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古道通幽處——徒步漓江沙灣

作者: 梅葉青青

導讀沙灣古道通幽處——徒步漓江沙灣 到了興坪,從住所青年旅舍知道徒步漓江沙灣路線。主人告訴說,沙灣除了景色不錯,那裡還有一個坐落在山裡的小寺廟,挺有特色。沙灣在漁村方向。先從興坪碼頭擺渡到對岸,沿江岸邊的“大河背”村走,穿過竹林、果園、村落……,一路盡是田園風光。柚子園裡,熟透了的柚子三三兩兩落在地上,也無人揀,任由時光靜靜老去。淡淡的 ...

沙灣古道通幽處——徒步漓江沙灣

到了興坪,從住所青年旅舍知道徒步漓江沙灣路線。主人告訴說,沙灣除了景色不錯,那裡還有一個坐落在山裡的小寺廟,挺有特色。沙灣在漁村方向。先從興坪碼頭擺渡到對岸,沿江岸邊的“大河背”村走,穿過竹林、果園、村落……,一路盡是田園風光。柚子園裡,熟透了的柚子三三兩兩落在地上,也無人揀,任由時光靜靜老去。淡淡的黃,淡淡的情愫。橘子園則又是另一番景致。張揚而喧嘩的橙色,在每一棵綠樹上都掛滿鼓脹青春欲望的眼睛,它們用耀眼的聲音大聲訴說著對寂寞的拒絕。這些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的少年們。過了螺絲岩,有一座小石橋。橋上古藤纏繞,綠苔重重。橋頭一斑駁的石刻,字跡漫滅,已不可辨認。過橋不遠遇岔路口,不知該往何處。忽見路口有前人留下的石碑路標:沙灣古道右拐。古道青石板鋪就,沿巨峰山崖的劈面蜿蜒順山而上,由於年代久遠,青石板多已風化碎裂。沿古道小心前行,右邊是山石嶙峋的數丈岩石,左邊是懸崖峭壁,懸崖下就是漓江。漓江從興坪流過來,在這裡停下喘了口氣,江水拐彎處,是一個大大的沙洲,江水順沙洲左右分流,然後又會合直奔漁村。我們就是來拍漓江沙灣的全景。登到山頂,居高臨下,看到沙灣整個地貌。漓江舒展著美麗的曲線,從遠處一座座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山峰中緩緩而來。沙洲像一個巨大的盆景,生長著成片的綠色樹叢,江面時有游輪駛過,蕩出一串串白色的花。遠山近水,藍天大地,漓江呈現出一幅生動畫面。層次感,立體感都有了。俯視的角度,有些模仿上帝鳥瞰蒼生。我們興奮地支起三腳架拍照。開始用廣角鏡頭,拍宏大場景,覺得涵蓋面不夠,又拍接片全景圖。正拍得不亦樂乎,從對面山林下走來幾個荷鋤農夫,看我們在拍照,冷冷說:沒用的,拍了也帶不回去,拍了也沒用。啞然。怔怔地看著他們消失在古道盡頭。說灰暗心理也好,說仇富心理也罷,但感覺上不如說更像是一種箴言,一種終極追問。我們頓時墜入巨大的虛無。拍攝的意義何在?人類所做一切的意義又何在?即便我們能把這些美景帶回去,帶回去又如何;即便這裡的農夫可以天天守著美麗的景色,守著又能如何,終歸都還要有撒手的那一刻,撒手懸崖,一切歸無,一切皆空。那麼這些美麗的景致呢,當我們都落葉飄逝而去的時候,天荒地老,它們會永遠在這裡美麗著嗎,它們也有撒手懸崖的那一刻啊。一切都將是過眼煙雲,一切都是幻境,沒有什麼所謂的意義。都是匆匆過客,我們,農夫,甚至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終極追問是一個可怕的宇宙黑洞,不敢再向它走近。人的渺小,心智的渺小,我們無法走到終極。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是蘇子的體驗,也是我們人類的體驗。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與蘇子共享自然的瞬間,除此,還能把握什麼呢。下山,走到先前的岔路口,轉向另一條小徑,通往寺廟。小徑在山崖底下,依山臨江,頂上是萬丈巨石峰崖,腳下是脈脈柔波碧水。一路山林掩映,江水相隨,但聞鳥語,不見人蹤,甚為幽靜。