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白居易
欲借大詩人此句,略改【見本文標題】。
題記二
杭州,美在西湖;西湖,則美在三潭印月。
題記三
三潭印月,你是一部小說,讀第一遍,只能認識幾張面孔,知道一條梗概;
三潭印月,你是一杯清茶,喝第一口,只能咂出些許茶味,品出一點淺香。
欲看此次杭州游精彩照片,請去博客http://***/rgmao181898踩踩。謝光臨!
----------
退休卸磨,每次到杭,必去“三潭印月”。以島心的“花鳥廳”茶室為“據點”,在島上泡上半日,或一整日。
今年2月和4月兩次到杭州小住,皆未去三潭印月,緣由起於一張告示。
-- 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對西湖申遺的統一部署,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湖濱管理處將於 2009年2月5日至4月25日止,對三潭印月(邊施工邊開放)、湖心亭(暫停對外開放)實施整治改造。施工期間,三潭印月門票原20元/人打7.5折(15元/人)……。
大概很少有游客會貪五元錢的便宜,去上一個“邊施工邊開放”的島。
6月22日,又到杭州,去了趟整治完畢的三潭印月。
棄舟登其東岸,南行,湖中三塔,便映入眼簾。“我心相印亭”是觀賞三塔的最佳地點。駐足亭內亭外,面對湖光山色,總能讓我想起一句古文佳句: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西湖南面一線,青山逶迤。遠處,雷峰塔的魁梧身影,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近處,三石塔,西湖的標志,不,也是杭州的標識,秀氣盈盈,呼應在波光粼粼之間;扁舟三五,漂浮於波瀾不驚的水面,演繹著“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意境。
“山光靜對煙波際,塔影清涵水月間”(程立甫撰,周而復書) -- “我心相印亭”左右亭柱上的楹聯,成了眼前的山水的最佳旁襯。
北京,千年古都,有一條中軸線,行走在中軸線上,你能體味皇城根的皇皇氣勢和不盡風流;三潭印月,也有一條貫通南北的“中軸線”,行走其上,你能領略西子的千嬌百媚,萬種風情。

“中軸線”,貫通南北,由七分曲橋、三分陸地構成,從南到北,串聯起了“我心相印”亭、“三潭印月”碑亭、“花鳥廳”茶室、康有為題字“竹徑通幽”的圓洞門(通“閑放台”和“一寄樓”)、“卍字亭”、“亭亭亭”、“開網亭”、九獅石大假山、先賢祠和毛澤東手書康有為楹聯字碑,等等。
“中軸線”濃縮了三潭印月的菁華,建築的、文化的、景觀的。信步走去,不消20分鐘就能走完。若是心存一份閑心,走走停停,看看想想,那麼,花上一兩個小時,未必能走完“中軸線”哩。
疾走“中軸線”,宛如狼吞虎咽,三扒兩口,吃完一頓“滿漢全席”,惜哉!
漫游“中軸線”,人在畫中,能細細體味到三潭印月的一個個創意。
吳越時,這裡原是一個小島,島有“水心保寧寺”。明萬歷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錢塘縣令聶心湯用疏浚西湖的湖泥,又在小島外築起了一條環堤,目的是圍成一個“放生池”,以便善男信女們行善放生。於是,形成了“島外有堤”的地形格局。環堤既築,船兒就到不了不“水心保寧寺”,小島不可能成為孤島,在小島與環堤之間築起一條堤埂,供寺主和香客出入。又過了116年,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小島與環堤之間不再以一條堤埂便道相連,其“交通”得以改善。-- 南北之間,連以曲橋,東西之間,則系以柳堤。搖身一變,小島變大島。以環堤計算面積,其總面積達7公頃。若從空中俯視此大島,曲橋和柳堤構成一個“十”字,大島則呈“田”字形狀。
“湖中有島,島中有湖”,西湖的一粒璀璨明珠,從此精彩亮相!
小島變大島,野鴨變天鵝,折射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創意!
