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遠的夢境---梅裡雪山雨崩村

作者: wifififi

導讀我徒步梅裡雪山全程,除了在炎炎夏日可以親手觸摸到雪的那份震動,和雪山美麗的風景外,梅裡雪山還給了我征服者的滿足和驕傲。我徒步全程,從西當溫泉到雨崩,從雨崩到神瀑,又從雨崩到大本營和冰湖,然後回到西當,在所有的人都說不可能的情況下,第二天下午不到六點半就走出了雪山,把同去的伙伴們遠遠的拋在了身後,被我遇到的 所有人驚嘆,羨慕,被他們一 ...

我徒步梅裡雪山全程,除了在炎炎夏日可以親手觸摸到雪的那份震動,和雪山美麗的風景外,梅裡雪山還給了我征服者的滿足和驕傲。我徒步全程,從西當溫泉到雨崩,從雨崩到神瀑,又從雨崩到大本營和冰湖,然後回到西當,在所有的人都說不可能的情況下,第二天下午不到六點半就走出了雪山,把同去的伙伴們遠遠的拋在了身後,被我遇到的

所有人驚嘆,羨慕,被他們一直稱為“大姐”。梅裡雪山和玉龍雪山是雲南最出名的兩座旅游雪山,玉龍屬於麗江,已經被開發的很商業化了,梅裡雪山開發的速度也很快,目前比較出名的是“徒步雨蹦的路線”,也是很多旅行社主推的路線之一。去的時候是6月份,玉龍雪山上雪很少,決定去梅裡。梅裡雪山位於雲南迪慶藏族自治洲德欽縣和西藏的察隅縣交界處,處於世界聞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地區。梅裡雪山的主峰,卡瓦博格,是藏族的“八大神山”之一,她也是至今還沒有被登頂的一座雪山。數次攀登失敗,也給她增加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當時在古城裡逛了一圈,看了不少俱樂部組織的雨崩六天活動,也對比了不少,但是因為出發前一直在麗江自助游論壇混的,知道自由生活驛棧的兩掌櫃石頭瑜飛也有組織,並且還輪流帶隊的,於是電話回客棧,石頭說剛好第二天有個雨崩的隊伍,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啊,也正是晚飯時間,回到自由生活驛棧放下逛街的戰利品,蹭了飯,直接和石頭報名雨崩6天,領隊是山陽。完事去超市買點東西,晚上泡吧,12點前回來休息了。

從香格裡拉到德欽的途中,有生之來,第一次看到了彩虹。彩虹從小時候就看書上寫,每次下雨也都期盼能看到,但是確實第一次在這看到了彩虹,看著七彩的虹橋掛在天邊時,還是有些激動。在路上還聽到了藏族的師傅說的一個他們的風俗,他們這是一妻多夫制,他們親兄弟兩個會娶一個媳婦,至今還有不少這種情況。到了住宿的山裡發現,確實所言非虛。難道是藏族的女性比例比較低?

觀看“日照金山”(當地人稱雪山為金山)的最佳位置有兩個,一個是飛來寺,一個是明永村。晚上住在了飛來寺,到飛來寺時,出門迎客的老板大概看到車裡有老外,一直用英語講話,我對山陽說,“走了,我最討厭中國人給我說外語了”。飛來寺的因為海拔已近3000米,氣溫已經比較低了。出門時沒有考慮不足,沒有帶厚衣服,凍得不行了,住的地方的老板娘,人不錯,借我一件毛衣。早上六點起來看日出時,卻是小雨紛飛,遺憾。雪山上下雨是經常的事情,能看到日出的大概也是有緣人吧,嘆聲無緣,催老板娘作早飯,准備爬上之旅。徒步虎跳峽的經驗,知道背太多東西沒有,把行李都寄存在了店裡,只背了簡單的一個小包,放了些必備的東西。