記得看過一幅畫,深山叢林,一僧人在山溪邊挑水。雖未見寺廟,但幽深已顯。此時,如有僧人在江邊挑水,就是畫裡的意境。走到山崖盡頭,有山門悄然立於綠蔭叢中。左右粉牆各以黑墨書寫著“慈”、“佛”兩個大字,煞是醒目。進山門,沿嶙峋石崖前行數百米,見高高石梯階上的廟門,騰蛟庵三字赫然楣頭。整個寺廟建在山崖下巨大的天然洞穴內。大雄寶殿、魁星閣,高高低低,順勢而修。院內遇一著褐色長袍的年輕僧人,與之交談。僧人是當地陽朔人,庵內共八九個人在此出家修行,男女皆有。第一次聽說和尚尼姑在同一庵內,感覺有點怪異。或許在佛家眼裡色即是空,而在我等俗人的眼裡色即是色,境界不同啊。年輕僧人說這裡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單個開伙,各自做飯。問僧人是否將一輩子在這裡出家,答曰,先暫時在這裡干著,以後看看再說。因為在這裡修行的人每個月可以領到幾百元錢。看來出家也可以是一種職業,一個謀生的手段。在一個講究功利的時代,宗教已遠離信仰,遠離靈魂。趁L與之聊天的空當,我端著相機四處拍照。走到前屋,牆上並排掛有三個在通常的辦公場所都能看到的所謂規章制度,分別是:《共住規約》、《財務管理制度》、《來往僧人居士掛單管理制度》。好奇,遂細細看去。《財務管理制度》中說:“寺廟必須建立健全管理班子(簡稱寺管委),應有住持、當家師、會計、出納、保管,管理人員由寺廟民主選舉產生,有人也可由民宗委或縣佛協委任。”算了算,六七個人的騰蛟庵管理班子建立健全的話,公僕和主人的比例會很懸殊,可惜主人的數量雖少,卻不遵循物以稀為貴的規律。再看《來往僧人居士掛單管理制度》,開篇說“寺廟即弘法利生之場所,信眾燒香禮佛之聖地,須虔誠恭敬文明禮貌,構建和諧社會。”其中說到“凡來僧人居士須遵守宗教法規、寺廟制度,不得在寺廟內進行違法違教、封建迷信活動。”最後結尾是:“阿彌陀佛!謝謝合作!” 讀來只覺有趣,仿佛當年讀過幾年私塾的老先生,努力要跟上時代步伐,寫著半文半白的文章。又仿佛裹了腳的女人,適逢解放,丟了裹腳布,那腳似展未展,欲展還羞。都說富在深山有人知,看來寺在深山也是有紅塵啊。古人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穿沼水無痕”也只是絕唱了。洞內立有石碑,上刻“螺螄自始至今簡史序”。閱碑文,得知此庵始於明代萬歷末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騰蛟庵名源於當年一位名為何騰蛟的書生進京趕考,走到此處,大雨滂沱,電閃雷鳴,江水高漲,書生向天禱告,雷雨驟停。趕考歸來,在此修建一庵,名騰蛟庵。碑文標題稱為簡史,這一簡不要緊,簡直達到了空前高度的簡練。碑文在記述騰蛟庵的興衰歷史時曰:自日本侵入我國中斷三十多年,佛像全毀,僧尼退俗,寺庵冷落。幸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知是否使用了合並同類項,歷史能簡到如此地步讓人瞠目結舌。但願我們的歷史學家不要這樣給後人書寫歷史,否則,真是數典忘祖,怡笑大方。從騰蛟庵出來,沿來路回行,又經過前面的騰蛟橋,方明白這橋與庵同出一源。自騰蛟橋到騰蛟庵,訪古探幽,可圈可點處頗多。世事洞明皆學問,此言不假。

小帖士:從興坪去沙灣先在興坪碼頭渡船到對岸,然後沿著江邊順大河背村邊的小徑往漁村方向走,經過竹林、果園及一些村落,一路都是田園風光,路也比較好走。大約有7-8裡路的樣子。經過騰蛟橋後,有岔路口,路上有石碑指示,一邊是去沙灣古道,一邊是去騰蛟庵。



(沙灣全景)



(騰蛟橋)



(路口有前人留下的石碑路標)



(走到山崖盡頭,有山門悄然立於綠蔭叢中。)



(騰蛟庵)


精選遊記: 陽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