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天最近的地方

作者: kenjj005

導讀首先聲明:小弟從西藏回來衣家4個月了。回到廣州之後,生活、工作上一直忙碌至今,卻一直忘不了西藏的山、水、人。一直希望寫點什麼,苦於文筆功力有限,因此把同行的朋友所寫的游記轉載在此,跟各位分享。正文如下: 從西藏歸來一周,才開始寫這篇東西,我寧願叫它做心情,而非游記。 3月1日之後,便陷入忙碌的工作與紛亂的人際關系之中,經濟危機中,每個人 ...

首先聲明:小弟從西藏回來衣家4個月了。回到廣州之後,生活、工作上一直忙碌至今,卻一直忘不了西藏的山、水、人。一直希望寫點什麼,苦於文筆功力有限,因此把同行的朋友所寫的游記轉載在此,跟各位分享。正文如下:

從西藏歸來一周,才開始寫這篇東西,我寧願叫它做心情,而非游記。

3月1日之後,便陷入忙碌的工作與紛亂的人際關系之中,經濟危機中,每個人臉上似乎都寫著對未知的忐忑與前途的擔憂。西藏於我,像是一個不真實的夢境,那些凜冽的風、大塊的雲、巍峨的雪山、凝固的冰川、碧綠的水、色彩艷麗的建築、虔誠的朝聖者……一切的美好,與我相隔不過一周的光陰,但卻仿佛已是上個世紀般久遠,很多細節,明明深刻烙印在腦中,卻又如此模糊而難以述說。才明白,西藏與廣州,始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使得它們與我有聯系的,是2月20-27日這八天的旅程,以及我們十個人的攜手同行……

——題記——

西藏,你好

(一)

西藏,一直都是我心中的一個企圖,以至於不敢去想,因為覺得似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實現。而此次的成行,也是基於一個偶然的契機。那日,在大學的群裡談論起工作的事情,春突然說,跟我去西藏吧,我們先去林芝看雪域桃花,再去拉薩過藏歷新年。

這樣一句看似波瀾不驚的話,卻帶給我不小的震動,我的心情出現了過山車般的峰回路轉。於是,幾個人一拍即合,很快敲定了行程。接下來的二十多天,便持續陷入興奮與期待之中,似乎任何糟糕的事情都無法影響我的心情。

20日,在成都至拉薩的飛機上,看著《鬼吹燈-昆侖神宮》,其中對於西藏的描述,又使得我對這個神秘的地方充滿敬畏與好奇。機翼掠過連綿的雪山,停靠在貢嘎機場時,耳邊不可抑止地響起韓紅的《浪拉山情》…………

看白雲

才看清了我自己

看山川

才看見了美麗

經轉搖出了你的神秘

雄鷹唱著說,你想念我

聽山歌

才聽醉了我自己

看山泉

清澈無邊

酥油燈點燃了你的神秘

經幡告訴我,你愛著我

……

這樣的旋律,以前只是用耳朵聆聽,而如今,當它飄過雪山、越過草原、穿透雲層,帶著陽光的溫度撲面而來時,我似乎看到五彩經幡在風中翻卷,聽到藏族老人喃喃的祈福之音,嗅到空氣中甜膩的酥油茶氣息,觸到寺廟牆壁粗糙的質感……終於明白,有一種音樂,真的可以侵入靈魂。

瓦藍的天,潔白的雲,刺目的陽光。

西藏,你好。

(二)

一碗濃香的羊肉湯之後,我們離開機場,踏上去林芝的路途。林芝,在藏語中的意思是“太陽寶座”,或許是它位於西藏東部的緣故吧,亦或許,是有了太陽的庇佑,林芝才能擁有這樣清秀的山水,擁有南迦巴瓦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巴松錯以及察隅、波密……,在高原惡劣的氣候中,孕育出獨特的自然風光,而被稱作西藏的江南。

汽車沿著蜿蜒的尼洋河快速前進,視野前所未有地開闊,眼前開始出現一幅幅壯闊的畫卷。絨黃的田野、成片的沙地、連綿的望不到頭的山巒以及不知名的樹木……

這些叫不出名字的樹成片成片地長在河灘之上,伸展著細嫩卻堅毅的枝,巋然不動。這個時候的西藏,仍然處於冬天,離開拉薩之後的陽光漸少,更為這景致增添了一份蒼涼,讓人想起大漠中的戈壁。

