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尋跡

作者: Leisuremann

導讀滄浪尋跡作者 leisureman 多年前購得漢英對照《浮生六記》一冊,常置於案頭,既喜三白的恬淡和真情,又愛語堂英譯之流暢。近日有暇,在妻的提議下到蘇州一游,尋訪兩百年前沈復的些許生活遺跡。去蘇州的次數已未計其數,有出差,但多數是游覽名勝古跡。這次因為喜愛一本書而去尋訪蘇州舊時的市井街坊是頭一遭,卻也頗有意趣。 准備行前做了些功課。首先從書中將 ...

滄浪尋跡作者 leisureman

多年前購得漢英對照《浮生六記》一冊,常置於案頭,既喜三白的恬淡和真情,又愛語堂英譯之流暢。近日有暇,在妻的提議下到蘇州一游,尋訪兩百年前沈復的些許生活遺跡。去蘇州的次數已未計其數,有出差,但多數是游覽名勝古跡。這次因為喜愛一本書而去尋訪蘇州舊時的市井街坊是頭一遭,卻也頗有意趣。

准備行前做了些功課。首先從書中將一些和沈復夫婦生活有關的蘇州地名列出,計有滄浪亭、飲馬橋、倉米巷、金母橋、埂巷、醋庫巷、萬年橋、胥門和虎嘯橋。對沈復游覽過的一些名勝如虎丘、寒山等則不列入。然後上網查找上列地名的有關信息,除金母橋和埂巷外,其余都從網絡地圖中找到了位置。

行程早上從上海乘動車半小時後即達蘇州。入住漢庭快捷飲馬橋店後即步行去滄浪亭,約2小時後回酒店。午休後去醋庫巷、倉米巷、胥門、萬年橋和虎嘯橋,不到5點即已完成任務。第二天順便游了盤門後回滬。

滄浪亭沈復在滄浪亭畔生活多年。滄浪亭位於蘇州古城南北主干道人民路稍南端的東側,初為北宋詩人蘇舜欽所建,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滄浪亭北側臨水,樓台亭閣,一座典型的江南小園林。“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 現狀與書中描述完全吻合,但土山不高,至多只有兩層樓那麼高。當時的“周望極目可數裡”當然已不可能。園中的“看山樓”似乎更高些。據書中“…居滄浪亭愛蓮居西間壁,板橋內一軒臨流,…檐前老樹一株,濃蔭覆窗,…隔岸游人往來不絕…”的文字,可推測沈復的住宅應位於滄浪亭園林的西側,即現在的人民路到滄浪亭園林之間(現為幾家商店)。因現在園內建築中已沒有名為“愛蓮居”的房間,最西處是“鋤月軒”和“藕花水榭”,沈復和陳芸婚後消夏之處很可能就是“鋤月軒”或旁邊臨河處。滄浪亭的河對面有一個小園林名“可園”,從網上資料(滄浪區志)證實其前身即為書中所述的“近山林”和“正誼書院”。

飲馬橋和倉米巷沈復的家(嚴格地說應是他父親的大家庭)在他弟弟結婚後遷“飲馬橋之倉米巷”。飲馬橋在人民路上,南北向,橋的北側為東西向主干道。東邊是十梓街(漢庭快捷飲馬橋店即在十梓街),西邊是道前街。飲馬橋名稱的由來有二:一為晉代高僧支遁曾飲馬於此;二為民間傳說,橋南舊有關帝廟,有人曾見赤兔馬夜飲於橋下。現橋改建於1984年。飲馬橋其實是個地名,代表一個範圍,就像上海的泥城橋、八仙橋之類。

倉米巷在飲馬橋北邊不遠處,東西向,東端在人民路。倉米巷是一條看上去略顯破舊的居民小巷。在它北邊與它緊鄰而平行的是大石頭巷。大石頭巷的面貌和倉米巷差不多。巷內36號門前有一牌,上寫“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大石頭巷吳宅”,據稱此吳宅即沈復的故居,它的正門北向在大石頭巷,後門南向在倉米巷。博客中有“浮生七記—走進大石頭巷吳宅”一文,對此宅有較詳細的描述,但文中未提供吳宅即沈宅的確切依據。文中說吳南甫在20世紀初買下了沈三白的故居。“沈三白…子孫不肖, ….最後只能典賣倉米巷的住房,用來還債度日。”此語似可商榷,因為《浮生六記》卷三中已提到在乙醜年(1805年)“先君故居已屬他人矣”。是否沈的後人後來又將故居贖回又賣給吳姓?

