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七月青島游記

作者: 果美諾嫣

導讀有這樣一個城市,美得令人窒息,令人神魂顛倒。這個城市就是青島。常常想,找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青島的魅力恰好源自它海的浪漫氣息。大海,雕塑,青山,歐式建築……種種元素構築了一個浪漫的城市。 雖然對青島是無比的憧憬,也算是了解,可是此前一直未曾親眼所見。今年,終於抽出時間,下定決心,一定要親眼看看我夢中的青島。。 先上網搜了 ...

有這樣一個城市,美得令人窒息,令人神魂顛倒。這個城市就是青島。常常想,找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而青島的魅力恰好源自它海的浪漫氣息。大海,雕塑,青山,歐式建築……種種元素構築了一個浪漫的城市。

雖然對青島是無比的憧憬,也算是了解,可是此前一直未曾親眼所見。今年,終於抽出時間,下定決心,一定要親眼看看我夢中的青島。。

先上網搜了一下關於出游的攻略,也參考了一些游記,這裡要特別感謝一下“coffee”的游記,令我吃住行都處理的好好,給我很大的幫助。http://www.nalila.com/pages/136 青島驢游之家全攻略

"碧海藍天,紅瓦綠樹"這是康有為極力推崇過的。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是青島的地理特色。依山傍水的青島,依的是嶗山,傍的是大海。獨特的地理位置,冬暖夏涼的氣候,賦予了青島非凡的魅力。青島和大海抱得這樣緊,這樣密不可分。不論是從海上望青島,還是從青島去海上,都走不出一個蔚藍色的音樂世界。

漫步濱海步行道,一邊是浩瀚的墨綠色的大海,一邊是旖旎壯美的海濱風景線:錯落有致的度假別墅群,非常壯觀的雕塑群、寬廣溫馨以紅火炬為標志的五四廣場、造型別致的音樂廣場……還有八大關之風情深遠,木棧道之悠長纏綿,嶗山雄峰之海情高聳,金沙灘旁之絲絲細語……

青島位於山東半島南部,東南瀕臨黃海。青島古稱膠澳,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在膠澳設防。1897年11月,德國強占膠澳,並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從此,膠澳淪為德國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占膠澳,

1919年,由於青島主權問題,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迫使日本於1922年將其歸還中國。中國政府將膠澳開為商埠,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1929年4月,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島。1945年9月,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

1949年後青島後改屬山東省省轄市。曲折的歷史給青島打上了一種別樣厚重的烙印。事過境遷,遺留下來的各式各樣的外國建築,給青島增添了一份異域情調,古典中流露明快,與這個城市融為了一體。

青島由老城區和新城區兩大塊組合而成,老城區"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新城區高樓林立、寬廣、現代、井然有續。開車行駛在青島的街道上,總有一種到了歐洲的感覺。青島,最讓人傾倒的就是這些老建築。它們大都憑借天然海岸線和山地構造,巧妙組織道路和建築布局。這一點,在八大關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八大關

八大關是一個沒有邊牆的公園,這裡庭院與花園融為一體。"八大關"原先是八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初開發時,只有八條以我國著名關隘命名的大道,故而得名。後又增加了兩條:現在已經成了十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分別是:韶關路,嘉峪關路,山海關路,武勝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腊、西班牙、瑞士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迥異的各式建築別墅分布在八大關別墅區,在這裡你可以一日觀盡風格各異的城堡。

很多人會在一幢歐洲古堡式建築前停駐,其正面造型由圓形和多角形組合而成,樓內由花崗岩貼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為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建築風格,又融入了希腊式、羅馬式以及哥特式的建築特色。這就是八大關中最著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棟別墅——位於黃海路18號的蔣介石舊居花石樓。以各種顏色不同的花崗岩石築成,這也許就是她名稱的由來。蔣介石夫婦、陳毅……數不盡的近代風雲人物都曾入住過這裡。

在頂樓的觀望,我仿佛進入的是夢境,希望那個時刻就和自己的愛人漫步在細沙上面,冰涼的海水也不會冷卻我們的愛。深綠色的屋頂,那是我向往的閣樓,婆娑的雲絮環繞著那細長的天線,那一刻,高曠的天空好像離我很近。

導游說,在八大關如果幸運的話,說不定會遇到沉睡的異國公主,當然,你得帶上些童話的想像力。說話間,我們到了居庸關路16號一座典型的丹麥建築風格的別墅前,綠色牆面,建築造型由尖塔與不規則斜頂屋面構造,南部為寬敞的方形平台。原來這就是著名的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公主樓,傳說1929年丹麥王子來青島渡假,被青島風光迷倒後,欲請丹麥公主來此避夏消暑,令丹麥駐青島領事購地建造,但公主沒有來到青島、公主樓的名字卻伴隨著建築流傳了下來。靜靜懷念著安徒生在我童年時光中播種下的童話,想像著溫文爾雅的美麗公主,是否也在小樓的窗前做著美麗的夢呢?

