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滇西南》之四初識麗江

作者: sunmg

導讀麗江地處雲南省西北部,距離省會昆明市527公裡。境內群山起伏,山地面積占95%,平均海拔為2400米,僅有5%的平壩區。麗江境內有玉龍雪山、老君山兩大山脈,山巒起伏,氣勢宏偉。其中,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是終年積雪的山峰。金沙江、瀾滄江二大水系從麗江境內穿過,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凶的虎跳峽予人以洶湧的激情和魅力。麗江 ...

麗江地處雲南省西北部,距離省會昆明市527公裡。境內群山起伏,山地面積占95%,平均海拔為2400米,僅有5%的平壩區。麗江境內有玉龍雪山、老君山兩大山脈,山巒起伏,氣勢宏偉。其中,最高點為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為5596米,是終年積雪的山峰。金沙江、瀾滄江二大水系從麗江境內穿過,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凶的虎跳峽予人以洶湧的激情和魅力。麗江兼有是寒、溫、熱的立體氣候,因此動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麗江有種子植物3000多種,用材林木400種,是雲南的主要林區之一。這裡還盛產貝母、麝香、蟲草等600余種藥用動植物,所以被稱為中國的"藥材之鄉"。雲南的特產杜鵑花在這裡資源特別豐富,已查明的品種有57個,被譽為世界的杜鵑花中心。麗江地區豐富的植物資源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先後有法、英、美、德、澳、瑞士等國十多位植物學探險家來到麗江,他們在麗江這個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發現了上前的植物新種和數百種新分布。麗江不但山川秀麗,特產豐富,文化底蘊也相當渾厚,被稱為“中國古典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世界上唯一“活著的”東巴像形文字,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還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古樸清淨的麗江古城,組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使麗江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旅游熱點。麗江古城

上午8:30從大理出發,因為天雨路滑,車行不快,四個小時才走完200公裡的行程,到達煙雨迷蒙的麗江古城。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說它古,因為它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說是城,它卻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牆的古城。城之於鎮,歷來都有拱衛安民的作用。而麗江的沒有城牆,也許有民風淳厚少有征戰的原因,但起主要作用的卻是歷代土司的忌諱:據說是因為麗江的世襲統治者姓木,從像形文字看,築城勢必會在木字四周加框而成“困”,困即困頓、困難,不吉之兆也。一字之故,麗江因此而沒有城牆了。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見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於南宋,盛於明清,曾是滇西最著名的商貿中心之一,是歷史上茶馬古道上的重要樞紐,也曾是滇西北的政治、經濟重鎮。

走進麗江古城,但見古城街市路面用麗江出產的五花石鋪砌,雨季不泥、旱季無塵。清澈的玉泉水從城頭分成三岔穿街過巷,一分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條水渠。使古城處處主街傍河、小巷臨渠,形成“家家流水,戶戶垂楊”、小橋流水的幽雅景觀。城內有建於明清時期的大小石拱橋、石板橋300多座,還有不少牌坊。整個古城以四方街為中心,大街小巷排列有序,向四方發展。民居全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古色古香,完整地保留了自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是留存至今的中國古建築的一筆寶貴財富。1995年,麗江也曾在6級以上大地震中蒙受損失(至今郊外還保留著一些地震遺址和抗震棚),但在災後重建時,除了古城一條主街澆了水泥路,所有建築仍然保留了濃郁的古老恬靜,難怪雲南人驕傲地稱麗江為未被污染 “一方淨土”。走在光滑的“五花石”鋪就的小街上,感受古城渾厚的脈搏真有一種呼 吸緩慢的感覺,相信每個到麗江古城的人都會感受到這種震撼!

夜色侵凌,萬家燈火抒寫著古城的深奧和神秘。古鎮盡頭的水車不停地轉著,那“咿咿呀呀”的節律,更顯出古城的寧靜而又充滿生機。如果不是近在咫尺的玉龍雪山,就會讓人有一種時空錯位的感覺,你真以為到了江南水鄉。在“雪廬”用晚餐,見到許多到麗江訪古采風的外國人(據說以歐洲人為多),麗江的魅力也實在太大了。

黑龍潭

到麗江,不能不,也不會不去黑龍潭,因為它是麗江的生命之源。黑龍潭是古城最大的園林,位於古城北一公裡處的像山腳下,因為這裡的一泓清水明潔如玉,故又名“玉泉”。走進園門,便跨上名滿天下的風雨橋,橋上朱欄漆柱,畫閣飛檐,有亭翼然;橋下飛瀑喧騰,珠湧玉濺,滾滾東去,流向麗江古城。橋左即是著名的黑龍潭。玉泉之水是從山麓的栗樹叢下、岩石間噴湧而出的。它日夜流淌,彙成湖面開闊的水潭,水質明淨,味道甘美。泉如神靈,古城人護水敬神,玉泉曾兩次得到清朝皇帝護祠賜封,所以名聲遠揚。據導游介紹,玉泉公園是古城觀賞玉龍雪山最好之點,站在水潭南岸,眺望玉龍雪山,碧水輝映,雪山影映潭中,堤上綠樹蒼翠,景色如夢似幻,只可惜我們來得不是時候:連日連綿陰雨,遠山近峰彌漫著濃重的雲霧,望穿秋水也難覓雪山奇觀。

