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陽朔不能不漂遇龍河作者:fzpwm
2009-05-18
這次來桂林,我們先後坐筏子漂游了三次:第一次是在桂林市區旁邊的漓江段,坐機動竹筏在漓江橋上下游往返航行約一小時,重點是隔江看了一眼像鼻山。第二天,我們坐車到楊堤,還是坐機動筏(不是竹筏,現在多是用粗塑料管紮成的仿竹筏,汽油發動機帶動小螺旋槳驅動),“漂航”到興坪,四個半小時(含午餐時間),這是漓江風光的精華河段,“桂林山水甲天下”景觀,主要就在這一段。當晚住陽朔。第三天,漂遇龍河,渡過了最舒暢的一天。
遇龍河在陽朔縣城以西,是漓江在陽朔縣境內最長的一條支流,西北—東南流向,全長43公裡,上源在臨桂縣,大半河段流經陽朔縣境。遇龍河在工農橋與西來而流向大致平行的金寶河彙合後,流入田家河,至書童山彙入漓江。
遇龍河流量不大,平水期約5立方米每秒,緩緩的河水,流速只有0.6米每秒。現在開發漂流的15公裡河段,河面一般寬30~60米,水深1~2米,淺處只到腿肚。兩岸農民為提水灌田,在河床內修築了一道道攔河壩,據說,有28道之多,差不多500米左右就有一道壩。壩高從不足半米到兩三米不等,壩後水位抬高,河道變成了一段一段狹長的“平湖”,水面看去好似靜止。原本就水淺的這條河,再加上連串的攔河壩,自然就不能通航了,這樣一來,反而為竹筏漂流提供了絕好的條件。
那天,我們起了個早,在酒店門口坐公交電瓶車,上車投幣1元/每人,來到汽車站。先在車站門口的米粉店進早點,口味還不錯。隨即上了停在米粉店旁邊開往金寶的中巴車,買票每人5元。7:30坐滿開車,沿途不斷上人,擠滿了一車。8:10中巴途經金龍橋,橋北側就是漂筏碼頭,我們隨一半乘客下車來到碼頭。
昨晚電話聯系好的筏工容初德師傅,一眼就認出了我們。他說,你們兩位老人都戴眼鏡,好認。他隨即到“漂游公司”售票處,拿來兩張票給我們。票面無標價,售票處也沒有價目明示,倒是票上印著一行小字“旅游紀念券”,還印著一行更小的字“含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票背面印著7條“乘筏須知”,有“先購票,憑票乘筏”、不能攜帶手機、相機、攝像機等“貴重易損物品”……以及“6歲以下小孩和60歲以上老人不能乘坐竹筏”等規定。我們倆都不符合這條年齡限制,不過看來好像也並沒有嚴格檢查和執行。
現在的做法是,根據漂游水路的長短,游客與筏工直接商議,確定價錢。目前是淡季,漂“全程”(由金龍橋碼頭下行至工農橋終點)為190元。如果要求由金龍橋逆流上行約1.5公裡到富裡橋,再回頭順河而下,還是到工農橋,則需另加10元,即總價200元/一條筏。至於漂“半程”,則根據起止點具體議價。
每條竹筏長約5米多,寬1米左右,由10根毛竹捆扎而成,是名副其實的“竹筏”(也有些地方叫“竹排”的)。每筏載客2人,各坐一張固定在筏上的竹靠背椅,還備有正規的救生衣,不過大都不穿。遇龍河的竹筏,並無機械動力,筏工站在筏尾,用竹篙撐筏前行。據容師傅介紹,此地所用之竹筏,系湖南那邊制作,每條筏售價700元。因在遇龍河漂流需要“翻壩”,磨損厲害,一條竹筏運營半年,即損壞報廢。漓江那邊用粗塑料管紮成的筏子,並不適合遇龍河,雲雲。
