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750年前偉大的旅行家馬可 波羅的祖國,歐洲文明的兩大源頭之一;世界天主教王國所長地;文藝復興的發祥地。這是一個曾經創造歐洲歷史、改變歐洲歷史、並不斷給歐洲歷史以新的動力的國家。歷史上幾度分合、幾度興衰、群星燦爛,現實中經濟發達、文化資源豐富,莎士比亞的劇作四分之三取材於意大利故事。我曾咨詢一位兩度到歐洲自由行的朋友,哪個國家最好玩?回答是意大利。意大利是吸引各國旅游者的旅游勝地。
5月19日下午離開維也納,經克拉根福於下午六點進入意大利,一路觀賞阿爾卑斯山嵯峨景色,印像上石山比土山多,山上森林比較稀拉;山上的城堡像教堂,山下的教堂像城堡;不時有藍色溪流從山裡奔騰而出,蔚為壯觀。山裡的民居樸素簡單,好像沒有西歐中歐山裡民居多姿多彩。
在一個停車場地邊,發現野草中有幾棵類似灰灰菜的植物,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油然而生。晚八點半到威尼斯郊外吃飯,去旅館投宿的路上,給我們開車的匈牙利司機迷了路,可能是道路狀況太復雜,只見司機對著衛星導航圖,不斷拍打方向盤,直到十點半才住下。
我們原來就知道歐盟國家的電插頭和我國不一樣,出來前都去武漢的德國超市買了轉換插頭,可是不知道意大利的插頭和歐盟其他國家又不一樣,歐盟能夠統一貨幣卻未能統一電插頭,給旅游者帶來不便。因為我們每天都要給自己的攝影設備充電。有時還要自己燒點開水。
20日早晨進城之前,導游要大家檢查穿戴有無假冒品牌,路上購物千萬不要誤購假貨。據說曾有旅游者穿的衣服被查出系假冒名牌,被罰款3000歐元。意大利打假,專打購假者用假者,不打販假者。這種打法令人錯愕,很難將此做法與意大利有2500年歷史的羅馬法統一致起來。我想這也許是一種土政策,土政策經常是與法律分道揚鑣的。
一、威尼斯的流光水影
車進威尼斯,停車交進城費,導游說意大利的城市進城都要收費。這又是意大利不同於歐盟其他國家的一個特點,不知是否因為歷史上曾分裂為若干城邦國家,所以在政策上留下這樣的活化石。
車開上威尼斯灣的海中長堤,停在與陸地連接的島上,停車場與碼頭間有個露天市場,賣什麼的都有,聽說同樣的東西這裡價錢低於威尼斯,我們許多人都在這裡選購彩色玻璃飾品,有對經營小禮品店的溫州夫妻見同胞到來,特別熱情特別優惠。後來到威尼斯的店裡比較,果然威尼斯要多花一半或一倍的錢。
坐船過海的感覺是很新鮮的,以前人們說蘇州是東方的威尼斯,於是順理成章地推出威尼斯是西方的蘇州。現在發現威尼斯竟不是陸上的城市,而是海上的島嶼,差別還是很大的。海水湛藍,海風陣陣,在海面塑出層層疊疊的山形波紋,我們的船不大,坐幾十個人,速度很快,在海面犁出一道白浪噴湧的航道,船行的浪花衝上海浪波峰的一剎那,蘭色波峰上開出聖潔的白花,美麗極了。
船上的廣播禁止上船尾甲板照相,違者罰款2000歐元。船顛簸得厲害,到尾甲板上照相的確有一定的危險性,弄得不好會給顛下海去,但是還是不斷有人上尾甲板照相。亞得裡亞遼闊的海天、威尼斯一百多星散的綠島、罕見的巨無霸游輪,背景太誘人了。禁止令形同虛設,嚇唬人的罰款說不起作用,我不懷疑禁止令的出發點,但是為什麼效果不明顯呢,旅游大國的旅游管理也有進一步改進的人性化空間。
