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KK游紹興:一方水土一方人不知怎麼,我對水鄉始終是一往情深;第一次自助旅行,就去了七寶、木瀆、西塘三個水鄉,前年走了一趟江南,由錦溪、周莊、同裡,到蘇州的平江路、山塘街,無一不讓我嘖嘖稱奇,這回到了紹興,沒料到她也是一個水鄉。
來紹興前,真不知這裡出了那麼多名人,隨便說幾位,大禹,越王勾踐,周恩來,蔡元培,秋謹,王羲之,陸游,還有魯迅,個個大名如雷灌耳,尤以魯迅更甚。他的文章在內地的小學是必讀課文,紹興縣政府用了一句:「跟著課本游紹興」,讓觀光增加不少賣點。我對魯迅了解不多,於是讀了一些他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到「少年潤土」,開始對魯迅產生興趣和熟悉感,巧的是老婆的祖籍也是紹興,她不免對此地有很大的期盼。出外游玩,住的問題是第一要事,不但交通要方便,而且要干淨,最好是民宿或是青年旅舍(因比較便宜),我在攜程預訂了「紹興老台門客棧」,原因是她有古早味,又在市中心魯迅故裡旁,還有可以免費接送啦。當我們紹興火車站前下了機場巴士,老台門的黃色小面包車已在等著了,開車的年輕人很有禮,手腳俐落的把我們行李拿上車子,開著車子由解放路往南走,十分鐘就到了客棧,大廳裡布置的古色古香,這客棧是由大宅院改建,大概是三進四合院,第一眼印像很好。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故裡游次日早晨,坐在老台門大廳的四方桌,吃著免費提供的早餐,雖然只有稀飯、饅頭、包子、油條、梅干菜、豆腐乳,但是吃得十分清爽。一邊吃一邊打量這客棧,每棟房均為木制樓閣,分別取名進士閣,翰林樓什麼的,哈,原來一覺醒來我中舉成了進士。

走出老台門,過了小橋轉個彎就是魯迅老街,時間還太早,有些店鋪還沒開呢,我對小店中的那烏氈帽極感興趣,試戴了一下,放棄了。走進了魯迅故居-周家新台門,從書房轉了個彎,來到魯迅童年最喜愛的百草園,文章中的菜畦、皂莢樹、石井欄,點點滴滴呈現在眼前,說實話,在小孩子的眼光是很大的一個空間,難怪魯迅玩得不奕樂乎;我曾回到小時候住的地方去看看,印像中有個很高的防空洞,當時還的爬個半天才上去,後來一看,還沒我肩膀來的高呢,可見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看起來都不會一樣的;離開百草園,照著標示牌走到風情園,這裡比較氣派,戱台,樓閣,看的出來,周家原是有錢人家,可是他們家因科考舞弊而沒落了。從故居走出來,經過一條長巷回到魯迅老街,斜對面就是三味書屋,門口的榮寶記臭豆腐吸引了我,買了一盤坐在在河邊的木桌,嘴裡吃著,眼睛可沒閑著,只見旅行團峰擁而至,人人頭戴小紅帽,三味書屋前小河擠滿了烏蓬船,於是我們也跟著拿小黃旗的導游走進書屋,逛了一圈,順便聽了導游的解說。出了書屋走到老街東口,找了輛三輪車,談好30元,坐三輪車游紹興才是個最好的選擇,因紹興城實在不很大,走起來也是會累的。

