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26-2009.5.31山西臨汾壺口、平遙、祁縣喬家大院、太原晉祠六日游記之二—平遙篇

作者: 心也可清

導讀2009.5.26-2009.5.31山西臨汾壺口、平遙、祁縣喬家大院、太原晉祠六日游記之二—平遙篇D4、臨汾—洪洞—臨汾—平遙 宿:平遙早晨依舊在6點半左右醒來,吃完早餐就驅車前往廣勝寺。廣勝寺位於洪洞縣東北17公裡處的霍山南麓,建於東漢建和年間,明代時重修,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分上下兩寺,上寺在霍山山頂,下寺在霍山山腳下,兩寺相距500多米。飛虹塔 ...

2009.5.26-2009.5.31山西臨汾壺口、平遙、祁縣喬家大院、太原晉祠六日游記之二—平遙篇D4、臨汾—洪洞—臨汾—平遙 宿:平遙早晨依舊在6點半左右醒來,吃完早餐就驅車前往廣勝寺。廣勝寺位於洪洞縣東北17公裡處的霍山南麓,建於東漢建和年間,明代時重修,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勝寺分上下兩寺,上寺在霍山山頂,下寺在霍山山腳下,兩寺相距500多米。飛虹塔是上寺最有名的建築,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遠、建制最高大的琉璃塔,有中國第一琉璃塔之稱。該塔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塔高37米,共13層,表面以三彩琉璃作為裝飾,在陽光下,整座塔折射出五彩絢麗的光芒,猶如一道凌空而下的彩虹,“飛虹塔”之名亦是由此而來。上寺裡的兩棵螺旋柏,一為左旋,一為右旋,實在是奇怪。雍正皇帝的匾額留世的僅有兩塊,其中的一塊“光輝萬古”就在這裡,一個是在雍和宮裡的“正大光明”匾額。廣勝寺下寺的主要建築有大佛殿、水神廟等,這裡最有特色的當屬元代壁畫。在水神廟的四周牆壁上,遍布著色彩鮮艷的壁畫,其內容除神話故事以外,還有普通街市、村舍農家等各個場景中的各種人物,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可以看作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為後世的人們研究元代的生活習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幅,一為唱戲的場景,一為打高爾夫球的游戲。光線太暗無法拍照。下寺大殿的建築,屋頂的人字梁,這樣的結構,在建築工程上頗有名氣。離下寺不遠,便是山西名泉—霍泉,即霍山泉水,位霍山腳下,離下寺不過百米。水質透明清冽,回味有甘甜,我們都覺得很詫異,在缺水的北方竟讓有如此佳泉!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積水成潭,數丈之深。它由海場、分水亭、碑亭組成。唐“十歷大才子”之一李瑞有一首詠霍泉的詩:“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雲落,喧聲繞石斜。明朝更尋去,應道阮郎家。”阮郎家即指環境幽靜的美好世界。李瑞詩裡期望霍泉能流出美好的世界。海場為水源池塘,面積約80平方米,依山修築,源頭圍護其中,每小時有四立方米的流量湧出,向西流去。早在唐貞觀年間,霍泉就可澆灌十余萬畝田地,本可造福於人民,但反而給洪洞和趙城兩縣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據《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在當地土豪劣紳的挑唆下,兩縣因爭泉水,不斷打架鬥毆,持續了數百年時間。據碑志記載,洪趙兩縣在唐貞觀元年開始分水,當時的分水是在河內壘起石頭把水分開,年長日久,石頭就發生移動。直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平陽知府劉登庸的主持下,傳說采取兩縣分別派人從熱油鍋中爭撈十枚銅板的方式,根據雙方撈得的銅板數將霍泉水“三七”分開,趙城七分,洪洞三分,並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以後,又建了碑亭。碑亭內碑文記載分水情況,碑陰刻分水圖。解放後成立專門機構,水源得合理使用。 現在,分水亭已成為歷史遺跡。由於時間關系,離開廣勝寺我們沒有去蘇三監獄,感覺上總覺得那個地方不太吉利,而大槐樹已經是第三代了,不去也沒有太大的遺憾,於是便趕回臨汾,中午在當地的小飯店解決了午飯,嘗到了和豆芽一起炒的蓨面搓魚,彌補了美女Scarlett昨天沒有吃到蓨面的遺憾~從臨汾火車站上火車火車到平遙,火車非常擁擠,更不幸的是,整個路程中坐在我們對面的兩位小姐,非常有實力,如果奧運會有持續講話比賽項目的話,她們肯定能為中國掙回一塊金牌,整個行車途中就只聽到兩位喋喋不休的對話,內容包括工作、家庭生活、婚姻以及國家大事,讓人飽受摧殘。火車到平遙前兩站就已經開始在過道站人了,所以在廣播通知到平遙還有5分鐘的時候,我們就背包提箱往門口走了,沒想到由於背包體積不小,在往前擠的時候難免碰到站著的人,其中一個小個子男人,狠狠的推回了我們一把,怒目而視,頗有點把我們要放平的架勢,心想對方可能站累了火氣大,也沒和他計較。車靠站後順利下車,出車站已經有賓館接站的人拿著我們的名字等著了,接站的是輛現代的商務車,就我們4個,上車後車行不遠,便看到了平遙古城牆,從可以進車的門進入後(記不得是哪個門了),遇到了結婚的車隊,在不寬的古城街道上讓我們領教了司機的駕駛水平,著實佩服了一把!我們這次入住的是平遙的一得客棧,訂了兩個標房,預定時就一再聲明要土炕房,沒想到留的一個還是普通的木床房,而且床也不大,交涉之後竟然說標房就是木床的,土坑的已經給我們免費升級了,懶得理會,反正住一晚而已。土炕房理所當然的讓給了兩位小姐~放下行李,匆匆洗漱一把,便出門解決晚飯問題,同時感受一下黃昏的平遙古城。