船向東繞過一座座島嶼,進入兩島夾峙的水道,兩邊島上紅牆紅瓦的建築面海而立,拱門拱窗拱橋、大圓頂、高尖的塔樓遙相呼應。海水中立著一些粗大的防浪木樁,怪怪的,與周邊景觀不大協調。據說在威尼斯的橋和建築下邊廣泛使用打木樁的技術,為了一個不沉的威尼斯。船停在北邊主島的碼頭,岸上商亭一字排開,人聲鼎沸,過往的人,不論歐洲人、亞洲人都叫威尼斯的太陽曬得通紅,顯得特別健康特別精神。
走在總督府南側的橋上能看到河上著名的嘆息橋,可能因為正在大修,嘆息橋上以及兩邊都掛上蘭色的畫幔,弄得面目全非。我們在威尼斯的活動主要是兩項:一是參觀聖馬可廣場,二是乘坐貢多拉小船游覽。
聖馬可廣場因聖馬可大教堂得名,聖馬可大教堂因埋葬馬可福音作者馬可而得名。馬可公元69年被殺於埃及,葬亞力山大港,829年把馬可遺骨從亞力山大偷運到威尼斯重新安葬,在墓上建聖馬可大教堂。在中世紀政治經濟的擴張離不開宗教的支撐,宗教的權威性離不開大教堂的建設,大教堂的權威又離不開對某種稀有宗教資源的占有,宗教開創者或宗教崇奉者的遺體遺骨(在佛教則為舍利)便是最重要的資源。這故事說來與科隆大主教奪米蘭的東方三聖王遺骸而建科隆大教堂的故事如出一轍,不過聖馬可的移骨比三聖王的移骸要早335年,這樣說來,聖馬可大教堂應該是科隆大教堂的老大哥。傳說聖馬可生前以飛獅為座騎,所以威尼斯人便以飛獅做城徽,以飛獅代表聖馬可。
聖馬可廣場南門面朝海灣,兩根12世紀從東方帶回來的擎天石柱,上面分別是飛獅與站在鱷魚上的守護神狄奧多爾。從海上看,兩根石柱之間像大舞台,歷史上這裡曾經舉行過盛大的東征十字軍凱旋歸來的歡迎儀式,拿破侖占領威尼斯的入城式,也曾經是威尼斯執行死刑的刑場。蒼老的石柱見證威尼斯的興盛和衰落,榮耀和屈辱,歡樂和哀傷。威尼斯5世紀建城,697年建立威尼斯共和國,10世紀發展,15世紀進入全盛時期,稱霸地中海,16世紀由於新大陸的發現,威尼斯地位下落,逐漸衰敗。1793年為奧匈帝國吞並,1866年後成為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今天石柱不再顯示權力與國威,而是迎來送往世界各地的游人,陪伴人們度過威尼斯的快樂時光。
石柱左邊是聖馬可圖書館,上下兩層均有石柱支撐的開放長廊,樓頂立一排白色石雕,頗為壯觀。13世紀出生於威尼斯的馬可波羅的遺囑是鎮館之寶。由於這位偉大的旅行家,七百年前就讓威尼斯人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人了解威尼斯。至今威尼斯人仍是意大利對中國特別友好的人。石柱右邊是總督府,從前的公爵宮,現在的市政廳。始建於814年,是廣場上最古老的建築,屢遭損毀,15世紀恢復。公爵宮一二層有拱券式開放長廊,三四層封閉,中間有懸空白石雕門陽台,大概是公爵露臉的地方,門上刻飛獅城徽。整座建築給人頭重腳輕之感。圖書館與總督府之間的廣場又叫小廣場,與大廣場連成一個“L”形。
在“L”形的轉彎處矗立著10世紀建的紅色尖頂方形鐘塔,塔的上部有一段白石建築,四面石柱挺立,翹首仰望,宛若天宮。天宮往上,又有飛獅城徽。塔高近百米,是威尼斯的標志性建築。鐘塔俯瞰著大廣場,也俯瞰威尼斯的一百多個島嶼。
大廣場的東邊是聖馬可大教堂。是廣場上最花哨的建築,它的花哨使周圍建築淡出注意,它的花哨也使得許多人眼花繚亂,顧不上細細觀看。定下神來朝上看,尖塔、石雕如林;中間連拱如雲,每個圓拱裡都有彩繪;下層疊柱成門排柱成林。上下各五個門,兩層之間是一條長長的俯視廣場的露天平台。在上層中拱立著聖馬可像,帶尖的蘭色拱圈上是飛獅展經,展示的經書就是馬可福音。
