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然界最壯麗的景觀?對許多目睹過日全食的人來說,答案是相同的:自然界最壯麗的景觀,出現在日全食發生時那短暫的時刻。用英國宇航員摩爾的話形容:“沒有任何文字,沒有任何照片,能夠描述出日全食的輝煌。”
我有幸是目睹者中間的一個,我毫無保留支持這個答案。我同意摩爾的話,日全食的進行,是個需要全方位感覺的復雜過程,無論是文字還是圖像都不可能給出准確的描述。在日全食發生的時候,你必須親身在現場,用自己的思維與感官,去體會那不超過幾分鐘的時間帶給你的震撼。
我使用震撼這樣高重量級的詞彙,是因為我相信你將與我的感覺相同。你的觀察,會顛覆你生命中全部的意識積累;你的思緒,會釋放你心靈深處最強烈的感情。你也許會喜悅、會激動、會恐懼、會悲哀,就在那個瞬間,在那藍黑色的天空上,你也許會像我一樣,以為看到了上帝的眼睛。不管反應是什麼,重要的是,在你的一生中,你可以不顧世上的許多東西,但你一定要有一次那樣的體驗。
7月22日,本世紀內持續時間最長的日全食,將在中國上演。
成功觀測日全食的決定性因素,是日全食發生時那幾分鐘的天氣狀況。但只要不是全陰天,多雲或者薄雲天氣並不一定會毀掉觀測機會,透過雲層,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日全食景觀。此外,日全食發生前夕與發生期間,大氣層氣溫迅速下降,會同時引起雲層的變化。取決於當時的氣壓與濕度,原本晴朗的天空有可能突然出現雲朵,而原本多雲的天空,雲朵卻可能消散。
歷史上最早的日全食記錄,是在中國殷代甲骨文獻中,提到了公元前2134年10月22日發生在中國境內的日全食。據說當時朝廷中兩位執掌天像的官員,由於沒有能夠提前預報日全食的發生而被處死。在古代中國人心中,日全食是災難的像征。
歷史上最著名的日全食,是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發生在小亞細亞(現今土耳其的亞洲部分)那一次。當時呂底亞和米提亞兩個部族之間,已經打了5年戰爭,雙方軍隊正激戰的時候,日全食發生了。太陽被遮住,白天突然變成了黑夜,士兵們恐懼地拋下武器,四散逃跑。兩個部族之間從此和平,以兩樁婚姻為契約,言歸於好。
歷史上最重要的日全食,是公元1919年5月29日,發生在從南美洲巴西與非洲西海岸普林西比(葡屬島嶼)的那一次。那次日全食的科學價值,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1916年,年輕的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他的廣義相對論。當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交戰國之間的科學界沒有正常交流。但是,愛因斯坦的論文還是傳到了英國,引起了著名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的注意。愛丁頓理解愛因斯坦的思想,他知道,這篇來自於“敵對國家”科學家的論文中提出的理論,如果能夠被實驗證實確認,將具有劃時代的價值。
從廣義相對論中推導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之一,是當光線靠近質量極大的物體時,它們會發生彎曲。地球上的實驗室中無法模擬質量極大物體的環境,需要在太空中找出路。太陽的質量極大,星光靠近太陽,應當屬於理想的環境,然而,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從強烈的陽光內分離出混在一起的星光。科學家們想到了日全食。如果能在日全食期間拍攝到太陽附近星星的星光照片,然後與同組星星遠離太陽時的星光照片比較,就可以判斷前組照片中的光線,是否在太陽附近發生了彎曲。
1919年3月8日,由愛丁頓與戴森分別帶隊的兩支觀測團,乘船自英國利物浦出發,奔赴普林西比島與亞馬遜流域的蘇伯拉爾,在兩個不同地點拍攝日全食期間的星光照片。
