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篇
到達蘇州的第一晚,冷雨撲面。飢餓、寒冷、疲累一起襲來,我感覺很有些窘迫。江南的春季潮濕陰冷,我帶的衣服似乎不夠。看著車水馬龍的街道,我懷疑錢也不夠了。
但沒有費太大力氣就在觀前街附近找到一間小旅社。鬧市中也有適合行者落腳的小角落,蘇州因此給了我溫婉親切的第一印像。
蘇州城很小,觀前街一帶正是市中心,卻辟出一大塊地方作為步行街。圍繞著古老的玄妙觀,是川流不息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繁華熱鬧,很特別的組合。我到達的那天,恰逢蘇州首屆小吃美食節開張,玄妙觀旁的小廣場,飄溢著琳琅滿目的各地風味。斜對面傳來悅耳的蘇州評彈,天籟一般的美妙。
氣氛融洽得有點家常,熱鬧但不張揚,方便而不奢侈。此後幾天,我早出晚歸。晚飯時分總要回到觀前街,一家家老字號看過去,一邊吃飯,一邊看著夜色漫上深藍的天幕,一彎新月掛在得月樓上。得月樓,記憶中來自小時候看過的一出國產喜劇片,眼下卻是另一種意境,鬧市中的沉靜,很貼合,很真切。
白天,走出小旅社,坐上公共汽車,發現自己游弋在一片古風之中。干將路,狀元坊,相門,一個個特別的地名提醒我,這城市年代久遠,歲月悠悠中,寫滿前塵舊事。
到蘇州的第一站,是在城外。
城外有靈岩山,遠遠地就能望見山頂的寶塔。從後山沿著繼廬亭、迎笑亭、落紅亭、百步階一路上去,最後到達靈岩寺。早就知道靈岩寺香火鼎盛,但是沒想到旺盛到這種程度,適逢周日,人山人海,售票窗前大排長龍,大雄寶殿前煙霧繚繞,幾乎讓人睜不開眼。
靈岩寺,傳說是當年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舊址。兩千多年後,宮廷的奢靡,紅顏的溫柔,再也看不到一點點痕跡。站在靈岩山上可以俯瞰蘇州,不知道當年夫差是否也常常和西施並肩,充滿自豪地眺望著自己治下的姑蘇城。
我的目的地其實不在靈岩山上,而在靈岩山腳。
靈岩山門有路牌,指向天平山方向。天平山大約也是蘇州的名勝,我不能確知。只知道山明水秀的郊外,適合靈魂的安歇。
往天平山方向,繞著靈岩山腳一直走,很快可以見到一個簡單的黃色墓祠,供奉的是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但韓世忠墓並不在裡面,繼續前行進入一個不起眼的公墓,左拐經過一片樹林,就看到了修葺一新的韓世忠墓。一個巨大的圓塚,埋葬著韓世忠和他的夫人們,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梁紅玉。
我對梁紅玉的認識,來源於小時候看過的一本小人書。書裡她披掛上陣,擊鼓退金兵,除了傳說中的花木蘭,我想不起歷史上還有哪位類似的沙場巾幗。再後來,知道梁紅玉出身低微,很懷疑她和韓世忠不僅是夫妻更是精神知己。無法驗證,只能在遐想中略略欽羨。直至幾年前,一位長輩叫我看看梁紅玉的故事。他說,我的性格很像梁紅玉。
梁紅玉是什麼性格?我不知道。只隱約覺得,那評語不是贊賞而是告誡。終於,我來到這個墓園,帶著人生碰壁最切身的體驗。傳說中不讓須眉的巾幗,下場總是如斯悲切。
就在這個墓園,進門右拐,山坡上一大片低矮雜亂、密密麻麻的墳塚,說明這是個典型的平民公墓。有的墓碑,名字相當草草。看得出,這裡收留了一些不能死得安詳的魂靈。
我要尋訪的魂靈,是林昭。
這個名字,有人視為聖潔,有人視為禁忌,更多的人,大概是沉默。
網上的信息說,林昭墓不大好找,當地常有老太太主動帶路,是為創收途徑。但我見到的兜售掃墓用品的老太太,並沒像傳聞那樣向我搭訕。也許是我過於敏感,也許事實上真的敏感,我想還是不必給人惹麻煩了,自己找,也是一種誠意。
尋找的過程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公墓入口有人做了標記,盡管被塗抹過了,但還是可以清楚看到大大的指引箭頭。而那個路燈一樣的攝像頭,更是非常顯眼的路標。
攝像頭安裝在林昭墓的側後方,對著墓碑,對著前來看望林昭的每一個人。