中拱前面四匹銅馬,得於13世紀的君士坦丁堡,後來拿破侖占領威尼斯,掠走四馬,置放於巴黎盧浮宮前為自己記功的卡魯塞爾凱旋門上,1815年拿破侖兵敗被俘後,四馬歸還此地。沒有生命的四匹銅馬竟然走出並記載了三個國家興衰的軌跡,也是世界一奇。法國人在歸還四馬以後,仿造出四馬,仍立於卡魯塞爾凱旋門上。由此可見四馬之魅力。能在這裡目睹四馬真容也是福分。
大教堂前有三根青銅旗杆,分別代表威尼斯當年的海外領地塞浦路斯、克裡特島和摩旦亞半島。在教堂前宣揚國威,用心良苦。如今旗亡杆存,猶記昔日輝煌。
廣場南北兩座很長並帶有連拱走廊的開放式建築分別是新老檢查官辦公處,現在一樓都是賓客盈門的市場了。老辦公處靠教堂的一端是14世紀建的巴西尼加鐘樓,每小時敲一次鐘,敲鐘的是兩個大銅人,每個都有真人的十倍大。西邊的樓,帶有開放的樣式與南北相似。
當年趾高氣揚的征服者拿破侖來到廣場上,四面一看,然後脫帽深深鞠了一躬,稱贊廣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客廳。因此後人有言,拿破侖征服了威尼斯;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征服了拿破侖。我看擅長作秀的拿破侖,在他裝出謙卑的後面是深自得意。他實際上是在向他自己致敬。不過他以此作秀,客觀上成為聖馬可廣場最有影響的旅游推銷員。今天廣場上開設好幾家露天茶座,分別有樂隊演奏招攬顧客。在烈日下鮮有入座者,游客們遠遠地坐在陰涼的台階上享受免費的音樂。無數灰色的鴿子在廣場上逐食,享受人們的饋贈,人們則享受鴿子帶來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和諧環境。
廣場上有一隊修女,戴白色頭巾,著胸前印紅十字的潔白長袍,不像旅游,不像布道,不像募捐,也不像做什麼服務,只是列隊站在那裡,看著廣場上湧動的人流。不過她們的存在多少衝淡了一點娛樂休閑的氛圍,增加了一點聖潔的宗教色彩。我們進廣場時她們在那裡,我們在島上轉了一大圈回到廣場,她們還在那裡,只是稍微挪動了點位置。廣場就是這樣,把歷史與現實,把人與自然,把宗教與世俗融合在一起。
從巴西尼加鐘樓旁邊出廣場,狹窄的小巷裡手工藝品商店一家接著一家,我們在一座小樓上參觀了一家玻璃作坊,一位個頭長相都非常像鳳凰衛視主持人阮次山先生的老師傅,執一根吹管把一團玻璃熔液吹成一只花口的花瓶,技藝純熟,造型優美。其間只用了手鉗和轉輪兩種簡單工具,令人嘆為觀止。其實這還只是他們的“小兒科”,威尼斯玻璃工藝的強項在各種彩色透明的玻璃器皿制作,在玻璃器皿上鍍金鍍銀的技術,帶有各種花色圖案的高檔玻璃工藝品的吹制。憑著這些絕活,威尼斯的玻璃工藝品出口世界各國。有的可以賣出天價,給威尼斯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有些絕技是親子相傳嚴格保密的,不會輕易向外人展示。
接著我們來到運河邊,登上貢多拉,所謂貢多拉是一種長11米、寬2米不到的兩頭尖翹的木船,船裡船外漆得油黑發亮,照得出人影。兩邊船幫上飾有金屬奔馬,算是抓手。每條船搭乘六位游客,水手站在船尾掌控一只很長的槳。
貢多拉在狹窄的水巷裡輕輕地走,幽深寧靜。目前的水位比較低,兩邊建築的石基上長滿綠苔,留下漲水時的遺跡。我們就在半明半暗的綠牆的夾縫中前行,好在沒有異味,不然就真會有王爾德的鑽下水道的感覺了。有的房屋面水開門,鐵門下部由於多年浸水已經鏽爛,外牆的塗層已經剝落,窗戶已經封死,看上去好像久已無人居住。樓上的風景好一些,許多窗台上鮮花盛開。