走“中軸線”,來到“花鳥廳”(茶室),便來到了島上最大的一塊陸地,環顧四周,輕扇想像的翅膀,從“水心保寧寺”到今天的三潭印月一步步走過來的歷史沿革,就會展現你的眼前。屈指算來,其間跨越了1000多年;再輕扇想像的翅膀,你便能猜度出當年“水心保寧寺”位置,以及當年由“寺”通往環堤的“出路”在何方。
到了北宋,島南的湖面築起三塔,錦上添花。據傳,築塔第一人正是蘇東坡。而現在所見到的三個石塔並非蘇東坡的作品,而是重修於清康熙年間,三塔婷婷於水面,便有了“月光映潭,塔分為三”之說。
月到中秋分外明。泛舟西湖,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美境。船工在三個石塔裡點上燈燭,在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紙中透出,宛如一輪輪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當空時,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互為映襯,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圖畫,令游人頓生幾分醉意。
“三潭映月”,一個新名詞,一傳十,十傳百,漸漸在民間叫響。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到處吟詩題字。他自然不會放過“三潭映月”。乾隆在此飲酒作樂,賞月看燈,靜度良宵,甚至在島上過夜。他一時興起,揮筆題寫了“三潭印月”四個大字。於是,漸漸地,“三潭印月”取代了“三潭映月”。
在碑亭,筆者聽一位導游說:“乾隆皇帝因晚上飲酒過度,提筆想寫‘三潭映月’,結果,寫錯了一個字,把‘映’字成了‘印’字。”
真乃以訛傳訛!一個“印”字,清新脫俗,創意閃爍!
乾隆大筆一揮,島上便忙於建亭樹碑。“三潭印月”的碑亭的樹立,名正言順地確立了此島在“西湖十景”中的位置,杭城百姓,各地游客,也無不喜聞樂“游”。
“三潭印月”,豐姿綽約,島蔭凝秀,園林精雅,文脈蘊藉。 -- 令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古代神話中仙人居住的海中“瀛洲”。於是,創意沛然的文人雅士,又給了這個島嶼起了個雅致別名 – 小瀛洲。
歷史,走過了1000多年,多少志士能人的創意、多少能工巧匠的辛勞,造就了今天的“三潭印月”。
在碑亭裡,我曾經聽到過一位導游和一群游客之間的對話:
-- 如果稱這島是“三潭印月”,並把它比作一條龍,那麼,龍眼就在這個碑亭裡;如果稱這島是“小瀛洲”,並把它比作一條龍,那麼,龍眼在哪兒?(導游問)
-- 也是這塊石碑吧?(幾位游客異口同聲)
-- 不是!再想一想呀。(導游含笑)
-- 龍眼,就在湖中三塔吧?(一位十來歲的男孩答)
-- 對!真聰明!
-- 一陣掌聲!
旁觀的我,向導游投去一瞥。精彩!創意!

漫游“中軸線”,神思遄飛,能細細回憶三潭印月的悠悠往事。
戊戍變法變法失敗後,康有為逃亡國外,晚年曾蔔居杭州,1920年4月游西湖時,興之所至,寫下一副楹聯:
島中有島,湖外有湖,通以人折畫橋,覽沿湖老柳,十頃荷花,食蓴菜香,如此園林,四洲游遍未嘗見;
霸業煙銷,禪心止水,閱盡千年陳跡,當朝暉暮靄,春煦秋陽,山青水綠,坐忘人世,萬方同慨更何之。
也許,毛澤東有一個愛好,閑時,愛手書古人的寫景佳句。現在毛澤東手書的佳句被鐫刻在石碑上,成了各地景點的一大亮點。
揚州二十四橋畔,站著漢白玉碑,碑上題刻著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
南昌黃鶴樓的樓柱上,掛著毛澤東手書的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三潭印月“先賢祠”的東側,站著“毛澤東手書康有為舊聯”的石碑。
行雲流水般的草書,與周圍美景相融,為三潭印月增姿添色不少。
島中有島,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畫橋,食蓴菜香,如此園林,四洲游遍未嘗見;
霸業銷煙,禪心止水,歷盡千年陳跡,飲山水綠,坐忘人世,萬方同慨欲何之。
仔細比讀,發現毛澤東對康有為的這副楹聯略有改動。
“閱”改“歷”,“更”改成“欲”,且刪除了“覽沿堤老樹、十頃荷花”和“當朝暉暮靄,春煦秋陰”兩句。對比讀來,對毛澤東油然而生敬意。你看,改過的楹聯,不僅仍為一副完整的佳聯,而且,文字更精當,音律更鏗鏘!