河水充裕的地方,則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景致。當水成為風景的主角,有生命的、無生命的,都會變得靈動起來。傳說尼洋河是天上神女的眼淚,這眼淚,是平靜的、沉著的,偶爾的一些小波瀾,也是歡快的。

(三)

林芝離不開大山的懷抱,喜馬拉雅山脈和念青唐古拉山脈似兩條巨龍橫空出世,由西向東平行伸展,在東部與橫斷山脈對接,形成群山環繞之勢,林芝就靜臥在這三大山脈的懷抱之中。

汽車穿過嘎啦山隧道,便駛入群山之中。縱然是山,也是形態各異,風情萬千。缺少植被的山露出的嶙峋的石,是巨人堅毅的脊梁。有些山上長著紫色、綠色、黃色或紅色的小小樹木,倔強地抓住石壁,像是牢牢抓住一生的宿命,執著而忘我。

(四)

車駛過一段冰川,所有人都歡呼起來。對於久居南方炎熱城市的我們,這樣的奇觀不能不叫人驚嘆,於是,紛紛呼喚司機停車。

一下車,刺骨的風便呼嘯而來。風吹在臉上,像是要帶走皮膚中所有的水分。原來,西藏人臉上的風霜,是風走過的地方。

縱然風透過衣服的每一個縫隙,毫不留情地鑽了身體,但我們仍然異常興奮,像沒見過市面的小孩般叫著笑著跳著。河水看似結了厚厚一層冰,腳踏上去卻是松軟的,透過冰層,能看見河流的脈搏。

(五)

下午三點左右,我們到達米拉山口。剛一下車,便覺得頭重腳輕,稍微走快幾步,便有些喘氣。抬眼間,便望見一塊石碑,上面赫然寫著:海拔5013.25米。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爬升到5千多米的高度,心中頓生出一種自豪感,於是,疲憊也少了幾分。

去林芝的路,要穿越米拉雪山。在山口,我們見到了“雪域之舟”,據說這裡原本是一座高大的西藏耗牛石雕像,而如今,只剩石雕的底座和一行紅色大字“福建泉州市援建”。它是米拉山的一個歷史見證,見證著泉州市援藏干部與藏族同胞結下的深厚情誼。

(六)

車子在狹小的山路上行駛,一路上看到不同形狀的雲與色澤的雲。印像最深的,是路過一個小村莊,那是第一次近距離接近西藏的雲。雲,停留在村莊的屋檐上,停留在山腰上,懸浮著,不被塵世所沾染的純白與愜意。

不知為什麼,對於殘垣斷壁總是心懷敬畏,尤其,是在這樣的地方。那裡住著一段塵封的往事,當遠山模糊了它的身影,就像一段模糊的歷史,沿著伸展開來的前路,引領我去觸摸屬於往事的記憶……

在林芝-西藏的路上,不時能見到磕長頭的朝聖者的身影。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徒們最虔誠的拜佛儀式。他們手戴護具,膝著護膝,塵灰覆面,沿著道路,不懼千難萬苦,三步一磕。他們重復著用身體丈量家鄉與聖地之間的距離,為的只是一了朝聖的心願,祈求神靈的庇佑。

據說,磕長頭的信徒絕不會用偷懶的辦法來減輕勞累,因故暫停磕頭,則會劃線或積石為志,就這樣不折不扣,矢志不渝,靠堅強的信念,步步趨向聖城拉薩。

汽車漸行漸遠,那些虔誠的身影早已被拋在身後。天色漸漸暗了,車子的前方似有一團濃霧,司機羅布說,要下雪了。

果然,霎那間,雪就鋪天蓋地而來。仿佛只是瞬間,地上、書上、屋頂上便積了厚厚的一層雪。同行的人中,很多尚未真正見過雪,齊聲尖叫起來,衝下車,仰著頭張開雙手旋轉著,感受著雪花落在手上、臉頰上愉悅的冰涼觸感。

大雪雖美,但我們心裡卻為剛才見到的磕長頭的一家擔憂,不知道他們現在是否已經尋到了合適的地方搭設帳篷,是否能夠平安度過這漫漫的寒冷雪夜。

林芝

(一)

22日早上醒來,拉開窗簾便見整個八一鎮已被白雪覆蓋。林芝的這個時候很少下雪,而我們恰恰趕上了這難得一見的景像。雪中的林芝,也別有一番風味,視野裡全是白茫茫一片,純淨得濾去所有雜質,仿佛置身童話中的世界。


在西藏,陽光範圍內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陽光照不到的地方,積著厚厚的雪,而有陽光的地方,哪怕只有幾縷,也定會是積雪消融,萬物復蘇。