八大關非常清靜,略帶異國情調的馬路,偶爾會有轎車經過,大樹的綠蔭相交遮蔽了頭頂的陽光,在清涼的路上散步,心開始變得安靜起來。街道上、樹林裡,時而可見相擁的情侶,還有穿著白色禮服和婚紗拍攝婚紗照的新人,仿佛上演著一出出現代安徒生童話。

總感覺距離八大關不遠的五四廣場它是是立體的,時間與空間將"五四"與"青島"連接在了一起,87年前的一場"五四運動"將歷史與現代相結合,也將見證為未來2008年奧帆激情。"青島的海像一堵大藍牆——走著走著,一抬頭或一轉彎,撞個滿懷,讓你驚訝不已!"


(八大關海景)

八大關的海景很美,這裡是青島新人們拍攝婚紗照取外景最佳場所

棧橋移步換景

棧橋是青島的像征,到青島來的游客如果沒有去看一看棧橋,那就等於沒來青島,它是青島最早的貨客運碼頭,是當年海陸運輸的咽喉要道,它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已歷經百年的滄桑,失去了當年的險要地位,可它風采依舊。

導游介紹,棧橋始建於1892年,為清軍所用的人工碼頭。到1931年修建時,棧橋長度由原來的220米擴建到440米,寬10米。就成了現在的模樣,氣勢甚是磅礡。它好似一只長長的手臂伸向大海,迎接著大海媽媽棧橋位於游人如織的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盡頭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翹角重檐建築端莊地安坐於碧波之上。在海岸周邊眾多歐式建築襯托下,尤顯別致站在棧橋上,看到海鷗親吻著海水,海水拍打著沙灘。青島的海有著懾魂的美。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蹭八角樓,名"回瀾閣",游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棧橋)

站在棧橋上看青島,可以看到海邊是一片片現代化的建築,令人感覺到這座城市的勃勃生機。風浪大的時候, 水可以漲到很高,浪會打到橋上,所以棧橋觀潮自然是很有名氣的,可惜,我去的時候,沒有大潮。但是我們卻看到一幕比大潮更有意思的景觀——我們親眼目睹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在在棧橋上表演練習跳水,他一氣連跳了300個回合,據說他這樣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好些年了。真了不起!

和棧橋近在咫尺的海軍博物館邊上的小青島也是個不錯的去處。小青島因形狀如琴, 又被叫做琴島,本是個獨立的小島,40年代的時候修了堤壩才與內陸相連,天氣好的時候,小青島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出來停靠的軍艦,島上有燈塔,是德國殖民的時候建的,燈塔是海上的航標。登上塔頂望海上風光,也成為時尚視角。更多的時候,小青島只適於眺望。遠遠地,在海面上,在蔥翠欲滴的小島中央,捧出了一座挺秀的白色燈塔,宛如芙蓉出水,又如仙子凌波;黑夜來臨,紅色燈火閃爍,琴嶼飄燈由此得名。一個世紀的風雨飄搖中,小青島成了青島的像征。連解放前的舊電影裡也能找到它的姣好身影,民間的老相簿就更不用說了。

鬼斧神工奇嶗山

以前,我從蒲松齡小說《嶗山道士》中知道了嶗山。如今,真的來到青島嶗山,才知傳說中的嶗山不僅是一座道觀,那山、那水、那石就好似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令我驚嘆不已!

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規模最大,歷史最久(始建於北宋初年)。傳說蒲松齡曾居於其中的三清殿西關岳祠,所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三宮殿前的一株山茶,高8.5米,干圍1.78米,樹齡約700年,為世界少見的大山茶。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艷,猶如落下一層絳雪。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更有青島著名的耐冬,導游說耐冬花開紅艷如火,異常美麗。只可惜我們來的時候不是開花的季節,不能欣賞它的美麗了。據說這耐冬花也為蒲公齡帶來另一個靈感:《聊齋志異•香玉》篇的紅衣女子絳雪,就是耐冬的化身。當年蒲松齡寓於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的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嶗山東南兩面臨大海,海光山色相映,頗為壯觀。嶗山的海邊有很多巨石,據說嶗山產一種很珍貴的玉石,叫嶗山綠石。當年海邊遍地都是,只是當地人不識貨,都用它來蓋房子了。前幾年有人發現它的價值,於是嶗山綠石也就難尋了。不知道住在玉屋中是何種感覺,但假如不知其珍貴,也只能像楚王一樣將寶玉視為石頭一塊而已。

太清宮又稱下清宮,始建於漢代。裡面有很多古樹,漢柏、唐榆、宋銀杏,依然郁郁蔥蔥。跟著游人摸了摸有著千年歷史的老樹,它那傾斜的身體仿佛一條龍。摸摸老龍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老龍尾,一輩子不後悔,這兩件該是我們最大的希望吧。

離開嶗山,途中經過一個景區,石老人景區。這裡我們看到了我國基岩海岸典型的海燭柱景觀,據說它是由一塊巨古頗似一位望海的老人而得名的。關於石老人有這樣一個動人傳說:東海龍王看上了這裡遠近聞名的漁家姑娘牡丹,派蝦兵蟹將搶親不成,便使毒計騙走了她。牡丹姑娘的老父親聞訊趕到海邊,站在齊腰深的海水裡日夜凝視著波濤洶湧的大海,盼望著遠離親人的女兒能掙脫牢籠,早日平安歸來。這樣年復一年,他逐漸化成了一個面向大海屹立的石頭老人。憑海臨風,一邊回味著這個動人的傳說一邊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命境界豁然開朗,原來,自然之中永遠美不勝收。



(俯視青島)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