1919年5月29日,兩個觀測團都成功地完成了拍攝使命。兩套結果與早些時候拍攝的標准星光照片比較,核實了相對論的推算結果,光線在太陽附近確實發生了彎曲。
返回倫敦之後,英國皇家物理學會的科學家們,就實驗結果進行了幾天激烈的辯論,最後肯定了兩個觀測團的實驗結果。會議結束後第二天,倫敦報紙在最顯著位置刊登了轟動世界的消息:“宇宙新理論——曲面空間——科學革命——牛頓過時”。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在辯論結束後的晚宴上,一位記者走向前去,對愛丁頓教授說:“聽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真正透徹地理解相對論,您是其中的一個,是那樣嗎?”愛丁頓沉思不語。記者說:“您不要謙虛,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工作。”愛丁頓回答:“我不是謙虛,我是在想那第三個人是誰。”有趣的是,從開始到結束,作為“敵對國家”科學家的愛因斯坦,並不知道事情進展的詳情,從而相對論的被證實,對他來說也是個意外。
為了追求真理,英國科學家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兩組人員漂洋過海,去美洲、非洲實地證實極少人理解的新的理論。一旦證實結果准確無誤,公開的迅速的接受新理論,不理會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不顧忌損傷英國國家文化驕傲最重要的偶像——這樣一種廣闊的胸懷與了不起的求實精神,是人類文明得以進步的最根本的動力。
曲面空間的證實,帶來了時間隧道,跨越時空這些新的概念,這些新概念,以後又成了好萊塢電影的熱門題材。應當指出,這些電影故事並非異想天開,而是有著現代天體物理學堅實的理論基礎。當然,制造實際可使用的時間機器,非人類能力所及,而跨越時間去改變過去的事情,會帶來無法調和的邏輯上的衝突。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相對論不去管它,愛因斯坦至少使我們看到許多充滿想像力的科幻電影。
歷史上觀眾最少的日全食,是發生在1986年10月3日北極區的那一次。那次日全食在地球表面上看不到,可以觀察的最低點是12 000米的高空,日全食帶只有幾百米寬,而全食期只有不到兩秒鐘。九名觀測者包了一架小飛機,成功地抓住了那個珍貴的瞬間。
歷史進入了第21個世紀。本世紀首次日全食,發生在2001年6月21日。
那天清晨,日全食首先出現在南美洲附近大西洋海面上。下午13時39分,月球巨大的陰影開始進入非洲大陸,沿著一條狹長的曲線向東南方向推進,一個半小時後經過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穿越津巴布韋北部區域,日落前不久接近馬達加斯加西部海岸。伴隨著幾乎同步出現的馬達加斯加海岸迷人的晚霞,月球陰影最後在印度洋上脫離地球表面。
我參加了美國宇航局休斯敦航天中心天文協會組織的日全食觀測團,實地目睹了那次天像奇觀。全團32人中,與我一樣的業余天文愛好者占大多數,但除了我以外,幾乎人人都有過成功觀測日全食的經歷,其中有人竟達13次之多。
我們選擇的觀測點位於贊比亞首都盧薩卡西北部郊區。日全食期開始於當地時間下午15時09分,終止於15時12分37秒,全過程歷時3分37秒。太陽介時位於地平線以上31度左右,極好的觀測角度。
我們的團體非洲之行共持續了9天。首先到達了南非的約翰內斯堡,在津巴布韋境內非洲南部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度過了4天,在津巴布韋贊比亞邊界上的維多利亞大瀑布度過了兩天,最後於6月20日動身前往我們行程的中心目的地,贊比亞首都盧薩卡。盧薩卡是這次坐落在日全食帶上唯一的首都。
2001年6月20日
