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承德
承德,河北省東北部,連接著內蒙和華北,燕山腹地。竟然已經北上來到了北京,承德是一定要去的。之前有聽說中國四大園林一說,其他的三個已經都看了,只剩下最後一個,避暑山莊了。除了避暑山莊,後來知道承德還有外八廟,不遠處還有木蘭圍場,這是一個和清王朝密不可分的地方,讓人不由得聯想起康熙、鹹豐、慈禧,還有那位恭親王。
恰逢獸獸同學來北京,事先在北京站買好了車票,周六的清晨在站前廣場碰了面,一起前往承德,這個當年熱河省的省會。四個小時後,到了承德站。
02年的山西大同,05年的寧夏賀蘭山,都是緊貼著長城,在長城以內,這次越過了長城,出關了。
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也叫“熱河行宮”。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時代一度暫停營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繼續修建,增加了乾隆(公元1736~1796年)三十六景和山莊外的外八廟。整個避暑山莊的營建歷時近90年。
山莊主要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苑景區又分為湖區、平原區、山區,一般游客游覽的重點在湖區和平原區,山區的游覽比較好時費力,不過游覽山區能夠在山莊的虎皮城牆上遙望山莊外的外八廟,和獸獸同學順著虎皮城牆走很長的一段,在這裡充分的領略到避暑山莊的與眾不同。什麼是皇家園林,這就是皇家園林中最有代表的了,您見過哪個江南富商的園子裡還有座佛塔?您見過哪個達官的宅子裡有大片的森林?您還見過誰的家裡養著梅花鹿、還能有地跑馬嗎?
晚上在承德市內找個地方吃飯,整個城市有點山城的感覺,上上下下,有些路的坡度還是比較陡的。在市中心的廣場上,樹立著康熙皇帝的騎馬塑像,可以說康熙是這座城市的締造者。在廣場周圍有很多群眾自發的在扭秧歌,這種場面估計很多地方已經看不見了。在山莊正門對面的一個小書店裡,和獸獸同學買了兩本關於當地的書。
避暑山莊不是一個園林,它是一個城,北京之外的另一個紫禁城。
二進避暑山莊
能夠連著兩天都去避暑山莊的游客估計是很少,能夠用一張票連著兩天都去避暑山莊的游客就更少了。
話要從第一天說起。進山莊前,門口的工作人說到晚上6點結束,根據這個說法,和獸獸同學選擇了路線,先去湖區景區,再去山區景區,最後去宮殿區景區。湖光山色確實不錯,但山區的景色應該是山莊不同於其他著名園林的所在之處,還沒有那個園子有這樣一座山林,沿著山莊的虎皮城牆一路走下去,這種感覺更是強烈。
虎皮城牆蜿蜒曲折、起起伏伏,走在城牆上放眼望去,牆內是一片茂密的樹林,牆外不遠處有一條公路,公路的那邊是連綿不斷的山巒。在這片山巒中,環繞著一片皇家寺廟群,這就是承德的“外八廟”。這些建築群陸續建於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當年有八座寺廟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於北京喇嘛印務處注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
本想沿著虎皮城牆一直走到山莊的正門,考慮到還有去宮殿區,就在一個豁口處下了城牆,從山中的林間小路穿過林子,林子兩邊都是高大的樹木,不知道是什麼樹,樹蔭中時不時看到一些二層小樓,看外觀有些年頭了,怎麼說也有十幾二十年了。能夠在這裡建房的,估計也不是一般的人,很有可能是當時什麼省裡的療養避暑所在。
走出山林,繞過了湖區,到了宮殿區。一看,門口已經沒有什麼游客了,看門的竟然說:5點鐘關門。
靠。有這樣的事情,什麼都沒有提示,竟然宮殿區是5點鐘結束,比山莊大門上的營業時間提前一小時結束!很門口的工作人員理論了半天沒有結果,獸獸同學要了領導的電話,在電話裡從承德旅游事業發展的大局,到兩個游客的辛苦,再到社會經濟的穩定需要,估計是把電話那頭的領導砍蒙了。
結果就是,憑著當天的票,第二天再從這個門去宮殿區。
外八廟
外八廟是指環繞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武烈河兩岸和獅子溝北沿的山丘地帶的一組規模宏偉的皇家寺廟群。這些建築群陸續建於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是清代喇嘛教的中心之一。當年有八座寺廟由清政府理藩院管理,於北京喇嘛印務處注冊,並在北京設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為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
去外八廟的那天小雨下個不停,一直到下午才逐漸停止。早飯後一直到回到北京,中午時分在班禪行宮的一個大殿前吃了些當地買的餅。和獸獸同學馬不停蹄的跑啊跑,外八廟中現存的6個我們去了4個,在承德的游客中也是少有的。
普陀宗乘之廟(小布達拉宮)、須彌福壽之廟(班禪行宮)、普寧寺和普樂寺,四座寺院都是藏傳佛教結構或漢藏結合結構。一般參加旅游團,導游會帶領游客參觀小布達拉宮和班禪行宮。
普寧寺是目前外八廟中香火最旺的寺院(外八廟中很多已經只有游客沒有香客了),據說是中國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動場所,寺中的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通高27.21米。
普樂寺建築為漢藏結合式,寺內旭光閣,中央圓形的石造須彌座上旋轉著國內現存最大的木制“曼陀羅”,它以37塊木頭作成,代表著釋迦37種學問。內供勝樂王佛(也叫上樂王佛)雙身銅像,俗稱“歡喜佛”或“歡樂佛”,是觀世音菩薩的變體(對於“歡喜佛”以前有誤解,從普樂寺出來算是有些正確的了解了)。
照片和其他記錄請見空間:http://jym541.spaces.liv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