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楠溪江

作者: 禹大

導讀楠溪江是甌江下游最大的北支流,古村落群散布在楠溪江中游兩岸,目前尚存留有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築及其文化習俗。自唐末移民至楠溪江以來,許多村落的建立都經過完整的規劃。村落建築布局盡管體現了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天人感應”和古代堪輿學說、“風水”思想,但都具有相當發達的環境意識。其建築風格背後的文化心脈,凝結著歷代文人學士、民間匠人� ...

楠溪江是甌江下游最大的北支流,古村落群散布在楠溪江中游兩岸,目前尚存留有較完整的宋式村貌、明清建築及其文化習俗。自唐末移民至楠溪江以來,許多村落的建立都經過完整的規劃。村落建築布局盡管體現了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天人感應”和古代堪輿學說、“風水”思想,但都具有相當發達的環境意識。其建築風格背後的文化心脈,凝結著歷代文人學士、民間匠人獨特的智慧和勞動。一、江古村落的特色

1、村落數量眾多。楠溪江流域由50多個村落組成古村落群,保持相對完整而絕對區於其他地區的古村落。其中最為典型的有蒼坡、芙蓉、岩頭、豫章、花坦、蓬溪等。這些古村落個個都是擁有民居、宗祠、亭台、池榭、書院和寨牆的功能齊全的傳統小社會,幾個村落選址可以同時因借山水而設置。這為國內村落建築所罕見,如岩頭、芙蓉、楓林等村落都因借芙蓉崖為背景。

2、建村主題明確。一個村一般都是一個姓氏,有一個在歷史上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為祖宗,並以此為榮。許多村落都有一定的布局手法,主題思想鮮明。如蒼坡村以“文房四寶”規劃地景布局,把人文理想寓於地景之中,體現了楠溪江流域居民“耕讀傳家”的文化傳承。

3、高度協調於環境。每個村落選址都源於一個美好的自然環境。其布局與體量憑借自然,與山水天然融合,表現出與時空的高度和諧和對生活環境藝術質量的重現。整個村落仿佛自然生成。如蒼坡村依筆架山而建,芙蓉村傍芙蓉崖而居等。

4、突出公共空間。由於對自然的熱愛,楠溪江的每個村落裡都有公共空間。在盆地中央,離山離水遠一點的村落裡,一般都規劃了大型的公共園林作為村落的休閑中心,如蒼坡村、岩頭村和溪口村等。這些公共空間,在村子裡占著重要的位置,並且都創造出優美的建築物和空間環境(如綠化),它不僅可作為村民休閑漫談的場所,而且還有著社會文化交流、教化的作用。當然,各村還有一些沒有經過規劃,自發形成的公共空間。如一些避風向陽的巷子口等場所,可以成為滿足幾戶人家以婦帶幼,做針線活,拉家常,敘親情的地方。

5、用材平易樸素。楠溪江古村落的建築所用材料都是原木、蠻石,少量的磚和白灰。用原木、蠻石則取其天然本性、本色和本形,隨彎就曲,不施斧鑿,渾然天成。

6、建築形式自由。楠溪江村落建築大多不死守嚴格的類型化格式,依山就勢,從不按部就班,連禮制建築都不拘一格。它們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組合,很靈活,創造性很強。

7、建築外向開放。楠溪江建築很少有封閉的內院,連廟宇、祠堂也可設置美人靠等臨水敞廊。住宅四面均設置門窗,隔牆只用薄板,幾乎沒有防衛性能。這也表達了楠溪江鄉民們坦誠、率真、深厚的胸懷和鄉土文人們崇尚自然的價值取向。

