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面進入全球信息柵格定位時代的發達國家相比,和開始進入高鐵和磁懸浮時代的沿海開放城市相比,公交站還設在馬路中間、偶爾還可以看到慢吞吞的馬車上路的昆明市,無疑處在中國經濟的第三極。每天上下班時間,這個機場已被市區包圍、汽車總站還未遷出市中心本來就面積不大的城市道路上,行人、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三輪車、大客車、擁擠成一團。昆明的塞車全國聞名,一環、二環、三環是在建,但是沒有橫向、縱向快速路建設,環城路只是讓外圍的車迅速進城擠成一鍋粥。但是,昆明人對未來抱有信心,為什麼?因為來了一個叫仇和的人。在主政江蘇宿遷時以一系列超常規的激進改革被稱為“最富爭議的市委書記”的仇和對昆明的前景抱有信心,他的名言是“通過5年至10年的努力,現代新昆明一定讓全國、全世界刮目相看。”他對自己的歷史使命認識的很清醒------“加快我們國家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公民轉型。把一個地區的老百姓變成與市場經濟對應的聰明人,與工業化社會對應的經濟人,和現代社會對應的文明人。”2007年12月底空降昆明的仇和,開會快,用餐快,腳步也快。昆明市委宣傳部部長張紅蘋女士曾向媒體透露,為了跟上仇和的腳步,“連高跟鞋都不敢穿,辦事一路小跑生怕跟不上”。他上任後刮起的“仇和旋風”讓習慣了慢節奏的當地官僚吃驚,讓老百姓拍手叫好-------08年2月16日,《昆明日報》用4個整版,詳細公布了昆明市所有黨政機關一把手的聯系電話和職務分工。在民眾搶購下,《昆明日報》不得不加印了3萬份。2月27日,公布了昆明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聯系電話。3月4日,同樣在昆明日報,刊登了昆明450名政協委員的聯系電話。這頗有些把人“刨出晾干”,讓人“無處躲藏”的架勢。同年2月28日,昆明開拆336個城中村,使城市整體改造搬走最大最沉的一塊絆腳石,這在歷屆昆明市政府都是老大難的攻堅項目,議而不決、久拖不決、決而不敢行。提倡官員外出帶公筷吃公餐,陪同仇和下鄉考察的官員說,有一次他去一個縣視察,該縣長以高標准的酒宴招待,他當場就問:“是你買單還是我買單?”他明確提出“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到全市動員招商引資,再到各部門抽調精干人員成立35個招商分局,分赴沿海地區開展“全天候、拉網式”駐點招商……一場轟轟烈烈的招商“運動”在昆明拉開大幕。敢於顛覆官場傳統行政模式的他發起了一場“學習革命”,提出“每月至少4個半天或者兩天”對昆明市領導干部進行集體培訓。到2008年年底,56次領導干部集體培訓像一次“洗腦風暴”,共2.6萬人次參加了培訓。他農民出身、大學學習農業專業又長期在農口工作。在美國馬裡蘭大學進修過的仇和,面對質疑曾經這樣回答,“不用強制力量怎麼行?中國要用50年的時間走完西方國家300年的路,那得怎麼走?只能是壓縮餅干式的發展。” 仇和的種種非常規手段和非傳統思維讓他經常陷入爭論和非議的旋渦,但是他沒有倒下、他沒有把邁出的腳步放慢。仇和的昆明“新政”也沒有脫出“一把手”的長官意志的窠臼,他是用傳統的強力政治的手段推行自己的理念。但是,仇和旋風對我國陳腐已久的官場政治的衝擊和震蕩是無庸質疑的,他本人也是現行體制中的另類樣板。在我們無法兼無力在短期內擺脫這個大框架的前提下,多一個仇和總比多一個屍位素餐的干部好的多。昆明的市民,包括我們坐過的出租車司機們對他的評價是驚人的一致,“他如果能多在昆明干幾年,昆明就有希望了”。。。。。

(滇池邊的各族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