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行記
大漠胡楊賞美景故城遺跡嘆蒼涼
萬裡關山碧空盡空余塞上牧牛羊
初秋,懷揣著對大漠孤煙、日落長河的無限向往,只身踏上西行的列車,去往塞外。經嘉峪關入敦煌,再折回酒泉,轉往內蒙額濟納,最後抵達銀川。歷歷數十日,迢迢上千裡,一路風塵,只為那由來已久的念想,別樣獨特的風情。
(一)西出肅州
辭別江南擬疏狂西入甘涼始見沙
百年雄關倚祁連佛國奇境藏敦煌
西行的列車到達嘉峪關,只清晨6時,在這西部邊陲,天色仍還一片漆黑,別無其他去處,便乘車徑直去往關城,靜待天明。
嘉峪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是明代長城的起點,據說是當時的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擇此東近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的河西走廊中部要塞,開始築城設隘。從公元1372年到公元1539,經過幾代工匠的辛勤勞作,歷時168年才最終完工。不知是因工程浩大,還是地遠人稀,真無法想像,一項耗費了百余年的工程,是需要多大的恆心和毅力,傾注了多少勞汗和血淚?據說當時的政府官員曾給工程主持者出了個難題:要求預算用款必須和工程實際相符,不得有任何浪費或不足。主持人在能工巧匠的協助下,精心規劃設計,工程完工時,所有的磚石木瓦正好用完,僅余一塊城磚,被後人譽為“最後一磚”,現陳列在關城內供游人瞻仰,讓人對先人的聰明才智無比敬佩。
400多年後,置身於此地的我,雖不見“高高秋月照長城”,卻幸得有“燦燦星漢伴孤影”,在漆黑無際的蒼穹之下,等待黎明的到來。天邊終於有些微亮,並愈漸清晰,古老的城牆漸漸顯露出那古老蒼勁的身影。沿城腳緩緩而行,回首處,卻意外看到初升的旭日映襯著前方的九眼泉,冉冉上行,透過樹枝,穿越層樓,躍上天空,光芒四泄。關城,也因飽含了光澤,由起初的灰白轉為金黃,在遼闊的大漠戈壁上,勾勒出一座雄壯的金色城池。登高遠眺,天地壯闊,激情萬丈,雖然據史料記載,嘉峪關建成後並未經歷過戰爭,但當你置身於此,卻真像親臨金戈鐵馬,邊塞烽火的戰爭之中,心潮澎湃。南面,便是終年積雪的祁連山脈,從雪山、大山、洪積扇、綠洲到沙漠,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展示著中國西部荒漠的典型結構,不禁讓人感嘆於大自然的精巧布局。
敦,大也,煌,盛也,單就這二字而言,便覺無比神奇。據傳此名為戰國和秦時期,居於此地的烏孫人所創。敦煌的興起,緣起張搴出使西域,作為 “河西四郡”之一,它一直擔當著絲綢之路交通樞紐的角色,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盛於漢唐而衰於元明,直至清光緒年間,藏經洞的發現,又才使世界的焦點集聚於此。從“城頭月出星滿天,曲房置酒張錦筵”的歌舞升平,到“風播樓柳空千裡,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邊城,厚重而曲折的歷史,使得初到敦煌的我,肅目然,連呼吸,都是凝重。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飛天4000余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
面對如此藝術聖殿,惶然之,不知如何去接近,只能懷著謙卑與崇敬,由北至南,在僅開放的15個洞窟間游離漫行。石像、壁畫、經書,在導游的介紹下一一看過。游人屯集,列隊輪番進入,這樣的游覽,實也是中國特色。歷史淵源、制作工藝、色彩運用、作品內涵,自有各路專家著述,我那卑微的鑒賞能力,面對如此宏大的作品,確是羞於啟齒,無顏枉加評論。哪怕只是遠遠地一瞥,那份震懾,也是撼人。遙想當年王道士和斯坦因,初見莫高,也是如此心情吧?這兩個被中國歷史所鄙夷的罪人,一直背負了太多罵名。近日正讀斯坦因的《發現藏經洞》,字裡行間可見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於經書的珍視,敏銳地鑒賞力,遠勝於施政的晚清政府。無奈當朝昏庸無道,對王道士的報告並未放在心上,雖然後來也曾拔款,要求封洞修繕,但此筆款項,實際到達藏經洞,已被層層扣壓得所剩無已。“清除這些流沙、修復大殿需要付出熱心、恆心和苦心,而這一切,全都由我身邊的這位待人和氣、身體孱弱的道土四處化緣、募得錢財來解決,其間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一想起這些,我心中不禁有一絲感動。”----(斯坦因言)。
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蔣孝婉,一直被唾為“歷史的罪人”。其實不論那些藝術品存於英國、法國或是中國,不爭是事實是:它們都出自中國敦煌,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雖辱猶榮,何羞之有?