毛澤東愛稱杭州是自己的“第二故鄉”,自1949年建國以來,他曾來過杭州40多次。每次到杭,毛主席總是說:“到家了!”新中國成立後,除了北京,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杭州,讓毛主席去那麼多次,住那麼長久。
歲月悠悠。
不知道毛澤東來杭州那麼多次,是否登上過三潭印月?是否走過絕美的“中軸線”?手書康有為的楹聯,有沒有激起他游覽三潭印月的欲望?老人家是否為“三潭印月”留下傳世的詩作?-- 好像沒有。此乃西湖一憾!
從毛澤東居住的劉莊東眺,蘇堤蒼茫如線,目光越過蘇堤,影影綽綽,一個大島,那就是三潭印月呀。
往事悠悠。
1972年2月26日。-- 對於三潭印月來說,是個不平凡的日子。
江南的寒冬腊月,滴水成冰,萬木蕭疏。周恩來總理陪同尼克松總統一行游覽三潭印月,他們漫步在九曲橋上的一張照片,曾經刊發於次日全國報刊頭版,上了年紀人,至今看了覺得眼熟。
37年後的今天,再覽歷史舊照,會造成怎樣一種視覺衝擊,不,或者說,心理衝擊哦!
同樣的御碑亭,同樣的樹木,同樣的湖面,同樣的曲橋,甚至,同樣的曲橋欄杆。
且不說,周恩來的面龐何等清臒削瘦;
且不說,大樹留下瑟瑟的稀疏的樹干,
且不說,堤外堤內的湖面上寒波粼粼;
且不說,碑亭內不見碑立也不見楹聯;
1972年! -- 只消提一提那個年代,便足以令今人神情肅然,內心瑟索!
1972年,舉國上下,萬物蕭殺,國哀民怨。

凝視這幅照片,誰曾預想到,當時成為世界焦點的兩位巨人,在離開三潭印月之後的命運變化。
其一,1976年1月8日,在久病且堅持工作之後,人民的總理,溘然長逝於解放軍305醫院,舉國哀之,且在當年的清明節,天安門湧動了悼念總理的人潮……;
其二,1972年6月17日,“水門事件”發生,當時此時並未引起人們太多注意。但兩年之後,“水門事件”掀起的政治風浪導致美國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的總統辭職。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 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首》【頭四句】
人事之“代謝”,快於人們的預料,而江山之“勝跡”,卻是永留人間!