8點20,我們二人坐上容師傅的竹筏,逆流而上。這段不長的河道,水比較淺,有一處淺灘,筏工要下到河裡,拉筏過灘。兩岸田疇遠方,多有喀斯特群峰疊嶂,霧氣繚繞,四下靜謐,這種遠離都市喧囂的田園景致,確實是久違了。
行筏途中,兩岸水邊線附近、水中石塊及植物莖葉等處,成片附著的一些粉色草莓樣、大拇指大小的東西,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容師傅說,那是福壽螺產的卵。據稱,該螺是外來物種,繁殖極快,現已泛濫成災,啃食水稻、蔬菜等作物嫩葉,危害嚴重;人吃了烹調不當的螺肉,還會染病。這些倒是頭回見識。
8點55,我們的竹筏駛抵富裡橋。這是一座單拱石橋,造型別致。一眼看去,感覺橋拱比一般的拱橋要高,橋面也高出兩岸地面很多,很明顯,這座橋不是為通行車輛而建。距離再近些,發現它的橋拱是一個近於規則的半圓形,與水中倒影相接,組成一個漂亮的正圓形,好似一輪滿月。這大概就是富裡橋的魅力所在吧。據資料,此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算來距今也有六百年左右了,稱得上是一座古橋。古人當年為什麼要把橋設計成這樣?兩端上下都是二十幾級石階,不要說行車,騎馬過橋恐怕都很不便,那它的功能又是什麼?修建大概也有一定難度,半圓的橋拱受力如何分配?施工的精度如何保證?所有這些都沒有見到記載。隨著人們登臨橋頂,四下張望。思緒萬千之余,不免要贊嘆一番古人的智慧。這樣一座別致的古橋,的確值得到此欣賞。
此時,從下游逆流到達富裡橋的竹筏已有十余條,眾人上岸、登橋拍照。說來也巧,昨天在漂游漓江途中,跟我們同進午餐的一對上海小夫妻,又在富裡橋旁與我倆碰面。大家互相照相,並互留電子郵箱,以發送對方照片。(次日,我們四人還同游龍脊梯田,那是後話。)
9點25,我們的竹筏最後一個離開富裡橋,筏工撐筏順流下行。河水緩緩流淌,但見水平如鏡,竹筏在水面輕輕滑過,霧罩的山巒倒影在河面,被竹筏過處的波紋蕩碎,光影搖曳,中心蕩漾,思緒雜陳,不可名狀。
9點45,又返回金龍橋,經過碼頭,穿橋而過。金龍橋是一座現代公路橋梁,石砌三孔,1965年建成,橋面可通行汽車。由陽朔縣城經白沙鎮到金寶鄉的班車,經過此橋。
從金龍橋的橋洞向正前方望去,可看到遠方又有一座橋,那就是著名的遇龍橋了。
兩橋相距大概一公裡左右,其間,我們的竹筏過了這次漂流途中的第一道攔河壩,壩高2米上下。遠遠的看見,漂在我們前邊的筏子,突然之間筏尾翹起來,說時遲那時快,一眨眼,筏子不見了,待我們駛近,看到他們已經漂在壩前的河面。原來,這就是“翻壩”:竹筏的底部,蹭著攔河壩表面,硬滑到下游去。如果壩頂也過水,那怕薄薄的一層水,筏子就滑得輕松些;壩頂要是干的,筏子滑不動,這時,筏工就要站在壩上用手拉或者推過去。對我們的要求只是:坐穩,倒並不覺得很驚險。不過,看著筏工在下力氣地拉筏,總有些於心不忍。轉念又想,我們今天坐他的筏子,他才有活干,我們付給他報酬,沒有白占他的勞動;他憑力氣掙錢,一不偷盜,二不乞討,堂堂正正,光彩得很。
過了這道壩,前行200余米,10點05分,就到了遇龍橋。這也是一座單孔石拱橋,用石塊干砌而成。據說,與富裡橋在同一時代所建,是陽朔縣三座著名的古石橋之一。有資料稱,此橋建於明朝永樂十年,即公元1412年。這是有古籍可查證的准確年代,那麼,距今差3年整600年了。這座位於陽朔縣白沙鎮遇龍村西側的遇龍橋,曾經是陽朔高田鎮和荔浦縣到桂林的必經之路,至今仍在發揮它正常的交通功能。