徒步梅裡雪山又分為內轉經合外轉經兩條路線,外轉經路線,要進藏,時間也較長,一般的驢友走的還是內轉經路線。先從飛來寺坐大約2個小時的車到西當溫泉。從西當溫泉即開始了徒步梅裡雪山之旅了。從西當也可以騎馬到啞口是155元。這地方的馬隊管理還是比較規範的,它們的馬匹歸馬場統一管理,訂馬需要通過旅店。價格也是統一的。從西當也可以騎馬到啞口是155元,從啞口到雨崩是120,從雨崩到冰湖是150元。回來的路線因為上下坡的問題,價格有變動,但是差別不是很大。

從西黨溫泉正式開始徒步之旅,開始走的比較急,汗早濕透了衣服,毛衣也早變成了腰間的飾品,氣喘吁吁,感覺特別的累,都懷疑自己能否撐下來。後來,一個經途中遇到的,號稱徒步過很多次梅裡雪山的小伙子的指點,爬山,尤其是在高原,海拔太高,空氣稀薄,不宜急行,要講究步速,一直保持相同的頻率就好了。果然,走過了極限之後,竟然沒什麼感覺了,保持均勻的步速向上走,比騎馬也慢不了10分鐘。在高高的雪山上徒步,與同行者聊天都是在浪費你的體力。而給游客牽馬的當地人,大概天天走,習慣了,竟然還可以放聲高歌。

從西當到啞口,有3個較大的休息站,山上的礦泉水統一是6元,紅牛10元,方便面10元,不過也情有可原,背上去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上山時,為了減輕負擔,連水都沒有帶,每到一個休息站,就買一瓶水和一罐紅牛,一路上好輕裝上陣,的確舒服了很多,在空氣稀薄的雪上徒步,即使很輕的東西都是負擔。在第二休息站,吃了當點藏民青稞面作的酥油餅,恩,的確好吃,喝了些用雪蓮花泡的青稞酒,特別清涼、干爽的感覺,他們說度數並不高,但是初到高原的人,喝酒會有高原反應,沒敢多喝。

從埡口到雨崩村就是下坡路了,雖是下坡,但是路還是比較陡的。雨崩村是梅裡雪山海拔最高的村落,又分成上雨崩村和下雨崩村,是很原始的村落,近些年的旅游業的發展,已經改觀了很多,村裡新建了不少的旅館。但是驢友們常選擇的是叫“徒步者之家”的旅館,它的位置較好,位於上下雨崩村之間,從這出發,經下雨崩村去“神瀑”或者經上雨崩村去“冰湖”都比較方便。

到“徒步者之家”時,已經3點多了,住下後,沒有人再去“神瀑”了,因為從下雨崩到“神瀑”最少也要4個多小時。“神瀑”是當地人中的神聖之所,他們還有轉神瀑祈福的風俗。獨自一人上路了,沿路有往回返的路人,但也很少,沿路有不少當地人用小石頭堆放的用來祈福的小塔,彩色的布幅。走在原始叢林中,空氣雖稀薄,但是特別的干淨,心曠神怡的感覺。

“神瀑”水從懸崖飛流直下,其壯觀已不是我所能形容,發誓回去好好培養兒子的語文天賦。接近“神瀑”時,衣服已經被“神瀑”濺起的水花打濕了。下來的路上,跑到“神瀑”水形成的河水前,欣賞著河水從冰下流過的雪山風景,繞過河水,爬到對岸的山邊,親手去抓了半天的雪。在炎炎的6月,能親手撫摸到雪的感覺真的是特別的爽。其實山上的溫度確實特別的低的,只是一路爬山,汗水都已經溻透了衣服,感覺不出冷來了,但是,不能久留,否則會很冷的。夏季徒步登雪山,除非你要在某地久留,否則根本不需要羽

絨服等御寒的厚衣服。

時光如浮雲般,散落如島嶼 神瀑在卡瓦格博主峰南側,傳說是卡瓦格博從天上取回的聖水,能占蔔人的命運,消災免難,賜恩眾生。因此藏民們朝拜神山,必沐浴神瀑,讓聖水洗淨從前的罪孽。為了能在聖水之下沐浴神的惠澤,洗淨所有的痛苦與孽障。 我和同伴們在神瀑下有張合影,現在看看,我們都很燦爛的表情。從徒步者之家出發,會先經過雨崩下村。 山谷圍繞的雨崩下村,馬鈴兒叮當響。路邊盡是美麗的小花,白塔靜靜的注視山谷,河水咚咚,經幡飄蕩在風中,神山就在遠方。夢幻的藍色,純淨的白色,清秀的綠色,熱烈的紅色,燦爛的黃色,交織著震撼的美麗。走在千百年來藏民們一步一步踏出的小路,思緒有些飄忽,古時那些流浪的行吟詩人哪裡去了?La lenteur,Milan Kundera所說的慢是不是這樣。走著走著,累了,坐在石頭上看著藍天白雲發呆。