穿過一個個橋洞,水光波影流動在橋洞壁上,形成特殊的橋下風光。橋上路過的游客把我們當河下景色拍照,我們則把橋上的人當河上景色拍照,互不相識的人光線交流不亦樂乎。水巷走著走著變成了較寬的水街,與來船交會,不同國籍的人互相熱情招呼像老友。雷雅托橋到了,眼前豁然開朗,一片水的廣場。汽艇、貢多拉穿梭往來。雷雅托橋是曾經寫進莎士比亞作品的橋,一座大跨度的單孔廊橋,1580年用大理石改建,兩端有12000根木樁支撐,長48米,寬22米,橋廊建築有13個拱門。在威尼斯400多座橋中,它是最古老最漂亮的橋,也是威尼斯標志性的橋。
船曲折地回到碼頭,船身亂晃站立困難,岸上一位意大利小伙來拉,正想說感謝的話,那邊廂已伸手討錢,多少隨意。原來拉客上岸是一種行當。
貢多拉讓我們見識了威尼斯的水巷、水街和水的廣場,感受了威尼斯悠久歷史的流光水影。我們不知道在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逐漸上升的情況下,它將如何應對。聽說近些年來,每到冬季,海水總要漫上聖馬可廣場,威尼斯的未來不太樂觀,希望我們看到的不是最後的威尼斯。
二、阿諾河邊看佛羅倫薩
20日下午離威尼斯去佛羅倫薩,晚上住在市郊山村瓦格裡亞的旅館。房間窗戶有點特別,分三層,外層是透氣的百葉窗,中層是透明的玻璃窗,內層是隔熱的木板窗。如此全面地考慮人在不同季節對窗戶的不同需求,並且細心做出設計,反映了文藝復興發源地服務業的人本精神。
21日晨進佛羅倫薩城,車停阿諾河畔。河水漫過調節水位的水壩,有人在壩下游動,對面林邊的河灘上還躺著一些享受日光浴的人,好一幅和平寧靜的圖畫。不過對岸灰色的方形碉樓卻顯得有些另類,碉樓頂部一個個垛口,說明了它的防衛用途。環顧四面,這類方形石砌碉樓還不止一座。和平的佛羅倫薩還保存著不和平的歷史記憶。
在導游帶領下進入小巷,不多遠就到了韋奇奧宮,石砌的樓宇,高高的小窗,頂上也有垛口,在樓頂的一側還有一座方形的碉塔,從外觀看是一座堅固的堡壘。老實說和一些人一進佛羅倫薩就感受到文藝復興的美不同,我看到的佛羅倫薩首先是曾經的戒備森嚴。
據說佛羅倫薩始建於公元前59年,古羅馬安置退役士兵的一個小鎮。正宗的佛羅倫薩人應該是好鬥軍人的後代。中世紀成為自治的城邦,不時與周邊的比薩、威尼斯、米蘭、波隆那、那不勒斯等城邦發生摩擦衝突,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大國和教皇的神聖聯盟在意大利的角逐更是虎視眈眈。佛羅倫薩必須努力保護自己爭取和平,才能發展經濟和文化藝術,他們的努力富有成效,1569年以佛羅倫薩為都城建立起托斯卡尼國,1865—1870年,佛羅倫薩一度成為統一後的意大利首都。
歷史上佛羅倫薩有西方雅典之稱,是一個頗具民主色彩的共和體制城邦,藥商起家的美第奇家族是市民推選出來領導佛羅倫薩的。韋奇奧宮是美第奇家族在1294年建成的。原先是美第奇家族的官邸,現在是市政廳。至今宮前仍有美第奇家族的徽記:百合花和藥丸。