在這個世界上,大人物的往事,屬於歷史層面的往事,人們不會忘懷,然而,屬於老百姓自己的往事,屬於老百姓個人的私事,深藏心底,更不會忘懷。
1972年元旦,也就是在周恩來陪同尼克松來三潭印月之前的第57天。-- 同樣的嚴寒,同樣的蕭殺。
我和熱戀中的Y(如今“白頭到老”的夫人)來到三潭印月,走進“花鳥廳”(當時就叫“茶室”,無名。)避寒。那時還沒有“空調”,也沒有生火爐,但是,室內畢竟是室內,略有暖意。搓搓手,跺跺腳,我們圍桌而坐。
服務員朝我們看了看,此眼神告訴我 -- 這裡不能白坐。
-- 來一碗桂花藕粉。
-- 兩毛錢一碗,一人來一碗呀。(服務員噘了噘嘴)
-- ……。【無語。服務員哪裡知道,當時的大學畢業生,無求職之痛,無購房之累,無看病之窘,但是,囊中之羞澀,非他人所能知也。49.5元/月的見習工資,每月還得往家中彙款,以表孝心。】
婚後五年,兩人世界變成了“三口之家”。
1978年夏日,趁赴省城趕考(報考杭州大學的“回爐班”)的機會,我們三口之家又來到三潭印月。“花鳥廳”三個大字,已懸掛於茶室門廊。
同樣的茶室,同樣的藕粉,同樣的價格(0.20元/碗),同樣的服務員。
-- 來一碗藕粉。
-- 一人來一碗呀。(服務員噘了噘嘴)
-- ……。【又無語。服務員哪裡知道,工作六年,工資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我們已經“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不言而喻。月底,向校方借互助金度日,已成規律。】
-- 真甜,真好吃。(5歲的女兒邊吃邊咂小嘴)
看女兒吃得有滋有味,我和夫人心裡只覺得甜絲絲的。
離開“花鳥廳”,放步三潭印月,盡管江山多嬌,內心還是隱隱有點兒酸楚。-- 歷史車輪,前進不止,但國仍貧,民不富!不知怎的,竟聯想起魯迅先生的《故鄉》的結尾的一段話:
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他們【筆者注:指“我”和閏土的後代水生與宏兒】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以後女兒大了,戀愛了,結婚了,再到“花鳥廳”,希望她不會再從省吃一碗藕粉中節省一點錢!
似乎已成慣例,每上此島,每入花鳥廳,我總要叫一碗藕粉。慢慢地吃,靜靜地思 ,感覺甜甜的,又酸酸的。一碗藕粉,卻能品出人生滋味兒。
三潭印月,在我腦際留下的印記,又何止一碗藕粉!
1978年的三潭印月,游人如織。國門剛剛開啟,西方游客蜂擁而至,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游客是金發碧眼的老外!一對美國夫婦,用當時流行的“一次成相”的相機為我們全家留影。當他們發現我會說英語時,一對老夫妻竟然興奮不已。交談之時,身邊的人越聚越多。幾分鐘後,6歲的女兒拿著那張剛剛顯影成功的彩色照片,驚喜不已,睜大了眼睛問:“他們的相機為啥能馬上看到照片呢?而且還是彩色的!”
美國游客讓我把女兒的問題翻譯給他們聽。【一生做過許多次譯員,但是,首次譯員是為我女兒做的。】
聽了我的翻譯,美國人越發興奮,一把抱起我的女兒,高高舉起,一邊親她的小臉,一邊說:
We don’t know it ourselves why the picture can come out instantly, but we are sure when you are grown up; you can understand it and you’ll have this magic camera,or even more magic!
(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照片怎麼一下子就出來了,但是,當你長大以後,你就會明白,而且你也會有這種神奇相機,或者,更加神奇的相機哩!)
我把美國游客的話翻譯給我女兒聽,沒有想到的是,圍觀者們聽明白之後,竟也一起鼓掌!“杭城赴考”沒有考好,想不到其“高潮”竟然出現於湖中之島 – 三潭印月!
12年之後,女兒在浙江參加高考,金榜題名。在上海讀完英語系的本科學業,供職於上海浦東新區外辦,任譯員。1994年秋,當她第一次出色完成了譯員任務,回到家中,一臉喜氣。她和我有以下對話。
-- 老爸,你知道我從什麼時候開始立志當一個譯員的?
-- 不知道。
-- (她取出一張照片,不緊不慢地說)從這一天開始。
-- ……!(我取過相片,才發現這就是1978年8月全家在杭州三潭印月的合影,是美國游客為我們全家拍攝的彩色“快照”)。
嗚呼!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如此這般,潤物細無聲也。
嗚呼!1978之夏的三潭印月之行,不經意間,影響了我女兒一生!
漫游“中軸線”,置身仙境,能細細觀賞三潭印月的迷人風景。
明萬歷年間的放生池,演繹成了今日的湖中湖!-- 曲橋、亭子、垂柳、楹聯、環堤、湖外湖、湖中湖、游船、游客 ……,環顧皆美,人有十眼,不能顧其一端!