(二)日落大漠
殘陽斜斜漫黃沙駝影綽綽映余輝
風起蕭屑迷人眼日沒月明何處歸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5公裡處,聞說此處的日落不能不看,我本一俗子,固也欣欣然向往之,到達當日,趁著傍晚時分,趕到景區。驅駱駝而行,黃沙、駝影、斜陽、余暉,初識大漠的美妙,讓我樂不知返。攀上沙峰,守候日落,漫無邊際的黃沙將我包藏,映襯著愈演愈濃的落霞,漸入佳境。不覺中,人已越聚越多,天南地北,素不相識,卻在這個守望落日的傍晚相聚於此。一個微笑,一句勞駕,弊去都市那份冷漠與隔閡,在大自然的懷抱,有的,只是真誠坦蕩的心。不同的際遇,迥異的經歷,在交談中,體味另一種人生。貪戀於此情此景,卻誤了天色,趕到月牙泉,天已漆黑,尋尋覓覓,踏沙而行,跌跌撞撞來到泉邊。無緣於芳尊,卻不引以為憾,夜幕下,那汪清泉,那片細沙,那縷清風,那份閑情,人生何處無風景?
最美的日落,卻是在額濟納旗的八道橋。本也是慕名而往,到達時天色尚早,遠望去,連綿沙丘已被踏得千瘡百孔,大不如鳴沙山整潔。起初很不以為然,加之酷日當空,車馬勞頓,便擇一處蒙古包,懶懶地歇著,打發時間。
倦日漸斜,收拾上路,因為沒有限定線路,便只隨意游走,褪去鞋襪,踩著余溫尚存的暖沙,只往那深處行去。沙中行走,不比平地,大耗體力,走走歇歇,邊行邊樂,體乏處,便是終點。坐臥在這沙丘頂部,任余暉傾泄,人沐霞光。蒼穹如弧,籠罩四面,人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天際,淡藍、淺粉、橙黃,層層疊加,完美交融。殘陽如血,漸行漸濃,肆意地演繹著色與光的夢幻之作。周遭,了無聲息,空曠寂靜,似乎都屏息於這份炫爛。那一刻,迷醉,痴痴凝望,不願醒來。
(三)禮贊胡楊
無邊大漠展風姿漫天黃葉爭秋色
緣聚今夕自多情人約黃昏月已明
胡楊樹的神奇在於,一棵樹,可以長出三種葉狀:楓葉、楊葉和柳葉,所以胡楊又叫“三葉樹”,屬落葉喬木,是第三世紀殘余的古老樹種,是一種因沙化後而特化的植物,其珍貴與銀杏其名,有“活化石”之稱。此次的出行,也主要是因貪慕“金秋胡楊”的美名,不遠千裡,穿越戈壁沙漠,來到這大漠邊緣的塞外小鎮。當我看到那一片片炫爛的胡楊林時,一切的辛勞,都是值得。
到達當天,已近黃昏,稍作休整,便直奔一道橋。藍的天,黃的樹,倒映於長河之中,水天一色,讓人嘆為觀止。奔走於林中,放任心中的新奇和激動,貪婪抱擁眼前這碧天黃葉。本是打算趕去二道橋觀看日落,這一路行去,已過了時辰,迎面碰到的,都是鳴金收兵的發燒友,長槍短炮,步行或驅車,弄得一路塵土飛揚,無意中拍出的圖片,竟像是薄霧晨曦籠罩其間。仍有少數執守於此,便是待那月高林靜的清寂之美。誤了落日,卻享圓月,自然界的美妙,非在一朝一夕,卻在那不斷輪回返轉的日日年年。
後來的幾天,每日必去林中轉轉,也非刻意的要去何地,只隨意地挑一處進入,卻每每“誤入胡楊深處”,不能自拔。黃葉漫天,碧空如洗,夕陽無限,不同時段,卻有別樣風情。那日午後,闖入一片茂密的胡楊林,樹干粗壯,枝系龐大,無不彰示著年歲的悠長。清透的陽光,穿過層層樹蔭,投射於林間,人就沐浴在這片溫馨的暖融之中。揀一片林間空地,仰面躺臥,枕著松脆層疊的落葉,席地幕天,靜享這份閑散時光。那片片黃葉,形態各異,或楓、或楊、或柳,攜著縷縷陽光,暖暖的,透透的,連脈絡都清晰可見。
