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昆明城區陰雨不斷,遠處的景物如同霧裡看花、形體模糊。昆明市的海梗邊有一座索道可以直上西山森林公園,當橘紅色的纜車跨越滇池慢悠悠地向高處升騰時,讓我震驚的不是外面雄奇的山景,而是腳下的滇池水域的顏色。極目四望,人們只能看到水面濃綠濃綠、無邊無際、肆意蕩漾、無序繁殖的綠藻們。眼看著寂靜的湖面上一艘艘標有“滇藻xx號”的清藻船只忙碌地游弋,很難相信,這就是歷代文人騷客淺斟低唱、標榜吟詠為“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的五百裡滇池風光。幾天後問起昆明人滇池何以如此時,他們搖搖頭,承認當初誰也沒想到會走到今天的地步。地方政府為了治理滇池的生態,先後投入近百億巨資,想盡了各種手段,但至今未見明顯改善。 “滇池清,昆明興”,這是民間對滇池作用的描述。從八十年代始,彙入滇池支流的大量污水發黑變臭,使滇池水質長期跌落到劣五類水體標准。這就是雲南第一、全國第六大淡水湖的可悲現實。在這之前,我們已熟知了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觸目驚心”的藍藻泛濫的故事。1996年4月14日,時任國務委員的宋健在國務院環委會太湖流域環保執法檢查現場會議上動情地說:“‘太湖美,美在太湖水’,這首贊歌已經變了味,現在已經很難唱了。再唱這首歌就不是在歌頌,而是使人感到其聲嗚嗚,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雲南當代詩人於堅回憶:“20世紀80年代,我曾經在作品中描寫雲南滇池那種真實、神聖和沁人心脾的美,對我來講,那是真實的滇池。今天的許多年輕人很難理解我筆下的滇池,難以認同,因為他們從小看到的,就是一個肮髒和死水一潭的滇池,對他們而言,這也是真實的滇池。”他認為,“今天我們所謂的發展,用難以想像的速度摧毀了身邊的環境,也把傳統中國的審美傾向送進了垃圾堆。”一個充斥著油綠水葫蘆的滇池讓海梗沿線大片大片拔地而起的高檔別墅群尷尬自戀,如果再加上淅瀝的陰雨和濃霧圍裹著的西山,我們這些外來的游客的興致也大打折扣了。

(在滇池中作業的清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