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閱讀的民族
我是從德國紐倫堡乘火車經斯圖加特到巴黎的。可能是星期六的原因,這趟火車的乘客不少,我坐的第16號車廂有160個座位,客座率約有70%,每個座位上都發有一張班次時刻表,詳細地說明列車運行時間,停靠站,出入時間,幾號站台,及一本車上讀物,地毯和航空座椅令人倍感舒適。歐洲的火車是可以將自行車或小狗帶上車的,但你事先必須讓你的小狗帶上口罩,以免影響他人。
相較於國內司空見慣的延遲晚點,德國的火車准點率幾乎是100%,我曾在途中特意計算每個停靠站的進站及出站時間,其准時的程度精確在3-8秒之間。德國人這種做事認真的工作態度真是令人感動,這也許是我們學不來的。
車廂裡雖然乘客很多,但卻靜悄悄的,我很納悶地站起來環顧四周,發現大部分人都在讀書或看報,個個像大學教授似的。直觀的感覺告訴我,這是個閱讀的民族。
調查顯示,2008年我國成年人圖書閱讀率為49.3%,比上一年的48.8%增長了0.5個百分點,增幅為1.02%。成人人均年閱讀圖書4.72本,比2007年的4.58本多0.14本。先不去看這份調查的准確性,你只要在機場候機廳,汽車站或火車站的候車廳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讀書或看報的人很少,多數人不是在對著天空發呆,或傻望著眼前的路人,就是扎堆聊天,鬥地主打撲克。如何培養一個人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享受閱讀所帶來的樂趣,這一方面我們的學校和家庭都做得很不夠。如果說我們這樣的“扎堆鬥地主”成人閱讀率都可以是49.3%,那我不知道歐洲的成人圖書閱讀率應該是百分之幾?看一下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名單你就會明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每個人,乃至一個民族是多麼的重要。1901年,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法國,作品《孤獨與深思》。
1902年,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德國,作品《羅馬風雲》。
1903年,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作品《挑戰的手套》
1904年,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西班牙。作品《偉大的牽線人》
1905年,亨利克·顯克維支(1846~1916)波蘭。作品《第三個女人》
1906年,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意大利。作品《青春詩》
1907年,約瑟夫·魯德亞德·吉蔔林(1865~1936)英國,作品《老虎!老虎!》
1908年,魯道爾夫·歐肯(1946~1926)德國,作品《精神生活漫筆》
1909年,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品《騎鵝旅行記》
1910年,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德國,作品《特雷庇姑娘》
1911年,莫裡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作品《花的智慧》
1912年,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國,作品《群鼠》
1913年,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品《吉檀枷利—飢餓石頭》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