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桂林游記

作者: 濯蘭

導讀《面紗》是一部愛情主題的電影,故事結構是簡單的。一對出現感情問題的英國夫妻,因為丈夫對於妻子出軌無法釋懷,也無法放棄,只有選擇攜妻子到霍亂的中國災區行醫,而最終得到了妻子的愛情,自己終於染上疫症而去世。 電影取名面紗,其意味就是愛情大部分時候男女都帶著面紗,只有了解了面紗後面的那個人,你才會正確評判自己的感情,也才會正視對方的感情, ...

《面紗》是一部愛情主題的電影,故事結構是簡單的。一對出現感情問題的英國夫妻,因為丈夫對於妻子出軌無法釋懷,也無法放棄,只有選擇攜妻子到霍亂的中國災區行醫,而最終得到了妻子的愛情,自己終於染上疫症而去世。

電影取名面紗,其意味就是愛情大部分時候男女都帶著面紗,只有了解了面紗後面的那個人,你才會正確評判自己的感情,也才會正視對方的感情,才會對自己的感情生活有了正確的經營。

面紗裡中國的疫情災區選擇了桂林的風景,讓電影又戴上了另一層唯美的面紗,讓畫面帶上了更多的美感。

看了這部片子,讓我想起了去年的桂林之行。那確實是一場唯美的旅行,不僅是桂林的山水,更是同行的愛侶,更增添了很多溫馨的感覺。

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是第一次去,就在網上做了很多功課和准備,但後來還是發覺有些遺憾的。其實桂林的山和水有兩條線路的,山以龍勝一線的大寨田和溫泉為主,水則以漓江陽朔一線的江河為主。我們5天的行程本來想一網打盡,後來才發覺龍勝和陽朔在桂林的兩邊,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打個來回,所以去的第一天我們就決定還是只游陽朔一線,不過也有好處,那就是讓我們對於桂林江河溪的美麗風光一覽無遺。

先說一下桂林的漓江吧,漓江游現在已經非常的商業化了。用我和老婆的話來說,我們就是兩張人民幣在那飄。因為第一次去,我們選擇了空調的雙層游船。由於午飯時間也在船上,所以整個游程中都充斥著點菜、拍照等一系列轟炸。不過這並沒有影響我們的心情,因為早有心理准備麼。我們大部分時間在船的上層欣賞風光,兩邊的山隨著漓江的流動也在不停運動著,就像移動畫卷。山的起伏和光影變化,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而船的行進,也給了你不同角度欣賞的可能。我和老婆一路看著山的姿態,想像著各類變化,或嬉笑,或聆聽,感受著桂林山水開始褪去她美麗的面紗,細細品味著美麗的自然造化。

漓江的山水潑墨就像大家閨秀對著賓客的淺淺一笑,而第二天的遇龍河之游則是小家碧玉深閨的窗台掠影。遇龍河上的竹排游是期待已久的,容師傅也是網上多人推薦的,隔夜聯系好之後,我們在最早的那班車就到了遇龍河。太陽還沒有完全起來,容師傅推薦我們先溯水而上然後再漂,其實這是額外的游程,看來容師傅的網上口碑還真不是白來的。大家可以發郵件給我要容師傅的手機。一路上容師傅給我講了遇龍河的一些傳說,在一個淺灘他下船拉船的時候,我們給他拍了照,也算對當地尚存的淳樸民風的一種紀念吧。遇龍河的源頭是座古橋,其實我們比較早才有緣一見。因為這裡屬於不同的村落,會受到當地村民的敵意,另外溯源再下也會多出近一個小時的行程。在那座橋上,我們還看到了當地的天主教信徒他們在練唱贊美詩。朝陽下,鄉村的這一幕實在很有詩意。接著就是遇龍河的竹漂,一個一個小河堤,一座一座的古拱橋,早晨的幽靜,晌午的喧鬧,那是另一種畫卷的推演,讓人感覺生活的愜意和美麗。靠岸午飯時喝了點桂花釀,然後是竹排上的慵懶午睡,接著下水游上一圈,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浮躁,在這裡是真正體會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完美融合。我就像個頑童,一會安靜著體會蟲鳴風聲,一會叫鬧著打著水仗,上岸和水牛來個親密接觸,下水和水草來個舞影婆娑。老婆則看著我鬧騰,安然時把我當成風景中的元素,興然時和我一同嬉鬧頑皮。回來後看照片時,才發現原來微軟很多桌面照片就是遇龍河的景色,在看《面紗》時也就一眼看出那是在桂林取的景。遇龍河真的是一條特別的河,如果我是龍,我也會選擇在那裡蝸居,因為實在舒坦。

桂林的水也有相當活潑頑皮的一面,那就是龍頸河的漂流。那是橡皮艇的漂流,沒有槳。這裡的漂流水勢很大,沒有槳是出於安全考慮,但也很不方便,那就是在石頭擱淺的時候,只有用頭盔把艇裡的水都勺出去後,才會因為水勢的流動而動起來。整個漂流過程中,有很多急流的地方,非常驚險。起初我和老婆都只有緊緊抓住兩邊的安全繩,注意手和頭不要露出艇外,以免受傷。後來掌握了訣竅,在急流直下時,壓低重心緊靠艇底,盡情享受水流的洗禮,相當的暢快淋漓。在最後那段相對緩和的寬闊水面時,我們兩個幾乎完全躺在艇裡,艇順著水勢慢慢旋轉著前進,我們則看則兩邊的山和樹繞著天空繞轉。忍不住高聲嘯叫,那一句“我是你的山,你是我的水”在山間環繞,也在我們對視一笑中縈繞心間。

桂林的山水還會給你另外的喜悅,比如《印像劉三姐》是在夜間演出的,日間租自行車到作為背景的對岸進行考察,就相當的別有風味。

桂林真是個山傑水靈人實的好地方,更是愛濃情濃的美麗地方,所以《面紗》很快讓我重溫了心裡那段桂林的神仙游。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