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逛了一下總統府,因為趕時間,少了一份懷古幽思。幸而請了一位帥哥導游還挺專業,一瞥之下,竟然也就對南京總統府的一些細節念念難忘了。
一
進總統府,先是大堂式的格局,後連通道。此為中區。最早是朱元璋為安撫老對手陳友諒的兒子建的府邸。後來成為清朝兩江總督的官衙,當時它的東區被改成江寧
織造署。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都住在這裡。清末又被太平天國改建成天王府。清軍攻破南京,當時的建築都被焚毀。後來清朝又在原址重建了兩江總督,深受蔣介石
尊敬的曾國藩就任過兩江總督,想來也是在這裡辦過公。據說解放軍占領總統府時,還看到蔣介石的大辦公桌上擺著一套線裝版的《曾文正公家書》,歷史的節點,
常常會讓人驚嘆。總統府大門的正面是三個圓弧形的門洞,而背面則是方形的,取其中國人太過熟悉的外圓內方之意。盡管我現在常常覺得,這個外圓內方實在是很
有幾分可疑的。
總
統府的特別之處,我以為是它透露出的一種微妙的歷史感。雖然興起於明初,但幾經焚毀重興,總統府真正浸蘊的是中國近代史的風雲,而這段歷史因為還不夠久
遠,因為還常常觸碰到當下的生活,所以,走在總統府裡感受到的是一種復雜難言的情緒。當並不久遠的過去作為一種歷史被呈現在眼前的時候,當那些耳熟能詳的
民國人物不斷被觸及的時候,走在總統府裡,我感覺不到超越和俯瞰歷史的樂趣,相反卻有一種身在其中的羈絆與沉郁。
總
統府的核心建築是子超樓。這樓,按照導游的說法,似乎是為了拍一個大馬屁。子超,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字。這林森說來也很有意思,在國民政府主席的位置上一
坐多年,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但近代史上這個人物卻似乎並不顯赫。若不是在總統府裡見到這個子超樓,幾乎都讓人想不起來還有這麼一位元首。林森為官固然刻意
低調,自己也認為是被擺在神龕上的,做好一個泥菩薩就行。但是聽了導游的介紹,這個被認為有些古怪的平淡之人,也有相當狂放的一面。話說,林森年輕時與表
妹相戀,盡管家人做主娶了一女,但妻子不久病逝。此時,表妹將被嫁與商人之子,表妹遂央求林森帶她私奔。而此時的林森心念革命,覺得帶一女眷出國奔走多有
不便。誰料,不久表妹自盡。林森因此終身自責。這本是一段清冷凄美的愛情故事,然而駭人聽聞的是,林森不僅因此終身不近女色,而且把表妹的頭骨隨身攜帶。
紅顏枯骨相伴老,不知是何等的凄楚。林森對表妹念念不忘,而且對自己的妻子似乎也頗有情誼。妻子早亡,他即把亡妻所做的一雙繡花鞋放在床頭,幾十年如一
日。直到他出車禍離世,人們從他有限的遺物中還看到這雙繡花鞋,並與林森一起下葬。由此看來,不管林森在政治上的作為如何,就男女情誼來說,實在是一位不
可多得的痴人。這讓我想起國民黨中的另一位元老於右任,這個老兄一身關西大俠的風骨,當年慈禧逃到西安避禍,他氣得給巡撫寫信要人家手刃慈禧什麼的。還辦
過報業史上有名的“豎三民”,以敢言而著稱。這樣一個大漢,卻對自己的發妻一往柔情。於右任當年曾有一句名言:愛自由如發妻,換太平以頸血。後來他到台
灣,而妻子女兒滯留大陸,於右任遂獨自終老一生,隨身攜帶的也是發妻納的一雙鞋。臨終前更寫有《望大陸》,可謂一代悲聲。扯遠了,不過這樣兩個痴情人的故
事,總能給歷史帶來一抹暖色。我一向不喜歡政治史的敘述方式。歷史總歸還是人的故事。
至
於說為什麼子超樓是一個大馬屁,導游說,這樓的外形像一個“森”字,而樓外又有林森手植的一松一柏,二木為林,所以整個建築不僅以林森的字號命名,而且整
體上就是林、森二字,真可謂是天衣無縫。不過我想還是林森的這個名字起得好啊,要叫別的,就是別人想拍馬屁也不一定能這麼巧妙地拍上啊。
我比較喜歡總統府內各辦公樓的整體風
格,深色的木地板和深色的家具,白色的牆壁,清潔大方又不失穩重端寧。總體上樸素,但在一些細節上又十分講究,這就讓人覺得有些貴族氣了。內斂,不外露,
乍一看不起眼,但仔細看看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無可挑剔。做到這個程度,一種氣度就自然流露了。蔣介石的辦公室同樣不豪華,規格比其他辦公室略好一點,
但絕不突兀。有意思的是,只有他的辦公桌是斜對窗戶的,有人說是為了防從窗外射的冷槍,有人說是為了采光和空氣好些。我更願意采信後者。這樣放,確實有其
合理之處,如果以後我要有一個書房,我也要這樣放書桌。
(蔣介石辦公室。外面的門牌上寫著:蔣介石辦公室,下注英文為:Chiang
Kaishek`s office。看來清華的歷史系副主任是沒到這裡來過啊,不然怎麼也不能把Chiang
Kaishek譯為“常凱申”了。)
辦公樓裡看著平淡無奇,其實很精致,很用心。比如,頂燈一律從德國進口的,現在還能使用。就連窗戶的掛栓都是黃銅做成的小拳頭的摸樣,頗為可愛。此外,辦公樓裡的電梯很有意思,很有味道,據說還能使用,只是不對游客開放了。
會
議室若干間,我印像最深的卻是一間非正式的會議室,現在有點記不清了,好像是給官員們在正式開會前休息和事前吹風用的。有意思的是,這間會議室掛的牌子叫
“推心置腹”。我覺得這倒比那些硬邦邦、牛皮哄哄、冠冕堂皇的匾額多少要親切些。只不過這棟辦公樓裡真的推了心置了腹的,最終都沒有什麼好下場,比如陳布
雷。
還有一個引起我興趣的地方是秘書長辦公室,這個純屬私人興趣,因為我看到1948年後三任秘書長的頭一位就是吳鼎昌。我對吳鼎昌的認識過去僅僅停留在新記大公報出資人的角色上,因此並未想到居然在這裡看到吳的照片。回去翻了翻資料,才補上了這一課。原來,經營報業對於吳鼎昌來說,不過是人生中之一小段落。他一直在國民政府任要職。1935年才辭去大公報社長一職。抗戰勝利後,正是他向蔣介石建議,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三份電報都是吳起草的。1948年底,吳鼎昌才辭去大公報董事長的職位。1949年後赴香港做寓公,1950年病逝。在共產黨公布的43名戰犯中,吳鼎昌名列17。吳鼎昌曾言,政治資本有三個法寶,一是銀行;二是報紙;三是學校,缺一不可。可見,吳本人並不以報人自居,而是一直以政治家自詡。從這個角度上說,一位政治家長期擔任大公報的社長和董事長,不能不說是大公報的一層抹不去的政治底色。
最後,還要謝謝豬豬同學大熱天帶我和朋友們來玩。圖片在博客中,太大了,無法上傳。
http://footprint1980.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