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南泰北風光無限(26)

作者: 老年2008

導讀吃好飯繼續上路。下午去拜縣(pai)的路上經過二戰大橋。二戰大橋是一座鋼架橋,橋面上鋪著木板,看起來還相當堅固,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來往車輛都是從旁邊新建的水泥橋上通過了。 (二戰大橋) 橋邊上有個大橋的紀念亭,裡面有關於二戰大橋的歷史背景、二戰時期的作用等有關介紹,還有不是圖片介紹。 在橋頭有婦女帶了一個小女孩在擺攤賣雞蛋,當我們向她買雞 ...

吃好飯繼續上路。下午去拜縣(pai)的路上經過二戰大橋。二戰大橋是一座鋼架橋,橋面上鋪著木板,看起來還相當堅固,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來往車輛都是從旁邊新建的水泥橋上通過了。



(二戰大橋)

橋邊上有個大橋的紀念亭,裡面有關於二戰大橋的歷史背景、二戰時期的作用等有關介紹,還有不是圖片介紹。 在橋頭有婦女帶了一個小女孩在擺攤賣雞蛋,當我們向她買雞蛋時,她高興得滿面笑容。

接著,我們去了拜縣邊上的南湖村,也叫山地村。南湖村坐落在群山腳下,是個風景秀麗的村莊。它本是一支國民黨軍隊的後裔,當年大陸解放,這支軍隊從雲南退到老撾境內,後來為了生存,又輾轉遷入泰北的這一片山區。據介紹,原來這支軍隊同金三角有來往,靠販毒為生,後來則陸續轉為當地農民,有的娶了當地人,逐漸融入泰國本地生活。南湖村現在去參觀的游客多了,也有了商品意識,同時利用他們自己的資源,積極發展旅游業,為配合旅游業,在村口一塊大石頭上寫著大大的“南湖風俗文化村”幾個字,讓遠道而來的中國人看著覺得親切。



(拜縣的南湖村)

上山到村裡,家家戶戶門口貼著熟悉的用中文寫對聯,老人坐在門口曬太陽,房前屋後的空地裡見縫插針種植了蔬菜。村裡因為來訪的游客多了,也開始搞旅游事業,村口廣場幾家用泥土和毛竹建成的屋子是小商店和茶室,店鋪裡賣茶葉、土特產和紀念品,所買的大部分貨物看得出來是從雲南運過來的。



(用泥土和毛竹建成的屋子是小商店和茶室)

村子裡,只有小孩在家門口玩,大人大都在家裡睡覺。聽那些小孩說,下午不上課,晚上考試。我們看了小孩讀的書,用的是台灣教科書。我們又去了村裡的小學看。看了學校,就知道南湖村的孩子們學習條件很艱苦,教室裡的桌椅都是很破的,有的是搖搖欲墜的,窗上的玻璃是整塊的很少。但是他們的十條校規是很嚴格的,第一條就是孝忠泰皇。有一個不大的籃球場,教室門上面用中文寫著捐助人的名字。最少的僅捐助20泰銖,可想而知當地的經濟情況是多麼困難,但是再苦還是要為教育事業出點力。



(他們的十條校規)

我們和小學生聊天,有幾個小孩很活躍,一點也不怕陌生,和我們一起談笑風生,非常有趣。 而且對著鏡頭一點也不害羞,非常自然。 我們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家庭等情況,總體感覺這些孩子的生活、學習環境是很艱苦,我們因為沒有准備禮品,只能最後塞了一些錢給他們買些文具,我們也知道這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至少心裡有點安慰罷了。



(我們了解他們的生活、學習、家庭等情況)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