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泰普(itaipu)水電站4月4日,我和培良先生不到6點就起床,到酒店院內散步,盡情享受原始森林中的新鮮空氣。東方的天邊,剛剛泛起魚肚白,天色依然昏暗,燈光在道路兩旁閃爍,天空中漂浮的雲和遠處的森林呈現深黑色。我兩眼緊盯那泛起魚肚白的地方,期盼著朝霞。那魚肚白漸漸改變著顏色,由淺黃而金黃而變成了紅色,橫臥在東方的天邊——朝霞升起了!天空開始變亮,黑雲變成了深藍色,那棕櫚、那椰樹、那鳳凰,在朝霞的映射下逐漸顯示出她們秀美的身姿和清晰的葉脈。突然,遠方一道金色的“巨龍”騰空而起,直衝霄漢!萬道霞光給黑雲、給森林鑲上了美麗的金邊!天越來越亮堂了,萬物開始從睡夢中蘇醒過來,新的一天開始了 。
為了趕行程,今天提前吃了早飯,7點出發,去參觀伊泰普水電站。
伊泰普水電站位於巴西和巴拉圭的界河巴拉那河上,南距巴西的伊瓜蘇河口市12公裡,是當今世界上裝機容量第二(僅次於我國的三峽水電站)、發電量最大的水電站,水電站由巴西和巴拉圭共同建設,發電機組和發電量由兩國平分。
巴拉那河(balana),僅次於亞馬遜河的南美洲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全長5290公裡。流域面積280萬平方公裡,其中約一半面積於屬巴西,其余屬玻利維亞、巴拉圭和阿根廷。發源於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東南緣的曼蒂凱拉山脈北坡,主源格蘭德河,彙合巴拉那伊巴河後,始稱巴拉那河。自東北向西南,先後流經巴西南部,巴拉圭和巴西、阿根廷兩國的國界,進入阿根廷東北部與烏拉圭河彙合後稱拉普拉塔河,然後注入大西洋。巴拉那河入海口平均流量每秒25400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近8000億立方米,流域年均降雨量1240毫米,水利資源十分豐富。伊泰普,印地安語“會唱歌的石頭”,水電站以此命名。水電站由意大利米蘭電力顧問公司提供咨詢,規劃,導流工程和發電機組選用等關鍵設計,發電機組由德國和巴西的合資公司在巴西就地制造,全部“國產化”。水電站裝有20台7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許多資料介紹18台,但是我查閱了參觀時電站發給我們的介紹小冊子是20台),總裝機容量1400萬千瓦(我們的三峽水電站裝機26台,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大壩建成後形成的“高峽平湖”長170公裡,水面海拔200米,水深182米,面積1350平方公裡,其中巴西750平方公裡,巴拉圭600平方公裡。大壩長7760米,高196米,海拔225米,庫容290億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62200立方米,相當於40個伊瓜蘇瀑布的流量。水電站總投資183億美元,於1975年10月開工建設,最多的時候有4萬人參加建設,1984年5月第一台機組投入使用,1991年5月建成。水電站運行良好,2001年發電量高達934億度,2006年發電量927億度,發電量高居世界第一位,(我們的三峽水電站年發電量846。8億度)提供了巴西22%和巴拉圭90%的電力需要。因為巴拉那河的航行是區域性的,所以大壩沒有船閘;因為水電站位於原始森林中,所以基本沒有移民的麻煩,所以伊泰普水電站投資相對比較小。汽車行駛在寬闊的馬路上,兩旁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不知不覺間,車子來到庫區。迎面而來的,是一個類似於我們的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在建的電站收費站,導游林女士告訴我們,自從水電站1991年建成以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直到現在還是不收費的,而且,為了保證大壩和電站的安全,公司還要派車、派人員服務。但是從去年開始,不知道他們從什麼地方得到了靈感,也准備收費了。是不是和我們學的,不得而知。在巴西,我們游覽了許多景點,收費的只有裡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體育場和伊瓜蘇國家森林公園。