平遙古城始建於西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清朝時,平遙有“小北京”之稱。平遙古城是由完整的城牆、街道、店鋪、寺廟、民居等組成的一組龐大古建築群,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iTF平遙旅游網 平遙古城旅游指南 平遙古城旅游第一站明清一條街位於古城南大街,整條街完全是古色古香的古式建築。街面不寬,窄窄的,兩邊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各式各樣的小店,小店都是磚木結構,在明清街上還可以看到一些只在電影中見過的招牌,比如票號,但是天色已晚,要參觀只有明天了。平遙的物價真不便宜,晚飯我們在雲錦成裡解決的,五星級的水准口味自然不錯,好在我們點的都是些特價東西,所以也很實惠,印像最深的就是澆汁栲栳,蓨面做的栲栳非常筋道,澆汁也很不錯,香、韌、再略帶點糯糯的感覺令人至今難忘!行在古街巷裡,宛如穿梭在時空隧道中,古老的一切近在眼前,令人忘記城市的喧囂,真正感受古城的風韻。平遙城雖古,卻並不老,人的氣息滋養著它,讓這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城至今仍是那麼生機勃勃。夜色漸濃,古城裡的民居、店鋪全都燃起了璀璨的燈光,路邊街上也密集著紅燈籠暖融的色調,整個城內都浸潤在一片流光溢彩的包圍之中,古城似乎在瞬間幻化成一個如夢如幻的空中樓閣,徜徉在其中,感覺自己也被這夜色融化了,被這真實的,溫馨到極致的夜融化了……D5、平遙—祁縣昨天一天是真累了,今天一直睡到了7點多,趕緊起床收拾完東西後,繼續掃街。第一站就是著名的“日升昌”票號。今天的日升昌舊址已經是中國票號博物館了,卻還保持著原樣。日升昌可以說是一顆種子,吸引得商家紛紛投資票號生意。鼎盛時期,駐平遙城裡的票號有案可查的達20多家。在一個小小的縣城,擁有眾多掌握著政府和全國商業命脈的票號,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也絕對是罕見的。有意思的是,在中國第一家私人票號日升昌的對面,就是最後一家私人票號寶豐隆的舊址。所以,有人說:中國的私人票號起於平遙,又結束於平遙。而“晉商”概念的完全形成,票號功不可沒。忽略掉其他小景點不提,接來去的是平遙縣衙。縣衙,是我國地方行政機構的基層單位,源於春秋末季,當時,秦滅六國,分天下為36郡,郡下設縣,此後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縣始終是封建政權的基層組織,主持縣衙的官員亦被稱作當地的“父母官”。我國目前尚存的古代衙署已屬罕見,除直隸總督署、南陽府衙、霍州署以及內鄉縣衙外,平遙縣衙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座。這座古縣衙,位於平遙城內西南部之政府街(舊稱衙門街),坐北朝南,南北中軸線200余米,占地面積26000余平方米。始建年代無考,據舊縣志載,明清時期都曾有過大規模的增建與改築,始成後來的規模。衙門外東有風水樓,南有照壁,衙門內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儀門、牌坊、六部房、大堂、宅門、二堂、內宅等建築。中軸線的東西兩側尚有土地祠、戲台、糧廳、督捕廳、牢獄等建築,主從有序,符合封建時代官府衙門前朝後寢的格局特點。其中大堂也叫公堂、正堂,這裡是知縣舉行重大典禮,審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級官員的地方,它是整個縣衙中主要建築物,矗立在高於地面2尺余的台基地上,顯得雄偉壯觀,二堂在明代叫退思堂,也叫思補堂。這裡主要是處理一般民事的地方,也是知縣辦公中間臨時小憩或幕僚商議政事的地方,因此,叫作退思堂。內堂亦稱內宅,知縣不但在此宿居、讀書、辦公,而且有些涉密案件或不宜公開案件也在此審理。我們去的時候適逢有縣太爺審案的表演,姑妄看之吧~接下來的重頭戲是平遙古城牆,它位於平遙縣城中心位置,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明洪武年間擴建為磚石城牆,城牆為方形,總長度為6157米,牆高十米左右。城牆內部由泥土夯實,外部全部磚砌,城牆上以磚石輔就,上面可以並行兩輛馬車。作為一個起防護作用的城牆,平遙城牆頂上還設有嘹望孔、垛口等御敵設施,城牆本是戰爭的產物,平遙人卻偏偏喜歡給抹上一層濃濃的文化色彩.把像征文化星官的魁星樓修在丁城牆東南角上(指形狀獨特的魁星樓)。據統計,古城上共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有人說那是像征著文聖人孔夫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城牆周圍原本還有護城河,在戰亂年間,這條護城河為保護城內百姓的安危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城牆東西有四座方形甕城,兩兩相對。在東南城牆上還有一座奎星樓,八角形的小樓高24米,全部為琉璃瓦覆頂,精巧挺拔。平遙整個城池俯視似龜形,歷來有龜城之稱.據說是取神龜壽水長存之意。全城六座城門,南門似頭,城門和甕城外門都向南.任龜首自由伸縮,北門似尾,甕城外門拆而東向,好似龜尾東甩:東西各二門似龜腳.三座甕城外門拐向南開,好像神龜正續緩伸腿屈肢向前爬行,只有咱們剛才進來的下東門甕城外門不向南拐而向東開,傳說是怕神龜爬向別處,所以用一根無形的繩索把左後腳牢車地拴在城東10公裡的麓台塔上,把這條腿都拉直了。在南門外左右各有一口井,人們說那就是神龜的一對明亮的眼睛。在市中心,也就是龜心的位置,還修有一座市樓,在市樓樓頂兩坡上,還用黃、藍兩色琉璃瓦拼出雙喜字和壽字,充分體現了古城獨特的文化氛圍,表達了古城人民良好的願望,可以說是龜城城建構思的畫龍點暗之作。

