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去普陀山朝拜,已經是第五次去了,總結下經驗,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借鑒。
行:現在上海去普陀山非常方便,海陸空都能抵達。我把自己選擇過的兩種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是做船,每天晚上7-8點,吳淞碼頭都有一到兩班船至普陀山的,有的當中還停下岱山,一般是第二天早上5點多能到。回來的船是下午四點多從普陀山出發的,也要第二天早上5點多到吳淞碼頭。這種方式的優點不言而喻:價格便宜(票價記不清了,也就100出頭吧),還有夕發朝至,更方便我們上山朝拜。不過也有缺點:受天氣影響比較大,還有舒適性比較低。
二是自駕,我們選擇的自駕線路是上海-杭州灣-寧波北侖-白峰碼頭(車程大約3小時),然後擺渡到普陀山(船上1小時)。這種方式時間上好控制,人也比較舒服(當然我是坐車的舒服,開車的那個估計不是這麼想的),受天氣影響小(如果實在天氣不好而要堅持行程的話,建議直接開車到沈家門,沈家門的船是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取消的);缺點是略貴,我們4人一車,把油費路費還有船票停車費一起算下來要340/人的往返。
宿:前兩年去普陀山都住的賓館,住過竹香居,百步閣,後兩年選擇的都是家庭旅館,住在聽潮閣。我沒有住過中心普陀,息耒小莊這些高檔賓館,不好評價。不過你若是想選擇三星等級酒店的話,建議家庭旅館會更合適。家庭旅館價格便宜,一般只有三星酒店的一半,硬件設施也不錯,空調電視,24小時熱水一應俱全,還是很劃算的選擇。不過洗漱用品要自己帶好的。普陀山的家庭旅館主要分部在龍灣和西山一帶。龍灣的地理位置好,就在金沙邊上,到紫竹林南海觀音都很方便,如果要看日出的,一定要選龍灣;西山是當地人的居住地,價格比較便宜,出行略微不便。我這兩年都住在龍灣的聽潮閣,覺得不錯給大家推薦下,從碼頭走過去十分鐘就能到了,如果提前預訂的話,鄔老板還會到碼頭接你的。房間很干淨,空調不錯,功率夠大也沒什麼噪音,熱水器是電熱的,水量很大很舒服(竟然比我家裡的還舒服:(,我是不是得換熱水器了)。特別推薦的是鄔老板燒得一手好菜,如果提前和他說好,你就能享受到一頓豐盛的海鮮大餐了。游:關於普陀山,有許多傳說,她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它與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道場,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普陀山之所以成為“佛國”、“仙山”,實與觀音的傳說有關。佛教傳說在1000多年以前,南海觀音曾在普陀山對面的洛迦山上講經說法、超度眾生;又傳說在五代後梁時(公元916年),日本高僧慧鍔曾從山西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一尊,經明州(今寧波)乘船回國,途經普陀洋面,遇風受阻,其洋面上出現了數百朵鐵蓮花擋住了慧鍔的去路,幾經努力,船仍無法前進,此時慧鍔立刻省悟到,可能是觀音菩薩不肯離開中國故土去日本。於是慧鍔祈禱說,如是觀音菩薩不肯去日本,那麼就在船到之處建廟供奉。忽然鐵蓮花隨即隱去,船飄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鍔與島上居民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觀音院”。此後,普陀山漸漸成為供奉觀音道場!游覽是出行普陀的重頭戲了。在此,我把游覽主要分成三塊,一是普陀山的廟宇,二是洛迦山,三是西山、百步沙、千步沙等旅游景點。這樣分是便於大家自由選擇游覽內容。普陀山的廟宇,有幾處不可不去:紫竹林、南海觀音、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還有善財洞、梵音洞等,以及西山一帶的廟庵,如果時間充裕的話也可以去游覽一下。紫竹林的門票5元。包括了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以及潮音洞。它位於普陀山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現存佛教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不肯去觀音院等。前面的傳說中已經提到了,普陀山就在不肯去觀音院後漸漸發展成觀音的道場。不知大家是否記得,西游記中,悟空要找觀音娘娘,也是直奔紫竹林而去。所以紫竹林之於普陀之行,我一般都會作為第一站。
南海觀音的主體為一尊高33米的南海觀世音菩薩像,於97年建成開放。順著紫竹林再往前走個五六分鐘就到。關於南海觀音,其開光當天的景像不得不讓我等心悅誠服。據說開光那天,就是1997年10月30日,本來天空烏雲密布,風雨欲來。上午8時正,當主持人戒忍法師宣布南海觀音法會開始時,天空剎時間霧開雲散,太陽如同是跳躍而出,諸多瑞像一時齊現,信徒頂禮膜拜,很多人激動的熱淚盈眶,口中默念南無觀音菩薩……
