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4天的博物館pass,讓我騰出四天時間去朝拜那些感興趣的博物館,雖然還有些實在來不及看,但是四天下來已經頗有心得。
3.1Musee du Louvre盧浮宮
盧浮宮我一共去了三次,第一次是熟悉地形,由西面的凱旋門穿越協和廣場和杜勒裡花園,走著走著就到了。當杜勒裡花園的雕塑逐漸精致起來,游人越顯集中,遠遠看到那排灰色屋頂,我心裡一陣收緊,真的到了麼,盧浮宮啊。
當最後終於站立在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前,我突然覺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是啊,是真的了,我真的在這裡了。這個藝術的頂級殿堂,無數次在各類書籍中看到,它的建築、它的收藏、它的歷史,今天竟真真實實地矗立在我的面前,讓我突然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由玻璃金字塔進入盧浮宮,陽光透過玻璃,暖洋洋地灑在地底下的票務大廳,人很多,大多拿著博物館地圖尋找那三大寶。我並沒有進館,只是找好了方向,並且買了pass。盧浮宮太大了,請讓我慢慢來。
那是在巴黎的第一天,然後第二天去了凡爾賽,第三天,周日,我安排了大半天的時間給盧浮宮。今天的計劃是粗略地逛遍博物館,不聽講解,只憑自己的了解和直覺,尋找自己喜歡的作品,並且照相。古埃及館和東方館是不多看的,那些被搶過去的東西不看也罷。主要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及歐洲繪畫和雕塑,因為目的明確,我走得很快。
盧浮宮的好東西真是太多了,多得簡直像堆在倉庫裡面一樣三上三下的排列著,那些放在上排的繪畫非要仰著頭才能看清,否則很容易就被錯過了。就連那些隨意放在花園裡的雕像,隨便拿一個放在其他什麼博物館都可以鎮館啊,在這裡卻成了鳥兒們拉屎的好地點,真是看得可惜。我看盧浮宮的好東西實在是放不下了,你看那天井裡都是蒙上塑料布的雕像,甚至連樓下的地鐵站過道裡都放滿了。第一次進盧浮宮,真是有眼花繚亂不知如何下眼的感覺,所以,這一次,我不看地圖,是故意讓自己在盧浮宮裡迷路的。
其實盧浮宮的建築本身也是一件巨大的傑作,但是大多數參觀的人們都專注於那三大寶,往往忽略了這個昔日皇宮本身的大氣和精妙之處了。
博物館到處都標注著那三大寶的路線圖,最先看到的是the Victory of Samothrace,驕傲地站立在船型石塊的頂端,仿佛有風吹過她輕薄的衣衫,讓她看起來仿佛是活的,生動的,雖然連頭都沒有,但卻是那麼美。拐個彎,走不多遠,隨著人流,便可以見到Mona Lisa,畫像很小,所以門前永遠是裡三層外三層的人和照相機。我突然覺得挺可笑的,看這架勢,估計很多人衝到盧浮宮只為了看一眼她,照張像,然後離開。我真的忍不住在這個館門外笑出聲來。我並沒有拍照,各類的畫冊已經把她復制得很完美了。我只是擠入人群,望了她五秒,看她的笑容究竟有什麼魔力,好讓那麼多人不遠萬裡只為見她一面。其實我覺得Vinci有更好的作品,比如那幅St. John the Baptist ,他狡詰的笑容和富於蘊意的朝向天空的手指更有神秘的意味,讓人忍不住著了迷似的看了又看。Venus de Milo純粹是偶然撞見的,看了三個小時的繪畫,滿腦子全是文藝復興的光芒,突然一個轉角,看到她,占據著整個大廳。那時已近閉館,參觀的人漸少了,維納斯便像一個夢境一樣,安靜地站立在那裡。我不禁輕聲驚嘆,真是美啊,這個不知名的雕像,甚至是從碎片拼接起來的女神,竟有這樣神奇的力量。
