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一大早出發了,但一路上買牛奶啦,買肘子啦,磨磨蹭蹭地也到了十點鐘,好在不是來趕時間的,大家也樂得自在。還由此知道了剛認的閨女是喜歡吃“開封菜”(KFC)的,這點我實在沒想通。
剛出蘭州,就覺得山都是光禿禿的,可能這就是大西北的豪邁吧,同時也不禁為西北人民所面對的惡劣的生存環境唏噓。反倒是越往山裡開,景色越加秀美起來,一片片的梯田一層層綠,還有一塊塊的油菜花像是給山川披上了新衣,煞是好看,可見人民群眾的勤勞勇敢呀。在東鄉加油的時候,劉師傅給我們買了當地唐汪出名的大接杏,皮薄肉厚還帶著酸甜,開始我還問:這也沒水洗,怎麼吃呀?劉師傅說:這都是自己家種的,沒農藥,用手擦擦就能吃了。我又嘟囔了一句:那可能手還沒這杏干淨呢。結果就是我被眾怒的吐沫淹死了:要吃就吃,哪兒這麼多廢話。中午到達臨夏,這是甘肅最大的回族自治州,我們決定在這裡解決午飯問題,不用選啦,一定得找家川菜,據說兩位小朋友已經被之前的什麼手抓羊肉嚇到了。等待上菜的時間裡,劉師傅忽然揮著手冒出來一句:“服務員,過來把空姐趕走。”我們仨同時愣住,心想哪兒有空姐,緊接著就對桌子上方盤旋不去的蒼蠅們恍然大悟。原來西北人民都是用空姐來稱呼蒼蠅的。於是我們就非常不優雅地爆出狂笑。笑這一次不算什麼,此後但凡見到蒼蠅我們就忍不住相對大笑。而且在經過研討之後,我們認為一路上遭遇的都是西北航空的空姐,具有此地特有的熱情澎湃的服務態度。(此空姐小段摘抄自俺閨女的blog)
很快的,到了今日的行程重點:拉蔔楞寺。這次的青藏之行,確實走了不少藏傳佛教的重要寺廟,其中格魯派的六大寺院就去了五個。拉蔔愣寺是其中之一了,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經歷代寺主嘉木樣活佛和廣大僧眾的開發,已成為包括顯、密二宗,有聞思、續部下、續部上、醫學、時輪、喜金剛六大學院,108個屬寺和八大教區的大型寺院。是西藏以外,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中心,朝聖者終年不斷,最盛時寺內僧侶達4000人。 “拉蔔楞”,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即僧侶的宮殿,實際上它也的確是座宮殿,規模僅次於布達拉宮。 拉蔔楞寺以治學嚴謹,寺內學者、活佛眾多著稱,號稱西北地區藏傳佛教的高等學府,這裡也是甘肅佛學院的所在地。買了門票後就等待導游喇嘛的到來了,還著實等了好半天,正想抱怨喇嘛的工作效率太低時,匆匆趕來的喇嘛說,現在寺裡的喇嘛全在桑科草原上過香浪節,這邊沒人了。看來還真使冤枉了人家。
香浪節,是流行於青藏高原東北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傳統節日。“香浪”,藏語意為“采薪”。相傳每年盛夏,僧人外出為有己采伐燒柴時,因路途遙遠,當天不能返回,於是在外露宿數日,勞動之余,游山玩水,與家人團聚。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過此節日,也成為群眾性的郊游活動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節日,沿有具體的時日規定。每年到了農歷六月六,適逢是草原天藍雲白、羊肥牛壯的最好時刻,藏族群眾便不約而同地帶上帳逢、炊具及青稞酒、酥油等食品,到風景優美的草灘上去消閑憩息。他們在綠草如茵、百花爭艷的草坪上,依山旁水扎起帳篷,制做和擺放醇香可口的野餐,或三、五戶一起,或以村寨為單位,在美酒、乳酪、奶茶的相伴下渡過十天半月的野外生活,享受著夏天的歡欣,然後再返回家中。
接著我們也來到美麗的夏河桑科草原,果然看到草原上有一座座的帳篷和裊裊的炊煙。幸福的藏族人民呀,就好像我們的春游一樣。同行的劉師傅還告訴我們,這裡出名還有個原因就是這裡是“天下無賊”的拍攝地,思緒似乎被牽回了幾年前看天下無賊的情景,那份驚艷,那份感動,那種空靈,只有這裡才有吧。
晚上入住合作的香巴拉大酒店,此時氣溫已經明顯下降了很多,但香巴拉的那濃郁的迎客酒讓人心裡暖暖的。
另外,今天是黨的生日,我們在車上還紀念了一把。可見我是個好同志。呵呵。誇自己的時候從來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