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日 敦煌多雲,嘉峪關揚沙轉多雲
7點,起個大早。在賓館結賬以後,獲得了早餐券,到馬路對面就可以吃早飯了。西部人起床的時間較晚,通常要到7:30以後才開門,我們就在賓館大堂裡磨嘰了一會兒,才去吃自助早餐。飯畢,楊師傅照著指定行程,帶我們去莫高窟。車上,楊師傅說我們的火車票並沒有被帶到敦煌來,昨天他沒拿到,要到嘉峪關市取。
路過敦煌火車站,感覺和德令哈的火車站外形差不多,周圍建築也不多,有形單影只的感覺,不像我們那裡的火車站,周邊高樓林立,火車站是淹沒在廣廈之中的。火車站正前方有一條大道,直通敦煌莫高窟,黎孟波想這條路肯定是當地政府為了方便游客而特地修建的吧。經過一個關卡,就到了莫高窟的停車場,下車就看見了莫高窟北區,隔河相望,和印像中的一樣,那樣的高大,那樣的蒼勁。北區是莫高窟工匠的住宿區,現在還沒有對外開放,相信將來有一天會重見天日的。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那邊已經全部對外開放了,除了曇曜五窟這種皇家造像外,也有民間開鑿的石窟,和當時工匠的居住區。兩個石窟最大的不同是,莫高窟善於繪畫藝術,而雲岡石窟則以石像見長。
停車場的小攤販出售的紀念品價格很離譜,建議大家到莫高窟裡去購買,大家可以比較下價格,便會這個有結論了。停車場對面是莫高窟的博物館,有很多石窟的復制品,因為莫高窟號稱千佛洞,但出於保護的考慮,游人只能看到10來個洞窟。所以進入博物館一覽,也能彌補此行些許的遺憾吧。
售票亭前有一個白塔,裡面是王道士的弟子們為師傅修的一個功德碑。提到王道士,就得不得不講述一下這個人,他的一生與莫高窟的重大發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王道士原名王圓箓,他來到莫高窟下修建了寺廟,那時候黃沙已經覆蓋了大片莫高窟的土地。王道士親自去除黃沙,當他在清理一個洞窟的時候,即現在稱呼的16窟“藏經洞”,一個世紀之謎讓他驚呆了,滿滿一個洞窟的經卷呈現在眼前。經卷中涉及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等歷朝歷代多方面的資料,對於如此一個小和尚來說宛如挖到了寶藏。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保護了經卷,並通知了腐敗的朝廷,但是沒有獲得任何重視。後來灰心喪氣的王道士遇到了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這個西方來的知音,叩開了王道士的心扉,他決定把經卷賣給英國人。正是因為他這個舉動,導致了經卷和文物的大量流失,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行成了新的學術流派——敦煌學。王道士這個人的是非自有公論,沒有他就不可能發現“藏經洞”這個天大的秘密,也不可能讓莫高窟蜚聲海外;沒有他也不可能讓如此多的國家文物流亡海外,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巧取豪奪的罪證。或許他生不逢時,給他的人生添加了如此濃重的戲劇色彩吧。下面是QQ:156761530網上摘錄的一些關於莫高窟的背景介紹,在去莫高窟前,不對它有深入了解,應該是去了也不知所以然的。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箓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准備逃難時所封閉的。
莫高窟藏經洞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發現,其出土文書多為寫本,少量為刻本,漢文書寫的約占六分之五,其它則為古代藏文、梵文、齊盧文、粟特文、和闐文、回鶻文、龜茲文等。文書內容主要是佛經,此外還有道經、儒家經典、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歷本、契據、信札、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很少為人所知,幾百年裡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後,旋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箓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進行第二次中亞考古旅行時,沿著羅布泊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了敦煌。當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後,他找到王圓箓,表示願意幫助興修道觀,取得了王的信任。於是斯坦因就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揀選文書,他最終只用了200兩銀兩,便換取了24箱寫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帶走。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又以500兩銀兩向王圓箓購得了570段敦煌文獻。這些藏品大都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擁有與敦煌相關的藏品約1.37萬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近年來由於該館對中國文物的保護不力甚至遭致失竊,因而受到不少指責。
