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石老人觀光園

作者: 禪心安隱絮和泥

導讀好久沒有一家人一起出去游玩了! 趁著這次的假期,我們一家三口難得湊到一起,去到石老人觀光園游玩了一次。 說是游玩,其實主要就是爬山。 早就聽說石老人觀光園了,且來到嶗山區住也有兩年了,但來觀光園游玩這還是第一次。早晨八點多鐘,我們戴上太陽帽,穿上旅游鞋,一身短打,再備上礦泉水,拿上擦汗巾(本人較能出汗),高高興興的出門了(只可惜沒能 ...

好久沒有一家人一起出去游玩了!

趁著這次的假期,我們一家三口難得湊到一起,去到石老人觀光園游玩了一次。

說是游玩,其實主要就是爬山。

早就聽說石老人觀光園了,且來到嶗山區住也有兩年了,但來觀光園游玩這還是第一次。早晨八點多鐘,我們戴上太陽帽,穿上旅游鞋,一身短打,再備上礦泉水,拿上擦汗巾(本人較能出汗),高高興興的出門了(只可惜沒能帶相機,好在有手機可以拍照)。

出去玩,心情就是不一樣,這跟去逛街啊什麼的是絕對不同的。只可惜女兒今天身體稍有不適,多少影響到她的玩興。

天氣也非常地好,特別適合出游,因而,街上可以不斷看到出行的人流及拉著老人和孩子的一輛輛私家車。

到了觀光園的門口,更是車滿為患,人聲熙攘,那不時傳來的外地口音處,看到的是一撥撥旅游人群,好不熱鬧!

入園後走不多遠的地方,有一面長長的壁畫叫做“石老人的傳說”,記錄了很多青島人都熟知的那個感人故事,但對於初來乍到的外地游客來說,卻不失為了解青島,了解嶗山,了解石老人原住民風土人情、歷史成因的最好方式。

觀光園裡的山雖然也不是很高,但是植被卻很茂盛,放眼望去,幾乎看不到裸露的山體,而那沿山坡修建的綿延而上的石階,還有那隨處可見的小橋、廊亭、水湖,以及各具風情的小屋、水車、樹雕等,無不顯露出觀光園開發者的匠心獨運的細膩、用心。

順石階而上,不多時就到達“文武閣”,一“文”一“武”兩殿呈一東一西坐落。根據判斷,“文武閣”應屬道觀,師父的穿著不似湛山寺裡僧人的打扮,倒很像嶗山太清宮裡道士的著裝,說不准還真與嶗山道觀有什麼聯系呢。不管是佛是道,有緣七分敬,雙手合十,在文武兩殿前分別虔誠地俯首三拜,以求得平安。

一過茶神居,就是“天運殿”了。這裡比“文武閣”要大,香火看起來也稍旺。我進到殿裡,先隨了香火錢,然後叩首跪拜,心中的祈願自不必說。出得殿來,突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既慨嘆北方人的厚道、實在,又贊賞南方人的精明、機靈,就連這佛界的事情亦是如此。記得到南方去旅游時,那裡的寺廟往往也不見得有多大,但是那些導游啊、講解員啊卻能講出一大通的傳說、典故與說道,什麼古代的、現代的,讓你不得不去相信.即使半信半疑者也是隨著他們的引導請上幾柱高香、求個運簽、聽師父給以釋解一番,且事主們均畢恭畢敬,那副虔誠完全出於自願.到頭來旅游者的錢花了,且掏得特情願,導游們的“任務”完成了,“目的”也達到了,廟裡的香火愈燒愈旺,而當地的旅游又多了一個必去之地,可謂皆大歡喜。反觀咱北方,就說這觀光園裡的兩處寺廟,幾乎看不到什麼上香的香客,師父們也是百無聊賴閑得慌,更沒有什麼妙語連珠的導游大講特講什麼石老人的傳說,嶗山道家的高深典故,抑或“文武閣”、“天運殿”的前世今生雲雲。如此一來,一趟觀光園游下來,能記住此閣、此殿的人會有多少?能了解此閣此殿的人又有幾個?這個遺憾到底如何去消除?由誰去消除?何時能消除?不得而知。

從“天運殿”往上,山勢突然變陡,我們一家三口相互照應著、招呼著,沿著愈來愈陡的石階往上爬。話開始變少,汗開始流下,只有“呼呼”的喘息聲伴著“噔噔”的腳步聲。路更陡了,一段用鐵架與木板搭建的階梯出現了,乍一看真好似雲梯,尤其是那搖搖擺擺的鐵鏈扶欄,讓人格外有一種隨時會墜落的不安和擔憂。越過這段雲梯路,我們終於到達了山頂。哇,放眼望去,海是那樣的藍,山是那樣的綠,猛吸一口氣,頓覺心曠神怡。人們三三兩兩的邊擦著汗邊歇息著,每個人的臉上都流露出一種征服後的自豪感。一群來自南方的年輕人團隊,更是絲毫看不出疲累,又喊又叫,又蹦又跳,好不熱鬧。再看我的老婆跟女兒,表現也不錯,全然沒有了剛剛爬雲梯時的忐忑表情,欣喜和滿足感寫在臉上。

說話間,我才發現,其實我們所到達的山頂只不過是出於安全考慮的一個人為設置的高度和位置,離真正的頂峰還需要五分多鐘的路程,沒有石階,只有那種用繩索和木棍拉起的看起來更沒安全感的簡易抓繩。看到不斷有上去和下來的登頂者,我也決定登上去!讓老婆跟女兒在此等候,我一鼓作氣開始登頂。爬過一段更難走的山路,越過幾座綿延相連的山頭,我終於登上了頂峰!雖說山不高,但站在頂峰的感覺是非一般的,看著周邊的一切都在腳下,遠山近海擁入胸懷,東西南北風盡拂臉頰,這種愜意無以言表。一個字:爽!!!

下山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我無意間選擇了另外一個下山的位置,而沒有從原來的位置走。其實兩個位置相距也就六七米的樣子,原以為都會歸入一條路,可誰承想兩條路相去甚遠。而這條路特別陡,沒有半個石階,扶欄全是用繩索與木棍拉起的簡易抓繩,有的路段甚至連抓繩都沒有了,只能試探著一步一步的往前挪,且走了半天幾乎就沒有看到什麼人。看著漸行漸遠的當初上山時的方向,到了這份上是無法再返回原路了,再想想老婆跟女兒她們還在等著我一起下山呢,心裡不免著急起來,趕緊跟她們電話聯系,讓她們自己下山,並約好山下會合。經過一段崎嶇山路的顛簸,峰回路轉,終於看到了上山時經過的茶神居,著急的心情才安撫下來,接下來就是與老婆、女兒會合了。

過後想想,這事兒也挺有意思,本來是從同一個原點出發,就因為相距幾米的小差異,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好在最後總算是殊途同歸。這就像一個人做事情,在相同的情況下,往往因為選擇的方式方法不同,結果會大相徑庭。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因把握的方向不准,結果走上了歧路。

一次爬山,一次游玩,既使身體得到了鍛煉,又使心情得到了放松。而萬沒想到的是,一個小小的插曲還使我有了一份意外的收獲。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