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險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在南天門外,是華山著名險道之首。棧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門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鑿出,長
20米,寬二尺許,是為上段,折而下,崖隙橫貫鐵棍,形如凌空懸梯,游人須挽索逐級而下,稱之“雞下
架”,是為中段,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游人至此,
面壁貼腹,腳踏木椽橫向移動前行。
此道開鑿在南峰腰間,上下皆是懸崖絕壁,鐵索橫懸,由條石搭成尺許路面,下由石柱固定。由於棧
道險峻,故當地人有“小心小心九釐三分,要尋屍首,洛南商州”之說。這裡只是探險之道,並非登山必
由之路。所以石刻上不少警告之語,如“懸崖勒馬”等,體力和膽量沒有把握的游客,則最好不要輕易冒
險。
沿長空棧道行十余米,有一大石洞,名為“朝元洞”,洞內有塑像。從洞口沿棧道直下,西折乃為“
九節臬臬椽”,長六七丈,寬不足一尺,是用九節木椽搭成的。因山高氣爽,氣候多變,即使換上去不久
的椽也會像朽木一樣,故稱“臬臬椽”。此處望之森森,登之危危。過臬臬椽,有一石莊,高三四尺,粗
尺許,名“定心樁”。過樁便是一石洞,名“賀祖洞”。
在洞的西南半山上,有一倒坎絕崖,上刻“全真崖”三字,每字三米見方,其字古樸剛勁,刻工精湛
。此崖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懸空向裡,是誰又如何把這樣的大字鐫刻在崖壁上呢?古民間曾有“不是神
仙誰能鑿”之說,讓人不得不信,又難以置信。如今常有游客將華山與金庸小說中的事物對號入座,因此
絕壁上的“賀祖洞”被認為是華山派劍宗風清揚的隱居之地。當然,這只是游客出於對華山和金庸小說的
喜愛而引發的笑談。
長空棧道是華山險道中險中之險。古往今來,歷險探勝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記述傳
世。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太華山記》記述:“出南天門向西就是棧道,棧雖有銅柱鐵索攔護,
然闊不盈尺。行二十余丈方至盡頭。下折為井,高約三丈,旁出復為棧……”《說鈴》也有記述說:“長
空棧在半壁,廣八寸,長十丈余,背空虛行。”吳同春《太華雙游記》把棧道的體態記述得更為形像:“
垂雙索下墜,行則面壁,臂緣索,足橫移,踵常落板外……”
第二險 鷂子翻身
鷂子翻身在華山東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為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其路鑿於倒坎懸崖上,下視唯
見寒索垂於凌空,不見路徑。游人至此,須面壁挽索,以腳尖探尋石窩,交替而下,其中幾步須如鷹鷂一
般、左右翻轉身體才可通過,故名。
從視覺衝擊上來看,鷂子翻身遠遠比不上長空棧道。但是真的下去了,才知道這鷂子翻身的難度更大
一些!首先它是傾斜的,而且是往裡傾。其次鐵鏈太松動,左右搖擺度偏大,不易抓牢。再者人是從上往
下攀緣,崖壁往裡傾,眼睛看落腳點有點困難。這就需要手、眼、腳、膝的全面配合了。
在鷂子翻身的全途中,不能有絲毫的松懈。手要抓緊,眼要看准,膝要頂住,腳要踩穩。全神貫注,
集中精神。論難度,這鷂子翻身比長空棧道要多一顆星。小心翼翼,看不見就用腳來試探。一步一個坑的
往下攀岩。有一小段只有一邊的鐵鏈可以抓握。這一段需要掌握好身體的平衡度。
近年華山旅游發展總公司已對鷂子翻身險道全面整修,鑿深腳窩、石階,多處更換了鐵索。此處並非
登山必經之路,膽量和體力沒有足夠把握的游客觀望一下景色即可,沒有必要一定下峰游覽。另外,健康
上有狀況的游客請勿輕易涉險。
第三險 雲梯?蒼龍嶺?
