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紙上江南的水墨篇章

作者: 林仙兒

導讀宣城,紙上江南的水墨篇章文圖 / 桂林 家住江南,文房四寶的江南。然而,真要說起這文房四寶來,實在慚愧得很。每每春去皖南,山青水秀如詩如畫;秋至徽州,老街古巷,鼻子一嗅,墨香遺韻蜂擁而至……感慨之余,直恨自己兒時的不長性。還在很小的時候,被父親勒令著學習書法,可惜那臭臭的墨汁味兒總是讓我皺著眉頭離得遠遠的,軟塌塌的毛筆硬是不聽話,折騰到 ...

宣城,紙上江南的水墨篇章文圖 / 桂林

家住江南,文房四寶的江南。然而,真要說起這文房四寶來,實在慚愧得很。每每春去皖南,山青水秀如詩如畫;秋至徽州,老街古巷,鼻子一嗅,墨香遺韻蜂擁而至……感慨之余,直恨自己兒時的不長性。還在很小的時候,被父親勒令著學習書法,可惜那臭臭的墨汁味兒總是讓我皺著眉頭離得遠遠的,軟塌塌的毛筆硬是不聽話,折騰到最後是“紙上沒進步,衣裳來湊數”——父母實在沒有時間跟著伺候,罷罷罷。就這麼一擲筆,再也沒有提起過。文房四寶中的紙因產在宣城,故名宣紙。地處長江與黃山之間的皖南腹地中的這座城市,半是江河浩蕩灘闊水激,半是仙山渺渺峰巒疊嶂,既得秀美江南之麗景,兼有磅礡山地之險要。境內水陽江、青弋江南北穿行,迤邐而過,其之流澄江、宛水、青溪、句溪,環村繞戶,清水流暢,散發著皖南山區特有的澄澈清明之氣。泛舟其上,無不令人心胸滌蕩。無怪南齊山水派大詩人謝朓對此贊不絕口,一句“乘景弄清漪”,直引得三百年後的詩仙李白行游至此,且一住就是三年,可見現實美景與詩中勝境是一樣叫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以至明代袁中道也作《澄江亭》歌詠:“分砂漏石愛清流、泛宅人同練上游”。今日尋去,漫步水陽江畔,蕩舟澄江亭邊,依然可以領略到當年詩人們所描繪的一派春日景像。李白好游,一生行路無數,其間對宣城情有獨鐘,單單是敬亭山就來過不下七次,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當真如那詩中所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了。其實究根求源,一是因為他對早年的宣城太守謝朓的熱愛追隨並引為知音,二則與當朝皇妹玉真公主的同氣相求且遙相呼應。使得後人只要一提起宣城的這座“江南詩山”,便如在和煦的春風裡,與那曠古的詩情、閑雅的意趣與美麗的傳說攜手同行。南漪湖,又稱南湖,是古老宣城另一處風采獨具的天然淡水湖,素以“九嘴十三灣、港漢似珠網”著稱。但見湖光瀲灩,碧波蕩漾,風光極為綺麗。尤其是落日時分,岸邊聚集的無數雁鳥正要歸巢棲居,抬眼望去,水波漣漣,歸雁點點,水天似一色,自然而和諧,仿若世外淨土一般。詩家墨客行游至此,竟以為誤入了陶淵明的桃花源。清人梅文鼎就曾在《游南湖》裡感喟:“武陵何處覓,今信有桃源”。 到宣城,還有一種宣紙制作流程的“體驗之旅”十分耐人尋味。這種始於唐代,盛於明清的獨特的手工生產工藝,早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曾在滿月的夜晚路過宣城和涇縣的丘陵間,透過車窗望去,竟有白若棉倉的半面坡倏然閃現眼前,仿佛瀉滿月光的湖面被傾斜著豎起。朋友告訴我,那是宣紙廠在晾曬半成品——因為加入了石灰和草堿後的青檀樹皮經過了日曬雨淋會變白,再歷經打漿、入膠、攪勻、撈紙等十八種精要工序,一百多道繁復的操作過程,歷時一年多,即可制造出“薄似蟬翼白似雪,抖似細綢不聞聲”的紙中佳品,具有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勻整、色澤耐久、固墨性好、不蛀不腐等特質,故有“紙中之王”之美譽。因此,也才會有那古往今來一篇篇詩文、一幅幅畫作,依附這“千載壽紙”而流芳百世。提及宣紙,也就不得不念及中國繪畫史上的黃山派三巨子:石濤、漸江和梅清。他們或是客居宣城十余年,或是土生土長皖南人,寄情山水,互為師表,在真山真水的境界裡理解物理,進而貫通畫理。從“臨摹百家”到“點染萬品”,再到“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創作歷程,無不在山水大物的徽風皖韻裡,得道而成,造就了獨特的融合自然理趣的山水繪畫藝術。他們以蓋世之才情,生花之妙筆,為這靈山秀水吟詩作賦、繪畫寫記,揮灑在潔白致密的宣紙之上的,無不是那紙上江南的水墨篇章。



(被譽為“江南詩山”的敬亭山)



(南漪湖落日)



(遠眺宣紙廠晾曬樹皮及堆放稻草的草場)



(宣紙廠的撈紙工序)



(書畫家在試筆創作)

本文已經發表在《游遍天下》2009年第六期。


精選遊記: 宣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