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的東頭是武漢,西面有大名鼎鼎的武當山,而中間的隨州卻有點默默無聞;連火車站也一共只有三個站台,既沒有天橋也沒有地道,旅客在中間站台下了車,必須等火車開走才能出站:實在是小得可憐。然而,這裡卻是古代愛好音樂的王者-曾侯乙生活過的地方,那套舉世無雙,體現了先人高超智慧與技藝的編鐘,就出土於此。(見拙文《是什麼傾倒了你,帕瓦羅蒂?》攜程網游記)
由於真品在武漢省博陳列,所以隨州博物館展出的是一套仿制品。意外的是還設立了一個互動區,三大排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編鐘靜靜的懸掛在木架上,旁邊有一把小錘。這可是武漢的省博物館所沒有的。那裡陳列的是真品,但“可望不可即”,看得見摸不著;這裡居然可以動手演奏,豈不妙哉?
心中不由大喜,正待上前,卻進來一個旅游團隊,吵吵嚷嚷。
幾個小青年拿起錘子就敲,只聽一陣“叮叮當當”,好不熱鬧。幾個年長者也頗有興致地敲了幾下,卻沒有一個能敲出一點旋律來,哪怕是一句簡單的樂句也沒有。
不由覺得奇怪,也越發感到不耐;正想一試身手,無奈現場人太多,過於嘈雜;於是先去其他地方看一會展品。
再過來時,果然人群已散,現場只有一個身穿制服不苟言笑的保安。
機會難得!立即放下背包,卷起袖子。。。。。
先摸了一遍各排編鐘的音高順序,了解其中規律,做到了然於胸;接著就毫無阻礙的奏出了《梁祝》的第一主題。
盡管是初次接觸,從未經過練習,也無人現場指導;但優美的旋律加上編鐘特有的音色還是使我贊嘆不已,並且迅速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