我真的在盧浮宮迷路了,看了那麼多以前只有在書本畫冊上看到的傑作,真是有種不真實感。好像是做夢吃大餐一樣,擔心一不留心醒了,好吃的就沒了。我於是真的像餓死鬼一樣到處看,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畫家,見過和沒見過的作品,看到喜歡的便坐下來仔細端詳,就這樣一直到廣播裡不停地播放催大家離開的閉館通知,雖然我並不明白那究竟在說什麼。
離開前不忘買兩本盧浮宮的介紹,一本中文給老爸做禮物。另一本是我今晚的作業,臨陣磨槍學習,因為明天,我還要來。
第二天是周一,第三次去盧浮宮,由於上午因為搬家耽誤了點時間,中午時分在街上隨便買個baguette買杯咖啡,衝下地鐵直奔盧浮宮,在地鐵上就把午餐解決了。明顯非周末的盧浮宮要比周末熱鬧,玻璃金字塔下面擠滿了人頭,在午後的陽光下簡直是個蒸籠。
這一次是為了用心學習的,緊記著厚厚的盧浮宮guide裡介紹的作品,租了audioguide,開始認真地參觀。這次是有選擇性的,只看有audio講解的作品。還好這裡有介紹的還真不多,否則估計我三天都逛不完。聽專業的講解畢竟不同,而且盧浮宮裡字面的說明只有法語的,所以英文的講解就顯得很有必要了。我於是像個被金線團引領的孩子,在這個萬千的極美世界裡徜徉,現在回想起來,這感覺都仿佛不是真的。最後,也是被閉館的廣播催出門外的,就連最後的幾分鐘都在不停地奔跑,希望能夠再多看一些,不舍得離開。
3.2Musee de L’Orangerie 橘園美術館
去之前就聽說這個小小的美術館有很多印像派的作品,印像派的作品流傳得廣,也最為熟悉,所以想花一點時間去看看這個杜勒裡花園裡並不出名的美術館。
到美術館時還不到十點,人很少,和盧浮宮門前的人頭攢動沒法比。美術館被改建過,所以外表是現代建築的樣子,白色,干淨簡潔的,門外散放著些羅丹的雕像,像那尊著名的“吻”,很不經意地悄然立在那裡。
進入美術館,借好audioguide,在這裡你可以很安心地專心看畫,不用擔心被各類游客打擾。美術館一共兩層,其中上面一層專門擺放莫奈。先進入一間幾平方米的空白房間,什麼都沒有,白色,audioguide裡介紹一下美術館建築的歷史。
然後由房間的側門步入一間橢圓形的大展廳,audioguide裡突然響起德彪西的鋼琴聲,我瞬間就被眼前的畫面感動了。
那是從來沒有見過的莫奈的巨幅睡蓮,一共四幅,每幅十多米長,環繞著大廳的四周,白色的毫無任何修飾的牆壁,天花板上開了天窗,一層白紗透過亮卻遮擋刺眼的陽光,一大片水汪汪的睡蓮池鋪陳在你的四周,這一刻,仿佛是在天堂。
這樣地擺放睡蓮,原來是莫奈自己的主意,包括門進的那個小廳,讓觀眾有一點點meditation的片刻。我真是被這個場景打動了,從來沒有覺得莫奈的睡蓮是這麼美,那份寧靜和平和,直可以逼到你的心底裡面,讓你忘卻一切的世事所有的紛擾,只有它,沉浸在你的四周。
這個成了我最喜歡的美術館,不光是因為睡蓮,還因為它的小巧精致,auditguide的講解很周到,竟然還有中文。底樓的展廳除了莫奈,還有很多塞尚、雷諾阿、和馬蒂斯的作品,件件都是印像派美術書上介紹的大作。可以花三個小時悠然地逛遍,可以不留遺憾。
也許是逛得太悠閑了,所以擔心當天下午去盧浮宮的時間不夠,所以只得到協和廣場的小攤買個crepe當午餐。不過坐在杜勒裡花園的水池邊吃crepe,左邊是協和廣場的盧克索方尖碑,右邊是盧浮宮作陪,也真是份享受。
3.3Versailles凡爾賽
為了去凡爾賽,周六很早出門,搭城郊的RER C線。上了車,才記起來這RER C出了城有好幾條不同的路線,只有line 5才到凡爾賽。車上人還不多,我問了一個女子,愣不會說英語,伸出五個手指問她“five”也聽不懂,我也是厥倒。最後搞明白自己坐錯了車,不過還好所有線路在市區都是一樣的,所以及時換車也沒耽誤時間。