本文前邊曾經提到,日全食的成功觀測,必須要有理想天氣的配合。這次南部非洲日全食的最佳地點是安哥拉,晴天可能性幾乎百分之百。安哥拉當時陷於內戰之中,我們最後選擇了贊比亞,晴天可能性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到非洲後過去的7天內,除了在津巴布韋有過兩個下午是多雲天氣,其他的日日夜夜,全都是南半球冬季的萬裡晴空。
清晨,我們乘坐旅游大巴,離開了邊界上的維多利亞大瀑布,沿著公路向首都盧薩卡進發,結果花了近10個小時走完了預計6個半小時的路程。在贊比亞的公路上行駛,途經大大小小的城鎮村莊,可以感覺到全國每個角落的日全食熱。盡管路經的大部分區域距離日全食中心線太遠,從而只能看到日偏食,但居民們高漲的熱情仍然令人感動。在途中幾次短暫停留中,許多人圍住我們詢問各種各樣的問題。
據文獻中記載,古代非洲人知道,日全食的發生與太陽月亮兩個天體都有關系。一種比較浪漫的解釋是,太陽與月亮本是夫妻,但平時白天黑夜難得相見,全食期間是他們聚到一起過夫妻生活的時刻。
幾個月來,贊比亞政府與新聞媒介告誡民眾,觀察日食的時候,必須要戴上有效的黑眼鏡,以避免對眼睛的傷害。到了日全食的前一天,還是沒有足夠的眼鏡滿足大眾需求。後來了解到,政府大大低估了民眾需求,只安排進口了14萬毖劬擔?峁??臼奐鄄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美元的眼鏡被炒到超過5美元,仍然供不應求。
在一個鄉村小鎮上,一個頭頂著裝有香煙糖果花生米的小籃子,面貌清秀的七八歲小女孩走近我,羞怯的指了指懸在我胸前的小望遠鏡,然後又指了指自己,做了一個想看一看的手勢。我取下望遠鏡,幫助她調好了焦距,指給她看遠處的景物。然後又把望遠鏡反過來,讓她對著我看,女孩的臉上綻開了燦爛的笑容。突然,她把望遠鏡反回去,扭轉頭,要去看太陽。我伸手把望遠鏡奪過來:“你記住,絕對不可以直接去看太陽!”她可能誤以為我的望遠鏡是觀測眼鏡,她想要看一看。
晚上7點30分,我們到達了盧薩卡。晚餐很豐盛,清一色當地風味。席間,特邀演員們戴上面具,為我們表演了祭祀太陽神的傳統歌舞。
當晚的盧薩卡成了世界的中心,城裡唯一的話題是第二天的日全食。所有能住人的地方全部爆滿。我們這個團體提前一年預訂了房間,是一家條件很不錯的賓館。
已經是接近午夜,我最後一次走出賓館大門,駐足仰望,仍然是晴朗的天氣。斜掛南天的十字星座,璀璨迷人的異域夜空,我期待一個完美的觀測日。
2001年6月21日
上午10時30分,我們乘旅游大巴離開了賓館。穿過日全食中心線,兩小時後到達了預定觀測點卡米倫格農莊。農莊工人為我們准備了大約幾千平方米的場地,足夠保證我們每個人有一大塊活動空間,安放觀測設備與攝影器材。下午13時,農莊派專人封鎖了觀測場地的入口,防止農工或村裡好奇的孩子們影響我們的活動。
我們幾個人收集了17副隨身攜帶的多余的觀測眼鏡,隨同翻譯來到村中。十幾個大人另加幾十個孩子把我們圍在中間,聽我們講解安全正確的觀測方法。全村上下,居然沒有一副合格的眼鏡。
在太陽被月亮全部遮蓋之後,用肉眼直接觀看是安全的。對眼睛的傷害發生在進入日全食以前的日偏食期,那段長時間內,減弱的陽光會給人造成虛假的安全感。在沒有保護設備的情況下,可以透過穿孔的紙板觀看陽光投影,同樣可以監視日全食進行的過程。
第一次接觸,也就是 “初虧”,在我們到達農莊後不久開始。
所謂“第N次接觸”,指的是月球在日全食進行過程中與太陽的相對位置。第一次接觸意味著月球的前部邊緣接觸了太陽的後部邊緣,太陽從此開始被月球遮住,日全食則意味著太陽全部被月球遮住。
所謂月球與太陽接觸,指的當然是從地球上觀察時所得到的視覺印像。
我隨身帶了一台普通照相機,外加一個300毫米的長鏡頭。團內多數人都帶有不同復雜度的天文攝影設備。其中一位來自紐約州的工程師與他的巴西妻子,總共攜帶了七套攝影器材。他們拍的兩張帶有光譜比較的日全食照片,後來刊登在了世界權威的八月號天文雜志上《Sky&Telescope》。
我支起了簡單的三角架,固定了照相機體,安上專用的強光濾色鏡,在月球向前推進的不同階聞牧艘恍┤掌?稱詰惱掌??/FONT>