這裡說明一下: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求學,塾師是壽鏡吾先生。「三味」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深得其中三昧”等說法。
水是紹興的魂,橋是紹興的骨紹興有水鄉,酒鄉,橋鄉和名人之鄉的美稱,且不說別的,紹興的橋,比什麼威尼斯水都的橋還來得多。說實在,說紹興是東方威尼斯,其實委曲了她,我認為紹興更勝一籌。紹興不但有歷史,而且有文化,文物古跡遍布,這是威尼斯遠遠比不上的。
紹興的橋極具特色,有古樸的石板橋,遮陽避雨的廊橋,單孔石橋或是木橋,最令我心儀的是那些有故事的橋。我們坐三輪車沿中興路而行,從八字橋直街來到八字橋,這八字橋上頭有著濃密的樹蔭,橋面上除人走的台階外,還有車道。八字橋乃因橋形似「八」字而得名,橋位於三街三河交點上,因此都說八字橋是我國最早的立交橋。只是又有一說,八字橋乃八士橋之錯稱,是耶?非耶?站在八字橋上,只見橋上曬著棉被、梅干菜,河中停著烏蓬船,日子一如往常,還沒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信步往橋下走去,河邊婦人正洗著衣服,路邊也曬著大白菜,這才是真正的水鄉,誰喜歡看那掛著紅燈籠,賣著紀念品的小店啊。橋的這一邊有座古老的教堂矗立在路邊,人稱若瑟老堂,外牆粉紅白兩色相間,簡單大方。來到廣寧橋直街的龍華寺,紅色的大門,門前有座碑坊寫著「龍華證道」,一旁就是廣寧橋,突然想起橋東首有個紹興僅存的閘橋,名為「龍華橋」,走過去一看,果然不錯,有個破舊的小石橋縮在角落裡,橋兩旁石壁有兩道溝槽,這是調節水位用的,現今橋已不通行人車,橋下堆積了垃圾,雖然據說是個保護古跡。

師傅費力騎著三輪車,帶我們沿著中興路再往北走,一路閑聊中,了解原來師傅是位打過越戰的老兵,只因多生了一個兒子,只好退伍靠勞力維生,拉拔大兩個小孩,不過,老大現已教書賺錢了,日子比較以前好過了。題扇橋與戒珠寺的故事-王羲之大師離開了大馬路,三輪車從蕺山街騎進去,這是一絛窄小的石板路。走沒多遠就到了題扇橋,這是座有趣的橋,名字典故是王羲之在此橋遇一賣扇老婦,在扇上題了字,扇遂被高價爭購。再往前走就是戒珠寺,這是王羲之舊居,傳說王羲之失落了一顆喜愛的明珠,當時懷疑是來訪老僧所竊。老僧也不作任何解釋,只是郁悶而死。事後王羲之發現明珠為家中白鵝所吞。於是舍宅為寺以紀念老僧,並題“戒珠講寺”匾額,表示戒絕玩珠之心。寺前有一大片水池,相傳是王羲之練字的墨池,我有些懷疑,這麼大的水面如何能染的黑。
學界泰鬥、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當賣扇老婦一再要求王羲之為之題字,王見老婦就躲,甚之嚇的手中的筆都飛掉,這就是筆飛弄得名的故事,筆飛弄裡有個不起眼的名人故居 「蔡元培」,浙江紹興人,曾任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堪稱「學界泰鬥、人世楷模」。這八個字正題在故居大門前的兩塊匾上。 穿街走巷到了西小路,可惜呂府十三廳未對外開放,不過西邊有個謝公橋值得一看,好笑的是,我在橋邊找了老半天,終於在曬著的棉被底下找到了一塊石碑,上書謝公橋三字。順著謝公橋石階拾級而上,站在橋上只覺清風拂面,又見河邊洗衣裳的婦人,偶而傳來棒棰聲,還有那紹興軟語。回頭見那飛翼樓遠遠立在府山山頭,仿佛尖尖的一只筆。走下青石板階梯,沿著河邊廊棚走走,沒見著什麼人,只幾位老人坐在家門口,抽著香煙,偶而抬頭看看闖入他們寧靜世界的俗客。說實話,這裡比西塘還真,還美。

照了好多好多的相片,依依不舍的離開,師傅帶我們沿解放路南行,一路經城市廣場,古軒亭口,見秋謹雕像依舊孤寂地站在那裡,就這樣一個半小時逛了小半圈紹興,中午回到了鹹亨酒店,准備學那孔乙己,喝他幾杯老黃酒,配上那想了許久的茴香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