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月浮梁買茶去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浮梁是個大地方,老嫗能解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裡有一句: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書上寫得簡單:景德鎮北,自己一懶就覺得是景德鎮了,並且把茶省略,直認瓷器發達,一定商業發達,應是一個工商城市。雖說有所誤解,但浮梁這個名字牢牢地記住了,大概一則是與農業社會環境不同,二則是這個怪氣的名字。到景德鎮才 ...

浮梁是個大地方,老嫗能解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裡有一句: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書上寫得簡單:景德鎮北,自己一懶就覺得是景德鎮了,並且把茶省略,直認瓷器發達,一定商業發達,應是一個工商城市。雖說有所誤解,但浮梁這個名字牢牢地記住了,大概一則是與農業社會環境不同,二則是這個怪氣的名字。到景德鎮才知浮梁還有10分鐘的汽車要坐,好在同屬一地小巴幾分鐘就一趟。同伴玩累了,我在下午三點半獨自前往浮梁。 坐上車有點困,不一會兒就被人推醒,正是人家告訴我的:到浮梁大橋下去就是了——有一塊指示牌明指著去紅塔和舊縣衙的方向。太陽正好,路也是很好走的柏油路,我是一點沒有心理准備,就沿著昌江邊的路走下去。越走越熱還不到,甚至看不見那紅塔。每一座舊城的郊外都有一個塔,幾乎是這座城的標志,也許這塔沒有一點特色,但對於離開這座城市外出經商、做官、求學的人來說,這塔簡直就是故鄉的代名詞,望見它就禁不住熱淚盈眶。陳獨秀就曾問胡適對自己故鄉安慶江邊塔的觀感,胡適很不以為然,惹得陳獨秀訕笑著搖頭嘆息。

路邊有田,也有人家,門前的場院上因為天好曬著糧食,余出一塊地方,搭上個方桌,一家人圍著打麻將,門上的紅對聯,金燦燦的糧食……一個安祥的大年初七。探問路徑,都說遠著呢,而且沒有車搭。只好咬牙向前,終於紅塔時隱時現,我來到一個小村,叫舊城。後來才知這裡是浮梁縣的舊縣城,現在已經廢為鄉村了。上紅塔去的路窄得可憐,而且很不好找,但紅塔的圍牆卻十分嚴密,要三元一張票呢,問看門的大爺,知道塔已不能爬上去了。因為是鄉村,所以周圍沒有防礙的大建築,我離開一段距離,照了一張不少人說堪稱名信片的紅塔,便沿著據說是舊城垣的土坡去是縣衙。

這所縣衙被稱為江南第一衙,據說是江南保存的唯一一所清代以前的縣衙舊址。因為解放後改為中學,被修修補補利用著,後來看到價值,便將學校遷走。比如那道儀門,曾被兩面加牆改為二層的學生和教師宿舍,所以兩堵牆一拆,略加修繕原樣就恢復了。我依然是唯一的游客,於是那位管理員始終陪著我介紹:“這是從浮梁建縣以來的所有縣令、縣長的名單。”見整整四大板,有漢人有蒙古人和滿人,有北方人也有南方人,中國的記史精神十分了得。“浮梁縣是個大縣,因為有瓷、茶、米,歲貢最多,稅收豐饒,為此特加縣令為五品。”這種說法從未聽說過,可能是加五級吧。官署的保存在大陸比較少,缺乏感性認識,浮梁縣衙的規格雖然比起保定的直隸總督府差得多,但也是好幾進的大院子,而且與江南的民居檐大天井小的格局不同,如北方似的大院,寬寬敞敞的。

管理員推薦:我們編了一本匾聯集。這省了我不少的時間,細讀楹聯,與一般民居、寺廟、皇宮大為不同的——“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頭過;門庭豁開,江山常在掌中看”,讓所有經過門前的子民了解自己的地位和抱負;“泊浮梁,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邑民,十年踏地腳跟牢”是告誡自己不求升遷、踏實勤政;“工堪比官,斧斤利刃隨手攜來,因材而用;醫可喻政,硝磺猛劑,有時投下,看病如何”講為官之道,因材用人,對事用方;“法合理與情,倘能三字兼收,廣無冤獄;清須勤且慎,莫謂一錢不要,便是好官”提出好官標准,比清官標准更好,還要勤於政務;“得一官不禁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道出中國科舉的真諦:憑自己努力讀書得官,絕非與生俱來,做了官也要認識到自己的真實身份——百姓。

離開浮梁縣衙已經近五點了,管理員送我到可以搭上蹦蹦車的地方,但有人說等了一下午也沒搭上車,這會兒肯定不會有車了。恰好當地的啤酒廠老板開了輛吉普准備進城,於是我省了到浮梁轉車,直回了景德鎮。


精選遊記: 景德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