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黔進(一):西江,漫游千戶苗寨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本文圖片請見:http://***/s/blog_4b67a35e0100e8ak.html 向黔進(一):西江,漫游千戶苗寨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ak.html 向黔進(二):舞陽河下鎮遠城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zn.html 向黔進(三):梵天淨地出仙山 http://***/s/blog_4b67a35e0100e99m.html 十九日早上,告別小朱,我和曾老師從貴陽體育館汽車站乘大巴車出發去凱裡,我們的目標西江千戶苗寨,據說是黔東南自治州規模最大 ...

本文圖片請見:http://***/s/blog_4b67a35e0100e8ak.html

向黔進(一):西江,漫游千戶苗寨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ak.html

向黔進(二):舞陽河下鎮遠城 http://***/s/blog_4b67a35e0100e8zn.html

向黔進(三):梵天淨地出仙山 http://***/s/blog_4b67a35e0100e99m.html

十九日早上,告別小朱,我和曾老師從貴陽體育館汽車站乘大巴車出發去凱裡,我們的目標西江千戶苗寨,據說是黔東南自治州規模最大的苗寨。距離第一次到貴州已經十年了。今年的計劃裡,原本壓根兒沒有打算作這第二次的“黔之驢”,但是水哥一召喚,十年前“四人行”的點點滴滴躍然心頭,於是,出發吧,再走一次貴州的山山水水。只是時光荏苒,朋聚友散,如今尚自逍遙提起行李即可上路的就只剩我們二人了。兩個小時到了凱裡,黔東南自治州的首府。這些年黔東南正日漸成為一個新興的旅游熱點,以苗族侗族原生態民俗文化著稱。凱裡汽車站有開往各地的班車,我們搭上去西江的中巴,直達千戶苗寨景區停車場,在“2公裡”的路牌附近可以從上往下俯瞰整個苗寨,果然規模不凡,青蔥翠綠的水稻梯田間,大片苗寨沒有千戶怕也該有數百戶吧。



(苗寨全景)

寨子已經建起了大門,今年5月開始收費,50元的門票。有些無奈,但想想還是可以理解,人家也要生存,也想過好日子,不是都說旅游是無煙經濟嗎?發展經濟天經地義。走過不少發展中地區以後,或許我對此的心態已經平和了許多。只要不太過分,只要不失去本真的特色。比如,千萬不要在滿目的木質苗寨小樓中突兀地聳出一座水泥瓷磚的火柴盒,這種“現代化”的房屋一般都是“先富起來”的村民自行建造的自家住宅,在他們心目中,這或許代表著現代氣息的生活方式吧,這樣的現像在喀什老城、丹巴藏寨都曾經遇到過。所以有時候我覺得,由政府統一規劃開發也有它的好處,那樣至少一般不會出現這種太過破壞性的不協調景觀吧。這個苗寨同樣正在大興土木地發展中,還好,起碼保持了木建築的基本模式。

從停車場經過一座風雨橋,我們在步行街上的“有家客棧”與水哥彙合,嚇,這個一路從上海到廣西游蕩上來的家伙已經黑得健康無比,怪不得被人當作苗族哥哥呢。“有家客棧”在驢友攻略中頗有一點名氣,因為它的房間擁有十分小資的透明浴室,哈哈。其實,條件好一點的客棧基本都集中在苗寨山腳下的這條步行街上,當然這條街上的建築看起來仍然顯得過於“新鮮”,要看真正的苗寨老建築,還是要到山上去,那裡至今還屬於本地苗人的“勢力範圍”。吃過午飯以後,水哥和他的朋友小方回客棧去睡覺,先我們一天來到西江的他們,據說已經把步行街走通了不下五遍。而我和曾老師就興致勃勃向山上進發了。山上的房屋呈現棕黑色,比之山下建築的新鮮木色,一看就是久經風霜,在青翠的稻田與碧綠的荷塘間,倒是相得益彰。熱愛攝影的曾老師扛著長槍短炮攝了個不亦樂乎。苗寨房屋與很多熱帶地區少數民族的建築一樣,吊腳樓底層不住人,用來養牲畜,而獨具苗寨風格的則是“美人靠”,——在住人的第二層正中,有一間三面環抱、一面無牆壁的大堂屋,在無牆壁的那一面裝有靠背欄杆,視野極佳,通風通氣,其實有點似現代住宅中的落地大窗。想像著美麗的苗女斜倚“美人靠”,望盡千山,斜暉脈脈,應是風情無限吧。