在這樣一個亂葬崗一般的地方,單單為一座墓配置專門的攝像頭,確實是很高規格的待遇。我也有幸,能夠進入這攝像頭的視野。
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墓,沒有任何裝飾。“林昭之墓”四個字,紅似滴血,黑如潑墨。臨近清明,墓碑上有人用磚頭草草壓著一副白色挽聯,挽聯上有巾幗英豪,錚錚鐵骨的字樣。墓前有個小泥盆,空空的只裝著一掊土。大概也是之前探訪的人留下的,不知道原先種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泥土裡是否還有存活的種子。
本來想獻上一束花,奇怪附近卻不見鮮花出售。最後,我只好往小泥盆裡澆了一些水。
林昭墓附近,一家人正在為自己的家人掃墓。他們對我的舉動視若無睹,大概像我這樣來看林昭的太多,他們已經習慣了。
我看著他們。這忙碌的一家,比林昭一家幸福得多。林昭墓旁邊是她父母的墓,但是兩位老人家陪伴的,只是女兒的一縷頭發,幾件衣服。林昭魂逝何處,一直沒有人知道。
林昭墓的背後,刻著她在獄中寫的詩:自由無價,生命有涯。寧為玉碎,以殉中華。
說到做到。林昭的一生,只走了短短的三十六年。
正是我現在的年紀。而苟活如我,注定要卑微地走過更長的時光。在荒蕪的歲月中能稍稍告慰自己的,就是從千裡之外特地尋來,了卻心靈的訪謁。
這個公墓,叫安息公墓。林昭是蘇州人,但願故土的靈厝,能把她帶到自由的天堂。
靈岩山下也有一個古鎮,木瀆。在江南水鄉榜中排不上六大,但也能躋身前十。
這是一個很小的古鎮,不收門票,反而顯得格外熱鬧。小鎮的格局和甪直類似,小巧靈秀,一條小河貫穿其間,兩岸繁花夾柳,花木蔥蘢的感覺,又很有些同裡和南潯的味道。走過好幾個水鄉,到木瀆終於碰上無比明亮的陽光。到處都是姹紫嫣紅,春光旖旎。其實一路走來已經見到太多花兒,艷麗的桃花,熱烈的山茶,嫵媚的海棠,曼妙的丁香,素潔的玉蘭,活潑的迎春,但原來只有在明媚的晴天,春花才有最耀眼的笑顏。
木瀆也有古老的大宅,只是陽光下桃紅柳綠的色彩太過明艷,古鎮也顯得年輕起來。我發覺自己有點喜歡上這地方了,離開的時候,還捎上了一大包手制的蘇州糕點。
這個季節的蘇州,春色爛漫無邊,路街上都是桃紅朵朵,櫻粉簇簇。我想,這個時候去看蘇州園林,正是相得益彰。
小小的蘇州城,彙聚了數百座建於明清時期的私家園林。蘇州園林聞名遐邇,網友告訴我,最負盛名的是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網師園。
就按照這指點,一一探訪。小城的好處是交通方便,坐著公交車就可以隨意在各個景點間穿梭。車上總是有很多老人,讓人覺得這城市宜居宜養。
應該得益於眾多的園林。當我踏進留園大門時,我看見了蘇州城濃縮的美麗。
很難用語言描述如此巧妙的布局,高低錯落的水榭山館,迤邐連綴的亭台樓閣,景中有景,環環相扣。每一個角度看過去都是風景,不是繁花似錦,就是樓台獨秀,不是墨寶鋪陳,就是山野爛漫。
留園看似很大,其實繁復的層次中藏著井然的秩序。中庭花木扶疏,假山正對水塘,據說明代四大才子常聚集在山上的可亭,飲酒作詩,賞雪觀戲。中庭兩側同樣匠心獨運,一邊是庭院深深,可以安靜修禪,或者專心讀書,環境很雅致,中庭推杯換盞時也不會干擾。另一邊是讓人意想不到的蓊郁山林,夏天坐在山上的小亭子裡納涼談心,一定是一大樂事。我以為傳統庭院中有後花園就不錯了,想不到這裡竟有一片私家山野。難怪留園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的美譽,古人的胸襟果然豪邁。如果我住在這樣的地方,大概也會一年四季足不出戶。天氣壞時,在“佳晴喜雨快雪之亭”靜心觀賞,天氣好時,登上“活潑潑地”舒展筋骨。富貴中帶著風雅,豪氣中透著文秀,這樣的庭園,現代人已是求之不得。
尤其在這個季節,園中百花齊放,如煙霞,如雲錦,千嬌百媚,賞心悅目。這時候就覺得留園的名字非常貼切,惹人流連。
網師園是另一種風格,一眼看去就有似曾相識的親切。仿佛小巧拙撲,卻又曲徑通幽,封閉的宅院裡藏著玲瓏山水,剔透亭軒,很有幾分嶺南園林的感覺。