三潭印月的湖中之湖,最可欣賞的,是如鏡湖面上的倒影。 - 賞湖中倒影,此地最佳。
無論行走於南北的“中軸線”,還是行走於東西的堤壩,都能發現陸上的樹、亭、橋、人,乃至天上的雲朵,皆形成湖中倒影,上下對稱,寧靜而致遠,秀美而曠渺。偶爾,一條游魚躍出水面,漣漪頓起,打破平靜,打破對稱,倒影開始晃動,蕩出一塊塊碎影,接著,碎影得以拼接,最終又恢復原樣,恢復水上和水下的一致。
三潭印月的四季,風光不同,自有其特色。
春天岸柳泛綠,柔軟的柳枝在春風中舞動,倒映湖中,染綠了“中軸線”;
夏日睡蓮盛開,九曲長橋便成了賞蓮花、觀游魚,看倒影的最佳處;
秋日天高雲淡,傍晚時分,“我心相印亭”外,秋水共長天一色,紅霞與白帆齊飛!
冬日天寒地凍,環堤仍綠,槳聲欸乃,不經意間,一陣冷香襲來!哦,一樹腊梅!
有人認為,三潭印月最能體味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意;
一日之內,傍晚的三潭印月最美。夕陽西下,余暉盡灑,山水著色,游船東歸。此時此景,會讓你有一股衝動,想改一改一句古文名句:長煙一空,余暉千裡,浮光躍金……此樂何極!
此刻,乘坐最後一班游船回湖濱的碼頭,回眸之間,看夕陽在西邊天際留下最後一抹紅雲越來越淡,看湖濱一帶的萬家燈火越來越亮!-- 此時此刻,帶著在三潭印月飽覽的一切,真有“坐忘人世”的感覺。
假如你把目光老是放在湖、亭、碑、花、魚、橋、樹、夕陽、倒影……上,那麼,你就有點兒愧對三潭印月了!
三潭印月的楹聯總計有30多對,駐足細覽,能發現不少楹聯可讀性強。誦之讀之,助推游興。
島上有一個別致的三角亭,名曰“開網亭”,兩側亭柱上書:
一檐虛待山光補
片席平分潭影清
-- “一檐虛待山光補”寫得多好啊!
-- 好在哪兒?
-- 你看,從上面的亭檐到下邊的靠椅,中間無牆無壁,全是空的,這不就是“一檐虛待”嗎?在待啥呀?待湖光山色來填補呀。
-- 對,對!“一檐虛待山光補”借了一個漢語成語中的兩個字哩。
-- 那個成語呀?
-- “虛席以待”嘛!
-- 對,對!
-- 你看,亭柱和亭檐不正框著一幅山水畫嗎?
-- 真好,你們的分析!(聽見一對年輕夫婦在開網亭前有如此交談,我忍不住和他們倆搭訕)
-- 謝謝!(夫婦倆朝我嫣然一笑)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號退省庵老人,湖南衡陽人。隨曾國藩創辦湘軍水師,官至水師提督,兵部尚書。行伍出身的彭玉麟也為三潭印月留下了一幅楹聯,質樸而又耐人尋味。
來往游人,須知愛惜花柳
春秋佳日,切莫辜負湖山
這副楹聯所在的廊亭的匾額上寫著“青山如髻”四字。髻者,女子梳在頭頂上的發結也。這個比喻倒也心裁別出,不少第一次見到“青山如髻”的游客常常一愣。據說,把青山比作女子頭上的發髻,並非首創,而是借了宋朝魏了翁的詩歌《和李校書沐川三絕》的首句“靜看青山簇髻鬟”。
三潭印月的曲橋上有一座亭子,命名為“亭亭亭”。亭名別致,引得眾多游客歇腳注目。有人解釋說,取自明代詩人聶大年“塔影亭亭引碧流”的詩句,此解釋有點牽強;
另一說,第一個“亭”即“亭子”的意思;中間的“亭”取其諧音,意思是“停一停”吧;最後一個“亭”字,取義“亭亭玉立”。好像也有點兒勉強;
我的驢友曾經給出了他們的理解。
-- “亭亭亭”- 一路走來,到處都見到亭子呀。亭、亭、亭,真多;
-- 又到一亭,我們停停吧;
-- 停停停,這兒風景好,在這兒坐坐,看看;
……。
楹聯是文化,是旅游的調味劑;在三潭印月,假如你的目光老是停留在湖光山色及楹聯上,那麼,你就又有點兒愧對三潭印月了!