韋奇奧宮前是西尼奧列廣場,又叫市政廣場。廣場中央的銅像是執戈騎馬的祖國之父,美第奇家族的柯西莫一世。美第奇家族重視藝術,熱心贊助藝術的發展與普及,沒有美第奇家族的喬萬尼、柯西莫、洛倫佐等人熱心贊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一代文藝復興的藝術大師們很難起步。為了讓普通百姓能分享大師們的藝術成果,美第奇家族把許多重要的雕塑加以復制,放在西尼奧列廣場上。於是我們就能在這裡欣賞精美的為士兵造型的大衛像,看到希腊神話中的大力神赫契力斯像,海神等等。此外在廣場側面有座建於14世紀的蘭琪敞廊,原本用於發布公告,後來也用來陳列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左邊放置珀爾修斯神態莊嚴地為民除害,殺死女妖的雕像,右邊是揭露掠奪沙賓婦女的雕像,細致地刻出多條緊張的人體曲線,是文藝復興的頂級作品。
文藝復興在佛羅倫薩最偉大的建築作品是目前世界排名第四的聖母百花大教堂,1296年喬萬尼美第奇出資,歷175年建成。它包括一組建築,喬萬尼洗禮堂,喬托鐘樓,大教堂。
洗禮堂在大教堂對面,許多人擁擠在門邊拍照,以洗禮堂的門為背景,洗禮堂的門叫天堂之門。14世紀鼠疫流行歐洲,死了250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佛羅倫薩也深受其害。15世紀初為紀念度過災難,決定造洗禮堂新北門和東門,用一塊塊金色浮雕表現聖經故事。原件現已藏進博物館,大家以之為拍照背景的天堂之門是仿制品。
喬托鐘樓高85米,雕刻精美,和大教堂一樣用白紅綠三色大理石貼面,非常明朗非常亮麗非常親近人,可是我怎麼看這超高的方塔建築,都有阿諾河邊方形碉樓的影子, 30米以下是沒有窗戶的。
大教堂最引以自豪的是直徑45米,沒有用柱子支撐的大圓穹頂。據說設計師布魯涅內斯基是仿照羅馬古萬神殿設計的。當時人際關系矛盾尖銳復雜,有人出於妒忌想取而代之,陷害布魯涅內斯基,把他下到監獄。但苦於找不到圖紙,無法取代,只好還讓他出來主事。原來布魯涅內斯基根本不用圖紙。全部設計計算都靠心算。天才戰勝了算計。布魯涅內斯基在建成教堂後,被雕成石像,他永遠坐在教堂南側的街邊上,凝望著教堂的大圓穹頂。為工程師造像也是文藝復興精神的生動體現。
佛羅倫薩群星燦爛,文藝復興名人有寫《神曲》的但丁,寫《十日談》的薄伽丘,寫《君王論》的馬基雅維利等等。我們走過但丁故居,到了這些名人長眠的聖十字大教堂前,由於旅游團沒有安排進去參觀的計劃,所以只能遺憾地在門外表達對大師們的敬意。這些人中我最感興趣的是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他由於主張君王治國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只管目標不問手段,被專制者推崇,為後人詬病。我喜歡他的辨證,喜歡他把生活與政治貫通的研究,他說治國和治病一樣,小病易治但難以認識,大病易於認識卻難以醫治。我還喜歡他的直言,他在寫給洛倫佐看的書中說“凡君王之害怕其人民更甚於害怕其外敵者,應該建築堡壘,凡害怕外人更甚於其人民者,就不需要堡壘。”這種話住在堡壘裡的洛倫佐會愛聽嗎。
在阿諾河邊上車離佛羅倫薩前,大家紛紛在廊橋前拍照,據說但丁暗戀的偶像就是在這座橋上遇到的一位姑娘。無緣相識,姑娘後來嫁作他人婦,沒幾年就去世了。但丁為此懊惱一生。人生常恨水常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三、從梵蒂岡到羅馬城
21日下午我們來到了羅馬。車進羅馬,綠樹如雲,這裡的松樹長得老高,下邊不留枝葉,只在樹頂上留一大蓬枝葉,亭亭玉立,像綠色的火炬;樹列成行,蓬接如雲,頗為壯觀。至於樹在品種上是否還有什麼特別,就不得而知了。不同國家對樹也有不同的調教,梧桐在法國任其瘋長不修邊幅,高大偉岸;在我國則控制高度,讓它四面伸長覆蓋人行道,並在馬路上形成給車輛遮陽的綠色甬道。我國重樹的實用性,外國重其觀賞性。松樹、梧桐皆是如此。
