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個令人向往的地方。希腊羅馬的古代文明,文藝復興的群星燦爛,近代自由民主的思想啟蒙,現代發達的科技與經濟。歐洲,一個發人心智的地方。曾經挑戰世界,喚起世界的覺醒;曾經影響世界,推動世界的發展與進步;也曾經欺負過世界,給世界帶來麻煩和災難。歷史的波詭雲譎讓歐洲改變世界,也讓世界改變著歐洲。作為普通中國人,所受的教育不可能沒有歐洲,接觸的各種傳媒也不可能沒有歐洲。我們對歐洲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和神秘的,熟悉的是概念的歐洲,陌生的則是具體真實的歐洲。今天歐洲成為中國的戰略伙伴,歐洲向中國游客敞開大門,我們便有了走進具體歐洲感受真實歐洲的機會。
我們華中師範大學的一些退休老師參加旅游團,五月十號傍晚飛抵巴黎,住郊外一家小鎮旅館。在導游的引領下用一天半時間游覽了巴黎。說是巴黎,其實只是巴黎的幾個點:三個廣場(協和、戴高樂、戰神),兩個宮(盧浮、凡爾賽)一條河(塞納河)。
天公不作美,陰雨連綿,到處灰蒙蒙,滿目所見為水泡協和、雲起埃菲爾。不過這樣倒更容易引起一種歷史的滄桑感,而滄桑感似乎是游覽巴黎所不可或缺的。光榮與屈辱,巴黎有什麼沒經歷過:征服、被征服、革命、復辟、破壞、建設等等;不同色彩的思潮,巴黎有什麼沒湧動過:專制主義的、自由主義的、資產階級的、無產階級的等等。我們所見的巴黎既是時尚的,也是蒼老的。我們是旅游觀光,不是做學問研究,個中道理就不深究了。
坐在大巴上看老建築,一幢幢緊挨著,三層四層都不高,或黃或白都是淺色,多少有些歷史的班駁。街道不寬,車輛多,但很少湧堵,這可能與劃定單行線指揮得當有關。公交車站是透明的三面封閉的玻璃棚,加上玻璃廣告亭、玻璃廣告柱成一種特色景觀。隔不多遠就有一只綠色塑料袋被張口固定在夾子上,這大概就是一次性的廢物收集袋了,處理應該比較快捷干淨,不會留下廢物箱難免的異味。於是隨處可見低垂的搖頭晃腦的綠色塑料袋便成為今日巴黎又一特色景觀。
巴黎的廣場有鮮明的主題建築,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氣魄宏大。協和廣場在塞納河北,偏東,八角形,中間立著高23米的方尖碑,這塊神秘兮兮的古碑有3500年歷史,據說是紀念某位法老的,由埃及總督在1835年送給法國。我們在雨傘下看廣場,方尖碑像一把長劍刺向天空的陰霾,金色碑頂特別耀眼。水漬的廣場仿佛能聞到一點血腥味,原來立碑的位置曾經立過斷頭台,殺過許多人,其中有革命者處決封建皇帝,也有復辟勢力處決革命者,據說先後被剝奪生命者上千人。原來法國今天的繁榮也是以高歷史成本為代價的。廣場命名協和,在八角立八座雕像,代表法國的八大城市,兩邊仿照梵蒂岡聖保羅廣場的噴泉建造兩座三層結構的祈求和平幸福的噴泉。大概希望從此告別暴力,國泰民安。
戴高樂廣場在塞納河北,偏西,隔著1800米長的香榭麗舍大街與協和廣場遙遙相望。廣場呈星形,中間立著50米高的凱旋門。建造者為紀念拿破侖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仿照羅馬古老的亞歷山大凱旋門用30年時間造成。
凱旋門東西兩側的門牆上是四幅巨大的浮雕:東面的是“出征”(又叫馬賽曲)、“勝利”,西面的是“抵抗”與“和平”。分別取材於1792年的志願軍出征,維也納合約的勝利,法奧戰爭中馬赫索將軍的犧牲,阿奇戰役戰勝土耳其。其中最著名的是“馬賽曲”,據說已成為世界藝術史公認的經典之作。
