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在《水滸》的開篇中就出現過,然而少時讀到只是蒼白的地名概念。後來漸次知道了五鬥米道、張天師、父子相傳至今未代的天師還跑到台灣去了等等,細細算算,連皇朝都可以改變,除了孔子的子孫還有誰能一脈相傳兩千年?大概也就是張家的天師道了。於是我知道了上清古鎮,雖然不像對曲阜的孔府那樣向往,上清的天師府也有幾分誘人。 清早起來很容易地找到去上清的小巴,畢竟是旅游區,管理和服務周到得多。龍虎山在鷹潭的南面,等於走一段回頭路,心裡十分惦念著不遠處的陸九淵墓。平展的路走過一陣又進山了。算算幾天來在贛東不停地鑽山出來,再鑽山再出來,已經好幾回了,好像只有進山才能看到好東西。路很窄,司機一點也不放慢速度,又一位乘客吐了,同伴提醒我:好像除了市的公共汽車,我們坐的每一輛車都有人吐。
“下車吧,那是天師府。”司機對我們說,果然看到一段紅牆上開了兩扇鐵柵門。“不像是正門吧?”我疑惑。“沿著牆向前走。”司機急著向鎮裡開去。一位道士騎車過來在門口停下。“這能進天師府嗎?”我們問。“這是家屬宿舍,參觀往那邊去。”道士說。大樂,宗教在人心目中都是禁欲的,偏偏在我們這個雖然缺少宗教但卻好談滅人欲的國度裡,道觀與一般的機關單位一樣附帶著一個家屬院!從家屬院到正門很有一段距離,可見天師府的占地面積。
論起歷史來,天師府建府有900年了,雖然大多數建築的實際年齡多只300多歲,但道氣一脈相傳——買票進府時送一張介紹,上面密密地寫了兩頁的歷代皇帝冊封;年年正一派的徒子徒孫都要來此頂禮摩拜。道教本來比較蕪雜,一應眾神多有其位,財神殿的生意歷來比較興隆,門前一幅對聯很有點誘惑,又有點威脅:莫笑我泥塑偶像許個願試試,那怕你多財善賈不燒香瞧瞧。北京有一座白雲觀香火也很興旺,那是全真道,有名的人物是丘處機為首的全真七子,他們這一派可是當真格地出家,有一套完整的教儀和從佛與儒學習建構理論體系等等。南方以正一道,或者叫天師道則同祖師一樣,結婚不誤習道,而且喜歡畫符念咒一類,更向巫術靠近,比較民間,或者說更中國味。
從天師府出來,按圖索驥看古鎮。這是一個普通的傍河的一條街江南小鎮。也許是因為天師府的緣故,這裡的鄉親比較固執地保存著些傳統;也許是因為地處偏僻,人們不經意地留下了些傳統。
在照了幾處窗欞之後,我們來到了鎮的盡頭,一座匾額題著“上清鎮俱樂部”的天主堂被荒廢在一個院落裡。計劃中看撫州天主堂沒有看成,在這兒找補上了。問住戶,說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倒底什麼時候說不清。據說,如今的上清鎮已經沒有人信天主教,當時能有多少人信呢,估計建教堂者不是照著成本核算的原則辦事情的。這麼大的教堂,而且敢建在這道家的中心活動區——上清古鎮上,大約主要是示威和挑戰的意思。
鎮上的“留侯第”有許多,大多沒有修繕,高大舉架的堂屋與暗黑的小房間對比,很好地表現了大家族的共同生活與小家庭私密性的結合,只是達不到現在要求的干燥與敞亮老太太們回答我們的詢問,進來一伙著西裝的年輕人,他們問:“你們看什麼?”看“留侯第”唄,強調傳承與命脈的中國絕不能橫空出世、石頭縫裡蹦出個孫悟空,所以第一代張天師明白地寫著是漢留侯張良的九世孫。於是在上清鎮恭敬地建著留侯祖庭。如今的祖庭是完全新修的了,為了旅游,將周邊的房子都拆去,光禿禿的,虛假得很,好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出鎮後的下一站是乘竹筏順流漂下龍虎山去。龍虎山旅游的季節性極強,每年只有3-5月和9-10月外來的人較多,主要是以上海為主的南方人。這次我們在天師府遇到的唯一一個旅游團是廣東來的,而在溪上嬉戲的除了他們都是當地人,所以作為散客在這個季節很不劃算,因為下一趟筏錢數是固定的,可載十人的筏子就只包下來。夏天人少是因為竹筏上沒遮攔太曬,冬天沒人是因為水面上太冷,過山蔭下馬上感到冷風颼颼,幸虧今天有太陽,大多數情況能被太陽罩住。
上筏時很有興致,兩岸時而茅草繁茂,時而翠峰聳立,還有小徑連著石埠,筏過時恰巧有一村婦拉著裝了衣服和棒槌的竹籃下河來洗衣服,想起一句評劇來:“小芹我洗衣裳來到河邊”,南北方一樣的風景。招手打招呼,村婦大方道:“你們過得好啊,游山玩水。”
我們的筏是四個五根一排的單筏拼成的,比較安全,現在所有下溪的竹筏都要求這樣,但在溪流中,我們看到一只翹頭的單筏正中間支著一付菜擔,筏尾是撐長篙的農人,他過溪去到菜園去采鮮,大概國畫大師們就是看著這樣的風景,醞釀創造出最長於線條表現的國畫技法。
大部分時候溪水清淺,可以用篙撐著向前去,並且順流而下,還可以輕松地看看上行的艱難。對面一只筏子過來,奮力前行的船家望見熟人,還不忘打招呼。一陣熱切的對話隨著兩筏的相背駛去而中止,我問說什麼,船家回答:他們村裡今晚有戲看,邀我去呢。“還撐筏下來嗎?”“不,騎車,不過繞遠點路。”
轉過一個河彎,一只單筏靠攏過來賣雞蛋,再往前見一個大埠頭——許家到了。群山的夾縫中,只臨著一條小河,真是世外之桃源。據介紹此地原叫“焦坑”,現在的大戶是來自河南許昌,後遷撫州許源的許姓人家,所以被叫做“許家”。許家原以行船為主,遠近聞名。村舍沿山勢升高,大多是舊房改成的飯店,主要的生活來源是旅游收入,飯菜都很貴。
兩個半小時,加上沒有吃中午飯,都有些扛不住,游興大減,開始為之驚嘆的丹霞地貌、清流翠竹漸漸被雷同所誤,有些見多不怪的感覺。至仙水岩,筏工說四點半還有懸棺安裝表演,我們沒有興趣再等,從龍虎山鎮返回鷹潭市。這兒比上清靠近大路邊,所以只要4元錢,(比去上清少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