(荷塘)

位於接近山頂處的“鼓藏頭”家,是被很多驢友稱為“苗王”的住家。其實“鼓藏頭”有點類似於會議召集人的角色,並沒有“王”的氣勢,而用於召集族人集會的大鼓就是這一代“苗王”的傳家之寶,很有點經濟頭腦的“苗王”將家族歷代傳下來的各色用具開辦了一個家庭博物館,收費5元。不過,“苗王”留守在家的妻子還是比較大方,任憑一撥一撥的游客在自家的堂屋裡穿來穿去,因為這裡的視野確實很好,不說是“坐擁江山”,至少是居高臨下。“苗王家”也對外接待游客,價格高於山下,而條件則未必佳,只是勝在與“苗王”同吃同住,這可算是真正的寄居生活了。



(鼓藏頭家)

要看到真正的苗人生活其實已經不太易。在這個炎熱的夏日,如果你看到身穿全套苗女服飾的女子,那一定只能是游客,或者是即將參加演出的演員。花了五元錢,我也租一套苗族服飾來玩玩,老板告訴我,真正的苗女所穿的服裝並不是這種鮮艷的大紅色袍服,而是比較素雅的深藍色。其實,不管是紅色還是藍色,苗女的服飾確實美麗,特別是亮閃閃的銀飾,分外洗眼。我一向對黃金飾品很不感冒,卻對銀飾情有獨鐘。當然,租給游客穿戴的“銀飾”都不是真銀,“那樣一套純銀頭飾得有五公斤呢,你們受不了的”,老板如是說。在此刻的西江苗寨中,只有通過頭上的發髻來判斷是否此地土生土長的苗女了。而穿上了苗裝的我,一路走來,便有土狗一只一路跟隨,並不斷對我搖尾示好,難道,它也喜歡如此嬌艷的服飾?呵呵。



(冒充苗女)

如同服飾的商業化一樣,苗人的歌舞也已經成為旅游業的副產品。還好,這裡的歌舞表演是包含在門票價格中的“免費贈品”,起碼比強拉游客“進洞房”的惡俗搶錢演出要好得多;擔任主持和領舞的苗女也十分美麗,而苗寨的男人看起來就不那麼亮眼了;蘆笙雖然不甚動聽,錦雞舞卻還有趣。

看過了傍晚的演出,我們和水哥、小方再次彙合,一起登山到高處,去看傳說中的“千戶炊煙”。然而,不知道是不是現在的苗家都用上了電磁爐,一直等到7點過,也沒有看到哪家的煙囪冒煙,很是納悶。夏日的陣雨倏忽而至,將我們趕下了山。雖然不見炊煙,山下的飯店卻已顧客盈門。我們在一家看來很是熱鬧的“苗家客棧”挑了個二樓露台位置點餐吃飯,興許是餓了吧,這一餐我吃得心滿意足。此時,陣雨也已停歇,夜色漸漸籠罩了苗寨山鄉。沿著山腳下清清的小河散步,小河蜿蜒流過山寨,河上三座風雨樓連通了山寨與外界公路。雨後清新的空氣帶著少許涼意,微風拂面,忽而一道閃電撕裂並照亮天邊,竟然煞是美麗。風雨橋上小坐片刻,遠望群山,近觀清溪,眼前的一切,雖稱不上世外桃源,倒也可以靜心養氣。想到明天可以睡個自然醒,點點勞累頓時煙消雲散。對於這樣一個短暫的假期而言,我想這就足夠了。


(風雨橋)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