站在“馬賽曲”下,看畫面刻了八個人物。上半部插翅的戰爭女神迎風怒吼。她怒眼園睜,嘴巴大張,右手劍指前方,左臂高揚,她在召喚,她在指揮。這一形像容易使人想起15世紀初率眾從英軍手中解放奧爾良的女民族英雄貞德。下半部是為了保衛國家,市民們組成的志願軍在前進。從左至右依次是:一位戰士在吹進軍號;埋頭前衝的戰士和被他身體壓彎的農具的木柄;一手揚起頭盔一手護住孩子的老戰士,仿佛要後邊的人把孩子趕緊護送走;一絲不掛卻掛一根戰劍的孩子,一手握緊劍柄,另一只手插進老戰士的武裝帶,緊攥著拳頭,祈求的眼神和他全身緊繃的肌肉神經,傳達出堅決要求出征的決心;後邊一位臉被遮住的婦女手伸向前,仿佛是母親表達對兒子的支持;最後是一位身著戰袍的戰士,神情警惕高度戒備,一手持劍一手執盾,正在准備出擊。這些人物都浮出牆外,比一班浮於牆面的浮雕刻得深多了,加上手法細膩、神情逼真,不是呼之欲出,而是不呼即出。這是一幅感人至深的法式的人民戰爭圖景。它走出藝術是歷史,走出歷史是藝術。
凱旋門內壁刻著跟隨拿破侖南征北戰的386位將軍的名字。拿破侖的勝利曾經成為凱旋門的主題。
1920年人們在凱旋門下添了一筆,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作為陣亡的150萬士兵的代表埋葬在凱旋門下。面朝東方的墓與階平,墓下方刻銅盾,墓頭是熊熊燃燒的長明火。墓志是:“這裡安息的是為國捐軀的法國軍人”。據說每年國慶總統都要來此致祭,外國元首來訪也要來此敬獻花圈。這一筆添得好,把國家榮譽與歷代保家衛國犧牲的普通士兵聯系起來,從此這座世界最高的承載著法國的光榮與夢想的凱旋門,同時又是紀念先烈的國殤門。成為法國國家形像的代表。
戰神廣場在塞納河南,與協和廣場、戴高樂廣場三足鼎立,廣場中傲然挺立的是高320米的埃菲爾鐵塔。這是為紀念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和迎接世界博覽會而建造的全鋼結構超高建築。據說建築師埃菲爾設計時就瞄准兩個世界第一:高度世界第一,全鋼結構世界第一。埃菲爾成功了,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鐵塔,在建成後的45年內一直以高度稱霸世界。今天,全鋼結構或以全鋼為主的結構正以它特有的輕巧、整體性強、抗震效果好的優勢風靡世界建築界,開風氣之先的當數此塔。埃菲爾是法國現代文明的驕傲,是現代巴黎的標志性建築。我們在進戴高樂機場時見到的第一幅畫就是一位姑娘頭戴埃菲爾鐵塔。當我們把相機瞄准鐵塔時,雨霧遮掩了塔尖,有點掃興。不過回來後比較別人拍攝的埃菲爾鐵塔,竟沒有這樣的景觀,於是命名“雲起埃菲爾”。據說晴朗的日子登上塔頂,可以把周圍60裡的景色一覽無余。是鳥瞰巴黎的最佳位置。
盧浮宮在塞納河北岸,協和廣場之東,卡魯塞爾凱旋門對面。始建於1204年。盧浮宮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據說這裡藏有世界各國古代藝術珍品40萬件。長長的三層樓,一主兩翼排成凹字形,粗看灰灰的,不高,其貌不揚。細看一層有連續的拱門,拱門裡是向宮前廣場開放的走廊,每個拱門柱上都立著一個精美的人像,樓頂上也立著許多人像,拱衛著宮裡的主人。整個建築外觀就像藝術品的多層大展台。宮前廣場上一位敞胸露懷的青年在赤腳縱馬馳騁,這是路易十四的銅像。他沒有國王的威嚴,卻有農家孩子的浪漫、樸實與朝氣。這是路易十四的真容,還是藝術家對路易十四的人文想像就不得而知了,國王銅像的後邊有一大一小兩座玻璃金字塔,噴泉和水池連接著金字塔,把王宮塔影倒映在水面上,造成盧浮流光的美麗圖景,這是華裔建築師貝律銘先生的傑作。我們從大金字塔下去,是四通八達的拿破侖大廳。導游給我們一個小時自由參觀,重點看幾件鎮館之寶。解散以後我們加入擁擠的人流,四處搜尋,在敘利館拍攝了斷臂的維納斯,在德農館拍攝了無頭的勝利女神和神秘微笑的蒙娜麗莎,在黎塞留館攝下了有近3800歷史的漢穆拉比法典。沒時間慢慢參觀,只能重點朝聖,能在短短的一個小時內帶回頂尖文物原件的攝影也滿足了。