又一個黃昏,又一片林,雖然較之先前略顯稀疏,還有些廖落枯樹,卻為那炫目的落日提供了最佳前景。夕陽的余暉徐徐散落,猶如一襲金色蟬衣,輕輕地、柔柔地,由天際蔓延開來。皓月已悄然升空,殘陽卻欲走還留,日月同輝之間,寸寸柔腸,段段情愫,湧上心頭的,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無限暇思。“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樂於行走,偶爾也會倦於漂泊,天地之間,茫茫人海,歸去無期。惆悵之中,卻又滿心期待下一次旅行,或許,這正是我要的人生?
(四)如歌生命
遍野枯木無限憾日出居延別樣紅
晨暉躍躍岸無邊暮日沉沉夜漸濃
清晨五點,睡意朦朧中披星出行,只為一睹大漠日出的美艷。居延海,是位於鎮北60多公裡的一個內陸湖泊,曾是古弱水的歸宿地,據說已干枯了幾十年,從2000年開始有計劃地4次調水入東居延,才有了今日趨之若騖的“日出居延”。到達時,勤勞的發燒友們早已一溜煙沿湖擺開陣勢,見縫插針的擠了進去,駐立於零下幾度的寒凍,手已僵得不聽使喚。
天邊,漸有淡淡晨光,緩行上移,將原本墨藍沉寂的天空逐漸摻入澱藍、澄藍、粉藍,而後,便有了淡黃、橙黃與金黃,紅日,已然躍躍欲出。屏息凝視,那輪橘紅旭日終於跳出湖面,衝入天空。一時間,四下呼聲連連,不知是為這精彩的一瞬,還是多時的守望。人生便是如此奇妙,甘為那轉瞬之美,不辭辛勞,或許真正讓我們感動的,並非剎那間。為了追逐心中的理想而波奔勞碌,往往卻會忽視其間的過程,人生,就好比釀酒,經歷了天時地利的長久蘊釀,才會迸發出迷人芳芬,欲速雖達,卻是毫無底蘊。日出,雖只有幾秒鐘的短暫,但如若沒有之前多時的守候,又怎會有猛然間的頓悟?轉瞬之美,稍縱即逝,而留於心底的,是那份執著的等待。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死一千年”,這是多年來傳誦於民間對胡楊的贊譽。如此算來,眼前的滿目枯樹,都已是兩三千年的先輩了。早就在網上看過怪樹林的圖片,突兀怪異,讓人心生敬畏,神往之。可真正來到跟前,驕陽下,那些散落於茫茫荒漠中的枯敗枝木,全然沒有我想像中的那般氣勢。無力、無奈、無助,或許生前曾為參天大樹,而今,只余這副慘敗之狀。最高的樹干也不過一人多高,更多的,是些零零落落的斷木殘枝。我們或許會感嘆於“倒而不死”三千年的頑強,但也不能忽視環境惡化的事實,幾十年前這裡曾經是枝繁葉茂的原始森林,由於水源不足等自然因素,昔日的風采已蕩然無存,留給後人的,是這了無生氣的一片林,憾然於懷的一聲嘆。
(五)故城遺址
金戈鐵騎今不在殘垣斷壁空遺恨
原是西夏故國城卻湮黃沙黯傷神
“黑水城,位於鎮東南25KM處額濟納河東岸的三角洲上,是西夏王朝“黑山威福軍司”所在地。在元朝時是交通要衝和政治、經濟中心,是古絲綢路上的明珠。元末明初,明軍大將馮勝掃邊,破水斷城,守將哈日巴特爾誓死不降,血戰陣亡。近代西方探險隊的多次
探寶,從黑水城掠奪了大量的珍寶和典籍。”