到了凡爾賽九點剛過,趕了個早,門口已經開始排隊,我拿著museum pass,可以直接到入口,沒想到被告知“due to the construction, the opening of the palace has been delayed”。但是,delayed到什麼時候呢?沒人知道。於是,在烈日下,眼看著廣場上隊伍越排越長,大家都在等這個不知道在搞什麼的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搞完的construction。排在我後面的一對母女是從Boston來的,倒是一副心平氣和的樣子,竟然開始填九宮格。我問,如果等了三小時,告訴我們今天凡爾賽不開門,咋辦?那就走唄,母親說,誰讓人家是凡爾賽麼。是啊,這真是太牛了,一副“我又沒請你來,是你自己要來的麼”的樣子。結果等了一個半鐘頭,門口終於開始放行了。還好我習慣隨身帶著書,任何時候都可以拿出來讀幾頁消磨時間,否則在這沙礫的大廣場上只有數人頭消遣了。
也奇怪,巴黎的廣場上沙礫真多,像杜勒裡、像凡爾賽,到處都是白花花的沙礫地,踩上去嗤嗤哢哢的,如果穿淺口皮鞋,很容易有細沙石鑽到鞋裡。所以我經常走一段就要脫下鞋來倒一倒,麻煩,所以改天就換成系帶跑鞋了。
凡爾賽的宮殿,遠看就是金燦燦的,一副富麗堂皇的樣子,當年Sun King路易十四就是在這裡逍遙的。林達是對的,和盧浮宮比起來,確實顯得艷俗,比較沉不住。也許是期望太高,所以當真正進入到宮殿,覺得也就不過如此,特別是備受關注的mirror hall,因為游人如織,所以看上去便普通了,不過是一件鑲滿鏡子的大長廊,想像不出當年王公貴族是怎樣在這裡舉辦奢華的舞會。
因為開得晚了,所以宮殿裡人特別多,而且滿眼充斥的金碧輝煌也讓人覺得些許喘不過氣來,便沒心思在宮殿裡多逛,讓我看一眼這傳說中精美絕倫的花園吧。
大,第一眼的感覺。三公裡長的Grand canal,直伸到遠方,花園端正平穩,連樹冠都是被修剪成四四方方的形狀。園子裡的雕像、噴水池、草坪,像是貴婦精心裝扮的假發一絲不亂。這樣的宮廷花園可真是登峰造極,無可挑剔了。
在花園裡的Paul買了咖啡和蛋糕坐在運河邊,看在水上泛舟的人們,小孩子喜歡從水裡捧起一把把的水藻,等到了岸邊又再扔回水裡。
那是在巴黎的第二天,當第一天暴走巴黎城,第二天又在廣場上干等個把鐘頭以後,我的腿著實是累了。所以看到有租自行車的,便立刻覺得是個好主意。騎著車,便仿佛插上了翅膀。我可以往花園的最深處去,往運河的最遠處去,遠遠地離開游客。看過了Grand Trianon 和 Petit Trianon,我特別喜歡那全是粉色大理石的Grand Trianon宮殿,我叫它三文魚色,有好看的紋理,宮殿不大,花園小巧別致,比起凡爾賽的隆重森嚴來要可愛許多。而Marie Antoinette 的農場雖然可愛,但放在這裡就顯得做作了。
最喜歡的,還是騎著單車在林子深處,陽光透過整齊的樹林灑在小路上,無人,或者間或有一家子在水邊野餐,或者在草地上看書,安靜地只聽得見鳥唱。我於是跟著一起唱,讓自行車在林中自由地滑行,愜意極了。我想那些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可不會騎著自行車在這裡獨自逛吧,真是浪費著這麼好的境地。
一路停停走走,再回到宮殿門口差不多下午三四點,簡直是人山人海,在日頭下一溜兒坐在噴泉的台階前。我慶幸自己在凡爾賽的林子裡幽靜時光,終於可以沒有遺憾地離開凡爾賽,跑到小鎮上去喝冰咖啡去了。
3.4Center Pompidou蓬皮杜中心
蓬皮杜中心比的建築我想像的要好看,本來以為那就是個滿身金屬架子,腸子管道流在外面的醜東西。沒想到真站立在它面前時,覺得這個建築看上去還真有意思,一點都不醜。