凡爾賽宮是從前國王的夏宮,在巴黎西南郊的一片高地上,距巴黎18公裡。遠遠看去一大片建築群,隔著高高的金色柵欄,前面兩邊建築排立著粗大的希腊園柱,中間主體建築牆面呈暗紅色,頂部裝飾一片金黃,充分展示皇家建築的氣派壯觀富麗堂皇。凡爾賽宮的右後方是王宮教堂,沒有高高的尖塔和鐘樓,如果不是屋頂上樹著十字架還難以辨認,教堂的高度在這裡要服從王宮。據說被大革命處死的路易十六曾經在這個教堂舉行婚禮。
我們最早聽說凡爾賽宮是在歷史課上。外國史說,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3月中旬巴黎工人武裝起義,通過普選成立巴黎公社,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5月下旬在普魯士軍隊協助下攻下巴黎。凡爾賽曾經是梯也爾政府反攻巴黎公社起義的大本營。中國史說,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討論處治戰敗的德國,結果成為列強的分贓會,在日本的壓力下,列強拒絕將青島歸還中國,卻轉劃給日本,引發席卷全國的五四愛國運動。90年過去了,凡爾賽宮依舊,中國卻不是90年前的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排隊、領講解錄音耳機、順序參觀,我打開耳機,是唔哩哇啦的日語解說,不知所雲。隊友們聽到的是漢語,但就那麼幾句歡迎詞翻來覆去沒啥聽頭,跟著人流往前走,一個個房間裡金光閃閃,描金的門窗、金飾的牆、鑲金的燈具家具、貼金的壁畫頂畫。這裡曾經的主人真是極盡奢侈之能事。稀裡糊塗結束參觀,出來才知道耳機的語種是可以自調的,解說詞的內容與展廳是對應的,每個展廳都有編號,到一個展廳看清編號按鍵輸入,便可聽到相關的解說。可惜在領耳機時沒人告知。
都說凡爾賽宮的後花園很美。導游說凡爾賽宮的後花園自由參觀不要票,可是現在不買票進不去,8歐元一張。游凡爾賽屬自費項目,每人交了60歐元,王宮門票只用13.5歐元。去找導游,導游見狀給每人退了8歐元,可惜沒有時間再去花園了。大家在凡爾賽宮前合影留念。路過的法國青少年紛紛不請自來,熱情友好活潑地簇擁著我們。今天的凡爾賽宮作證,中法人民友好源遠流長。
塞納河從東南向西北再折向西南,緩緩流過巴黎。我們的塞納河之游從巴黎聖母院開始,巴黎聖母院在河中的西岱島上,聖母院前南側有一座青銅雕像,一位頭戴十字皇冠手執權仗的國王騎在馬上,兩邊立著僕人。他是查理曼大帝,公元6世紀,是他把首都建於西岱島。以後逐步擴展,始終以此地為巴黎的中心,所以至今巴黎0公裡的標志仍在巴黎聖母院前。1163年路易七世在此修聖母院,歷180年竣工。大廳可容納9000人,講台上可坐1500人,是世界三大教堂之一。聖母院是法國的國家大教堂和大會堂,1430年英國國王在此加冕兼法國國王,1804年拿破侖稱帝在此加冕,1945年戴高樂在此舉行慶祝戰勝德國法西斯大會,最近薩科齊在此組織法航空難的追悼儀式,這是後話了。歷盡滄桑的巴黎聖母院見證了法國的興衰榮辱。