(二)

尼洋河在這一段逐漸彙入雅魯藏布江,河面也漸漸變得寬闊。碧藍的河水,兀自流過雪山,奔著遠方的雲朵而去,將河邊的巨石打磨得棱角圓潤。

在林芝,處處可見這般景致,雪山、白雲、碧水、河灘,這樣的組合,美得不似人間。

南迦巴瓦——雲中天堂

(一)

【你不用俯身,我始終都能夠仰望到你的高度,和黃金般的沉默。千年的積雪,任大風翻閱起雪白的經卷,那麼高貴,那麼寧靜。此刻我不想說出雪蓮和格桑花,我只想給你以熱愛,和火一樣的溫度】


南迦巴瓦雪山號稱“雲中天堂”,集壯麗與秀美於一身只是一個方面,與繞山而行的雅魯藏布江所造就的天下第一峽之奇觀,令其身價倍增。她的與眾不同在於總是藏在雲中難以看見,據說只有心誠的人才能一睹風采。

23日,我們起了個大早,為的就是趕在雲霧上升之前,趕往色季拉山口看南迦巴瓦山。路上我們一直擔心著,這樣的大雪時候會讓南迦巴瓦陷入雲霧籠罩。司機師傅說,有些人等了好多天都沒看到南迦巴瓦的芳容。

轉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眼前出現了一片雪峰,當我還未意識到她就是南迦巴瓦時,就已經被她的美所驚嘆。她的美,是多種多樣的,當她從黑色山巒邊,從樹木上探出頭時,她是羞澀的、柔美的。而當她以居高之姿,傲然俯瞰著小村莊時,又是如此雄偉而氣勢磅礡。

聖潔的雪山通身潔白,是佛祖曾經拈花微笑的那一朵雪蓮花嗎?雙手合十,在心中許下了我進藏以來的第一個心願。

(二)

大雪封山,我們只無法前行,只能與南迦巴瓦保持著這樣的距離。南迦巴瓦峰,位於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內側。從南迦巴瓦峰到雅魯藏布江水面垂直高差7100米,可稱為世界上切割最深的峽谷段。大拐彎峽谷歷來以它的雄偉峻險和奇特的轉折而聞名於世。

我對於雅魯藏布江的最深刻印像,停留在張藝謀導演的《黃河絕戀》中,皚皚雪山頂上,傳來的古老聲音:“雪山女神有三個兒子,老大叫黃河,老二叫長江,老三叫雅魯藏布江……

而此刻,雅魯藏布江就像深嵌在巨斧辟開的狹縫裡一樣,奔騰著鋪展在煙雲飄渺的南迦巴瓦雪山腳下。水勢平緩的河段,綠色是凝固的,像溫潤而沁人心脾翡翠質感,落差較大的地方,那玉便被打碎了,露出一些棱角,宣示著尖銳的性格。峽谷兩側山坡是森林密布,在冬天,看來格外幽深秀麗。它那連綿的峰巒和不盡的急流相結合,構成一幅壯麗動人的畫面.





巴松措湖

(一)

24日,沿著這條掛滿經幡的路,我們走向了巴松措湖。山口上,祭山的經幡隨風擺動。以至於以後每次翻越大山,我都不可抑止地期待經幡的出現。它讓我覺得安寧。

回來後翻閱資料才知道,其實我們看到的經幡,應該叫做風馬旗。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風即是馬,馬即是風,風可以傳播經文,是一種無形的馬。他們將經文或祈願印在經幡上,並伴以背馱像征福祿壽財興旺的火焰圖案的馬,來祈求神靈的庇佑。


(二)

曲曲折折,終於看到了神湖的身影,在看到巴松措湖水的那一瞬間,所有的疲憊都煙消雲散,那被群山環抱著的碧綠的湖水,美的令人心顫令人窒息。


巴松錯,如山間的一塊翡翠,完美呈現在眼前。——其實,這湖也被稱作“錯高湖”, 藏語中是“綠色的水”的意思,這名字真是再貼切不過。此刻,才真正明白了“驚艷”的含義,湖水鑲嵌在高峽深谷中,平滑得仿佛跟綢緞一樣,稍微抖一抖,其波紋蕩漾,有種精致且迷人的質感。

