元寺內的“佛教展覽館”更具有意義,記錄了中國佛教的歷史、發展,記載了全國寺廟的大致情況,有個全面系統的介紹。

現在的開元寺,整潔、氣勢宏大,在回廊兩側,石壁牆上雕刻著歷史故事,關於善、慈、悲、孝,關於做一個好人,關於怎樣做人。

開元寺的鐵佛殿內,講述關於天堂、地獄的故事,精美的石雕上刻畫著生動的人物、神、鬼,天堂與地獄何去何從?三層的正中,一尊鐵鑄的“阿彌陀佛”坐像,螺髻敞胸,兩耳垂肩,迭掌合坐在蓮花台上,法相莊嚴肅穆,體現唐代風格。

傍晚六點,寺內的僧人們便到後堂誦經,站在門外,仿佛看到慈悲的唱經聲在寺廟上空盤旋,明淨、高爽、深遠。

直至天黑,我坐在開元寺古老的石塔下,仿佛石塔上的那些人物又找回了靈魂,看著人間發生的每一天的故事。

星空照耀,我知道,星星可以傳遞祝福,默默地祝福我的朋友,他遠在西藏,他出家後,以便能修得佛法的真諦,我祝福他的舍棄能夠成全他的功德。

月夜,明淨高遠,祝福所有善良的人們,祝福你們一生月色如水。


精選遊記: 福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