7月22日的日全食中,相信許多朋友會考慮攝影留念。我的建議是,不要為攝影浪費太多時間,把主要精力花在觀察天像上面。要知道,這可能是你一生中唯一的機會,而你最多只有幾分鐘的觀察時間,實在是太寶貴,不應當把注意力過多分散在其他事情上面。此外,除非你有至少1 000毫米以上的望遠鏡頭,否則,每次日全食過後,你在網絡上隨便找到的專業照片,絕對比你拍的照片效果要好得多。即便是專業攝影師,無論技術有多麼高超,沒有特別的攝影裝置,也還是拍不出好作品。贊比亞日全食後,我決定如果自己再有機會觀看日全食,堅決放棄拍攝照片,一句話,不值得。
14時40分,距離日全食還有29分鐘,月球陰影已然遮蓋了太陽表面的70%。人的眼睛對周圍環境中光線的變化很不敏感,我此時剛剛開始察覺光線暗下來。
14時50分,距離日全食還有19分鐘,氣溫開始明顯下降。觀測點位於海拔1163米,我們的測溫儀器記錄下了日全食過程中的溫差,上下竟達14攝氏度之多。
15時01分,距離日全食還有8分鐘,我聽到了蟋蟀的叫聲。顯然這些小生靈誤以為夜幕已經降臨。插在觀測點邊界上一直飄動的旗子突然靜止下來,風停了,空氣像是凝固了一樣。據有過多次觀測經歷的人講,每次日全食前夕風都會停下來。
15時04分,距離全食還有5分鐘,太陽變得如同新月的月牙。我向西方望過去,地平線上出現了月球向東移動的巨大陰影,如同夏日暴風雨逼近前迅速擴展的烏雲。
我閉上眼睛,集中一下注意力,想像著浩瀚空間正在上演的畫面。
此時此刻,太陽系中3個巨大的天體,在精確物理法則的作用下,正沿著各自不同的軌道,為幾分鐘後的演出進入最後的位置。對於我們這些仰望的人,那將是天像奇觀,對於空間的幾個天體,它們只是在重復著已經演繹了幾十億年的故事。漫長的歲月中,或許是偶然的碰撞,或許是有著更深刻的原因,其中的一個天體上出現了生命的奇跡,於是,它們的演出有了舞台下熱情的觀眾。
億萬年前,太陽系銀幕揭開時,曾經有過觀眾嗎?億萬年後,還會有觀眾嗎?有觀眾又如何?沒有觀眾又如何?這一切,是精巧的構思,還是純粹的機遇?
此刻的太陽,已經變成了一條金色的絲帶。我似乎聽到了宇宙時鐘無聲的腳步。
15時08分,距離全食還有1分鐘,陽光微弱到了稍遠距離辨物困難的程度,天空中出現了星星,月球陰影已然籠罩了西方大地,正在高速度向身邊逼近。
15時09分,第二次接觸,也就是“食既”。月球前部邊緣接觸太陽前部邊緣,太陽表面被月球覆蓋,木星清晰地出現在太陽的左下角。平時在太陽強光下看不到的,被稱叫日冕的太陽核外圍大氣層,圍繞著月影形成了美麗的珍珠色的巨大光環。
與此同時,最後幾束陽光透過月球前部邊緣山谷,繼續射向空間。突然,月球推進方向出現了一個光彩奪目的亮點,那是穿過月球前部邊緣最深的山谷,射向大地的最後一束陽光,好像一粒燦爛的鑽石,鑲嵌在墨藍色的天幕上。鑽石指環!展現日全食開始與結束瞬間的風采迷人的鑽石指環。
三四秒鐘後,鑽石指環消失,日全食開始。
在原本太陽的位置上,呈現了一輪黑紫色的圓盤,那應當是太陽大氣低層的色球;再向外擴展,色球的四周環繞著珍珠色的日冕光暈。色球的邊緣跳動著暗紅色的火焰,圓盤的四周環繞著珍珠色日冕光環。日冕向太空全方位噴射伸展,蒼茫奇幻。
在隨後的3分多鐘內,我幾次爆發出幻覺:那是上帝的眼睛,他正在看著我們。
回首四顧村野,朦朦朧朧的大地山川,恍恍惚惚的房屋樹影,舉目仰望蒼天,珠色光線映照著墨藍色縹緲的天幕,閃爍寒星托舉起月影中隱身的太陽。習慣中的“世界”被徹底粉碎,我不能斷定此身何處,是不是還在人間。不管溫習多少遍科學的答案,還是難以接受,我的生命中熟悉的一切,怎麼可能會是這個樣子。
假如科學的理論出了誤差,假如我們從此以後沒有了太陽。
噢,太陽。
英文中日全食字組裡面的“食”字,本源於希腊文,意思是棄。在這樣的時候,你會真正意識到太陽對於我們的含義;在這樣的時候,你會真正理解日全食給祖先們帶來的恐懼。對賜予了我們一切的母親,我們習慣於理所當然,只有當面臨失去危險的時候,我們才能切實體會到,對她有著多麼深的依戀?/FONT>
15時12分37秒,第三次接觸,也就是“生光”。月球後部邊緣接觸了太陽後部邊緣,陽光穿透月球上最深的山谷,再次射向空間,創造了又一枚無比綺麗的鑽石指環。剛開始,只是個小小的亮點,顯示著月球上的山谷底部狹窄,剎那間,陽光上移山谷變寬,亮點強度增大,如同耀眼的電光,幾秒鐘後,月球後部邊緣完全脫離太陽後部邊緣,全食期正式結束,艷陽重現萬裡長空。
我靜靜地站在那裡,清理一下思緒。很難相信3分37秒的時間會這樣的短暫。