湖心有座小島,島上的樹木在陽光下閃著熒熒的光芒。點點經幡點綴得格外醒目,綠色的湖水乖巧地臥在群山之中,溫柔地懷抱著湖心小島,湖水輕拍著岸邊的石塊,掀起的陣陣浪花,像白玉般晶瑩。不遠處的雪山,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這翡翠綠的湖面,然後再配以黛色的群山、湛藍的天空、朵朵的白雲,以及遠處的皚皚的雪山,完成這件無與倫比的作品。

(三)

按照藏傳佛教順時針參觀的傳統,我們從左邊的棧橋上了島。據傳,這座島是個浮島,下面空的,與湖底不相連。為此到了島上,我特意跺了跺腳,看來穩定性良好。島上植被繁盛,古書名木不少。

扎西島上有座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寺廟“錯宗工巴寺”。寺雖不大,但其年代頗為久遠,據稱建於唐末。

錯宗工巴寺入口的台階兩邊,分別有男女生殖器的圖騰。在巴松錯的湖岸上,另有一處“求子洞”,形似女陰,從周圍經幡的數量,即可知道來此的信徒很不少。求子洞傳說被蓮花生大師加持過,那又更多了一層宗教的意味。

開創了吐蕃佛教根基的蓮花生大師,可以說是寧瑪派最早的一位高僧大德,因此,這一派的寺院,多有關於蓮花生的傳說、遺跡等等。像錯宗工巴寺周圍,除了這位上師加持過的求子洞,另一處湖岸上還有個蓮花生修行洞,這些地方,均昭示了一點:巴松錯不愧為寧瑪派的聖湖。

看完巴松錯我忽然覺得,如果西藏的“錯”有性別的話,巴松錯定然是一個風姿綽約的美女,她身著艷麗的服飾,頭戴華美的桂冠,既落落大方,又風情萬種,渾身散發著讓人難以抗拒的魅力,讓人不得不拜倒在她的面前。


布達拉宮

(一)

在拉薩,遠遠就能看到聳立於紅山上那高高的布達拉宮,在拉薩城眾樓間高聳入雲,它依山壘砌巍峨壯觀氣勢雄渾,像巨人一樣俯視著芸芸眾生。人們都會生出無限的向往——那是與神相通的宮殿,天上乎,人間乎?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布達拉宮是佛教聖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到這裡向布達拉宮頂禮膜拜,奉獻自己一片虔誠之心。

藏歷新年的下午,我們一行來到山腳下。正門大門正在緩緩關閉,我們不顧高原反應的危險,一路小跑到門前,在央求一番過後,終於進入大門。當布達拉宮就在眼前時,我們顧不上說贊美的語言,只聽到哢嚓、哢嚓的快門聲,對於攝影人來說,這是為美景配器的最佳音樂。

(二)

我們沿階而上,山勢突兀高大,經過四道曲折的石鋪斜坡路,來到繪有四大金剛巨幅壁畫的東大門。畫上的金剛怒目圓睜,威風凜凜,那雙眼睛使人覺得有能洞察世間一切真、善、美的神力。穿過東大門,北壁畫廊的一幅畫,繪描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和抵達拉薩時的盛大場面。它經過千百年的洗禮,色彩依然沒有脫落,畫上人物造型各異,形像惟妙惟肖;色彩的運用富於變化,線條也極其流暢,我不由得從內心深處感嘆當年畫師技藝高超。

接著瀏覽了間宮殿,便隨著擁擠的人流來到最高宮殿薩松郎傑又看到一幅新的景像。這裡的室內擺設多選用淡色顯得古樸、幽靜、莊重。看者陳列在這裡的佛像,有的似乎在沉思,有的臉上露出和藹親切的微笑,給人一種棄惡向善的感召力。我默默地注視著佛像,獨自承受著心靈的洗禮。塔前供奉著長夜不滅的酥油燈,空中彌漫著酥油的芳香。燈光與寶石的反光交相輝映,呈現出一副美妙景色。屋頂雕刻的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精美絕倫。

游覽完靈塔,大家都感到疲憊。原本想游覽完整個布達拉宮,但布達拉宮建築繁多,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於是決定下山。沿著石階一步步走下,我一路上還沉浸在布達拉宮優美藝術的美妙遐想中。

抬眼遠眺,拉薩河像玉帶一樣圍繞著拉薩汩汩流過,遠處群山起伏,阡陌縱橫,綠柳村舍,美不勝收。走到山腳,仰望,布達拉宮沐浴在陽光下,被陽光染上一層金色,更增添了神秘氣氛,更顯得巍峨壯觀。