22日早晨安排兩個項目,參觀城中之國梵蒂岡和羅馬城的古跡。
梵蒂岡在羅馬西北角的高地上,大巴沿梵蒂岡南牆向東行駛,步行的旅游者也在朝同一個方向走,石砌城牆又高又厚,上面有些地段有鐵柵欄,雖然沒有看到碉樓,但防衛也是比較森嚴的。
梵蒂岡只有0.44平方公裡,約為北京故宮的五分之三,人口約1400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國雖小,歷史卻十分顯赫,756年法蘭克國王贈送羅馬及周邊地區給教皇建國,直到1870年教皇國並入意大利王國,在1114年間,這裡是教皇國的中心,基督教世界的首都。縮首59年後,1929年教皇與意大利政府簽約,建立獨立的政教合一的主權國家,梵蒂岡城國。
我們從東邊過台伯河,在聖天使城堡之南進入梵蒂岡。眼前是一個柱廊圍成的圓形大廣場,可以容納50萬人。據說廣場的設計者是貝爾尼尼。廣場中央是高25米的方尖碑,碑尖是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有人說方尖碑下埋著愷撒大帝的遺骨,傳說而已。方尖碑兩邊有兩座噴泉,像三層燭台,聖水從頂端噴出,逐層灑落人間。壯觀的是284根巨大的石柱林立,分四行排成圓形柱廊,支撐著想像中的基督教事業,支撐著大家心中的天堂。擁抱著廣場和廣場上的人們,向天下人傳播上帝之愛。廊頂平台上立著一圈永生的殉道者聖像,他們在天堂邊上居高臨下地迎接世界各地的教友,召喚教友們獻身基督教事業。廣場的設計實實虛虛,一半存在於眼前,一半存在於宗教想像。我雖然是無神論者,但也不能不為貝爾尼尼用建築承載信仰,把宗教建築與宗教精神結合得如此高明而贊嘆。
最壯觀的是廣場西邊的聖彼得大教堂。教堂矩形的立面上兩邊四根方柱,中間八根圓柱。實際上處一個平面,但由於線條的曲折設計,造成從外到內有四個層次逐層推出的錯覺,簡單清爽而不呆板。矩形立面的上邊是恢弘的大圓頂,大圓頂上有一座小尖塔,尖塔頂著金球,金光四射,金球上樹立十字架,至高無上。大圓頂的前面站立一排天使,兩邊是兩座時鐘,一指示羅馬時間,一指示國際標准時間(格林威治時間)。
聖彼得大教堂的歷史是曲折的,它伴隨著基督教發展的曲折。基督教在一世紀初產生於羅馬帝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地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奴隸和貧民對奴隸制度的憎惡,但又主張今生要忍耐要順服,把希望寄托來世。三世紀羅馬皇帝鎮壓基督教,四世紀初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319年在梵蒂岡高地上基督教創始人彼得被釘死的地方建立教堂,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把大批土地、農奴和各種經濟特權給於教會。以後隨著羅馬帝國分裂,教會也分裂了。1506年教皇為重建分裂的教會,決定建世界最大最好的教堂。請來米開朗琪羅等五位巨匠設計施工,大興土木,歷120年建成,是為聖保羅大教堂。