沿著潭北花草掩映的小路徐行,不覺來到五鳳樓,五鳳樓樓高20米,采用層甍三疊、飛檐八角的結構,一、二、三層各有八、十二、四個啄天飛檐,從任何一個角度看都是五個飛角,尤如五只彩鳳展翅,造型奇特,結構精巧,故名“五鳳樓”。此樓初建於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距今已經歷了四百年的滄桑,清同治年間毀於兵火。光緒八年重修。明代大地理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居於此。 五鳳樓旁有茶室,由一位納西姑娘為我們作茶道表演,在這裡我們品嘗了麗江“玉峰白露”“、蘭貴人”和“普洱紅茶”等名茶,不僅品嘗了雲南特色,更感口角清爽,浮想也翩翩。從茶館出來,前行就是得月樓,樓位於潭心,有橋相連,造型舒展,翩翩欲飛。郭沫若題書的“得月樓”及其兩副對聯相映成趣,一副為:“春風楊柳萬千條,風景這邊獨好;飛起玉龍三百萬,江山如此多嬌。”這是集毛澤東詩詞句而成。另一副為:“龍潭倒映十三峰,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裡許,墨玉為體,蒼玉為神。”極盡玉泉之妙。人在其中,情景交融,自得其樂。在得月樓,我們還參觀了東巴文化展覽,欣賞奇特的東巴文字,觀看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

納西古樂和東巴文字

麗江地區總人口104萬,主要的少數民族有納西、白、普米、藏、傈僳、彝、苗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8%左右,因此麗江的民族風情迥異多彩,特點十分突出。麗江古城以納西族居多,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基本上與漢族相同,納西族婦女的服裝與白族服裝很相似,只是包 頭不同,並且多了一個披肩,叫做“披星戴月”,從這個稱謂中還可以看出 納西族婦女的勤勞——她們起早睡晚,可說是披星戴月地辛勤勞作著,承擔 了所有的家庭重擔,而讓自己的男人有時間去學習文化、音樂和美術,所以 納西族男人都是多才多藝的。

納西族有著非常優秀的文化,它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納西族的文字——東巴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著的像形文字,被稱為活著的像形文字;這種像形文字,初看之下,新奇怪異;一經解釋,又覺得它的產生入情合理,形像神似,也便於識認和記憶。導游給我們介紹的納西族和姓的來歷,實際上也演繹了東巴文字的產生過程:納西族有兩大姓,木和和,木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納西族土司頭人貴族的姓,而當時的平民百姓則沒有姓。百姓姓什麼?土司確也化了一番腦筋:平民是土司的子民,他們的姓自然要以木為本,但他們又不能姓木。納西族的平民都是勞動者,上披頭巾,身背竹筐,於是采用像形的手法,在“木”字上面加一撇(像征頭巾),旁邊加一口(像征竹筐),從此產生了平民的姓氏“和”。這個“和”姓和漢族的和姓並無歷史淵源,這個“和”字和漢字的和也非同根所生。無論是字的涵義和應用,它都有東巴文字強烈的獨特個性,蘊藏著納西族文化特有的民族氣息。納西族文字之所以稱為東巴文字,是因為納西族的文化傳播者是東巴。東巴是納西族的智者,也是納西族的巫師和祭司。東巴一般是子承父職的,東巴文化正是在這些東巴一代一代的傳遞 中得以保存和發展起來的。納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創造的像形文字和用像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籍,使納西族文化享譽世界。流傳至今的兩萬余冊“東巴”經典,記載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東巴”文化對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學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納西族也十分重視接受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今天仍可以從納西族的建築、音樂、壁畫等看到具有漢、藏、白、納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 

納西族文化的 另一奇葩是它的音樂——納西古樂,納西古樂繼承了唐代的宮廷音樂和道教的洞經音樂,這些音樂在中原地區早已失傳,但在麗江卻奇跡般地保存了下 來,因此納西族的音樂被稱為“古樂”。聆聽納西古樂,可以感受到音樂中 的安詳與和諧,一切的世俗雜念會滌蕩而盡。納西族保留了傳統的圖騰崇拜 ,融喇嘛教(藏傳佛教)、道教、儒家於一體,在納西族的傳統壁畫中,佛、道、儒人物和諧地出現在一幅畫面中,這是不多見的。納西族的圖騰崇拜還 體現在它的舞蹈上,在麗江東巴宮中看到的牛尾舞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一個納西族男子赤裸著身體,披了獸皮,腳踏草鞋,右手搖鼓,左手執犛牛 尾,模仿著大像、鷹、猴、青蛙、老虎的姿態,甚至面部的表情都模仿的活 靈活現。據說,這個表演者是一位農民,是偶然被發現的,他已經是牛尾舞 的第五代傳人了。從納西族的歌舞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對納西人民對生命的 珍視和崇拜。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