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對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的喜愛與敬重,使我願意將足跡踏進神聖的佛教聖地。繼2003年走進文殊菩薩道場山西五台山、2008年走進地藏王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之後,2009年流火7月我又踏上了常有金頂佛光奇觀的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峨眉山從行政區劃上屬樂山市,而樂山亦是佛教聖地,其著名景點就是名震中外的樂山大佛。樂山大佛位於岷江、大渡河與青衣江三江彙流處的凌雲山下,背倚巍巍青山,面向滔滔江水,因山而顯氣勢,因水而呈雄偉,被稱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據史料記載,樂山大佛開鑿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結茅於凌雲山中。常見三江彙流之處,水勢凶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無情,水患不斷。海通和尚立志憑崖開鑿彌勒佛大像,欲仰仗無邊法力,減弱水勢,造福人民。海通禪師遍行大江南北募化錢財,開鑿大佛。佛像動工後,地方官前來索要錢財,海通嚴詞拒絕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仗勢欺人,反而說“嘗試將來”。海通從容“自抉其目,捧盤致之”,“吏因大驚,奔走祈悔”。有了海通這種毅勇舍身之行,才有今天屹立千年、萬人景仰的樂山大佛。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後歷經周折,前後歷時90年才完工。
從九曲凌雲棧道蜿蜒而下,成千上萬的朝拜者來到大佛腳下,仰望那71米高與山齊的造像,或頂禮膜拜,或感嘆唏噓。而樂山大佛千百年來,閱盡人間春色,經歷朝代更迭,坐觀人來人往,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靜靜地聳立在三江彙流之處,凌雲青山之下。
就名氣而言,峨眉山自然在樂山之上,1996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時峨眉山也排在樂山之前。但樂山畢竟是管轄峨眉山的上一級行政區,這種等級觀念也被體現在導游詞中。導游鄭重其事的告訴我們,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菩薩的上級是佛,而樂山大佛頂上的凌雲寺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禪寺,因此游覽順序應該先樂山後峨眉。
峨眉山距樂山僅28公裡,即使山路彎彎,驅車也很快就到了。在半山的一個農家賓館安頓下來以後,我們蓄勢待發。峨眉山山體巨大,綿延數十公裡,主峰萬佛頂海拔30099米,高居五岳之上,雄踞境內各大名山之首。峨眉山層巒疊嶂、山勢雄偉,景色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譽。但峨眉之名還在佛教。公元1世紀佛教即傳入峨眉山,漢朝末年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廟。相傳峨眉是普賢菩薩顯靈和講經說法之所。 鼎盛時期僧侶一度達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有座一百余座。目前峨眉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像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八大寺廟。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像”,重達62噸,高7.85米,為宋朝時鑄造,已有上千年歷史,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2005年底竣工的矗立在金頂之巔的峨眉山金頂四面十方普賢金像更堪稱峨眉一絕,它系海峽兩岸藝術家共同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金佛系銅鑄鎦金工藝造像,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由台座和十方普賢像組成。其中,台座高6米,長寬各27米,四面刻有普賢的十種廣大行願,外部采用花崗石浮雕裝飾,十方普賢像重350噸。金佛通高48米代表著阿彌陀佛的48個大願。“十方”一是意喻普賢的十大行願,二是像征佛教中的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喻普賢菩薩以圓滿的無邊願行,廣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普賢大士的十個頭像分為三層,神態各異,代表了世人的十種心態。整尊金像設計完美,工藝精湛,堪稱銅鑄巨塑的曠世之作,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審美價值。
站在金頂之巔,仰望高高在上的菩薩造像,你的感受就是佛法無邊,普渡眾生。我不是一個佛教徒,但我相信只要心中堅定某種信念,那信念就會成為一種力量,敦促你、鼓舞你、幫助你,在曲折的道路上走向理想和光明。

( 樂山大佛)

(峨眉山)

(十方普賢)

(萬佛頂)

(金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