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現古代寫本後,立即從迪化趕到敦煌。他在洞中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兩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堪稱菁華的敦煌文書,後來大都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朝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但在清點前,王圓箓便已將一部分文物藏了起來,押運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後,何彥升和他的親友們又自己攫取了一些。於是,1900年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均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對於流失在中國民間的敦煌文獻,有一部分後來被收藏者轉賣給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但更多的已難以查找。王圓箓藏匿起來的寫本,除了賣給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11年和1912年賣給了日本的探險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羅斯佛學家奧爾登堡對已經搬空的藏經洞進行了挖掘,又獲得了一萬多件文物碎片,目前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近代,除了藏經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畫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與1923年到來的哈佛大學蘭登·華爾納先後利用膠布粘取了大批有價值壁畫,有時甚至只揭取壁畫中的一小塊圖像,嚴重損害了壁畫的完整性。王圓箓為打通部分洞窟也毀壞了不少壁畫。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關押了數百名俄羅斯沙皇軍隊士兵,他們在洞窟中煙熏火燎,破壞不小。1940年代,張大千在此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他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這種做法後來引發了爭議,直到現在依然爭論不休。
注:王道士的功過與是非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
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箓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台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幾年過去了,時任甘肅學政的金石學家葉昌熾知道了藏經洞的事,對此很感興趣,並通過汪知縣索取了部分古物,遺憾的是,他沒有下決心對藏經洞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直到1904年,省府才下令敦煌檢點經卷就地保存。這一決定和汪知縣當初的說法一樣,都是把責任一推了之。王圓箓無法可想,又鬥膽給清宮的老佛爺寫了秘報信。然而,大清王朝正在風雨飄搖之際,深居清宮的官員哪望能顧得上這等“小事”。王圓箓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斯坦因說:“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對面新建涼廊上的繪畫有顯明的證據,所畫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傳說……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國話向王道士述說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著他的足跡,從印度橫越峻嶺荒漠,以至於此的經過,他顯然是為我所感動了。”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後來連醉心於壁畫的張大千也加入了破壞的行列。1910年清政府作出決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運往北京保存。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竊一部分。
大量經卷的散失,曾經使王圓箓感到非常痛心,因為藏經洞是他發現的,多年來在他保管期間從未發生過無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奪,又如此貪心,使他感到極大的憤慨。所以,當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後,王圓箓對他說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話,《斯坦因西域考古記》是這樣記述的:“說到官府搬運他所鐘愛的中文卷子致受損傷,他表示後悔當時沒有勇氣和膽識,聽從蔣師爺的話,受了我那一筆大款子,將整個藏書全讓給我。受了這次官府的騷擾之後,他怕極了,於是,將他所視為特別有價值的中文寫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敦煌千古事,苦樂誰心知?
