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桂林我做主 ——已醜年六月桂林五日四夜游記 序 自由的“代價” 都是給我嬌慣壞了,學校剛放假,孩子就做起了旅游的美夢,天天歪著腦袋就問我暑假去哪兒玩?寶貝,連著寒假,您老上半年可已經出去3回了!還有完沒完了?數數兜裡的錢似乎還夠用,那就走吧。去哪兒?其實早有打算了。就去桂林吧,不是有首歌嗎?“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有錢有時間的時候就抓緊著去吧! 其實桂林我去過,不過那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事了,已經記不太清楚了。而且那時候的旅游都是跟團游,走馬觀花式的,外加“定點采購”。如今流行自由行、自助游,行程一般都由自己定,就更貼近旅游的本意了。而我們一向自由散漫慣了的,每次出動都是自助游,所謂我的旅行我做主,這次自然也不例外,就叫“我的桂林我做主”。 自由自有自由的好處了,至少是在時間上。原想著去個4天往楊朔轉轉也就夠了。可走之前遇上個老同學,極力推薦說去桂林一定要去龍脊看看梯田,真的很不錯,說得我很憧憬。想想再怎麼著也不能“虧待”了自己,和孩子。於是考慮提前半天過去,從原定的星期六出發改在周五下午走了。這一改,就把飛機票的價格也改了——由於定得晚,周未的機票估計是專門在等著我們這一家子的,突然就全不打折了,每個人一下子要多出好幾百。那心吶,就好像被小李同志飛上了幾百把刀啊!但我忍住了,沒讓血流出來,因為我知道,這就是自由的代價。比起人家“裴老匈”的愛情和生命,這點錢算得了什麼呀?一夜無話(無語?)。 第一章 坐著“拖拉機”去桂林 比起機票來,桂林的住宿實在算是便宜的,除了那家有瀑布的五星級飯店外,攜程網預訂一般四星的都在300多元一晚,楊朔的更是只有200多,連鎖或青年旅店的就更低,但不適合我們這樣的家庭游。個人建議住榕湖飯店,在市中心,一個字:方便(數學不太好)。和其他城市不太一樣的是,那裡的賓館房價一般都不含餐,也許是考慮到游客大多(譬如我之類的)會選擇當地的特色小吃(米粉),含餐的話就會抬高房價,缺少競爭力。但對於吃慣了牛奶面包的下一代(譬如我女兒),就顯得不怎麼“厚道”了。 知道最近強對流天氣比較多,比如上海落冰雹了,廣東下暴雨啦,哪裡又起大風了……看看天氣預報也說桂林近期是天天雷陣雨,心裡總不太踏實,除了帶上足夠多的雨傘,還趕到超市買了一堆大人小孩的雨衣連帶鞋套,但就是忘了買口罩(這外來的N1H1就是沒有前些年本地產的那樣深入人心啊)。臨上飛機,連預訂免費接機的賓館也打來電話,“問候”飛機能否准時起飛?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後似乎也“如釋重負”了,想來是慶幸接機的同志不必在機場等太長的時間了。 雖然離機場不遠,但因為在北京有過一次差點誤機的不良記錄(過分依賴北京機場快線的准時性,卻沒有預見到它進出機場的線路是不一樣的,還好北京機場是起飛前30分鐘停止換牌,結果大跑小跑地趕到了,要是在上海早就“卡”了),所以提前了1個半小時到。並且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參觀”了諸如衛生間之類的機場多項設施(我們也是事後才知道這項程序的無比重要性的)。這也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我們向往自由的決心(想問一下女兒,是否應該用反問句更能強調語氣:這難道不是從一個側面真實地反映了我們向往自由的決心嗎?會不會遭女兒痛打?)。 乘飛機嘛,一般都是除了挑價格,就是挑時間了,可咱千金不一樣,她是挑吃的。在定機票時,女兒就說了,怎麼又訂南航?