我是在接近黃昏時進入藏在一條小巷中的網師園的,很不湊巧相機的兩塊電池都快用完了,只好不停地替換,以期盡量地搶回一些電。一邊折騰,一邊看著園中的光線慢慢變化。不知何時,夕照開始鋪滿方塘,所有的山石花木都披上一層淡雅的光澤,明明是初春,看起來卻像晚秋,很奇異的感覺。池水很平靜,映照出深深的倒影,飛檐珠頂,每一個細節都很清晰。眼前的亭子,就是印在門票上的那一座,月到風來亭,很別致的名字。門票上,亭子被皚皚白雪覆蓋,冬天再到網師園來,感覺一定特別空靈。
這園子游人很少,很配合內斂的格調。但是各種園林要素應有盡有,回旋串連的布局一樣不缺。在後院裡,我還驚奇地發現了幾朵早開的牡丹花。
果然是富貴人家,富貴得還很有品位。在小小的門口看去,很難想到裡面大有乾坤。網師園很低調,可這低調,正合我的心意。
獅子林就高調多了,大概因為被乾隆造訪過幾次,聲名在外已不可能淡泊。乾隆應該很喜歡獅子林,不然不會留下“真趣”的手書和故事,也不會在京城仿建一座獅子林,以慰江南相思之苦。雖然在我看來,那塊“真趣”牌匾因為太過金燦燦,反而顯得無趣。
有了這種背景,獅子林很自然地走了奢華路線。就連銅錢與花卉圖案交替鋪設的地磚,也被有心人解讀成“有錢花”。偌大的園子長廊環繞,一邊是廳堂館閣重重疊疊,穿插著短亭小軒,凝重之中透著輕盈,一邊是湖池浩淼微波不興,桃紅柳綠春色景明。一座石舫橫在水面上,我很懷疑當年船上是夜夜笙歌,春花秋月,夏荷冬梅,一年四季看不盡的風景。
但如果光有繁花茂竹,山水亭台,就只是一座普通的江南園林,成不了驕傲的“假山王國”。中庭那一大片氣勢恢宏的太湖石假山群,才是獅子林的鎮園之寶。每一塊石頭都充滿“瘦透漏皺”的神韻,堆疊在一起更成了玲瓏通透,巧妙迂回的迷宮,在裡面怎麼轉都轉不出來。看著游人們樂此不疲地在這假山迷宮裡爬高竄低,鑽進鑽出,我忽然明白當年乾隆怎麼會詞窮至題寫“真有趣”了。那時他應該像個快樂的孩子吧,而人在快樂時總會忘言的。
乾隆的“真有趣”,被阿諛之徒剪切成風雅得多的“真趣”。若沒有這片假山群,獅子林的趣味就大打折扣了。據說這園子裡的石頭大多形似獅子,我想就算是獅子,也是那種搖頭晃腦追逐繡球的可愛獅子。
即便如此,也足夠傲視同儕。獅子林的獨樹一幟,其他園林無與爭鋒。
拙政園就在獅子林附近,旁邊還有蘇州民俗博物館和太平天國忠王府,典型的旅游一條街。只是到達拙政園時,已經看過太多花花美景,雖然仍有期待,但是已無驚喜。
拙政園是蘇州最大的園林,氣派自然不同凡響。走進大門先迎來一大片芳草地,長長的杜鵑花廊鋪陳出先聲奪人的富麗。青山綠水,楊柳依依的郊野景致,已經讓其他小面積的園林望塵莫及,但這僅僅是拙政園的一部分而已。這園子實在太大,仿佛走也走不完,處處柳暗花明又一村。最難得的是水域豐厚,整個園子幾乎都是綠水環繞,數不清的亭台樓閣、繁華重柳、棲鳥游魚,猶如點點繁星散落在寬闊的水面上。微風輕拂,碧波蕩漾,讓人錯覺又到了一個水鄉,只不過是步移景換,明媚鮮妍的豪華世家版。如果夏天到這裡來,一定是涼風陣陣,舒心沁脾吧。
這樣聯想的時候,就覺得拙政園更像一個水上公園,雖然重重樓台、脈脈煙柳營造出繁雜富貴的格局、飽滿豐盈的氣度,但卻沒有了私家園林常有的娟秀靈巧、縮龍成寸。要不是園中另外辟有蘇州園林博物館,正是由原先的住宅改建而成,光看拙政園的規模,我幾乎要懷疑這本來也是一個官家園林了。
我想我還是眷戀宅院相連、清樸雅致的小庭園。有那麼一方小天地,宛如寄居在山水間,可以修心養性,可以溫柔繾綣,這樣的家園,大概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吧。
夢想在江南,江南有蘇州,蘇州有園林。訪過園林,就很容易愛上這小城了。
何況,蘇州還有虎丘。
虎丘極負盛名,我原以為只是一座普通的小山,一座普通的公園,去了之後才發現,原來那是蘇州之行最不能繞過的部分。
游覽風景名勝區總有機會遭遇陷阱。一下車,我就被一個掛著導游證的路人盯上了,他游說我跟他去買門票,一來可以幫我打折,二來可以幫他完成配額。既能幫人又能利己,我猶豫地點了頭。他又說虎丘分為寺廟和園林兩部分,只能二選一,問我要看哪部分。
我開始覺得奇怪了,從未聽說虎丘有這樣的區分。寺廟自然不如園林的吸引力大,但是蘇州園林已經夠多了,為什麼來到虎丘還得分開看呢?