展覽館在四樓和五樓,晚上開到九點,是開得最晚的一家博物館,所以我總是等其他博物館關門後才去蓬皮杜,而且那個時候那裡門前的廣場上也最熱鬧。我分兩次參觀4樓和5樓的展品,四樓放的是一些女性的現代藝術作品,不知道是不是臨時展出,實在不敢恭維,即沒產生共鳴也沒新鮮創意感,看得我極難受。五樓是相對早一些的作品,倒是很有些名作,特別是Duchamp,有他著名的小便池和大鏡子,居然是這麼個東西,真是讓我笑出聲來。不過他的作品做了很多件(小便池其實就是商店裡買了來簽個名而已),我在舊金山的MOMA也見過,估計費城他的東西也不少。還有Picasso,Miro,Dali,還有我喜歡的Alexander Calder,有些minimalism和abstract的作品看上還是很簡約入眼。總之,不接受現代藝術的同學,比如我爸,建議多花點時間在Musee d’Orsay,蓬皮杜就不用進去了。
說不進去,但是門外還是要去看看,而且蓬皮杜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門前的廣場。廣場設計很好,一整個斜坡,往下一直伸到門口,把建築地下一樓的入口襯出來。夏天的傍晚,這個斜坡上經常坐滿了人,成了一個天然的大劇場,每天上演不同的街頭藝術。有演古裝或者現代話劇的,嘰哩哇啦動靜極大,可惜聽不懂;有跳街舞的;也有當眾表演畫畫的,那小黑還挺絕,來個倒著畫,畫完把畫板轉個180度,原來發覺畫了個Obama像,還真不錯,估計已經小有名氣,難怪坐在我旁邊的家伙都知道他。
我喜歡城市裡有那樣的藝術氛圍,雖然可能也是營生的手段,但著實給城市抹上很多色彩。當那天地鐵裡一個老人小提琴拉著勃拉姆斯走過我身旁,讓我覺得生活在這個城市,實在是太美妙了。
3.5Jardin des Tuileries杜勒裡花園
杜勒裡花園不是個博物館,它曾經是個皇宮,被革命的人民給掀了個翻,現在什麼都沒有,就只有個花園了。連接著協和廣場的那個方尖碑和盧浮宮之間的一大塊空地。那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
喜歡那裡倒並不是因為花園有多漂亮,說來花園並不見得漂亮,只有樹,砂石地面,幾個大水池,當中噴了一支細細的水柱,和散落的一些雕像,感覺並不考究。但是喜歡杜勒裡就是喜歡那份不考究,那種松散甚至是懶散的味道。
花園最多的是綠色鑄鐵單人椅,可以隨意挪動,通常水池邊總是擺滿了一圈,巴黎的閑人們坐在這裡看書、聊天、抽煙、休息,看風景和被看。除了水池邊,花園裡的任何角落都是休息的好去處,樹林裡、雕像旁、草地上… 這個本來略顯粗糙無趣的花園因為這些人而活過來,背負了幾百年沉重歷史今天卻變成一派親民的和諧景像,恐怕也是當時的起義者沒想到的吧。
特別是那些雕像特別好看,雖然滿頭滿臉的鳥糞,但他們在這裡是有生命力的,而並非像展覽館裡擺放的只是件冰冷的作品。雕像的功能不就是點綴花園麼?所以不管他們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他們仍然是活的。
所以,不管是看過方尖碑前路易十六和Marie Antoinette掉腦袋的地方,還是在盧浮宮游蕩得腦力體力全不支,我都喜歡和所有人一樣跑到這裡曬太陽,聽聽那一支噴泉在水池裡發出的水聲,和周圍熙熙攘攘但不刺耳的嬉戲聲。黃昏八點多的陽光下最好,腦子裡什麼都不放,覺得那真是生命裡最好的時光。
其實,巴黎這樣休閑的地方很多,各個小廣場、街心公園、教堂門前的空地、任何monument,塞納河邊… 都有這樣塗著綠漆的單人椅,或是石凳、草坪,到處都可以停下來,享受這處處都漂亮極了的城市。而且這樣的地方都是免費的,不在乎你的身家地位,全都可以順理成章地享受巴黎帶給你的視覺盛宴。這倒是其他城市沒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