其他的、包括提供登山自動扶梯的耶穌山頂都沒有看見收費的設施,此是贅話。進入庫區,我們先參觀了一個不大的博物館。博物館院子裡陳列著原始的勞動工具,有木制的甘蔗榨汁機,煙葉打捆機,犁,耙,水井等等。室內陳列品主要有4部分:一是圖片,主要是庫區風光和庫區的動植物。二是庫區考古發掘,有新石器時代的工具以及房屋、人物的模型。三是庫區的動植物標本,大多數動物是南美洲特有的,導游也叫不上名字。四是水電站介紹,並且有發電機組運轉的模型。通過參觀博物館,使大家對巴西的歷史,自然環境和水電站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看的仔細、認真,繞有興趣。參觀完博物館,我們去了名人園。所謂名人園,就是世界各國的著名人物包括元首、政要植樹的地方。那是一片翡翠般的綠草地,周圍有圍欄,環境很美,但是所有的樹木都不大。我們參觀了江澤民同志於1993年11月23日栽的樹,問導游,她也叫不上樹的名字;參觀了李鵬同志於1992年6月14日載的桂樹;參觀了朱镕基同志於1993年5月30日栽的鳳凰樹,可惜因為他親手栽的那棵死了,現在這棵是補栽的。我們還觀看了水電站影像演示。影像以翔實的資料,向大家展示了水電站建設的過程,可惜的是語言不通,我們就像看啞劇,但是還是通過畫面了解了不少東西。參觀完,我們乘車駛向大壩。汽車左側,有一片很大的綠地,裡面種植了成千上萬棵樹,每棵樹都在地面上埋有一個精致的標牌,就像名人園。但是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名人啊,懷著滿心的好奇問導游。林小姐告訴我們,那是工人的植樹區,凡是在公司工作滿15年的職工,公司都安排在這裡植樹,標牌上刻上他們的名字,以示褒揚。我想,這方法真的很有創意,既體現了公司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增強了企業凝聚力,又優化了生態環境,可謂一舉雙得!車子進入了發電站,大壩初露端倪。只見被譽為人類七大奇跡之一的大壩,橫臥在煙波浩淼的巴拉那河上,蔚為壯觀!看見如此雄偉壯麗的建築、人類的偉大的壯舉,我們不禁歡呼起來!新月型的大壩橫臥在奔騰咆哮的巴拉那河上,斬斷了奔騰不息,肆虐千萬年的巴拉那河水,使這條狂傲不羈的巨龍服服帖帖地造福人類。我們下車,走進了一個大花園,這是大壩前的一片開闊地,是觀看大壩的最佳位置。公園裡芳草萋萋,百花盛開,奇花異木,姹紫嫣紅,引來無數蜂蝶飛舞。各種棕櫚,形色各異,占據高空;鐵樹劍麻,披鎧帶甲,屈居地面;鳳凰桂樹,婀娜多姿,風情萬種。那金色的扶桑花,紅色的玫瑰花,紫色的喇叭花,各種顏色的變葉木和許許多多不知名的花草,把公園裝扮得如同天堂的後花園。微風襲來,樹葉挲挲,鳥鳴清脆,好似美妙的輕音樂。花園裡有觀景長廊,游客很多,大家爭先恐後地湧入長廊,先睹為快。當那長達15裡,高有50多層樓的水泥長龍橫臥在面前的時候,感官和心靈的震撼,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大壩有兩層,底層是閘門,做過功的水從閘門湧瀉而出,流入下游的河道,閘門上面20個白色的圓筒一字排開,那就是水輪機的瀉水管吧,水流露出管道的時候離下游的水面就不遠了,所以沒有了那波瀾壯闊的氣勢。底層上還有個6層的樓房,沒有考察其用途。大家紛紛按動快門,把雄偉的大壩、美麗的景色攝入鏡頭。參觀完大壩,我們乘車進入巴拉圭國境,駛上壩頂,目睹水電站全景,觀看煙波浩淼的水庫,了望大壩下方那多彩的、油畫般的土地,對勤勞的巴西人的敬意油然而生!汽車回到巴西境內,可惜的是,為了大壩的安全,游人在大壩上不能下車,只能走馬觀花了。返回途中,路過了一所學校,導游告訴我們,那是水電公司辦的職業學校,為當地居民免費培養學生。以報答他們為建設水電站做出的犧牲。可見,一個好企業,無論規模多麼大,也無論有多大的資格擺架子,都應該是對社會,對人民負責的企業。午飯以後,我們乘汽車穿過邊界進入阿根廷港口市境內,林女士不讓我們下車,她去辦理通關手續,等了不大一會兒,就大功告成,可見手續很簡單,這時候是當地時間12點15分。大家深情地回首,望著遠去的巴西大地,深情地低語:再見了,巴西!再見了,伊瓜蘇!

(大壩雄姿)

(秀美大壩)

(橫空出世)

(秀色可餐)

(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