去向黑城無坦途,皮卡司機小白竟然不識路,只好跟著前面的越野車,茫茫戈壁,一路狂飆,無奈皮卡“身輕若燕”,遇到“轱轆路”就跑不起來,小白說真該壓一箱哈密瓜在後廂。涉黑水河也是小心翼翼,心系一弦,眼見河水一點點漫上車身,真擔心車子在河中熄火,遠不如越野瀟灑自如。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在日出前趕到了黑城。單看門口的車輛便知,今日勤奮的人又是不少。現存城牆高9米,長約2KM,面積1.6萬平方米。摸黑進得城來,卻是偌大不知所處,只管朝著人跡行去,攀上一座沙丘,靜待出日。寒凍中,天色漸明,太陽,在人們的一片惋嘆中,懶懶地,散散地,伴著周遭淡黃的光暈,悄然升空,沒了那份紅艷,那股衝勁,那輪圓潤。於攝影而言,這算是一次失敗的日出,於我,卻有一番別樣趣味,如若每每的日出都是鮮明紅艷,一出衝天,又何來這份守候的樂趣?等待的,正是那不可把握的未知。
日高煙斂,黑城,便清晰地呈現在眼前,城池,已長久湮滅於歲月的滾滾黃沙,唯有那些斷垣殘壁,零磚散瓦,向人們述說著昔日的輝煌。腳下這片黃沙,已被尋寶考古之人搜探過多次,但仍有不少斷骨瓦礫,讓不人禁暇想,可是西夏舊物?抬望眼,天空,藍得讓人窒息,沒有任何雜質,不見一絲雲彩,那麼純,那麼透,就潔潔的一片藍。是否,但凡極善極美之物都會讓人懷疑它的真實?此時的我,便是一陣恍惚,不知身處夢中還是幻游仙境?久居都市,想見那純淨天空,璀燦星河,都算是奢望。日月星辰,晝夜輪換,自然的法則未曾改變過,蒙弊的,只是我們的城,我們的眼,這,是否是現代人的悲哀?曾讀過一則故事,富翁對在沙灘上曬太陽的窮漢說道,你為何不去都市打工賺大錢?窮漢反問,掙那麼多錢何用?富翁講述了大堆理由,無非是些紙醉金迷的物欲繁華,最後,卻是為了來這沙灘曬太陽。窮漢便問,我現在不已在這裡曬太陽了麼?富翁無語。不知這是遁世還是超脫,我,卻喜歡上這窮漢。
“背倚迤儷青山,遠眺九曲黃河。九座帝王陵墓和260多座陪葬陵墓巍然矗立在賀蘭山東麓、黃河西畔。在灰蒙蒙的蒼穹下,暮色輕籠、秋風襲人的黃昏中,賀蘭山遙遠飄渺,陵墓墩台神秘無語。”-----這便是位於銀川市西約30千米賀蘭山腳下西夏亡陵。
遙想1000多年前的西夏故都,如今只殘余這些夯土巨塚。近190年的“神秘王朝”,經歷了重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國道中落、族滅國亡的曲折過程,其疆域包括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的部分地區。巧的是,這次出行的所到之處,皆在此之列:取道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入瓜州(安西),再往額濟納黑水城,最後來到故都---興慶府(今銀川市)。黨項西夏,源於唐,立於宋遼而亡於元,夏宋之爭、遼征西夏、援遼抗金、蒙古征伐……宮闈城池,亭台樓榭,皆在一次次的征戰中摧毀殆盡,若不是黑城被盜文物的公諸於世,這個金戈鐵馬的征戰王朝,說不定就只能長久地湮沒於黃沙之下。如今,除了那份滄桑凝重的歷史,供憑吊的,便是這些故城遺址。黑水城、西夏陵,載負著幾多年輪的厚重,一片殘磚,一寸斷瓦,都曾見證了上千年的實事變遷,物轉星移。眼見繁華逝去,卻無力挽回,只能無聲執守故土,留待後人評說。不知再過千年,我輩留下的,又會是何種境況?是悠長的歷史文明,迷人的自然風光,還是更多摩天的水泥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