天雲梯在中峰北面,於1984年鑿辟,是從引鳳亭經東石樓峰通往東峰的一段捷徑,成為華山一處新的險道。
雲梯高十余米,與地面垂直呈90度角,中上部外突,呈倒坎崖之勢。梯上置懸索三條,游人挽索而攀,身體無法貼近崖壁,因而隨索擺動,心旌神搖,如同雲駕霧,故名雲梯。雲梯的開辟,既縮短了自中峰登東峰的時間,又增加了游人履險的興趣,開通以來,許多游客都願在此攀登,一試身手。
雲梯旁架有金屬制的人工樓梯復道,方便游人上下。攀登此處需要臂力較好,因為中段崖壁隱隱有大於90度之勢,腿腳不易用力,主要靠手臂的力量攀登。如果上到中段才想放棄攀爬,原路下去會更加困難,只有努力攀頂。
----------------
蒼龍嶺是指救苦台南、五雲峰下的一條刃形山脊,屬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因嶺呈蒼黑色,勢若游龍而得名。嶺西臨青柯坪深澗,東臨飛魚嶺峽谷,長約百余米,寬不足三尺,中突旁收,游人在上面行走,心旌神搖,如置雲端,驚險非常。因此便產生了唐韓愈在此畏險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留下了蒼龍嶺上端“韓退之投書處”的勝跡。
相傳韓愈登華山覽勝,游罷三峰下至蒼龍嶺時見蒼龍嶺道路如履薄刃,兩邊絕壑千尺,不由得兩腿發軟,寸步難移,坐在嶺上大哭,給家裡人寫信訣別並投書求救。華陰縣令聞訊便派人把韓愈抬下山。此後,又因這個傳說引發了幾則趣聞。
山西武鄉有個叫趙文備的人,百歲時游華山,聞韓愈投書故事,放聲大笑,並在崖壁題刻“蒼龍嶺韓退之大哭辭家, 趙文備百歲笑韓處”。有個叫李柏的人登山至此北,觀蒼龍嶺奇險,感慨萬端,知韓愈投書和趙老笑韓趣事留詩抒懷說:“華之險,嶺為要。韓老哭,趙老笑,一哭一笑傳二妙。李柏不哭亦不笑,獨立嶺上但長嘯。”
歷代文人中對韓愈投書事也有表示異議的。明代沉顏提出“仲尼之悲麟,悲不在麟,墨翟之泣絲,泣不在絲”。他認為韓愈之哭一定另有原因,絕不是因為懼怕路險而憐惜性命;明楊嗣昌也認為,韓愈之所以在蒼龍嶺痛哭,是因為蒼龍嶺的奇險壯美,實在太令人驚嘆了,以他的才華,也不能用筆墨表達出來,只好大哭一聲來抒發自愧才疏的心情;清華陰名人王宏嘉在《華山記》中記述到這個故事時說,韓愈面對憲宗皇帝,面無懼色,慷慨陳詞,指出皇帝的錯誤,要皇帝改正,他的膽量是超過一般人的,怎麼會在蒼龍嶺膽怯失態呢?他認為這個傳聞一定是人編造的。
不管韓愈是因畏險投書,還是因為感嘆手中的筆無法狀寫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折笑投書,也許是兩種原因都兼而有之。而韓愈在華山留下的這段佳話卻流傳甚廣,華陰人更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韓愈肯定是上過華山的,要不他的《古意》詩又怎能把華山的玉井及蓮花渲染得那樣神奇靈異呢?
再說韓愈敬畏蒼龍嶺艱險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隋唐以前,蒼龍嶺既無階又無欄,《水經注》裡記述,行人走到這個地方,要行在嶺口的廟中向神禱告,求神賜雲,使兩側雲與嶺平,以便人望不見嶺兩邊的深淵。盡管如此,行人還不敢站著行走,而是騎在嶺上,一寸寸往前移動,因此,人稱又稱蒼龍嶺為搦嶺。直到唐末,嶺脊兩側始設石欄矮牆,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窩。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因此民間有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開鑿蒼龍嶺的故事。故事說畢沅讓石工鑿嶺時,長安城裡下了三天血雨,原來蒼龍嶺是條活龍,被畢大人鑿死了。據說從此華山斷了龍脈,再不會出楊震、楊堅那樣的大人物了。民國年間,嶺上石階增到350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