為啥?還漏掉了啥?
人呀,游客呀!
一句著名的詩歌有這樣兩句: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在某大學的講壇上,一位名人侃起他的藝術人生時說:我哪有那麼高的智慧想出那樣的句子 -- 在男人眼裡最美麗的風景是女人!
可以想像,哪一天三潭印月只剩下了風景和建築,沒了一位游客,獨步“中軸線”的你,胸中會湧起一股啥滋味兒?
山水是景,楹聯是景,游客亦景。
“我心相印亭”和碑亭,是游客在三潭印月停留時間最長的兩個地方,也是旁觀游客的最佳地。
我心相印亭。

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子,身邊還站著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這位女子從口袋裡掏出一張一元紙幣。
-- 你看,這是啥?(女子問)
-- 一元錢呀。
-- 仔細看看,這圖畫。
-- 三個小塔。(男孩不經意地答)
-- 是,是小寶塔,你再看看前面……。(女子指了指眼前湖面上的三塔)
-- 哦!對,就是這三個塔呀!
-- 正是!三潭印月的三潭,就是指這三個石塔。
-- 名氣真大,三個石塔還上了人民幣呢!
男孩拿過1999年版的一元紙幣,目光移動在紙幣和湖中三塔之間,面呈喜色。
-- 姑姑,你真偉大,今天出來游玩,你就說要讓我有一個發現,就是這個發現吧?!
-- 哈-哈-哈!姑姑一輩子也沒被人說過偉大喲!我,初中還沒讀完,咋能偉大哩!我讓你來看這個,就是要你以後學習要注意觀察,要留心身邊的事。
-- 嗯!
感人一幕!打聽之下,方知該女子在杭州打工,侄兒所在地的學校因甲流感而提前放暑假,就來到了父母和姑姑打工的杭州來。今天休息,就帶領侄兒來三潭印月游玩。
-- 教育有方哦。
-- 沒法子。你看,我們沒文化,干力氣活,累得要死要活,還是過窮日子。下一代要翻身,一定要有文化。
碑亭。
6月25日中午,一群游客來到亭內。
-- 各位,你們看,這裡是石碑南面,“三潭印月”四個字,塗上了紅色。請問,它的背面同樣有“三潭印月”四個字,那塗了什麼顏色呀?
游客面面相覷,旁觀的我,一時答不上來;歇坐在亭凳上的我,甚至有點自慚形穢了,我來過這裡多少次了呀!
-- 也是紅色的吧?(一位成年游客答)
-- 不,反面塗的是白色!(一個小女孩答)
-- 對,正是白色。(一位游客跑到反面,證實。)
-- 對,就是白色的!我要表揚這個小女孩……!
-- 真機靈,記性真好!(眾游客一番感嘆,議論不息)
-- 出門旅游,用心,用腦,用眼,世界就會變得更美麗!(導游又說)
The panorama of color and action which fills the world is taken for granted. It is human, perhaps, to appreciate little that which we have and to long for that which we have not, but it is a great pity that in the world of light the gift of sight is used only as a mere convenience rather than as a means of adding fullness to life.
【大千世界,色彩斑斕、千姿百態,視力正常者卻認為世界本該如此。這也許就是人之常情 -- 已得手的,不知珍惜;未得手的,一味渴求。但是,在這個光明世界裡,天賦的視力,僅僅被用來行生活之便,而非用來為生活錦上添花,多大的遺憾啊!】
游客隨導游去“我心相印亭”了。獨坐亭內,心想導游說得多好啊!自然而然,再次想起美國著名盲人作家海倫•凱勒的這句名言。
-- 2009年7月16日上午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