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於任何個人,那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我們不能以一個完人的標准去審視王圓箓,他在那個時代其實真的很平凡。或許只有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評價。藏經洞前聚滿了游人,在黑暗的洞中回響著各種不同國籍的聲音,我隨著匆匆人流,對王圓箓投去深情的一瞥。
去敦煌之前,我就有個心願要找到余秋雨所說的“道士塔”。我問導游:王圓箓葬在何處?他說在莫高窟售票處前面。我從洞窟中一路下來,果然看到了一座淡黃色的塔佇立在莫高窟陳列館前。在我所駐留的數分鐘內,我沒有看到還有其他人在注意到它。細細看了一下塔上的文字,原來是王的徒子徒孫們用來紀念王圓箓的,墓志上記錄了他的功德。他們建造了莫高窟眾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將一個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過歸還給了大地】
通過一條沒有河流的石橋,經過幾尊飛天的雕像,就到了莫高窟的入口了。整個莫高窟被大樹環繞,這樣應該能有效防止風沙。莫高窟的外牆是百葉窗設計,即通風又防沙,一舉兩得。旁邊有一個免費寄包處,要求游人把大包和相機寄存。腰包和挎包需要寄存。我的相機放在挎包內,沒有寄存,不過也沒在莫高窟內拿出來過,整個景區嚴禁使用相機拍照。進入景區有專職導游帶領,每個人通常帶領20余人。這樣做的好處是:一來游人不會像撒鴨子似的到處亂跑,二來也有效控制了每個洞窟內的人數。
導游30歲不到,口齒清晰,普通話標准,帶著我們從下寺到上寺逐個參觀。下寺位於入口的右側,是王道士建造寺廟的地方。上寺中寺位於入口的左側,以前是喇嘛廟,現在是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本次參觀,導游帶我們去了328窟,16和17窟,323、324、325窟,427、428窟,237窟,096窟,148窟。其中只有328窟是精品,16窟具有重大文化價值,其余不值一提。因為黎孟波覺得其余窟中的很多菩薩造像跟現在的水平差不多,很容易就認為是當今社會的產物。導游也承認,很多造像是清代時期的作品,他的評價是不倫不類。我猜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王道士請人加工的,因為他當時靠出賣文物獲得了大量的資金,也有可能是清政府派人修繕的。
328窟是覆鬥形窟。窟頂、四壁壁畫均為千佛,西夏重繪。此窟塑像,制作精細,神態逼真,形神兼備,是唐塑中的精品。居中作說法相的佛像莊嚴肅穆、雍容大度,通過對衣褶垂裙、佛光和佛坐的精心刻畫,顯得燦爛多彩。兩身大菩薩坐游戲座式,姿態優美自然,肌膚豐潤,衣飾華麗,造型柔麗端莊,表現菩薩的智慧和深沉。阿難身著華麗袈裟,身軀微斜,雙手籠於袖內,昂首挺立似在出神聆聽佛法,意態灑脫,壯若躊躇貴少年。迦葉雙眉緊鎖,瘦骨嶙峋,老成持重,若坎坷一生飽經風霜的沉靜老人。兩側半跪的供養菩薩虔誠文靜。(南側一身1924年被美國人華爾納盜走,現存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
16窟就是王道士發現“藏經洞”秘密的地方,前面已有提及,不再贅述。
在剩下的這些窟中還有兩大特色,一個是薩垂那太子喂虎圖,一個是敦煌的飛天壁畫。428窟—北周,太子本生和太子舍身喂虎:故事畫分上中下三段。講述的是:摩訶薩捶那王子和兩個弟兄在山中游玩,突然遇到一只母老虎和幾只飢餓待哺的小老虎。兩兄弟見此情景驚慌失措,於是掉頭就跑。太子卻悲從心來,毅然縱身跳下山崖,因太子舍身入虎口,所以後來得道轉世為佛。 飛天的洞窟很多,具體是哪一個我也不記得了。唐朝有唐朝的飛法,宋朝有宋朝的飛法;漢人有漢人的飛法,少數民族有少數民族的飛法。總之,有胖有瘦,有輕盈、有肥美,形態各異,色彩各異。096窟莫高窟第一大佛,亦彌勒佛。塑胎泥塑而成,高35.5M。具有女性特征,與武則天有關,修鑿於1300年前初唐,是武則天希望借佛的名義來統治中原,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也把096窟叫做“九層樓”,導游說:除了左腳以外,全部是後來修建的,原作已毀。148窟此窟是李大賓於盛唐大歷十一年(776年)開鑿。主室佛壇上,塑涅槃像,長15米。涅槃是指釋迦牟尼八十歲時達到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最高境界。佛右脅而臥,面型豐滿、雙眼微閉,左手自然放於左腿之上。衣紋柔軟,隨身體起伏而變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態。