她不喜歡,因為“上面的東西不好吃”(挑剔啊,純屬個人喜好,不作參考),這點她就不及她表姐乖巧(一塊兒去的),我就安慰她回來咱乘東航。可事實證明,“不聽女兒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是有道理的。不是吃得不好,而是飛得不好。2個多小時的飛行,有一半時間是在不斷“顛簸”ing(氣——流)。耳朵裡除了龐大的機身發出的“咯噔”聲,就只聽見空中小姐用柔美的聲音反復通告:“氣流……請勿走動……衛生間停止使用。”還好我們在地面已經行使了權利,不然也將會和部分乘友一樣不斷地履行“起立——坐下”的義務。抵達桂林兩江機場後,女兒問我:是乘飛機來的嘛?我答:不是,是拖拉機,只是開得特快。 第二章 桂府印像 從候機樓的落地窗看出去,整個停機坪的背景是幾座連綿的山丘,飛機就是貼著那些峰頂滑落下來的。在山巒的印襯下,總體感覺桂林機場有點小,不夠大氣。因是酒店派車接機,所以省了80元的出租車費(官方統一價格,謝絕還價)。從兩江機場至桂林市區貌似有三、四十公裡,只有前面半程是高速,鄰近市區的臨桂縣在修路,聽說是要建設桂林新城,與舊城相距10多公裡,手筆蠻大的。跌跌撞撞(說了修路)大約1個小時抵達了預訂的酒店,房間還不錯,有日報,有鮮花,就是小了點。正好是晚飯時間,簡單安頓後,一家老小就攜手外出覓食了。 往市中心一路晃過去,滿眼都是桂林米粉店,有湯粉、干粉、炒粉,一般是2至3元一兩,再加錢可多放點肉(聽說有馬肉),走過時空氣中老是彌漫著一股怪怪的酸味。也有一些路邊小餐館,看上去沒什麼生意,也可能是南方的群眾用餐時間比較晚,還沒到點。走到解放路上看到一家“小南國”酒家,差點以為是上海的分店,感覺很親切,又見裡面生意與眾不同的好(每張8人座大小的小圓台都圍坐了10來個人!)就推門進去了,撲面而來的感覺就太——“鬧猛”了,簡直就是茶館。每位食客都在高談闊論,而且沒有服務員上來招呼——我們一時以為誤闖了單位的聚會或是誰家的婚宴。看了好一會兒見每桌人都是毫不相干的樣子,才稍稍安下心來找空位坐下點菜。菜味道一般,燉雞不錯,上酸菜肥牛時終於明白那股酸酸的味道是從哪兒來的了,那是當地常用的酸豆角,吃米粉時必定是少不了的,不習慣的話需要捏著鼻子才能吃得下。酒足飯飽,結賬走人,感覺菜價還過多去,大約是上海“小南國”的若干分之一吧,出門在外,算是蠻實惠滴。 大概是由於緯度的關系影響了太陽下落的速度,走出店門時竟發現都快8點了天還沒黑透呢。信步往中心廣場走,路過中山路夜市,打聽了一下,一個5、6平方米左右的路邊蓬布攤位月租費(也許是管理費)要1500元(大概聽岔了),看著攤位上擺放的幾乎是全國統一批發的地攤貨,感嘆著不知道要做多少筆生意才能賺得回來?穿過中心廣場,就看到網上聞名的那個瀑布大酒店,向著廣場的那一面牆在每晚8時會有瀑布“表演”(好像是費用挺大,所以時間很短),其它時間則可能因為構造特殊而顯得黑沉沉的。私下認為作為賓館,這樣的設計有些得不償失。當天我們沒有趕上,隨後幾天也沒有專門候著時間來看看這被稱為桂林一絕的景致。 真正給我留下點印像的,是緊靠著賓館另一端的那條有名的步行街——正陽路步行街。一方面是因為一些小店確實還比較有特色——民族的、休閑的,類似某些城市的洋人街,只是太短了點,而且也難免有一些剎風景的土特產店。而更主要的是我永遠記住了一家服裝小店的招牌——叫“亂了”(不是廣告啊,網上也有的),老婆折返兩次終於還是在裡面買下了一件花花綠綠的連衣裙,興高采烈地回賓館了(大老遠的跑來原來是來買衣服的)。至於被當作一大景致來推銷的“兩江四湖”的夜景,如果你不是沒見過打著燈光的樹枝的話,那是沒必要花這一、二百元冤枉錢的,即使要看,在河邊瞧瞧足亦。隨便說一下,好像桂林旅游(上市公司)要通過增發收購上面的那家賓館和“兩江四湖”的資產,真不知道“錢途”如何?

(“拖拉機”外)

(步行街上的特色招牌)

(正規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