吃飯時,遇到一個難題,同去的伙伴們在商量去不去大本營的問題,大部分的人已經累壞了,不想動了。我在旁邊說,“我建議大家去吧,都到這地方了,不去太可惜了。難道你們還想下次再來梅裡雪山的時候去爬啊。”

早上,七點多起床,發現,昨夜竟然下雨了,還是決定去爬大本營。從雨崩到大本營的路,要比前段還陡,因為下雨路很滑,走的比較慢。半個小時後,一個騎馬的同伴趕上了我。我一個人走上來,都累得氣喘吁吁,渾身是汗,馬還要駝著這100多斤的人走大上坡,看著不停的喘粗氣的馬,唉,也真夠可憐的。煩請,牽馬的藏族大哥給削了個竹竿,繼續我的行程。騎馬也不能直接到大本營,因為這段時間是封山育草期,馬匹不讓過。本來進山的路只有一條,為了阻礙馬匹通行,設置的路障,讓我們找了近半個小時的路,才確定去大本營的路。

到大本營時,連載大本營坐生意的當時人也還沒到。大本營是當年登山隊攀登梅裡雪山的主峰,卡瓦博格的大本營。目前登山隊早已撤去,大本營也已經很落敗了,只剩下幾座破爛的小房,還有在此做生意的據稱是“徒步者之家”的男主人的當時藏民。這裡有一片雲杉林,只有樹根,據說是上次登山隊登山時,發生雪崩時,周圍5km的雲杉林全被攔腰摧斷。看著雲杉林的樹根,望著遠處的雪山,確實有種敬畏的感覺。

從大本營到冰湖,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路,路邊的山坳裡,開滿了花色的小花,遠處的雪山不知道什麼原因,還泛著青光,美的讓人驚嘆。

冰湖遠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和壯觀,也可能是對她的期望值有些過高了吧。冰湖裡,雪浮在水面上,遠處雪山上形成的冰川延伸下來,還是蠻壯觀的。

回飛來寺了,可惜的是第二天,還是下雨,仍沒有看到“日照金山”。只有期待下次了。

補充:

1、雨崩這條線還是很經典,景色人文綜合來說很不錯。雨崩村藏語裡是“經書堆放的地方”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行走其間讓人有曠世桃源之感。位於梅裡雪山背面的雨崩村四面群山簇擁,因其地理環境獨特,所以人煙稀少,全村只有20幾戶人家,僅通過一條驛道與外界相通。雨崩村有上下村之分,上村可以通往攀登卡瓦格博的中日聯合登山大本營,而下村通往雨崩神瀑,沿途可以看到古篆天書、五樹同根的奇景。

2、夏天徒步雨崩裝備要求:合腳的最好防水防滑的登山鞋,如果有衝鋒衣褲最好,裡面穿個長袖或者短袖都可以。沒有衝鋒衣褲的話一件保暖的外套是必須的,另外需准備雨衣。一個小背包,放相機,自己喜歡的零食,水,一兩套換洗的內衣褲以及洗漱用品。大包可以放車上,雨崩出來車會到西當接。相機手機電池備好,雨崩村裡自行發電。不過雨崩村裡手機信號不好甚至沒有。我們的登山杖是自由生活驛棧提供,自己可以不帶。可帶些創可貼或者一點感冒藥之類的基礎用藥。

3、雨崩村裡的住宿條件實在一般,不要有什麼奢求,能住就行了。

4、徒步之旅,請量力而行,如果要騎騾子,最好山下就開始騎,不然半路叫價格更高。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