在全食期間,我覺得失去了方向感,沒想到施加在感官上多方位的衝擊,竟會來得如此強烈。無論看過多少日全食觀測記錄,讀過多少相關的資料,沒有任何事前的構思,可以預示真正身臨其境時的感動。
氣溫在穩步上升,光線在逐漸增強,藍天下的大地,在一點點恢復原狀。
無垠太空之中,月亮、地球、星系、銀河,沿循著指導全宇宙的法則,靜靜地走在各自的軌道上,繼續它們過去將來無數億萬年的亙古行程。
我感到了自己如一粒微塵般的渺小。
2001年6月22日
早上,當地報紙報道了昨天日全食觀測活動的新聞。
“上帝為我們導演了這場奇觀,他想讓我們知道,他沒有忘記我們,我們是幸運的。”一位盧薩卡居民這樣說。“我活到這麼大,從未見過這樣的場面,”另一位盧薩卡婦女說,“這絕對是個歷史性事件。等我成了老太太,我也會鬯??/FONT>
昨天下午?薩卡舉城空巷,人們紛紛湧向飛機場、體育場等空曠場地。日全食進行過程中,許多人歌唱、舞蹈、狂歡。“實在是太美了!”一位年輕姑娘跳著唱著從一個記者旁邊經過,走上前抱住記者,“我太高興了,我一直不敢相信這會真的發生!?/FONT>
僅贊比亞一個國家就接待了超過兩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日全食觀測者。連續幾天來,進入贊比亞的飛機無一空位,旅店全部滿員。昨天早上,最後一批來自法國、日本、奧地利、南非的1295位觀測者,乘七架包機抵達盧薩卡,已於日全食後離去。
昨天,贊比亞全國放假一天,政府鼓勵人們走出家門,不要錯過終生難遇的機會。幾個月來,贊比亞全國民眾都在期待著這一時刻。天不負人願,日全食期間,贊比亞全境晴天,萬裡無雲。
當我靜下來准備寫這段經歷時,日全食的場面還在衝擊著我的心緒,當時的情景仍然如在眼前。我覺得是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度過了我生命中的那3分多鐘。與其他目睹過日全食的人一樣,在有生之年,我一定會再去看日全食。
是因為日全食帶來的激動嗎?我經歷過許多更激動的場合,觀看家鄉球隊的比賽,除夕夜裡的狂歡,湊熱鬧而已;是因為日全食帶來的神秘感嗎?科學不但能給日全食完美的解釋,並且能對未來的發生做出精確的預告,它並不神秘;是因為日全食的壯觀嗎?不錯,它的魅力無可比擬?要吸引來自全球各個角落如此眾多的人群,為追蹤它而走遍天涯海角,單靠壯觀是不夠的?/FONT>
真正的答案恐怕要在我們內心的深處尋找。
日全食發生瞬間所觸及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但平時很少理會的潛在的意識:對人生意義的困惑,對自身價值的探索,諸如此類的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有著深刻的原因,根植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求知求源的本能。
我們的一生局限於這個叫做地球的家園,我們渴望超越人類直接的生存空間,走入那個叫做宇宙的實體。從古到今,我們從沒有放棄過揭開宇宙奧秘的努力,從沒有停止過去宇宙中尋找關於我們自身的答案。每一種信仰,每一個傳說,每一篇神話,都是我們不懈努力的一部分。
日全食的發生,直接把我們譜入了宇宙交響曲的壯麗樂章,使我們成為樂章中盡管微不足道但卻活生生跳動的音符,其結果,即便只是短暫的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還是足以超越我們的習慣思維,突破我們的理智屏障,激起我們心靈深處最原始的顫動。
那正是為什麼,我覺得看到了上帝的眼睛。
*************************************
注:本文摘自我的文集《行走天地間》
(偏食期)
(全食期)
(全食期色球層與日珥)
(2001日日全食地面全景圖)
(贊比亞兒童)

(2001日全食偏食期)

(2001日全食全食期)

(2001日全食:色球層與日珥)

(2001日全食:全景)

(2001日全食:贊比亞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