古城西南方向那一片覆蓋琉璃的建築,就是城隍廟、財神廟建築群,近處觀看,可以見到它館角高桃、群昂飛動、油漆彩繪的壯麗景色。在它附近很顯眼的那座現代大樓是平遙中學教學樓。文廟大成殿就在校園內,為保護原來的風貌,古城中一般是不准建樓的,平遙人卻為學校破例修了一座教學樓,足見對教育的重視,而平遙中學也不負眾望,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保持著這所省級重點中學在山西省內的領先地位。平遙古城是平和、自然的,又帶著點兒晉商特有的精明,徜徉老街,心中默默感謝那些有識之士,使平遙城沒有毀於所謂的“改擴建”。

平遙的老街不短,不耗半日光陰是不能品味的,當你站在街角放眼看去,那街上參差有序的大小招牌,高低錯落的青磚灰瓦,還有擠擠挨挨的人流,讓人恍如夢境,似又回到了幾百年前的繁華裡。

漫步在老街巷,任似水年華就那麼靜靜地流淌在古城默不作聲的石板路上,浸在雕工精巧卻已經破殘的華麗門樓裡。一、兩日的逗留,對千年古城來說太短了。古城漸遠,可我的思緒還在古城中飄蕩,沿著灰色的城牆,飄向那曾經的繁榮……



(平遙夜景)



(平遙縣衙)



(平遙城牆)



(精美絕倫的飛虹塔雕塑)



(我們吃飯所在—雲錦成大堂)


精選遊記: 平遙

評論