涅槃像後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國王子、佛姨母、菩薩等舉哀像七十二身(經西夏重修)。西壁繪有莫高窟規模最大的《涅槃經變》。 南北壁佛龕內原塑如意輪觀音和不空絹索觀音,已毀。現存清代塑造的過去佛和未來佛。窟頂為盛唐時所繪千佛,雖經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鮮艷。 東壁門南北兩側分別繪《觀無量壽佛經》和《東方藥師變》,規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樓、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築結構復雜,布局嚴謹,繪制精細,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前室現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獅子。 就要離開莫高窟了,在“九層樓”前合個影吧,留下這一壯觀的人類物質文化遺產。
敦煌,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留下了太多的先輩們的勤勞與智慧,是無法在這短短1天多的時間裡完全體會到的,再來一次,再親身感受一下這古老的文明,也成為我心中的一個願望。
駛離敦煌之後,楊師傅先帶我們到一個小鎮上吃了午飯,叫什麼來著,名字我忘了,地圖上也沒有。然後行駛在去嘉峪關市的高速公路上,路上看見一個雅丹地貌的景區,楊師傅停下了車,讓我們拍照留念。一直很向往雅丹,沒想到是在高速公路旁,我與它們相見了,荒涼的土地上隆起一座座險峻的小山丘,別有一番情調。前方指示牌顯示:1小時內有揚沙天氣。暈!這個天氣會影響今天的行程嗎?心裡惴惴。
車子進入市區,城市很漂亮,綠化覆蓋面積大,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嘉峪關關城離開市區不遠,也就15分鐘的車程。記得也是17點到達的,買了50元的學生票進入。入園後,左側是一個水寨,好像是釣魚用的,正前方也是一個人工湖,遠處是綿延的祁連山脈,橫臥於嘉峪關旁。走到嘉峪關關城面前,高大的城牆,夯實的泥土,時時刻刻再向你傾訴——天下第一關的傳奇。
嘉峪關是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代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後期各代,長城沿線的重要軍事要塞,素有“中外鉅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稱。它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甕城門均向南開,西甕城西面,築有羅城,羅城城牆正中面西設關門,門楣上題“嘉峪關”三字。關城內現有的建築主要有游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嘉峪關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御體系,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走在嘉峪關關城內,感覺還真像一個公園,各色花草樹木相映成趣,卻少了昔日的那份崢嶸歲月。摸一摸牆,掉下了一地的泥土,只能說明這城牆是現代工匠的手藝,因為在古代城牆得槍戳箭射而不爛,這樣才算合格,否則是要殺頭的。現在造的城牆是不能打仗用的,看著情形,沒兩下就被攻破城池了,而且牆上有道道縫隙,容易生長植物,隨著植物頑強的生命力,或許也不用打仗了,植物就能把城牆完全摧毀。
在有些城牆上,是有兩個孔,一個是堵住的,一個是空心的。堵住的那個是放油燈的,便於士兵在城牆上巡邏,空心的那個是用於弓箭手射箭的。多處獨具匠心的構造,也讓這座關城立於千年而不倒。在關城的當中是游擊將軍府和練兵場等軍事設施。這種屯兵制的軍事建制,全面展現了明朝軍事體系的完整性。
出了西門,有一個亭子,在那裡可以拍攝出整個嘉峪關的全貌,可惜已經20點了,日落西山,西門關掉了,只能帶著遺憾,拍攝了嘉峪關的日落,帶著輕松的心情離開了關城。此時傳來好消息,楊師傅在我們游覽關城的時間內,幫我們順利地取回了當晚的火車票。在火車站附近吃了晚飯,乘坐T193次列車,晚上22:04發車,去下一個目的地——吐魯番。

(莫高窟(一))

(莫高窟(二))

(莫高窟(三))

(嘉峪關城樓)

(嘉峪關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