遇龍橋這個名稱的來歷,還很有意思,我們至少聽到了三個不同的版本。
筏工容師傅告訴我們,相傳古時有一位書生進京趕考,路過此地,恰逢汛期發洪水,既沒有橋,又停了擺渡,眼看要誤了考期,書生急中發願,今天只要能過得河去,他日一定在這裡修座橋。在風雨交加之中,一籌莫展之時,忽然來了一條龍,馱他過了河。後來書生果然高中狀元,衣錦還鄉之日,他守信來陽朔還願,修了這座“遇龍橋”。至於是什麼龍,有說是東海龍王;也有一說是看上了書生的小龍女。後說更浪漫些。民間故事總是很美麗的,寄托了老百姓理想化的訴求。我們采信這一版本。
既然橋名“遇龍”,那麼,河也沾光,改名“遇龍河”了,過去叫什麼河,久而久之,大家也忘了。
我們還聽筏工說,遇龍橋上有一塊紀念抗戰勝利的石碑。我們當時沒登岸,未能看到。後來查資料,方才得知,這座古橋還經歷過抗日戰火的洗禮。那是在1944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占陽朔縣城,陽朔縣政府撤往金寶,遇龍河成了敵我分界線。地方抗日武裝在遇龍橋對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憑險據守,日寇在橋頂壘築炮台攻擊山寨,屢攻屢敗。1945年7月,中國軍隊及遇龍村自衛隊全面反攻,擊潰日寇,奪回遇龍橋,光復家園。後來在橋頭豎立《遇龍村抗戰勝利紀念碑》,記述這段史實。
過了遇龍橋,我們繼續向下游漂游。
從遇龍橋到青厄渡之間河段,是一條最令人賞心悅目的山水風光帶。在網絡上,可以搜索到大量對遇龍河這一河段的贊美言詞,諸如:“漓江山水的濃縮版”、“小漓江”、“小家碧玉”(據說是相對於“大家閨秀”的漓江而言)、“百媚千嬌”……等等,見仁見智,不一而足。
我們實地漂游之後,感覺就目前來講,這條河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正處在“開發的早期階段”,或者學個洋詞彙“前開發階段”,山水田疇大都還保存著它們本來的樣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原生態”。
看膩了、厭惡了那些人工雕琢的,或者矯揉造作、或者俗不可耐的所謂“景點”之後,人們來到遇龍河,乘坐竹筏,緩緩漂流,心境一定會徹底放松,仿佛融入到了那青山綠水之中。
假如用一個詞來描述漂游的狀態,我覺得,“靜謐”兩個字最貼切。景也靜,人也靜,環顧周遭,萬籟俱寂,偶爾蟲鳥的鳴叫,打破了這寂靜,方才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旅游的真諦不就在這裡嗎?
10點20,又過一道攔河壩,這個水壩不高,半米上下,有5個並排的泄水口。筏工操縱竹筏轉身,倒著滑過泄水口,河水漫過筏面,好在我們赤腳,倒也無礙。
接著,又漂進一段平緩的河道,幾條竹筏在像玻璃一樣的水面魚貫滑行,筏工們撐篙動作的節奏似乎也放緩了些。這時,忽然傳來一陣歌聲,那麼熟悉,難道是劉三姐!?是真的,是《劉三姐》裡的對歌。各條竹筏頓時靜默了片刻,大家無疑不約而同都在用心諦聽,那美妙的歌聲激起了多少回憶啊!隨即大家就發現了歌聲來源:是前邊筏子上一位筏工師傅。這位中年漢子的音質很好,加上水面傳聲,放大了這熟悉的山歌。當年,歌仙劉三姐不就是在這一帶傳歌的嗎?
