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是我一個很久的願望了。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上商務英語課,有一個討論題目是你最想去哪裡,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西藏。那時候並不了解西藏,只是知道那裡很高,很有挑戰性。後來在2006年看到國家地理《景觀大道珍藏版》,知道了川藏線是中國最美的一條公路,於是又起了去西藏的念頭。但是隨著現代交通的發達,似乎去西藏已經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唯一的挑戰性恐怕就是如何從票販子的圍追堵截中買到平價的火車票了。於是乎,西藏的美景成為了吸引我的主要理由。這種念頭的進一步加深,是在2008年碰到從中國交換回去的喬富貴同學時,他告訴我他去了西藏,對西藏的美贊不絕口。連老外都去了,我去西藏的願望自然就更加變得迫切起來。終於,在2009年的7月份,我和老婆坐著火車上了青藏高原。
如果說318國道是中國最美的公路,那青藏鐵路是不是就是中國最美的鐵路了?相信在川藏鐵路通車以前,沒有人會持反對意見。大家都知道坐火車進藏能夠緩解高原反應,並且青藏鐵路沿線風光始終讓人垂涎,自然而然的要搞到從北京到拉薩的火車票就很有挑戰性了。挑戰精神喪失殆盡的我們於是乎參加了旅行團。事實再次雄辯地說明,一份耕耘一分收獲,不要怪我沒有再次提醒大家,旅行團報不得啊。
或許是閱歷逐漸豐富的緣故,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確實很美,但是卻沒有美到讓我驚嘆的程度:薄霧籠罩的草原像極了pebble beach 的高爾夫球場;連綿的雪山又讓我想起了大提頓公園。一絲失望之余,又閃現出了一絲希望:或許西藏就是這麼一個集大成者。
後面的行程驗證了我的這種感覺。西藏確實是一個集大成者,雪山、草原、湖泊、峽谷、森林等等美景集於一身,雄渾、秀麗、豪邁、柔情,都能在這裡找到,這裡就是陸地旅游者的終極殿堂了——雖然我們只到了拉薩和林芝,但這兩個地方已經讓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
湖泊的美麗需要光影的配合。納木錯應該是最滿足這個條件的湖泊了吧。因為青藏高原上永遠不缺陽光。當翻過山口,一片蔚藍的湖水突然出現在黃綠相間的高原丘陵之間時,這種秀美瞬間就把我征服,開始由衷的喜歡上西藏。如果不是盛夏,我想湖邊高山上的積雪倒影在蔚藍的湖水中,配以蔚藍的天空,又該是怎樣的一種美景阿。
布達拉宮遠比故宮來的雄偉,高高的聳立於天地之間,映襯在藍天之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花上幾十塊錢,就能在布達拉宮前面的街道上,找到一個環境不錯的咖啡館,慢慢的坐下來,看著布達拉宮靜靜的發呆,多麼愜意的感覺。在布達拉宮裡面,達賴喇嘛人已走,神還在,當年的年輕人,如今已是70多歲的老人,世事滄桑,有些感覺不可說、不能說、只能自己去體會:信仰是什麼、宗教是什麼、政治又是什麼?
由於我對宗教素來沒有什麼了解,對大昭寺的游覽也就走馬觀花了,並沒有覺得和別處的寺廟有什麼不一樣。雖然從別人的游記裡,也讀到了許多關於八角街的故事,但親身來到這裡時,也並沒有覺得與其他旅游景點的購物街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真正的不同,來源於第二天的林芝之行中,大昭寺在藏民心目中的神聖,著實讓我對大昭寺尊敬起來。
林芝,稱之為西藏的江南,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有中國國家地理所評中國最美的雪山,南迦巴瓦。由於天公不作美,我從不同的地方看了四次南迦巴瓦,也沒能等到他從雲層裡漏出頭來,倒是在飛機上,看到了一座雪山高聳雲上,不知道是不是他。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由於交通的關系,我沒有能夠深入到大峽谷的腹地,沒能領略到大峽谷真正的壯美,但是大峽谷外圍的秀美已經讓我折服。高峻的喜瑪拉雅和唐古拉山脈之間,一條大江穿流而過。半山腰上點綴著漂亮的藏式民居,在山谷的小塊平原上,還有金黃色的麥田,這種金黃色與森林的綠色、雪山的白色、天空的藍色構成了一幅美妙無比的風景畫。如果天空中再出現一道彩虹橫跨雅江,做好承受這種無與倫比的美的准備吧。這裡還有吸引著無數旅游者、朝拜者的318國道。從拉薩出發,沿著318國道線翻過米拉山口,就進入了林芝的地界。318國道從這裡開始一路沿著尼洋河南下,直到八一鎮,尼洋河彙入了雅魯藏布江。這一路,都是美不勝收的尼洋風光。過了八一鎮,318國道就進入了魯朗,這裡是一派歐洲風情,被譽為小瑞士。還有魯朗名食——石鍋雞,雖然價格不菲,但是絕對值得一嘗。這一路上,我們遇到了很多旅游者,騎著單車,從成都出發,風塵僕僕數十天前往拉薩。他們有的是情侶、有的是游伴,一個個都已經被曬得黝黑,但是都充滿了喜悅,可以看得出來,精神的歡愉完全戰勝了身體的疲乏。景觀大道確實是實至名歸。而318國道帶來的另一個驚喜,是來自四川、雲南的朝聖者們。他們沿著318國道直抵拉薩,雖然比起前輩已經省卻了許多的艱辛,但在我們看來,仍然是了不起的壯舉。我們在路上遇到了兩家前往拉薩的藏民,他們老人帶著小孩,一輛小車推著他們的口糧和帳篷,已經離開家半年有余了。據說,他們要一路跪到大昭寺還需要2個月的時間。如果沒有親自看到他們一路跪拜著緩慢前行的場面,我想我永遠也難以理解信仰這兩個字的含義。導游講,即使他們中間有人死在了路上(這種事情絕不罕見),剩下的人也要將他們的牙齒帶到大昭寺去,鑲嵌在牆壁的縫隙裡,代表著他們到了。究竟是大昭寺有這樣一種魔力吸引著他們,還是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使然呢?我想起了《資治通鑒》開篇的一篇文章,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講統治者為什麼要設立階層,就是為了讓人們有所追求,一個有奔頭的人是不會造反的。這應該是一個普適的道理。在古代中國人們讀書進仕,官本位的思想穩定著社會。在現代的美國則形成了財富本位,無數的創業英雄而非革命者成為了社會的楷模。為了追求社會的穩定,即使是對於沒有什麼追求的懶人或者生活困難的少數族裔,美國政府也創造寬松的信貸條件和資助計劃讓他們擁有房產,把他們拉入到追求財富的軌道中來,於是這才有了次貸危機(所以金融危機不能全怪華爾街阿)的爆發和政府的拯救計劃。而在過去農奴制的西藏,一個人的出身已經決定了命運,於是對來生的追求和修行就成為了社會的穩定劑。所以,我想用一句與旅游沒那麼相關卻與我剛剛得到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有關的話來總結:一定要讓人保持希望,有所追求。
西藏,不僅僅是一個充滿了美麗和夢幻的地方,我們還會再來,去廣袤的阿裡,去地球之巔日哈則,去神秘的莫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