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
舊地重游,領享人生的縱深感和歷史的滄桑感,亦旅途一樂;
題記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風景;
欲讀更多此次姑蘇之行的圖文,請去http://***/rgmao181898
-----------
姑蘇城閶門附近,有一條留園路,不寬不窄,綠蔭匝地。2009年7月9日那日,正在翻修路面,據說是為了迎接上海的世博會。
留園,坐落在留園路上。

留園的大門不大,1966年和1978年兩次去留園,大門就是這個樣子,窄窄的,才通兩三個人吧。匆匆路人,會誤以為這裡是一戶尋常人家。
始建於明萬歷年間的留園,即明朝太僕寺徐泰時的私家花園,此後,屢屢易主。
現在,留園的名氣大多啦,人們把留園和北京頤和園、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和拙政園並列,成為中國四大名園,1997年還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是,留園的大門依然固我。
僅僅一牆之隔,占地僅僅30多畝的留園,卻是一個別樣的世界。
是日,蘇州城氣溫達35°C,烈日炙人,走入留園,滿目皆綠,涼意頓生
涵碧山房,門外有一個親水平台。一池夏荷,陣風拂來,綠葉起舞,紅花搖曳,荷塘北,有假山、土丘、涼亭、幾株參天銀杏,樹齡有三四百年了吧。再往北,見蜿蜒起伏的繞園長廊。-- 置身平台,看高高低低的地勢,層層疊疊的布局,彎彎曲曲的長廊,一切似乎與池塘裡的荷葉荷花,構成了無言的美學呼應。
山房左側有一條甬道,很不起眼,卻有點像“桃花源”的洞口,進入甬道,豁然開朗,進入了留園的著名長廊。長廊長數十米吧?游客一般都會如此猜想。錯了,長廊長達600多米,乃江南園林之最,與頤和園的長廊齊名。沿廊行,長廊順地勢,高高低低,曲曲折折,鬥折蛇行。長廊把全園的幾個景區巧妙地串連起來。廊壁有漏窗,似隔非隔,窗外景色,若真若幻,漫步長廊,有移景換的妙趣。曲廊牆壁上更是書貼雲集,估計有200多方,多為近代名人法帖的拓本及建園記事和名流游園時的唱和之作。留園長廊,你是一條文化走廊。
與頤和園的長廊相比,留園的長廊似乎更加曲折多變,玲瓏剔透,疏密有致,更耐游,更耐觀,由此折射了南北園林之異。
園主當年建此長廊,其用心可窺。-- 無論天降大雪,還是烈日懸空,沿長廊可作從容行,健身看景兩不誤。滿園景致,有如大珠小珠,長廊,有如一根絲線,絲線串珠成鏈,散落的大珠小珠,便有了一氣呵成之美!
沿廊行,可抵“五峰仙館”。
館名與廬山的五老峰相關吧? -- 因為李白有詩:“廬山東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果然沒有猜錯。
“五峰仙館”門前,導游的講解,證實了我的猜想。更驚喜的是,從導游口中還得知,五峰仙館前的庭院中的那一組湖石假山,竟然是按廬山的五老峰的意境堆砌而成。真是有名有實。而且,“冠雲峰”高6.5米,玲瓏剔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是江南園林中最高大的一塊湖石!
除了長廊之外,留園的這塊湖石假山,又是一個江南園林之最!
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裝修精美,陳設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竹石倚牆,芭蕉映窗,滿目詩情畫意。廳與廳之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陳設古雅。
以“五峰”為館名,令人回味。在古人心中,廬山,乃仙人和隱士的樂土,又是歸隱和成仙得道的代名詞。一個“仙”字,嵌入館名,得其所也。當年江南富豪,往往又是文化人,所以,江南的著名園林不僅用重金堆砌而成,其一草一木,一磚一石,往往無不浸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養份。
-- 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
-- 毛主席萬歲!
-- 打倒XXX!