吳宅目前仍住著居民。進門廳後,中間的大門鎖著,不能參觀。兩側有長廊,牆上附有很多條軟硬自來水管,黑暗破舊。

醋庫巷芸女扮男裝夜游花燈廟會是《浮生六記》的亮點之一,地點就在醋庫巷。醋庫巷在十梓街的南側,西起平橋直街,東到鳳凰街,寬與倉米巷差不多,長約為後者的兩倍。可能由於弄中有幾處小園林如柴園和劉園等,政府將整條巷做了整修,搞成白牆黑瓦,路面也較平整,中間某些寬些的地方還點綴了石頭花草。此巷距滄浪亭和倉米巷都不遠(書中謂“離余家半裡許,醋庫巷有洞庭君祠”)。我不知道洞庭君祠現為何建築,就將整條巷走馬觀花了一遍。

胥門、萬年橋和虎嘯橋背著翁姑和丈夫一起偷游太湖並在萬年橋下飲酒賞月是芸的又一段佳話。“至胥江渡口,…解維出虎嘯橋,漸見風帆沙鳥,水天一色,…返棹至萬年橋下, …待月快酌, …”,本節中的三個地方就與此有關。

胥門是蘇州的西城門,在道前街西端稍南,面外城河,是蘇州除水陸盤門之外的另一個僅存的古城門。據稱現存的城門和城牆系元末張士誠所修築。斜對胥門與外城河相連的是胥江,胥江渡口當位於此。

胥門北端橫跨外城河的一座三跨石橋便是萬年橋,看去相當高大。網上有文稱此橋始建於唐代,但“滄浪區志”稱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這次我所見者無疑在近年經過修整,狀態很好。萬年橋近旁除胥門外,尚有接官廳等建築,兩百年前環境應該也相當不錯:“霞映橋紅,煙籠柳暗,銀蟾欲上,漁火滿江”。沈復選此地與愛妻度過一個愉快的傍晚,確實很有情調。

虎嘯橋在萬年橋不遠的西北方向,在外城河以西的第一條小河虎嘯塘上,東西溝通三香路,後者在外城河東接道前街。此橋是在1981年修建三香路時新建,路寬30米。老的虎嘯橋還在,在新虎嘯橋的北面,也跨虎嘯塘,東連小日暉橋弄,西連老禾家塘岸。由於去蘇州前的功課做得不夠,查到了三香路上的虎嘯橋後未再深究。回來後寫此文時又從網上得到老虎嘯橋的信息,故只去了新橋未去老橋。從《浮生六記》行文中似乎虎嘯橋離太湖不遠,但從地圖上看虎嘯橋卻是在城旁離太湖相當遠。不知當年從蘇州城經太湖到吳江的水路應該怎麼走。

金母橋和皇廢基沈復夫婦在遷倉米橋後曾在一老嫗的農舍中避暑。農舍在“金母橋之東,埂巷之北。…其地即元末張士誠王府廢基也”。前已述及,由於行前功課未做好所以未查到其地理位置。回來後補課,現將得到的信息記錄於此。

金母橋又名金姆橋,原是春秋時吳國宮城的西界,是出入宮城西門的必經之橋,跨錦帆涇,西接通關坊(今猶在)。錦帆涇已在1931年填沒成路,即錦帆路。通關坊與錦帆路相交後東接的一條小路名皇廢基,即張士誠王府廢基,與環體路相接。埂巷仍未查到。但已可判斷老嫗農舍即在皇廢基或蘇州體育館附近。

(寫於2009.6.9.)



(滄浪亭)



(萬年橋)



(胥門)



(附圖)



(大石頭巷吳宅)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