二、楠溪江古村落價值

1、歷史文化研究價值。鄉土建築是中國建築遺產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而楠溪江中游古村落是中國鄉土建築文化中最為突出、最為綜合的代表。鄉土建築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個楠溪江村落大體可說是一個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社會生活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於晚唐的,如茗嶴村、下園村;建於五代的有楓林、蒼坡等;大量的是兩宋時期所建。楠溪江建築類型相當豐富,幾乎包括了商品經濟發展前農村裡可能有的全部建築類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築,如書院、讀書樓、文昌閣、文廟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閣為典型。楠溪江的歷史文化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及甌越文化。東晉時中原士族南渡,改良了甌越文化、直至“王謝風流,培養出楠溪濃厚的人文氣息”。自隋唐特別是南宋以來,大量仕官南遷,使楠溪江文化達到高峰。楠溪江以村落建築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與出現的,是歷史文化繁榮時期最高文化、最高政治、最高經濟綜合作用的必然結果,是中原發達文化與甌越鄉土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的結果。

2、規劃研究價值。楠溪江許多村都經過統一、綜合的規劃,並且村落選址、布局合理,規劃思想鮮明,規劃主題明確,規劃手法流暢,每個村落都是一部難得的規劃作品。盡管帶有古代堪輿說和風水論,但也體現出其規劃的科學性。以文房四寶布局的蒼坡村為例:以村西側和南側的兩個筆架山為環境總格調,對整個村的路網、水系、居住、公共園林、主入口處理及建村主題思想全部科學的展現出來。建村思想:由筆架而產生文房四寶,村體平面為紙。直指筆架山的東西中心街為筆街,東南水池為硯,池邊的長條石便為墨碇了。建村主題:耕可致富,讀可榮身。整個村落(文房四寶寓意為讀)與大片田野(體現為耕)默契形成中國典型的耕讀文化精神。

3、建築美學價值。楠溪江古村落建築形式簡樸,用材自然,輪廓線親和,構造合理,功能分明。建築富於個性,格式化程度低,變化靈活,但也不失建築開間的尺度定數,與國內各地常見的內向院落式大不相同。與中、西南地區外向開敞的木構建築相比較,其更具完整嚴謹的規劃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其較高的美學價值,首先表現在楠溪江人對山水審美與利用追求。這種追求的啟蒙代表人物便是王羲之、謝靈運等。楠溪江四時風景如畫,古往今來,引得多少文人流連忘返,是中國山水詩及山水文化的搖籃和發源地,同時也培育了楠溪江人的山水情懷,千百年來默化著楠溪江天然清新的鄉土文化。這種在優美的山水間養成又經過千百年陶冶的文化氣質深深地滲透在村落的規劃和建築中。其次是表現在將人們對美的敏銳的鑒賞力,對自然的親和感以及最平實的人際關系,顯現在楠溪建築的形式和風格上。第三是每個古村落入口設置與周圍空間環境、建築之間立面的處理均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4、社會學研究價值。從漢代起沿襲了一千年的門閥制度到宋代徹底消失。宗族組織起而代之,成為社會的組織力量。宗族社會的代表建築是祠堂,各村內設有大小不等的祠堂若干。中間一個為宗祠,為紀念建村的始祖而建。其余為第二代或第三代以後各房祠堂。宗祠是全村大型活動中心,除祭祀活動外還有紅白喜事以及重大問題的議事處理。戲台則是“宗族社會”形態的村寨中最為高級的文化設施。楠溪江幾乎村村都有戲台,大小格局相似。

5、民俗研究價值。楠溪江流域的文化發達深化較早,東漢以來,地方官為師重於為吏成為一個傳統。自六朝以來,任永嘉太守的先後有王羲之、裴松之、謝靈運等名流,他們以“助人倫,成教化”作為施政的最高追求。教育的目的,首先在全面培養年輕人的素質,通過讀書,影響整個民風鄉俗。盡管在宋末元兵的大燒殺後的楠溪江文化與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六朝兩宋的盛況不能再現,但數百年的人倫教化仍然存在。楠溪江的民俗活動有很深的文化底蘊,一般都有明確的主題與一整套嚴格的規範程序和儀式要求,如劃龍舟、舞魚燈、紅白喜事等。楠溪江村落有很多種小品建築,如牌坊、溪門、過街門、廊橋、亭子等。其中以亭子為多,它們有的是紀念性建築,但絕大多數為普通的鄉民服務,是公益性建築,最富有濃郁的鄉土人情味,如“孝子亭”、“且息亭”、“望兄亭”、“送弟閣”等。


精選遊記: 楠溪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