--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批鬥會正在這裡進行。一位身材佝僂的老者,頭戴高帽,胸掛大牌,姓名被打叉,看不清姓甚名誰,只是下面一行小字依稀可辨。上寫:錢大昕的孝子賢孫。
-- 據我了解,留園主人並非十惡不赦,清道光年間,這個園子還開門迎客……。
-- 住嘴,不准為地主階級塗脂抹粉!
-- 事實,我說的是事實呀。不信,你們去查閱錢泳《履園叢話》,裡邊寫道:“來游者無虛日,傾動一時。”……
-- 亂七八糟什麼東西!閉上你的狗嘴!
-- 錢大昕是誰?(我問身邊的一個紅衛兵)
-- 是園主的一個朋友,他為留園作過題詞。
-- 啥題詞?
-- 叫什麼“花步小築”,就在那邊,昨天被鏟除干淨了。
-- 為啥不直接批鬥園主的後代呢?
-- 找不到呀。
她,和我年紀相仿,一口吳儂軟語。
口號聲、喝斥聲、質問聲不斷。老者反復聲明,自己和園主不認識,跟留園一點兒關系也扯不上。可是,越是申辯,身上所挨的棍棒就越密集,口號聲就變得更響!
正欲離去,她又跟我說:本來打算開完批鬥會,就點火燒大廳,可是,蘇州師範學院的大學生不同意,他們還動員了消防隊,不准我們燒,說是大火可能燒到四周的民居。
這時,我才明白,她是附近閶門中學的紅衛兵。吳儂軟語,聽上去,咋的一點兒也不軟,甚至暗藏殺氣?
1966年10月,乘“革命大串連”的機會,來到蘇州,第一次游留園。留園,留下的印像,不是它的園林美,卻是一場“批鬥會”。
-- 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留園以建築的華瞻和空間藝術而享譽於世。“花步小築”與“古木交柯”一組小庭院就是其建築空間處理的經典之作。
邊走邊講,導游帶我們來到留園中部景區。
長廊上的語錄牌不見了,漏窗恢復了,題壁的書貼和法帖的拓本也恢復了。
烈日下,園林工人正在重修“花步小築”,我們三口之家來到此地時,工人正小心翼翼得將錢大昕題寫的“花步小築”的石塊嵌入牆壁。
-- 爸爸,為啥要新裝這個東西呀?(女兒問)
-- 不是新裝,是十多年之前被毀了,現在恢復原貌。
-- 為什麼要毀掉它呢?
-- 文化大革命呀。
聞此,1973年出生的女兒睜大眼睛,一臉迷惑。
不知咋的,我想起了《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嘆人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人之常情也。歷史輪回,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距第一次游留園,12年過去了。此時的我,已經知道錢大昕為何許人也,一位著名的清代嘉慶年間的史學家﹑漢學家、詩文家。
-- 唉,花步小築,你又重見天日!(我獨自慨嘆)
1978年8月,我們三口之家游覽留園的往事又浮眼前。
--你們看,這個小院與“古木交柯”僅一牆之隔,留園一帶以前地名就叫“花步裡”, “小築”就是指這一塊牆角的小建築。留園的很多牆角,都做成了精致耐看的花壇,堆上幾支石筍,植上幾顆天竺、還有爬山虎沿壁而上,再垂下幾縷綠葉,那就是一幅畫呀。(導游)
-- 對不起,導游,我的理解是,“小築”可以指牆角的小建築,也可以指整個留園。(游客甲)
-- 讓我想想。
-- 我覺得都可以,但是好像這位老先生的理解好像更合理些。你認為呢?(游客乙)
-- 對,我同意。我怎麼就沒想到呢?花步小築,就是指這一帶的一個小建築呀!我糾錯,我糾錯。(年輕的女導游,急說,臉紅。)
--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視角不一樣,理解就不一樣。(游客甲)
-- 不過,“小築”還是理解為整個留園比較好。
-- 是啊,你看,園主人是個富豪,但為人低調,你看留園的那個大門!
............
-- (眾游客,你一言我一語)
-- 園主人在此以牆為紙,“花步小築”四個字,其實是整個留園的點睛之筆!(我對友人說)
-- 不瞞大家說,我是旅游系的學生,今天頭一回來留園實習,心裡挺緊張的,講得不好,請大家原諒!