大教堂面積有2.2萬平米,可容6萬人祈禱。主體建築高45米,長211米,大圓穹頂周長71米。據說這個大穹頂是仿照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設計建造。走進教堂,華美的彩色大理石柱,精美的宗教雕像和圖畫,加上迷離的采光,渲染出神聖的宏偉的天堂般的幻覺。根據導游的介紹,我們把大教堂當作宗教藝術博物館,著重尋找青銅華蓋,聖殤,聖彼得座像。
青銅華蓋立於大圓穹頂正下方,四根螺旋形銅柱支撐著華蓋,有五層樓高,華蓋上邊有天使和十字架,下邊是祭壇和聖彼得墓,亮著99盞長明燈。這一組主題性建築是貝爾尼尼的作品。
聖殤是聖母瑪利亞哀傷地抱著耶穌遺體的白色石雕,極富人情味。是米開朗琪羅25歲的作品,也是他存世的唯一署名作品,十分珍貴。所以有玻璃牆把人們隔離在五六米之外。
聖彼得座像又叫聖彼得寶座,身著長袍的聖彼得一臉落腮胡,端坐在寶座上布道,左手捋下右袖,露出伸在外邊的右手臂,右手食指正作出“一”的手勢。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寶座是像牙飾木椅,椅背上兩小天使,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這件鍍金青銅雕塑也是貝爾尼尼的作品。
我們在進入大教堂內部之前曾先去地下室參觀教皇們的墓,那光景使我想起03年參觀布達拉宮的情景,布達拉宮的底層是歷代達賴喇嘛的墓,達賴喇嘛墓比教皇墓風光多了,雖在室內卻墓塔高聳,金碧輝煌。教皇墓在低矮的坑道裡,一室一墓,多半是石棺上刻一具遺體像,再放一張供桌而已。坑道裡參觀的人們前胸貼後背,十分擁擠,又不通風,空氣污濁,老弱婦孺在這裡如陷地獄,不過這裡卻是小偷們的天堂,我們團裡一位老太太在這裡被人拉開背包,偷走幾百歐元。
出梵蒂岡,車行羅馬街頭。如果說維也納街頭雕塑多,那麼羅馬街頭則是噴泉和石柱多。在羅馬,人好像經常在古代和現代之間穿行,不經意間就走到古羅馬的廢墟中,透過斷垣殘壁,對面就是漂亮的現代建築。
我們在君士坦丁凱旋門前的路邊下車。這座凱旋門紀念的君士坦丁就是那位給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古羅馬皇帝,這座紀念他戰功的凱旋門建於313年,風吹雨打日曬1700年了,保存基本完好。初見覺得有點眼熟,原來巴黎盧浮宮前的卡魯塞爾凱旋門的外形、結構皆可說是君士坦丁凱旋門的克隆。長方形的建築,一大兩小三個門洞,前後各有四根淡紅的圓柱,每根圓柱頂上立著一位戰功卓著的將軍。此外門上還用一些浮雕記錄戰爭勝利的場景。由此可見君士坦丁凱旋門對後世建築的影響,意大利的古羅馬文化對全歐洲的影響。其實凱旋門和我們中國的牌坊或牌樓有不少相似之處,同為紀念性建築,皆立於大街通衢。不同的是凱旋門皆帝王為宣揚自己重大歷史戰功而建,牌坊或牌樓則多為帝王獎賞有功或有德臣民賜建,至今沒有發現帝王為自己記功的牌坊或牌樓。也許曾經有過,說不定在改朝換代時給清理掉了。羅馬現存古凱旋門最早建於公元一世紀,而我們卻找不到千年以上的石牌坊。不是我們石牌坊有質量問題,中國傳統歷史觀缺乏兼容性,是許多古建築不能在歷史上長遠保存的致命性因素。
君士坦丁凱旋門和圓形競技場站在一起,只能算一個小兄弟,圓形競技場圍牆高57米,周長527米,建築為多層拱券結構,有拱門80個。公元前80年建成,是羅馬的標志性建築。據說古羅馬帝國征服耶路薩冷後,強迫8萬俘虜為奴隸,采石、運石、壘石,用十年時間建成這座建築。可容5萬人觀看。競技場用奴隸鬥獸、角鬥,供貴族享樂。以後激發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加速古羅馬的滅亡。中世紀競技場改為城堡,在建造大教堂時,這裡成為取材場。一座建築伴隨著一個帝國的興亡,訴說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滄桑,屹立蒼穹,舉世無雙。