大昭寺

“去拉薩而沒有到大昭寺就等於沒去過拉薩”。這是大昭寺裡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也是幾乎每一個來拉薩旅行者都同意的觀點。

(一)

藏歷大年初一,天空飄起了雪花,我們很早起來,像當地的藏民一樣,前往大昭寺拜神祈福。在大昭寺前面的廣場,遠遠地就能看到寺廟門前高高的經幡柱、裊裊升騰的青煙、閃閃發光的寺廟金頂,聞到淡淡的酥油燈的香味。一群鴿子從大昭寺廣場上聳立了1000多年的唐蕃會盟碑上飛過。

八廓街迎來了少許的安靜,在大昭寺正門的凹廊處,有許多佛的子民在默默磕著等身長頭,有些藏民們在有規律的念經……這裡,有這麼多人虔誠地與他們的佛長談著。

在這大昭寺,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朝聖者從各地奔來,他們千裡迢迢、風塵僕僕,從自己的家鄉出發,一路上磕著等身長頭,朝著他們心目中的聖地進發,有些要走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他們到大昭寺或轉經、或供酥油燈,或磕長頭,人數眾多、熙熙攘攘、蔚為壯觀,可以說是拉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二)

從布達拉宮回來,我們又再次走近了大昭寺,濕冷的空氣中彌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從上祖時代開始,酥油燈就一直這麼亮著,不必擔心沒有“香油”,因為從千年前吐蕃王朝松贊干布建寺開始,藏民們就源源不斷地來到大昭寺,填酥油、祈平安。

一進入正殿就先被眼前的千百盞酥油燈鎮懾住了,這都是一早來朝拜的藏人們點燃的。寺中專設了喇嘛們指揮交通,看不到頭尾的進香隊伍在大殿裡彎來繞去,人人排得前心貼後背,但沒有一個人擁擠,沒有一個人急燥,全都靜靜地、默默地邊排邊默默念經,要不是親眼看見,簡直不敢相信這個大殿裡有那麼多人!不過由於這樣的安靜也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我們這些游人個個都不敢亂說亂動,但我們連參拜的規矩都不明,所以也只能對著大殿正中二層樓高的巨大佛像心中敬禮。

千年歷史,加上每天源源不斷前來朝拜的虔誠信眾,大昭寺,絕對是厚重而不失溫情,走在其中,有一種歷史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那裡面有一種混沌的時空感,是一種歷史的厚重沉澱!”

(三)

布達拉宮依山而建、是高大挺拔的,但是大昭寺卻一反常態,建在一片平坦開闊的地方,所以,站在廣場上看大昭寺,所看到的是寬寬的大門,兩邊凸出兩層樓高的邊樓,呈“品”字形排列,給人的感覺不是縱向的高大、挺拔,而是橫向的寬闊、敦實。

扎葉巴

26日,我因發燒而錯過了此程的最後一站——扎葉巴,這也成為我此次西藏之行中,最大的憾事。因為“西藏的靈地在拉薩,拉薩的靈地在葉巴。到拉薩不到葉巴,等於做件新衣忘做領。”

扎葉巴雖與聖城拉薩僅在咫尺,卻並不為大多數旅游者所熟悉,甚至連許多在拉薩生活多年的人也對它不甚了解。它是為蓮花生大師的修行洞之一,隱於聖城拉薩那巨大的身影之後,扎葉巴的步調卻從未紊亂。

我未親身走進扎葉巴,所以無法它帶給我的感受。但從朋友的照片中,也看到了無以倫比的寧靜與祥和。

尾聲:

寫下這一點東西,是給和我一起去西藏的十位好友看的,為了西藏在我們心中永不退色的記憶。也是給向往西藏的朋友看到,為了與你們分析我們旅途的心情。原諒我文筆有限,不能細細描繪西藏的秀美與壯闊,也無法准確表達出她帶給我的感動與留戀。有人說,西藏是最近的地方。因為離天近,這裡的水更清,天更藍,雲更潔白,人也更淳樸。很多東西珍藏在我記憶中,沒有一一描述,因大雪或其他原因而未去到的派鎮與南依溝,藏族司機羅布一家在藏歷年初一那天對我們的殷勤招待,我在拉薩打點滴的那個下午和晚上,拉薩亞賓館的藏式標間,在木拉山口遇到的小小藏獒,在八角街的眾多戰利品,在公路上隨意亂跑絲毫筆避諱汽車的藏香豬與牛羊……在尚未返程的時候,我們已知道,西藏,我們還會再來。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