-- 導游,你的講解不錯,我們很滿意!(游客甲,鼓掌)
-- 我向各位游客學習!(游客報以掌聲)

“失道妄行,逆天暴物,窮奢極欲,湛緬荒淫” --《漢書•谷家傳》曾使用這樣的語言貶斥當時富豪的生活。若以此語評價留園的主人們,似有不當。
彌漫留園的文化元素,簡直可以車載鬥量,無聲地撩起了當年留園主人們的精神生活與文化涵養的一角。
“窮奢極欲”者的消費,文化涵養必不高雅;“湛緬荒淫”者的享受,精神生活難免低俗。
-- 畢一生之財富,窮一生之心血,營造了他們的私宅,自己卻未能享受多少日子。
-- 是啊,這似乎成了一個規律,你想想,從杭州的“胡雪岩故居”到東山的“雕刻樓”,從同裡的“退思園”到南潯的“小蓮莊”,都不例外。
-- 過程就是享受,建築留園的過程也如此吧。
-- 是啊,建築留園,就像在寫一篇大塊文章。
-- 昔日富豪的私家園林卻給後人留下了一筆筆遺產,甚至是世界級的遺產,在蘇州就有留園,拙政園,網師園,環秀山莊等。
-- 是啊,消費無文化,享樂無精神,人與動物的區別就不大了。
-- 哈哈哈。
我和友人邊走邊聊,身邊一游客也開始插話。
--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有時我也想,今天的富豪們會給後人留下一點兒什麼遺產哩。(游客)
-- 活著是財產,眼睛一閉,財產就變成了遺產。
-- 有一點可以肯定,今天的富豪們或多或少也會給後人留下他們的遺產,但是,……。(我略遲疑)
-- 但是,他們大概不會留下什麼世界級的遺產吧。(游客接茬)
-- 哈哈哈……
……
碧草青青花盛開
彩蝶雙雙久徘徊
千古傳頌生生愛
山伯永戀祝英台
同窗共讀整三載
促膝並肩兩無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
誰知一別在樓台
……
談笑間,蘇州評彈的彈唱聲入耳,琵琶三弦伴奏,吳儂軟語,男女輪唱。聽內容,那不是蘇州評彈《梁山伯與祝英台》嗎?
-- 哪兒傳來的?(我問,一邊搜尋地上是否有音響)
-- 不,在那兒!(友人眼尖,指著不遠處的涵碧山房的東廂房)
廂房內,兩位演員,一男一女,端坐在掛著一幅小紅簾的長桌兩側,女演員懷抱琵琶,男演員手持三弦。你彈我唱,我彈你唱,配合默契流暢、扮相清新脫俗、表演繪聲繪色。窗外,游客駐足,洗耳恭聽。即使說話,也壓低了聲音。
在留園,演唱評彈,豈非“金鑲玉”,豈非“詩配畫”?

…………
女:問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男: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問為何來?
女:若是你梁兄親未定,小弟替你來做大媒。
男:賢弟替我來做媒,但未知千金是哪一位?
女:就是我家小九妹,未知你梁兄可喜愛,
男:九妹與你可相像?
女:那品貌就像我英台。
男:如此多謝賢弟來玉成。
女:梁兄你,花轎早來抬!