“導游”並不給我時間思考,直接就把我帶去“園林”。我越想越不對,感覺中虎丘應該是在另一個方向。我掏出網上打印的地圖,“導游”也把腦袋湊過來,訕訕地表揚我准備充分,然後說這是“寺廟”的地圖,並開始在我的地圖上指指點點。
我馬上明白過來,停住腳步說,我不看園林了,要看寺廟。
“導游”一楞,我懶得再和他周旋,轉身就往反方向走。“導游”慢慢地跟了一小段,終於不見蹤影。我很快看到前方有一塊警示牌,告誡游客小心黑導、黑車、黑三輪。
想起邂逅“導游”之前,也有一輛三輪車前來搭訕。我運氣還真好,三黑就碰上兩樣。
其實從公交車站步行,不過兩分鐘就到虎丘了。一進山門,剛才的郁悶即刻煙消雲散。
眼前是一片花團錦簇。赤橙黃綠青藍紫,叫得出的叫不出的各色花兒,繽紛琳琅,沿著山丘扶搖直上。來之前旅店裡的人告訴我,虎丘正在舉行花展。我以為只是普通的盆花堆疊,沒想到花兒放置在這樣的明秀山崗,竟格外璀璨嫵媚。
忍不住架好三腳架,一次次地跑到花叢中自拍。好奇的游人三三兩兩地圍攏上來,看著我的顯示屏,一邊指揮我移動位置,一邊稱贊我會選角度。本來以為眾目睽睽之下的自拍會尷尬,料不到我拍完後別人都照著我的角度繼續拍,反而有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開懷。
虎丘的花不光是人工的堆砌,我在後山驚奇地發現了一種紫色小花,漫山遍野地盛開著,像浪漫的雲霞一直鋪到天上。在這天然織錦旁邊,是大片大片的青翠竹林、蒼郁茶園,伴著不絕於耳的清脆鳥鳴。就算是一個郊野公園,虎丘的山景與園林,也足夠讓人迷醉。
自然風光已夠心曠神怡,加上得天獨厚的歷史風姿,虎丘更讓人流連忘返。這個地方,凝聚了蘇州2500年歷史。進了山門,邂逅的每一個景點幾乎都有經典的來歷和動人的故事。憨憨泉,盲和尚手挖仙泉的靈趣;試劍石,吳王闔閭劍劈巨石的霸氣;擁翠山莊,江南四大才子各題“龍虎豹熊”一字的風雅;真娘墓,青樓紅顏守節殉身的哀婉;孫武練兵場,名將訓練宮女衛隊的嚴明;千人坐和點頭石,高僧講經開化頑石的慧悟……最後,一定要拜謁的就是懸懸欲墜的雲岩寺塔,原來虎丘塔是這樣一座斜塔,據說比比薩的那座還要早400年。還有虎丘劍池,四個比人還高的大字,刻鑿在山壁上,宛如封印守護著利刃般峭拔的兩道山崖。山崖下流水湍湍,掩住一塊平直的巨石。那就是劍池,吳王闔閭的水下墓宮。傳說中連同陪葬的有千余口寶劍,“扁渚”,“魚腸”,那些寶劍的名頭全都響當當。
不知道夜深人靜,月涼風冷時,劍池下會不會傳來兵戈相擊的聲音,叮當清脆。在虎丘的所有傳說中,我獨愛劍池的氣魄。也只有豪氣如闔閭,才能以劍殉葬。只是劍氣如虹,最上乘的寶劍,一定有自由的靈魂。如干將莫邪,注定不能事君。
又如伍子胥,可以襄助闔閭成霸,也能詛咒夫差滅國。那預言果然應驗了。驚心動魄的吳越之爭,2500年後依然在電視屏幕上此起彼伏地演繹著。
吳國早已不在,虎丘卻從未黯淡。雖然靜默卻很堅持,年年歲歲記錄著姑蘇城的風光。

(木瀆的桃花)

(留園的垂絲海棠)

(網師園的紫丁香)

(獅子林的櫻花)

(拙政園的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