普濟寺俗稱前寺,為全山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寺區內五步一殿,十步一閣,殿宇間古木參天,寶鼎蒙煙。沿中軸線依次築有御碑殿、天王殿、大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靈鷲樓。主殿兩旁有普門、文殊、普賢、地藏四菩薩配殿。巍峨宏大的圓通殿『百人共入不覺寬,千人齊登不覺擠』,素稱『活大殿』,殿內供奉8.8米高毗盧觀音像,兩側分列觀音三十二應身像,此屬觀音道場所特有。其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唐大中年間,日僧慧鍔請五台山觀音像歸國,因風阻上岸與山民張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觀音。後梁末帝貞明年間,由“不肯去觀音院”擴大為寺,後遷到現在這個地方的。宋代先後改名為“五台圓光寺”與“寶陀觀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皇帝御書“圓通寶殿”匾額,定為專供觀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實行海禁,命湯和進山燒殿毀佛,並將僧人遷到明州棲心寺(今寧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間,普陀山的寺廟被毀,寶陀觀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萬歷三十三年,朝廷派太監張千來山擴建寶陀觀音寺於靈鷲峰下,並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寺廟規模宏大,一時甲於東南。康熙八年,荷蘭殖民者入侵普陀,該寺除大殿未毀外,其余均蕩然無存。康熙三十八年,修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並賜額“普濟群靈”,始稱“普濟禪寺”。清雍正九年,擴建殿堂及用房,寺廟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法雨寺,也稱石寺,為普陀山的第二大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明萬歷八年(1580年),麻城僧大智(名真融)從西蜀華鎣山來普陀禮佛,見此地泉石幽勝,結茅為庵,取“法海潮音”之義,題名“海潮庵”。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郡守吳安國將其改額海潮寺。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寺毀於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增建殿宇。萬歷三十四年(1906年)朝廷敕賜“護國鎮海禪寺”匾額並《龍藏》一部。後幾經兵火,寺院遭毀,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別庵和尚前來住持,再度擴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朝廷賜帑與前寺(普濟寺)同時興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賜“天花法雨”匾額,遂改名“法雨禪寺”。雍正九年(1731年)又進行大規模擴修,從此殿堂樓閣,規模宏偉,雕梁畫棟,輝煌瑰麗,遂成東南名剎。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圓慧初創,名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僧人能積擴庵為寺,建圓通殿、玉皇殿、齋樓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請得《大藏經》,又經僧人文正大力建造,遂成巨剎,與普濟寺、法雨寺並稱普陀山三大禪寺。該寺布局為其它禪林所少見,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條平行線上,頗具浙東園林建築風格。相傳1962年,郭沫若游山,至佛頂山,信口而出“佛頂山頂佛”,並向同行者征下聯。一姓郭的當地社隊干部出“雲扶石扶雲”以對,郭沫若頗為贊賞,傳為佳話。
洛迦山,相傳為觀音菩薩修行之地,與普陀山齊名,同屬朝佛勝地,歷稱“普陀洛迦山”。佛教信徒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的說法。如今,重新修復後的洛迦山已成為普陀山國家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普陀山志載,明萬歷初,有僧在山中結茅至清末,山上有妙湛、圓通、自在、觀覺四座茅蓬。文革時遭毀,1980年始,普陀山佛教協會開始整修。1989妙善大師發心大規模修建,先後創建五百羅漢塔、土地祠、圓通殿、大悲殿、大覺庵、土地堂、迦藍殿、四十八願塔、石牌坊、聞思亭和大型石雕“觀音本跡故事碑廊”等名勝。從普陀山至洛迦山需至短姑碼頭乘船前往,每天上午兩班船,分別是7點和8點發船,下午似乎也有,記不清了。碰到旺季會加班次。一般游覽洛迦山的時間半小時左右,然後原船返回普陀山。西山、百步沙、千步沙等以旅游游覽為主。西山有許多小的廟庵,非常寧靜舒適,如果時間足夠可以游覽,我不一一贅述了。山上的交通以當地的公車為主,車費2-9元/程不等,時間是朝六晚六了。不過島上本來也不大,只要不是去到像後山那裡特別遠的地方,過了6點沒有車,也能走回來的。食:普陀山上吃東西還是相當貴的。根據我自身經驗給大家介紹一下。一般來說,山上的早餐是2元/個,就是無論粥、豆漿、包子、油條、鹹菜等等,都是2元/個。面條什麼的另算,不過別指望低於10元的。午餐和晚餐可以在廟裡用下素齋,10元/人,8人一桌,人齊開飯,五菜一湯,不夠的話還可以再添。不過素齋的時間都相當的早,午餐大概是10:20開始,晚餐是16:20。還有個選擇就是下館子,不過選館子的時候一定要膽大心細,把眼睛擦的雪亮的,我就曾因經驗不足,品嘗過28元僅有三個蛤蜊的海鮮面L。說到下館子,這就又要體現住家庭旅館的優勢了,我們的午餐在鄔老板推薦的小天鵝飯店用的,他打了招呼,四菜一湯,四個人總共吃了100大洋,晚餐提早打了招呼,讓鄔老板准備的,200元一桌(他總是按照50元/人的標准,先去菜場裡買好的),海鮮相當的豐富新鮮,手藝也出色,把海鮮的美味發揮的極致。以上是從食宿行游的角度做了點普陀山的攻略,希望能對大家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