據介紹巴黎聖母院的一對方塔高60米,屋頂的尖塔高106米,站在門前,對雕刻精細的驚異取代了對高度的敏感,用雕塑帶和裝飾欄杆帶把前立面分成三層,用四根淺浮於牆面的方柱把前立面分成三條。下邊有三座多層逐漸內收並精細雕琢的尖拱形石門框,中門是最後的審判門,兩邊站立著常人大小的聖者12個,莊嚴肅穆,門中柱上的聖者仿佛還在說什麼,內收六層的每一層,或豎或橫都刻滿了較小的人形,門的上部還有三層雕刻,大概每個門都有刻像100多尊。審判門的左邊是聖母門,右邊是聖安娜門。三座門的上面橫貫著28位頭戴皇冠的國王,連國王都來召喚人們皈依教會,連國王都來給教堂看大門了,教會好不威風。再往上,中間是直徑10米的玫瑰花窗,窗上供奉聖母聖嬰,兩側是天使,兩邊有亞當和夏娃,這是主題了。最上邊是方形鐘樓,有石刻的欄杆帶裝飾著。
步入聖母院,上面彩色花窗透亮,圓形的像上帝的眼睛,長拱形的像天堂之門,下面燈燭輝煌,像虔誠信徒的心靈之光。大堂呈前短後長的十字形。兩排巨大的石柱中間是教徒們聚會做彌撒的場所,石柱外邊有若干開放的小祈禱室,燭光熒熒,有的供奉聖母聖子的雕像,有的供奉同樣主題的畫像,有的供奉耶蘇受難的雕像。大堂的前面是祭壇,供奉耶蘇釘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像。整個教堂內部彌漫著一種神聖的、令人肅然起敬的氣氛,也有神秘的、難以捉摸的感覺。院內設購物點,賣蠟燭給信徒,賣紀念牌給游客。
巴黎聖母院穿越時空,歷久不衰的秘密在哪裡?人是需要有信仰的,需要信仰來支撐人的精神空間,導引人的精神活動,幫助人的精神成長。解決信仰問題在不同民族不同社會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辦法。聖母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法國人的信仰需要。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想。
我們的塞納河之游結束於乘船游。我們在巴黎聖母院西邊,埃菲爾鐵塔附近的一個碼頭登上塞納河游船,逆水向東經亞力山大三世橋、索爾費力諾步行橋、皇家橋- 西岱島、聖路易島,然後從瑪麗水道回頭,繞過兩島後原路返回。乘船游印像較深的有三點:
一是目睹水上亞力山大三世橋的美。輕靈的全鋼結構,讓一孔飛越100多米寬的塞納河;橋兩端各有兩座高高的台柱,把四匹金色飛馬送上雲天;橋身中央有一頂金色的皇冠圖案,氣度非凡。這景致著實讓人看得如痴如醉。據說四座台柱從技術上說是加固橋基、克服跨河鋼梁張力的需要。橋是俄國皇帝送給法國的,關乎兩個大國的面子,代表著當年俄國橋梁科技和裝飾藝術的最高水平,是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是塞納河的船波燈影相當迷人。下班後的巴黎人登上玻璃棚的游船,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盡情享受塞納河的夜晚。一時間游船紛紛離港穿梭河上,長長的船波映著搖曳的燈影,陪伴著人們的悠閑時光。
三是巴黎還不是所有巴黎人的天堂。在兩個橋洞裡發現有藍色的矮帳篷,一個帳篷外坐著一位老人,手扶小行李包,面對西去的河水在發呆。人在景中,心在物外。忽然間想起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裡也有弱者,也有無家可歸或有家難歸的人。雨又叭嗒叭嗒落下來。(附圖五幅見後)

(說明在圖中)

(說明在圖中)

(說明在圖中)

(說明在圖中)

(說明在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