10點45、10點50、11點25……逐段過壩,後面還有二十多個壩哩,我也不再逐一記錄了。大多數都是順流過壩,竹筏由壩頂翻過,一頭扎入下游河面,濺起一片水花。這時,常常會聽到女士們的尖叫聲。
得虧遇龍河上修築了那麼多攔河壩,無法通航輪船(包括各種機動船),這才成就了竹筏漂流的一統天下。否則,也像現在的漓江上,航行著那絡繹不絕的游輪,任何人置身其間,旅游的興致無疑都會要大打折扣。
我們注意到,遇龍河下游的一些地方,正在大興土木,看樣子,是在蓋高檔賓館或別墅什麼的。如果此風繼續下去,那就要不了幾年,這條美麗的河恐怕就會面目全非了。
東北有一個鏡泊湖,去年我們到過那裡,看到環湖一圈蓋滿了別墅賓館,自然風光已經不再有了。人們說,那就是風景區過度開發的典型。
我們不是環保原教旨主義者,並不是一味反對任何開發,也並不是覺得越是“原生態”越好。但是,旅游景區的開發,一定要有科學規劃,要掌握開發的“度”,不要給子孫後代留下處處敗筆。我認為,在一處旅游核心景區內,應該最大限度的不搞或減少人工建築物。比如,遇龍河目前的漂游河段,就是核心景區,要絕對禁止修建賓館別墅。
從我們與容師傅交談中得知,筏工收到游客付給的租金,一半要上繳漂游公司。竹筏在終點拖上岸裝汽車(一輛車裝6張筏),運回起點碼頭的運費和筏工本人的坐車錢,是要自付的。撐一天筏,自己能落個70元左右。撐筏完全是體力活,加上還要翻過幾十道攔河壩,確實夠累的,通常干三四天,要休息一天。淡季游客不來,就沒有生意了,並非一年到頭天天有活干。筏工們都是當地的農民,竹筏漂游這個行當,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也拓展了他們的視野。可以說,這一新職業已經成了改善他們家庭境況的希望所在。
11點50,我們的竹筏靠攏“舊縣村”附近岸邊一個小碼頭,已有十幾條筏子泊靠那裡。時已近午,我們上岸尋吃飯的地方。有一輛小面包車停在碼頭旁,接送游客去舊縣村的飯館進餐。我們不想多跑路,舍遠求近,在村邊新開張的農家小飯館解決,並邀容師傅共進午餐。計點啤酒雞、黃燜毛骨魚、豆角炒肉、蒜香小白菜四款,米飯三位(不限碗數)、米酒兩杯(50度左右),合計160元。這家飯鋪是村裡幾位年輕人合伙開辦,算是自謀就業吧,設施簡陋(有棚的排擋),衛生尚可,飯菜口味還不錯。
13點10分,飯罷,登筏繼續下行。
13點20,經過仙渡橋。這是一座可以走車的平橋,同下面不遠的興隆橋一樣,都沒有設置橋欄,算是一類交通兩岸的簡易橋梁。我們看到,橋上站著兩位外國人,都是西方中年女士,扶著馱滿行李背包的自行車,旁邊一位本地人指著她們手裡拿的似乎是導游圖,好像在講解什麼。我們的相機朝向她們,拍了幾個鏡頭,她們也向我們友好地招手。老外都喜歡租一輛單車,在鄉間小路上,到處游逛。還好,陽朔這邊的村民,見多識廣,不少人多少會一點點英語,為不遠千裡而來的國際友人指指道路,看來不成問題。
14點28分,經過朝陽碼頭;15點10分,經過麗景碼頭……其間,又過壩十余處。
15點50,翻過最後一座攔河壩。這是一座壩頂較寬的干垻,上邊可以開行汽車。翻垻下去,前方不遠處就是此次漂游的終點工農橋了。容師傅撐筏右轉,繞至金寶河末段旁的“大榕樹景區”邊門,送我們上岸。我們與這位為我們服務了一整天的筏工握手告別,互道珍重。農民出身、讀過高中的容師傅,那樸實、吃苦耐勞的形像,留給我們很深的印像。
這次遇龍河漂游,用了整8個小時(含午餐1.5小時),這是我們此次桂林—陽朔之旅最輕松愉快的一天。坐在竹筏上,在靜靜的河面,靜靜地漂著,這才是真正享受著大自然啊,我想可以用“心曠神怡”四個字來概括。
看了那麼多陽朔游記,只要漂游過遇龍河的朋友,大都有同感:假如游陽朔而不漂遇龍河,那就太可惜了。是的,我還要加一句:漂遇龍河,不能不到富裡橋。
我們兩人在邊門口的售票處購票(18元×2=36元),進入“大榕樹景區”。但見眾多旅游團的游客圍繞大榕樹拍照。我們的相機,在到達漂游終點之前,已“電池耗盡”,未能攝影。此樹分支巨大,有大量“氣根”著地扎根支撐,堪稱奇觀。
出園後,16點20,上了由荔浦方向開來的中巴(2.5元×2=5元),16點35抵陽朔汽車站。又乘3路電瓶公交車返回酒店。【完】
附遇龍河漂游照片5幅。
另有照片單發“照片分享”。
(漂游陽朔遇龍河)

(在陽朔金龍橋漂游碼頭)

(陽朔遇龍河上游的富裡橋)

(陽朔遇龍河上的遇龍橋)

(靜靜的遇龍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