…………
涵碧山房門外平台一側,有一石桌,石桌四周有石凳,石桌上方有綠葉遮陽。
圍坐石凳旁,一邊觀賞一池荷花,一邊聆聽廂房裡傳來的悠揚動人的評彈《梁祝》,視覺和聽覺享受交織,懷舊和現實思緒齊飛。-- 1966年的留園差點兒毀於一炬,1978年的留園百廢具興,今日的留園又錦上添花。當留園裡響起評彈唱腔,留園,便不再是一處古人生活過的“遺跡”,柔美的評彈唱段給留園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游客便可享受“走長廊,觀夏荷,有絲竹之悅耳,無六月之暑熱”【借用劉禹錫的《陋室銘》中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而改之。】
“團友”之一是一位美國人,他一直跟團活動,很少說話,導游不講解的時候,,他就拍攝DV。此刻,他也坐在石桌旁。

-- How do you do! (我用英語對他說)
-- 你好!我懂漢語,你可以用漢語跟我交談。(老外說)
意外!交談之後,我才知道,他叫桑迪,是瑞典漢學家馬悅然的學生,也是一位瑞典漢學教授,利用暑假,到中國來旅游。從事翻譯和翻譯研究數十年了,馬悅然者,翻譯大家也,他把大量中國古代、現代和當代文學作品翻譯成他的母語瑞典文。目前還是瑞典學院院士,即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的成員之一。
-- 幸會,幸會,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有你老師手中的一票呢!
-- 好聽,經典!“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此刻的桑迪沒有興趣和我聊他的老師和諾貝爾文學獎,卻沉湎在廂房那邊飄來的哀婉凄美的演唱之中)
-- 你能聽懂蘇州評彈?
-- 能聽懂一半吧。
為了不影響他欣賞評彈的演唱,我和友人也不主動和他對話,盡管對他的身份很感興趣。
-- 前兩天,我登上了八達嶺的長城,今天游覽了留園。兩個地方,很有意思。
見桑迪有了談興,我們之間的交談便有了下文。
-- 怎麼個有意思?
-- 你們中國的《易經》講陰陽,《易經》陰陽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這種“陰陽”的思想,可以用來觀察風景。比如,北京的長城,有陽剛之美,而蘇州的公園,就有陰柔之美。
-- 到底是漢學家,連《易經》也懂。
-- 了解一個家庭,不僅要看丈夫,還要看妻子,了解中國,不僅要登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嘛,而且一定要道蘇州來,看看這裡的公園。(見我表揚,桑迪談興更足)
-- 這個比喻有創意。(友人贊揚)
-- 中國是一個了不起的國家。留園建園的時候,我們美國還沒有建國。
-- 是啊。留園最初建於1593年,美國發表獨立宣言是在1776年。(我說)
-- 這樣算來,留園建園比美國建國還要早183年。(友人)
-- 你的算得真快!(桑迪表揚道)
說到此,才發現周圍的游客都湧到平台靠近荷花池的欄杆那兒去了。
就在我們交談的時候,只見演唱評彈的那位女子走出了廂房,走到了一只小船上。現正坐在船上,手彈琵琶,一位頭戴鬥笠的老者,正坐在小船的艙前劃船。

水面上的荷葉,隨風翩翩起舞,荷花或打朵,或盛開,妖嬈多情,船兒,就行進在這紅花綠葉之間,眼前的這一幕不就分明是一幅畫,一幅水彩畫嗎?
-- 她彈奏的是《十面埋伏》吧?(友人問)
-- 是啊,那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桑迪說)
-- 你也知道那是《十裡埋伏》?
-- 我知道。這首曲子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描寫楚漢兩方的一場決戰,漢軍設下十面埋伏,打敗了楚軍,結果,項羽自刎烏江。對嗎?(桑迪)
-- 你不僅是漢學家,還是個中國通啊!(友人稱贊道)
-- 做一個漢學家,必須是中國通呀。(桑迪)
《十裡埋伏》的樂曲,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的古曲,竟然在留園荷塘的小船上由一位女子彈奏!
忽然覺得:樂曲聲和荷塘景色又是一個絕配。
船兒悠悠穿行於綠葉紅花之間,時隱時現,那樂曲琵琶彈奏的樂曲,也時有時無。這與《十裡埋伏》的曲名,不也構成時空呼應嗎?
-- 我今天是第三次游留園,想不到游出了味道。
-- 前兩次在什麼時候?
-- 1966年和1978年。
-- 哦,那是遙遠的年代啰!
-- 穿過記憶的留園,今日最美!
-- 你的文化修養不錯。
-- 謝謝!
-- 哈哈哈......。
一時間,《十裡埋伏》和我們的笑聲,成了涵碧山房外,在荷塘上空的“主旋律。
2009年8月2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