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溪山藏珍蘊寶,綠澈河水玉流金。”
“長溪魚躍花飛柳,夾岸鶯啼芽綻春。載得東風歸故裡,青山白發兩情親。”
這幾句讀起來平淡無奇的詩句,或許是對長溪最樸素而真實的解讀。
千年古村長溪村是中國最美鄉村江西婺源一冊珍稀的古舊獨本書,書中多是經典的古詩詞。歲月的磨蝕讓書頁有點殘缺,但它原汁原味的山野的奇美,給人一種猶如濃茶般的歷史感,令人震撼!因為長溪是一個深藏在大山中的村莊,一直不為人所知,在婺源旅游地圖上,沒有它的位置,就是在婺源縣本地,也極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長溪古稱星江馬源。宋初,村中有一寶靈殿,多有靈驗,朝拜者絡繹不絕,因路途不便,進香者多用馬車代步,馬簇如蓋,故曰馬源。一條潺潺河水流經村中,全長有37公裡,村民稱為長溪河,後來,村子就用其命名,叫長溪村,一直沿用至今。
長溪村一千年前便有了建村的歷史。村史記載的時間為宋淳化年間(992年)就有先人居住,村中老人歷代言傳,說早在戴姓到長溪之前,就有豐姓、翁姓散居在村內大山之中,後逐漸形成村落,又有王、何、查姓遷入,故有"豐翁王何戴,還有豆腐查(渣)"之說。傳至二十二代,明洪武年間,村子己有規模,大約有六七百人口。清康熙年間,人氣更旺,村中各種店鋪林立,景像繁華。茶號、木材行、米店、當鋪、屠鋪多達二十余家。清末民初,因村居僻遠,少有戰亂禍害,村民生活一直安穩富足。時稱"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之像。在世老人憶述,戴氏後人,孝謹仁良,服勤力穡,在婺源熱土上,繁衍生息,日益興旺,鼎盛時期,村戶達600多戶,號稱"千煙",人口己達2400多人。可見當時村旺人興是何等繁華之像。
長溪村的古宅以黛瓦、粉壁、馬頭牆為表型特征。高牆封閉,馬頭翹角,牆線錯落有致,黑瓦白牆,色彩典雅大方。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屋中木雕極其精美,房屋的外牆是青磚砌成,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結構多為多進院落式(小型者多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村之傳承徽州民居特色,講究的是"四水歸堂",有的人家的堂前,用一大水缸,裝天井彙集的雨水,取的是財不外流之意。內用杉木檐柱框架,貼牆的柱間都嵌有木板,因此,房間四面都是板壁,分正房、廂房,少則六間,多者達十多間。高為三層或四層,顯示主人的雄厚財力和顯赫家族。但因解放後拆建改造,以及"破四舊"、"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現在尚存的古宅只有四十余處,保存稍好的不過十戶而己。
長溪村一不臨大路,二不近喧鬧,仿佛被人遺忘的故事,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這樣的地方往往生長的特別好。自古以來,東方人都有一種隱士情結,總是以一種毫無牽掛的姿態追尋一種天然的人生觀。長溪可以說是一個很不錯的歸隱之地,它依山傍水,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
走到村頭,我們會看見一條河流從遠處流來,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築沿河而建,一座大青石塊鋪成的石橋靜臥在水面上。石橋面很清潔,青青的藤蔓從石罅長出來,垂吊在石壁或空中,讓石橋顯出一種異樣的蒼老和美麗。這座築於清乾隆年間的長溪石橋,迄今已有230多年的歷史。村有諺稱:"石橋頭上看雲起,綠水青山氳繞檐;心神俱佳橋上走,延年益壽九十九。"
村中心有一個"社公亭",建於明末,如今已經破敗。該亭跨村而建,南、北僻門,中間通道,穿村而過。亭有四圈柱子,井字隨梁,簡易結構。從村譜牒圖中可以看出,在亭兩側原有兩座房屋,但今日只見菜地了。亭分兩進,一進為外間,有長條石凳,供村人與過路人憩息,內有一廟,供奉著社公、社婆,是村人求神祈福的場所,故又稱為"社公廟"。
在上村小學對面的石壁山上,有一個"仙人棹",又稱仙石棹。此棹是一塊面積有兩面八仙桌大的巨石。石面平整,傳說曾有仙人飛來此處,在石棹上喝酒聊天。從山下遠望,仙石巍然屹立。站在石桌上,眺望村落,只見白牆青瓦,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層層跌落的馬頭牆半掩半映,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兩端跌落數階,檐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勒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它是一處觀全村之景最好的觀景台。
婺源之行--在李坑光明茶樓清涼度夏http://www.wuyuan168.com/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