我們在羅馬的最後一站是參觀特萊維噴泉(即許願池)。噴泉在一條不起眼的小巷中,一灣蘭色水池,泉水源源不斷從岩石上排湧而下,上方是一座凱旋門,中門裡立著駕駛戰車的海王,拉車的兩匹翼馬,一匹正與海神人魚搏鬥,另一匹則比較溫順,分別像征憤怒的海洋和平靜的海洋,兩側門裡分別站立豐饒之神和健康之神,她們上方的浮雕敘述了兩個故事,一幅是少女給古羅馬士兵指引清泉之路;一幅是阿格裡帕向奧古斯都彙報引泉入城計劃。原來古羅馬有一隊干渴的士兵在少女指引下找到清泉,後來將20公裡外的清泉引入羅馬城內,稱少女之泉,1762年改建成現在這樣有生命之美,有動感有戲劇化場面效果的雕塑噴泉。許願池的許願,得名一部美國電影,拋一枚硬幣入池,許願重回羅馬,運氣好就能如願以償。許願池側,有一小潭,據說夫妻共飲,可以彼此忠實,白頭偕老。一代一代的人們不斷賦予特萊維噴泉以新的期待,新的文化內涵,而特萊維噴泉也不斷給一代代人提供感情、思想乃至生命的動力。
利用導游給我們在特萊維噴泉半個小時的活動時間,憑著車上的方位記憶,獨自穿街過巷大步流星去威尼斯廣場,一邊努力判斷去向,爭取到達目的地;一邊努力記住來路,能夠順利回到出發地。大約只用六七分鐘就到了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座南朝北是埃曼紐爾二世紀念堂,為慶祝他在1870年完成意大利統一大業而建的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弧形柱廊前是埃曼紐爾騎馬雕像,柱廊下是1921年建的無名烈士墓,上邊刻著“祖國統一,人民自由”,下邊燃燒著長明火。這座建築又叫祖國祭壇,是意大利國家形像的像征,外國元首國事訪問,都要來此敬獻花圈。廣場西部是紅色帶方形碉樓的堡壘式建築威尼斯宮,1455年巴爾保樞機主教修建,曾經是威尼斯駐羅馬大使館,二戰時法西斯頭目墨索裡尼在這裡發表過臭名昭著的陽台演說。拍了幾張照片,趕緊往回趕,回到出發地,竟然是回來最早的。導游不信我這麼短的時間能到威尼斯廣場打個來回,後來看了我相機裡的影像才信。
午後驅車去羅馬國際機場,歐洲八國游就此結束。23日中午到北京,傍晚回到武漢。旅行社派車把我們送到學校送到家。回到家裡好像任務完成如釋重負,原來歐洲游不是我們自己的主意,而完成兒女給我們的任務,兒女提出今年是我們金婚,建議去歐洲一游,並出資贊助。出發前我們曾經猶豫,一是路途遙遠,海陸空折騰,能否吃得消;二是70歲以上,一般保險公司不給保險,萬一生病沒依靠;三是國外有甲型流感流行,倘若傳染隔離半途而廢真麻煩。擔心的事一樣也沒有發生,豈不如釋重負。
回想14天來所見所聞,恍若做了一個長長的夢,難以置信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去了這麼多的地方,難以置信浮光掠影地轉一圈會有這麼多的收獲。希望把夢留住,於是寫了以上七篇游記。

(見圖)

(見圖)

(見圖)

(見圖)

(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